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納粹德國三號突擊炮

2021-01-18 網易

  說起二戰納粹德國裝備的知名坦克,人們不禁會聯想到「虎」式、「虎王」、「豹」式等強大先進的重型坦克。但是,還有一款非常經典的裝甲車輛,生產數目超過9400輛,性能均衡,成為沙場上的中流砥柱。這就是二戰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

  早在1936年,德國軍方高層便萌發了研製一款新型裝甲車輛的想法。其要求新式戰車能夠搭載一門75MM口徑主炮;可以提供不超過30度的水平射界;可對超過6000米遠的目標實施間接打擊;火炮能在500米內足以貫穿當時任何坦克的正面裝甲;自己的正面裝甲可以抵禦20MM穿甲彈的傾徹;其餘部位則能抗住輕武器的攻擊;儘量使新款戰車的全高低於一名成年男子的身高,從而降低被對方火力命中的概率;基於現有的底盤改裝而來。在1940年1月,首個官方的生產版本,被正式命名為三號突擊炮,單車成本為82500帝國馬克。

  

  ▲圖為德國三號突擊炮的原型車,搭載一門短身管的75MM坦克炮。

  三號突擊炮的初始型號,基於三號F型坦克的底盤改裝而來,不過將正面裝甲加厚到了50MM,而不是原有的30MM。駕駛員正面的裝甲厚50MM,傾角9度;車體正面傾角為30度和50度,亦厚50MM;上層結構和車體側面的鋼板厚度為30MM;至於尾板,其裝甲厚度也是30MM,傾角10度和30度;車體的頂部接近垂直,厚度為10MM;後部的發動機艙裝甲板厚16MM;保護車體腹部的鋼板厚15MM;火炮防盾和換熱器處的裝甲厚50MM;後來,上層結構又安裝了8MM厚的附加鋼板(傾角30度),目的是為了抵禦法制鎢芯穿甲彈的打擊。

  
德國三號突擊炮的底盤設計非常優秀,經得起大規模的升級和改裝,它主要的變種型號如下:三號A型、B型、C型、D型、E型、F型、F/8型和G型。其中G型的火力和防護性能最為強悍。

  三號突擊炮的高端改進版G型,則將車體首上裝甲加厚到了80MM,足以在1000米外抵禦蘇聯T-34-76坦克的F-43型76.2MM火炮的攻擊。

  
突擊炮在前部設有一個艙蓋,以供駕駛員出入,另外兩扇艙蓋則安裝在車身的前上部。

  

  ▲三號突擊炮的觀瞄裝置

  由於外形比較低矮,因此車內乘員很容易進出三號突擊炮的頂部艙蓋。車內有三名乘員——駕駛員、炮手和車長。此外,如果坦克翻滾,或者出入艙門被卡住,駕駛員仍可以通過傾斜裝甲板上的檢查艙蓋來逃生。駕駛員擁有一塊位於前部鋼板上的遮陽板,並能使用KFF2型潛望鏡。在上層結構左側還設有提供給駕駛員的固定式觀察縫,但在右側卻沒有。車長和炮長的艙蓋尺寸是一樣的,被鉸接在了側面。炮長則配備Sfl.ZF型潛望鏡式火炮瞄準儀,在上層結構的前部設有光圈。車長也擁有從敞開的艙蓋上突出的SF.14Z型剪刀式潛望鏡。

  

  ▲三號G型突擊炮的炮塔正面近距離特寫,可見其頂部加裝了一挺MG42型7.92MM機槍

  火力方面,作為主力的三號G型突擊炮,搭載一門KwK 40型75MM坦克炮。該炮的身管長度為48倍口徑,在發射普通的PzGr.39型被帽穿甲彈時,初速792米/秒,能在500米外擊穿傾角60度厚96MM的鋼板;在使用威力更加強大的PzGr.40型鎢芯高速穿甲彈時,初速933米/秒,在同等距離上攻擊傾角60度的鋼板時,傾徹度則進一步提升至120MM。它還配備有SprGr 34型高爆彈(初速550/秒),能有效打擊無裝甲防護的目標。其中PzGr.39型被帽穿甲彈重5.7千克,內部填充的炸藥重0.65千克。

  
▲德軍工兵正在為一輛三號G型突擊炮吊裝一門KwK 40型48倍口徑75MM坦克炮

  三號突擊炮的動力由一臺「邁巴赫」HL 120 TRM V形12缸汽油發動機提供,在2600轉/分的工況下,能爆發出300匹馬力(221千瓦)的最大功率,並將動力通過一臺「邁巴赫·瓦利歐雷克斯」SRG 328145型變速箱,傳輸到鋼輪和履帶上。當突擊炮處於20.7噸的戰鬥全重時,它會在每邊搭載6對直徑為520MM的橡膠邊負重輪,並配備扭力杆式懸掛系統。此時,其對地壓強為0.9千克/立方釐米。炮車的最高公路時速為40千米/小時,在滿載燃油的條件下,最大公路行程為155千米。

  

  ▲圖為三號突擊炮搭載的「邁巴赫」HL 120 TRM V形12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為300匹馬力

  總體來說,三號系列突擊炮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由於它們低矮的輪廓,因此三號突擊炮易於偽裝起來,並能成為一個難於被敵方火力命中的目標。到歐洲戰事即將落下帷幕的1945年4月10日,尚有1330輛三號系列突擊炮在服役。

  此外,在1943年和1944年,芬蘭陸軍從納粹德國手中接收了59輛三號G型突擊炮。其中,30輛炮車於1943年接收,剩下的29輛則在1944年接受。芬蘭1943年裝備的三號突擊炮,擊毀了至少87輛蘇軍坦克,而自身只損失了8輛。在戰爭結束後,三號突擊炮成為了芬蘭陸軍中主要的戰鬥車輛,並一直服役到20世紀60年代初。

  

  ▲芬蘭陸軍所裝備的三號G型突擊炮

  1943年秋天,100輛三號G型突擊炮被交付給了羅馬尼亞。它們被官方性地稱為「TA」型自行火炮(或被稱為「TA T3」型自行火炮,以與「TA T4」型區分開來),並被保存到陸軍的倉庫中。到1945年二月,13輛炮車仍然在第2裝甲團中服役。不幸的是,這些最初批次的突擊炮,沒有一輛倖存到二戰結束時。在1947年11月,還有31輛「TA」型自行火炮保存在陸軍的倉庫中。它們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三號G型突擊炮,而少部分是 Panzer IV/70 (V)型突擊炮,後者即為TA T4型自行火炮。這些TA型自行火炮由蘇軍提供,或者受損的車輛被羅馬尼亞陸軍修復。後來由於蘇聯要求只能使用蘇制裝甲車輛,因此所有的德軍裝備都在1954年被解體回爐。

  
三號突擊炮還出口到了許多其它國家,比如保加利亞、匈牙利、義大利和西班牙。

  在南斯拉夫境內,許多德制三號突擊炮被狄托領導下的遊擊隊所繳獲,並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50年代。

  

  ▲圖為羅馬尼亞陸軍列裝的一輛三號G型突擊炮,該炮車正在進行越野機動測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後,蘇聯將自己繳獲的一些三號突擊炮贈送給了敘利亞。在那裡,這些已顯老態的裝備,與許多戰後倖存下來的裝甲戰鬥車輛(比如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和蘇聯T-34-85中型坦克)一起並肩戰鬥。直到到第三次中東戰爭時,還有三號突擊炮作為固定地堡,被布置在戈蘭高地上。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雄魂。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曼納海姆元帥的外國玩具,二戰芬蘭軍隊中的德國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作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自然出售給了德國的友好或中立國家,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匈牙利、義大利以及芬蘭,其中芬蘭獲得數量排名第二。1943年春季芬蘭做出了從德國購買突擊炮的決定,1943年7月6日獲得了10輛,1943年8月10日獲得了8輛,1943年9月3日獲得了12輛,芬蘭獲得的全是全新的戰車,芬蘭人去掉了裙甲,使用了自己國家的三色迷彩,還將車頂機槍換成了繳獲的蘇聯DT機槍。
  • 德國官兵最喜歡的是什麼?不是坦克,而是三號突擊炮
    當然了,這些人根本想不到,自家的坦克都被集中去打閃電戰了,步兵們幾乎不能得到坦克的支援,而突擊炮則彌補了這一空缺。何況比起坦克,結構簡單的突擊炮更易於維護,也更適合幫助步兵清掃道路。最終在德國軍方高層的準許下,這種武器在法國戰役時生產了出來,產量雖然不大,但是測試夠了。首批生產的三號突擊炮A型以三號坦克F型底盤和零件為基礎,被稱為三號突擊炮,於1940年一月投入生產。
  • 裝甲先鋒——三號突擊炮
    在一戰時,德軍奪取一個據點往往會犧牲大量的人力,戰爭結束後,德國軍方便吸取教訓,開始研究起配合步兵的裝甲火炮,但其真正意義上的研發是從1935年開始的,最終在1937年,一種無炮塔,使用三號坦克底盤和短管75毫米火炮的新式武器(自行火炮)被克虜伯公司研發成功,這就是三號突擊炮的原型。
  • 德軍的多用途利器,三號坦克改裝的三號突擊炮,性能與表現如何?
    這種狀態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後才得到改觀,原因是當時德軍遭遇了嚴重的坦克危機,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實力強大,德國陸軍現有的坦克難以與之對抗,三號突擊炮也不例外。有鑑於此,德國陸軍開始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升級,而三號突擊炮被升級為了G型。三號突擊炮G型與前幾個型號不同,它的重心不再是支援步兵,而是側重於反坦克作戰。
  • 二戰德軍東線的坦克殺手三號突擊炮王牌弗裡茨·阿姆林軍士
    二戰初期德軍三號A型和B型突擊炮在波蘭戰役中,發揮出色,讓德軍看到三號坦克底盤二次改造的優點之處,德軍把75毫米24倍徑炮安裝在三號坦克底盤上面,既能掩護前線步兵的進攻,又能提供強大又高效的火力支援,於是在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開始正式成立多個獨立的突擊炮營,作為戰線上獨立單位,起初德軍軍工部門並沒有料想到
  • 師德長技以制德,效仿三號突擊炮而生,蘇聯SU-122自行火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將坦克的炮塔拆掉,直接在坦克車體上安裝一門大威力火炮,充當反坦克或是步兵支援力量,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最先採用此方法的是德國,由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倡導,將三號中型坦克的炮塔拆除,加裝一門75毫米短倍徑榴彈炮,並在正面加強其裝甲厚度,從而製造出一種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的,"能夠伴隨步兵進行作戰"的三號突擊炮。
  • 二戰初期德國已經有發射榴彈的四號坦克,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
    有了四號坦克之後,德軍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這個就涉及到了德軍的作戰編制問題,德軍的裝甲戰術強調對坦克的集中使用,絕大部分的坦克都編入裝甲師或者摩託化師執行主要的突擊或者防禦任務,只有成立了少數幾個坦克營,即便是這些坦克營也是作為一支完整的裝甲單位投入作戰的,一般的步兵單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軍從原則上是禁止將坦克分散開來去支援步兵單位的。而三號突擊炮則是專門為步兵單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隸屬於德軍炮兵單位,而不是裝甲兵。
  • 在與納粹德國全面開戰前,蘇聯為什麼一定要大舉進攻芬蘭?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然而在全球目光集中在納粹德國與西歐諸國身上的時候,蘇聯卻在1939年11月30日大舉進攻弱小的鄰國芬蘭,史稱「蘇芬戰爭(冬季戰爭)」。蘇聯的綜合國力遠勝芬蘭,但蘇軍在蘇芬戰爭中卻打得一塌糊塗,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蘇芬戰爭還導致蘇聯在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間接影響了對納粹德國的備戰。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大舉進攻芬蘭呢?芬蘭以前是瑞典的殖民地,在宗教改革時期逐漸形成了民族意識。
  • 二戰德國不止三號突擊炮,還有Sd.kfz.251突擊炮,硬著頭皮上戰場
    Sd.kfz.251半履帶車是二戰德國重要的裝甲載具,其各種型號總產量高達1.6萬輛,幾乎參與了二戰所有德軍大的行動。除了基本的裝甲運兵型,它還有一種突擊炮的變形,作用和早期三號突擊炮一樣。Sd.kfz.251/9半履帶突擊炮Sd.kfz.251/9半履帶突擊炮根據二戰初期的實戰經驗,德國在1940年開始裝備支援步兵的三號突擊炮
  • 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是俄羅斯的國寶,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謝謝美女攝影師拍完了所有的照片,薩沙帶大家看一看。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今天的主角是三號突擊炮F型。
  • 二戰三號突擊炮的孿生兄弟,蘇軍用繳獲三號坦克自產的SU-76i
    不僅德軍自己大量使用,三號突擊炮也被用於援助給德國的盟友,當然在戰爭中也有一些會被繳獲,蘇軍就在戰爭中繳獲了一些,並且還用繳獲的三號坦克有模有樣的生產了一批蘇軍版本的三號突擊炮--SU-76i。三號突擊炮在1942年早些時候,蘇軍曾少量使用過繳獲的德軍三號突擊炮,以及用完整的三號坦克底盤改裝突擊炮,這些裝備雖然數量稀少,與蘇軍的後勤保障體系有所衝突,但是仍然發揮了一點作用
  • 三號突擊炮的自白:我很醜但我很兇猛
    模型男們,你們都喜歡高富帥的虎、豹坦克,不把我這種矮屌醜的三號突擊炮放在眼裡。我被軍隊歸在了炮的家族裡,被定義為什麼「自己會走的炮」,連個坦克的名分也沒有。1944年起,德軍的裝甲營中,用我代替了三號坦克,四號坦克甚至還代替了小鮮肉黑豹坦克。雖然我脖子不好使,但我人矮不招風,隱蔽性好,打個冷炮就跑,這叫個刺激啊。整個二戰期間,我成了德國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一共生產了10,500輛,我們突擊炮家族的兄弟們共擊毀了超過21000輛盟軍坦克(這個數據是德軍突擊炮部隊自己宣稱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我的戰功!
  • 德系突擊炮中,比較好用的是「黃鼠狼」和「三號突擊炮」
    個人感覺,德系突擊炮中,比較好用的是「黃鼠狼」和「三號突擊炮」。「黃鼠狼」好用的原因,機動性好,火炮方向射界比較寬,左右射擊角度比較大,遭遇迂迴坦克,小角度內不需要調整車體位置,直接調整火炮左右角度射擊。使用繳獲蘇聯的76毫米反坦克炮,威力不錯。「三號突擊炮」好用的原因:機動性好,跑的快,轉彎速度快,車身低矮,二戰德國突擊炮的經典產品。
  • 三號突擊炮中的最強型號 G型殲擊車 何以成為盟軍坦克的噩夢
    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為了滿足戰場需要,在三號突擊炮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製造出來了三號突擊炮G型,也就是最後一款的三號突擊炮。三號突擊炮G型是在1942年12月開始生產,一直持續到1945年的3月,可以說是德國生產時間最長,產量最大的一款突擊炮,也是納粹唯一的產量過萬的裝甲戰車。三號突擊炮G型換裝了更長的48倍徑火炮。改裝了豬頭型火炮防盾,側面安裝了大塊外掛裝甲,在防護力增加的同時,火力也得以大大增強。
  • 開創自行突擊炮新紀元,德國III號突擊炮成為致命的王牌
    一般而言, 說到二戰德國的裝甲部隊,大家第一想法應該是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畢竟是作為德軍坦克的主要力量。但是今天兵哥要講的是另外一種德國大量的裝備突擊火炮,也是相當的有名,這款火炮不僅結構簡單便於使用,造價低,而且機動性能較好,在戰場上擁有出色的生存實力,是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即德國III號突擊炮。說起這叱吒風雲的德國三號突擊炮,最早提出一理論的還是當時的德國將軍曼施坦因,他不僅是戰略大師,而且對德國裝甲兵發展具有前瞻的眼光。
  • 1943年德軍西塔代勒攻擊行動埃米爾中士使用T34坦克擊毀23輛坦克
    而庫爾克斯戰役前期,他的三號F型突擊炮,在一次執行日任務中被蘇軍T34坦克擊毀,這給埃米爾中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經說過但凡蘇軍有一定實戰經驗的蘇軍坦克乘員,在使用T34坦克進行作戰時,如果不能與他它拉開距離,蘇軍坦克駕駛員,就會通過T34坦克速度進行原地迂迴,而炮塔仍舊在時刻瞄準著,這對於突擊炮而言,無疑是噩夢,而且讓人備受煎熬,埃米爾中士曾經設想和實際進行過一次與蘇軍有經驗的坦克兵乘員交手
  • 彩繪中的戰爭(8)- 德國「老軍馬」的絕唱:六日戰爭中的四號坦克
    未來將帶來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2017年,香港模型廠商威龍公司為了紀念中東爆發的「六日戰爭50「周年,出品了一套以此戰役參戰車輛為主題的系列,其中第3、4、5款產品有些特殊,分別為二戰後極少見的德制四號坦克、四號坦克殲擊車和三號突擊炮。
  • 二戰期間德國產量最高的坦克沒有炮塔!無炮塔設計有什麼好處?
    不光是德國的,二戰期間除了美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生產的坦克殲擊車都採用的是無炮塔結構。這樣設計的優點非常明顯:在不改變車身整體結構的情況下安裝足夠大的火炮。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數量最多的坦克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四號坦克,更不是數量稀少的虎式、豹式坦克,而是由三號坦克底盤改裝而來的三號突擊炮。
  • 沉睡的高地守護者,被遺忘在戈蘭高地的三號突擊炮
    二戰結束後,敘利亞通過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西班牙等國獲得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許多德國武器,其中就包括三號突擊炮、四號坦克等,這些武器後來和蘇制武器一起服役在敘利亞軍隊,並參加了第三次中東戰爭,敘利亞將其作為固定火力點安置在戈蘭高地上。
  • 「虎豹」坦克耀眼光環下:三號坦克黯然離場!結果扛了門大炮歸來
    三號坦克的研發升級,要感謝古德裡安的堅持!三號坦克的研發和裝備,其實必須要好好感謝下一個人:古德裡安!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凡爾賽條約》一直就像是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所有軍事武備都受到了極大限制,「陸戰之王」坦克當然首當其衝。但精明的德國人,為了繼續暗中研發坦克,當然會絞盡腦汁去想辦法繞開條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