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時,德軍奪取一個據點往往會犧牲大量的人力,戰爭結束後,德國軍方便吸取教訓,開始研究起配合步兵的裝甲火炮,但其真正意義上的研發是從1935年開始的,最終在1937年,一種無炮塔,使用三號坦克底盤和短管75毫米火炮的新式武器(自行火炮)被克虜伯公司研發成功,這就是三號突擊炮的原型。
圖為:三號坦克。
等二戰爆發,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德國指揮官們越發覺得步兵缺少火炮支援,尤其是在攻打碉堡和據點時,還要靠傳統火炮或者抽調坦克進行支援,所以在1940年,為了配合步兵進行戰鬥,第一批三號突擊炮被量產,並在進攻法國的戰役中使用。 圖為:三號突擊炮A型
在戰勝法國後,三號突擊炮又進行了升級,換裝了發動機和履帶等等的動力裝置,變為了B型,後面又換裝炮手觀察鏡,升級為了C型和D型,最後改變裝甲角度,多加裝了無線電的為E型。 圖為:三號突擊炮D型
不過頗受好評的三號突擊炮在蘇聯遭遇了「寒冬」,因無法擊穿T-34和KV-1的裝甲,三號突擊炮馬上改變生產計劃,等長管7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後,它便立馬換裝到了三號突擊炮上,就此F型誕生,而靠著強大的火力和低矮的車身,三號突擊炮讓敵軍吃盡了苦頭。 圖為:三號突擊炮F型
在經過多次戰鬥的實踐後,三號突擊炮又加裝了一系列副武器,而G型保留這一設定,並增加了裝甲傾斜度和側裙裝甲板。圖為:三號突擊炮G型。
圖為:東線戰場的三號突擊炮G型。
在西線戰場,盟軍只有少部分坦克能對三號突擊炮造成較大威脅,而在東線,蘇軍的T-34與其勢均力敵,但史達林系列的重型坦克基本上成為了三號突擊炮的剋星。(坦克殲擊車都能對三號突擊炮造成嚴重威脅) 圖為:三號突擊炮G型集群
在整個二戰中,三號突擊炮約生產了一萬輛,其中九成為G型,而據戰後統計,三號突擊炮大概在戰場上共擊毀了超過兩萬輛的坦克和火炮,為納粹德國曆下了赫赫戰功(卻沾滿了其他國家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