說起二戰納粹德國裝備的知名坦克,人們不禁會聯想到「虎」式、「虎王」、「豹」式等強大先進的重型坦克。但是,還有一款非常經典的裝甲車輛,生產數目超過9400輛,性能均衡,成為沙場上的中流砥柱。這就是二戰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
早在1936年,德國軍方高層便萌發了研製一款新型裝甲車輛的想法。其要求新式戰車能夠搭載一門75MM口徑主炮;可以提供不超過30度的水平射界;可對超過6000米遠的目標實施間接打擊;火炮能在500米內足以貫穿當時任何坦克的正面裝甲;自己的正面裝甲可以抵禦20MM穿甲彈的傾徹;其餘部位則能抗住輕武器的攻擊;儘量使新款戰車的全高低於一名成年男子的身高,從而降低被對方火力命中的概率;基於現有的底盤改裝而來。在1940年1月,首個官方的生產版本,被正式命名為三號突擊炮,單車成本為82500帝國馬克。
▲圖為德國三號突擊炮的原型車,搭載一門短身管的75MM坦克炮。
三號突擊炮的初始型號,基於三號F型坦克的底盤改裝而來,不過將正面裝甲加厚到了50MM,而不是原有的30MM。駕駛員正面的裝甲厚50MM,傾角9度;車體正面傾角為30度和50度,亦厚50MM;上層結構和車體側面的鋼板厚度為30MM;至於尾板,其裝甲厚度也是30MM,傾角10度和30度;車體的頂部接近垂直,厚度為10MM;後部的發動機艙裝甲板厚16MM;保護車體腹部的鋼板厚15MM;火炮防盾和換熱器處的裝甲厚50MM;後來,上層結構又安裝了8MM厚的附加鋼板(傾角30度),目的是為了抵禦法制鎢芯穿甲彈的打擊。
德國三號突擊炮的底盤設計非常優秀,經得起大規模的升級和改裝,它主要的變種型號如下:三號A型、B型、C型、D型、E型、F型、F/8型和G型。其中G型的火力和防護性能最為強悍。
三號突擊炮的高端改進版G型,則將車體首上裝甲加厚到了80MM,足以在1000米外抵禦蘇聯T-34-76坦克的F-43型76.2MM火炮的攻擊。
突擊炮在前部設有一個艙蓋,以供駕駛員出入,另外兩扇艙蓋則安裝在車身的前上部。
▲三號突擊炮的觀瞄裝置
由於外形比較低矮,因此車內乘員很容易進出三號突擊炮的頂部艙蓋。車內有三名乘員——駕駛員、炮手和車長。此外,如果坦克翻滾,或者出入艙門被卡住,駕駛員仍可以通過傾斜裝甲板上的檢查艙蓋來逃生。駕駛員擁有一塊位於前部鋼板上的遮陽板,並能使用KFF2型潛望鏡。在上層結構左側還設有提供給駕駛員的固定式觀察縫,但在右側卻沒有。車長和炮長的艙蓋尺寸是一樣的,被鉸接在了側面。炮長則配備Sfl.ZF型潛望鏡式火炮瞄準儀,在上層結構的前部設有光圈。車長也擁有從敞開的艙蓋上突出的SF.14Z型剪刀式潛望鏡。
▲三號G型突擊炮的炮塔正面近距離特寫,可見其頂部加裝了一挺MG42型7.92MM機槍
火力方面,作為主力的三號G型突擊炮,搭載一門KwK 40型75MM坦克炮。該炮的身管長度為48倍口徑,在發射普通的PzGr.39型被帽穿甲彈時,初速792米/秒,能在500米外擊穿傾角60度厚96MM的鋼板;在使用威力更加強大的PzGr.40型鎢芯高速穿甲彈時,初速933米/秒,在同等距離上攻擊傾角60度的鋼板時,傾徹度則進一步提升至120MM。它還配備有SprGr 34型高爆彈(初速550/秒),能有效打擊無裝甲防護的目標。其中PzGr.39型被帽穿甲彈重5.7千克,內部填充的炸藥重0.65千克。
▲德軍工兵正在為一輛三號G型突擊炮吊裝一門KwK 40型48倍口徑75MM坦克炮
三號突擊炮的動力由一臺「邁巴赫」HL 120 TRM V形12缸汽油發動機提供,在2600轉/分的工況下,能爆發出300匹馬力(221千瓦)的最大功率,並將動力通過一臺「邁巴赫·瓦利歐雷克斯」SRG 328145型變速箱,傳輸到鋼輪和履帶上。當突擊炮處於20.7噸的戰鬥全重時,它會在每邊搭載6對直徑為520MM的橡膠邊負重輪,並配備扭力杆式懸掛系統。此時,其對地壓強為0.9千克/立方釐米。炮車的最高公路時速為40千米/小時,在滿載燃油的條件下,最大公路行程為155千米。
▲圖為三號突擊炮搭載的「邁巴赫」HL 120 TRM V形12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為300匹馬力
總體來說,三號系列突擊炮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由於它們低矮的輪廓,因此三號突擊炮易於偽裝起來,並能成為一個難於被敵方火力命中的目標。到歐洲戰事即將落下帷幕的1945年4月10日,尚有1330輛三號系列突擊炮在服役。
此外,在1943年和1944年,芬蘭陸軍從納粹德國手中接收了59輛三號G型突擊炮。其中,30輛炮車於1943年接收,剩下的29輛則在1944年接受。芬蘭1943年裝備的三號突擊炮,擊毀了至少87輛蘇軍坦克,而自身只損失了8輛。在戰爭結束後,三號突擊炮成為了芬蘭陸軍中主要的戰鬥車輛,並一直服役到20世紀60年代初。
▲芬蘭陸軍所裝備的三號G型突擊炮
1943年秋天,100輛三號G型突擊炮被交付給了羅馬尼亞。它們被官方性地稱為「TA」型自行火炮(或被稱為「TA T3」型自行火炮,以與「TA T4」型區分開來),並被保存到陸軍的倉庫中。到1945年二月,13輛炮車仍然在第2裝甲團中服役。不幸的是,這些最初批次的突擊炮,沒有一輛倖存到二戰結束時。在1947年11月,還有31輛「TA」型自行火炮保存在陸軍的倉庫中。它們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三號G型突擊炮,而少部分是 Panzer IV/70 (V)型突擊炮,後者即為TA T4型自行火炮。這些TA型自行火炮由蘇軍提供,或者受損的車輛被羅馬尼亞陸軍修復。後來由於蘇聯要求只能使用蘇制裝甲車輛,因此所有的德軍裝備都在1954年被解體回爐。
三號突擊炮還出口到了許多其它國家,比如保加利亞、匈牙利、義大利和西班牙。
在南斯拉夫境內,許多德制三號突擊炮被狄托領導下的遊擊隊所繳獲,並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50年代。
▲圖為羅馬尼亞陸軍列裝的一輛三號G型突擊炮,該炮車正在進行越野機動測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後,蘇聯將自己繳獲的一些三號突擊炮贈送給了敘利亞。在那裡,這些已顯老態的裝備,與許多戰後倖存下來的裝甲戰鬥車輛(比如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和蘇聯T-34-85中型坦克)一起並肩戰鬥。直到到第三次中東戰爭時,還有三號突擊炮作為固定地堡,被布置在戈蘭高地上。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雄魂。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