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突擊炮考證專輯2

2021-02-06 靜態模型愛好者

 國慶節到了,又可以開開心心做模型了,我帶著三號突擊炮專輯2回來了,這次專輯2是對專輯1的的補全。我這只能算是個科普,欲(強)求(調)不(考)滿(證)的朋友們,推薦你們去看微信公眾號 尼伯龍根工廠,不要難為我。

▲ 上次把E型給漏了,這次補上[鬼笑]。說到E型的改進,不得不說一下,漢斯之所以在裝備處於相對劣勢的閃電戰中戰無不勝,跟不同部隊間的密切協同作戰是密不可分的。能夠做到緊密配合的原因,除了部隊自身訓練素質以外,無線電的溝通聯絡也是重要環節,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沒有及時的指揮部署,再優秀的指揮官也得吃敗仗。E型的外形和C/D型的差別就在於戰鬥室左右對稱設置的長方形的裝甲盒子,裡面裝的是升級的電臺。

▲ 有網友在專輯1中留言要看的照片,三號突擊炮C/D型75mm L/48主炮123號車,BRONCO CB35116還原的那輛。另一張左側照片(《兵器》2001年增刊)相信很多同好都看過,如果要問,這兩張照片是不是同一輛車,我個人認為是同一輛,首先仔細看圖片在引擎蓋板上方那一小截殘垣斷壁和左側照片那張在拍攝背景上能夠對應上,其次是右側擋泥板損毀是在兩張照片上都能確認到的,再次這種應急改造的車輛數量本就不多,配發給兩支部隊,都漆上123無線電呼叫號這麼巧合的事,概率實在太低。最後來說說用BRONCO CB35116來製作該車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吧,左側照片已經確認擋泥板至戰鬥室部分的翼子板全損,主動輪因為照片像素不高的問題,個人傾向於Cb3和Cb5都可用,託帶輪是掛膠老款Ca11;右側翼子板幾乎全損,主動輪個人傾向於沒有輪轂蓋的款式Cb3,託帶輪為全鋼無加強筋的ALKETT廠後期款,BRONCO套件裡沒有,得從其他套件殺肉比如DRAGON的老紅盒,全鑄造豬鼻式炮盾是沒有同軸機槍射擊孔的Dd2。

▲ 三號突擊炮G型105榴彈炮型。此車又是一個不同時期特徵雜糅的代表,首先可以判定是ALKETT廠生產型,因為這顯眼的華夫餅乾防磁。主動輪是1943年12月啟用的沒有輪轂蓋的款式;1944年3月因為導入了由裝填手在車內遙控射擊的車頂機槍,因此裝填手艙門從前後打開改為左右打開,但遙控射擊裝置生產進度延誤,很多車輛未配備所以只能用圓形蓋板把開孔焊死,照片上能確認改進後的裝填手艙門但未見機槍;託帶輪依然是掛膠的舊款沒有使用1943年11月開始導入的全鋼輪;1943年11月起開始啟用的ALKETT廠標誌性的全鑄造豬鼻式炮盾也未見,使用的還是焊接炮盾;戰鬥室正面兩側使用了水泥來加固窩彈區;裙板掛架被拆除應該不是維修需要,裙板雖然是個保命的好東西,但是在野外機動時,經常由於樹枝籬笆等剮蹭,阻礙車輛行駛,所以包括三突、四號和黑豹在內很多車組平時都會拆掉不用;注意被拆下的裙板內側細節,能確認到保護戰鬥室側面那多加的半塊哦。

▲ 這張圖真的是為了做這次的專輯2找了很久才找到的,這是能夠確認MIAG廠三號突擊炮G型重要特徵的一張照片,圖中總共三輛,遠的不看看近的,左一這輛,首先看1943年11月開始啟用的全鋼託帶輪,有減重孔有加強筋的是ALKETT廠(1944年1月改為只有減重孔無加強筋),有加強筋沒有減重孔的是MIAG廠,照片上能確認到有加強筋無減重孔。另外的,兩廠的區別還有:一是MIAG廠一直都使用焊接炮盾,從來沒使用過全鑄造豬鼻式炮盾(圖上看不見炮盾);二是不同於ALKETT廠的大塊華夫餅乾的防磁款式,MIAG廠的防磁是小方格的款式(照片左下角能看到一點)。三是MIAG廠在1943年3月開始,在翼子板的固定架上採用三角加強筋(圖上可以確認),ALKETT廠沒有。

▲ 三號突擊炮C/D型。專輯1中放了張罕見的看不見車頭的非洲軍C/D型,這次換一張能把主要外部特徵都看到的。根據前線部隊的反饋,A/B型的炮手瞄準孔沒有保護,過於暴露,極易成為敵軍狙擊手射擊的目標,由此C/D型對戰鬥室外形進行了重新設計,把炮手瞄準鏡開孔從戰鬥室正面移到戰鬥室頂部,炮手也增加了可以方便出入的大艙門,圖上可見帶著船帽的就是炮手,他身後的是車長,另一個只露了個腦袋的是裝填手。但是改進後的戰鬥室依然存在缺陷,比如正面主炮左右兩側的窩彈區,F型和F/8型的很多照片上就能確認到有用水泥填平窩彈區的案例,直到G型才做出修改,可是G型依然有對窩彈區不放心的部隊用水泥加固的案例存在[哭笑]。

▲ 看圖片猜型號第三題,有知道的朋友嗎?不同的資料說法不一,有的說是A型臨時生產型有的說是B型極初期型,有的說總共12輛,有的說總共20輛。綜合一下來說,1940年6月到8月,沒有使用三號突擊炮專用底盤,而是使用三號坦克G型的底盤生產了一批,數量不超過20輛,主要特徵為:1、等距排列的託帶輪;2、寬輪緣負重輪;3、底盤首下鉚接固定20毫米附加裝甲;4、沿用底盤側面逃生艙門;5、駕駛員觀察窗前的那塊跳彈擋板,由於三號坦克G型的變速箱檢修艙門是前後開的原因(三號突擊炮底盤為左右開)被取消;6、由於使用的是三號坦克G型的底盤,因此沿用剎車裝置通氣口蓋(兩大燈內側)。因為炮手艙門那裡的配置和B型一致,我個人偏向於歸類為B型極初期型。據考證,國防軍最勇猛的667突擊炮旅,在最初組建連級部隊的時候就領取了6輛這個批次的,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從此走上精英部隊之路。

▲ 專輯1介紹了三號突擊炮B型初期型,剛才介紹了B型極初期型,B型中期型的照片特別多,歷史照片彩色集錦5第一張就是,這張是B型後期生產型。B型各型號之間外觀上區別不大,但是說起來特別囉嗦:B型初期是舊款8孔主動輪+舊款誘導輪+360/380毫米履帶+無裝甲保護的車尾煙霧彈發射裝置,B型中期是新款6孔主動輪+舊款誘導輪+380/400毫米履帶+部分車輛安裝帶裝甲保護的車尾煙霧彈發射裝置,B型後期是新款6孔主動輪+新款誘導輪+400毫米履帶+安裝帶裝甲保護的車尾煙霧彈發射裝置。模型製作方面,DRAGON 6008/9132年代久遠,都可以做成B型中期型;TAMIYA 35281是比較新的套件,B型中期型/後期型二合一,但是有朋友在比對後,發現戰鬥室尺寸有問題[哭笑]。

▲ 這張照片是不是又很眼熟了?相信DRAGON 6644的封繪一定是參考了這張畫出來的。專輯1說到了F/8初期型,這次來說一說F/8後期型。之所以命名有/8,是因為使用了三號坦克第8生產批次的底盤也就是J型的底盤,總共就250輛還分前期焊接裝甲和圖上這後期的鉚接裝甲(底盤首下,首上,戰鬥室正面主炮兩邊),同時期的四號坦克也是用鉚接附加裝甲替代了焊接附加裝甲,據說是前線部隊反映焊接的不耐打,整體焊接牢固度不高。注意該車首上裝甲左側畫有有部隊章,如果我沒記錯的話,DRAGON 6644裡有同款水貼紙,也有註明是哪支部隊。

▲ 這是一輛1943年3月MIAG廠生產型。識別特徵一是駕駛員觀察窗上方的30毫米鉚接裝甲,仔細看是不是有點不對勁?怎麼只有4個鉚釘?這是因為從2月起廢除了駕駛員的潛望鏡,所以焊上一塊同樣30毫米厚的鋼板堵住原來的兩個孔作為補救措施;二是翼子板固定架上的三角加強筋,這是1943年3月MIAG廠開始啟用的,雖然在某些後期ALKETT廠的車輛上也能確認到這個特徵,但在這個時期可以肯定這輛是MIAG廠生產的。注意下履帶,並不是Magic Tracks的款式,與之對應的是AFV 35179或沃雅35014表現的款式。

這輛突擊炮還在底盤首上裝甲右側畫有部隊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是哪支部隊的,我偏不告訴你們。

▲ 1943年11月,希臘.派往羅德斯島的羅德斯突擊營裝備的三號突擊炮G型指揮型。新紀元社三號突擊炮F-G型53頁、55頁有這輛車的介紹:熱帶地區雙色迷彩塗裝(RAL8020、RAL7027),車輛無線電呼叫號為黑色空心100,車體首上裝甲畫有有突擊炮部隊戰術標識和部隊章,該車為三號坦克M型底盤製造,變速箱檢修艙門為三號坦克M型款式,戰鬥室兩側翼子板上均放置備用負重輪,左側發動機進氣口旁安裝有長條形儲物箱。注意履帶是AFV 35179或沃雅35014表現的款式, Magic Tracks沒有這種款式,並不是所有的三號/四號模型都用Magic Tracks的那兩款400毫米的三號/四號系列,做模型的朋友要注意了。

▲ 三號突擊炮F型105榴彈炮型。屬於試製的車輛,數量不多,在1942/1943年冬天裝備185突擊炮營試用,因為發射榴彈壓制效果很好,所以後來每個突擊炮排中都會裝備一輛105炮型。這張圖片可以看到明顯的F型後期型特徵:大型牽引鉤基座、30毫米焊接裝甲、從左側翼子板移至車體首上焊接裝甲正中位置的NOTEK管制車燈、可翻轉的前擋泥板。跟普通F型不同的戰鬥室頂部抽菸裝置圖片上看不到,但是有其他圖片可以確定比F型普通型更高。接下來就是吐槽DRAGON 6834的時候了,可以說DRAGON出這盒模型的時候是沒有太多誠意的,雖然更加高大的戰鬥室頂部抽菸裝置是開出來了,但是非常坑的跟戰鬥室頂部裝甲開在一起,套件給的戰鬥室頂部裝甲是E型的不是F型,這是個嚴重的錯誤,所有試製的105突擊炮都是F型底盤改造的,沒有E型。

▲ 這張圖片的拍攝時期應該是在1943年春天,側裙空間裝甲(schurzen)開始成為裝甲戰鬥車輛(三號、四號、三突)標準配備之後,這是輛安裝了側裙換裝了75mm L/48炮的三突F型後期型,跟在後面的三輛都是短管型,圖片左一左二為A/B型,左三為C/D型。新紀元社三號突擊炮F-G型16頁、18頁有這輛車的介紹:噴塗黃綠雙色蛇形迷彩(RAL7028、RAL6003)、全車除車尾十字徽章外無任何標識、S型牽引鉤移至右側翼子板後部、履帶工具箱移至右側翼子板前端(圖上可見)、側裙追加兩塊裝甲版提供戰鬥室側面額外防護(圖上可見)、枕木移至左側翼子板前端(圖上可見)、牽引鋼纜放置在引擎蓋板上、兩側引擎進氣口外側加裝空氣濾清器(DRAGON 6851初版和BRONCO CB35117都有這個零件)。

 

完結撒花,祝各位靜態模型愛好者網站的鐵桿粉們國慶中秋雙節快樂!

※ 本文原作者為桂小六,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三號突擊炮考證專輯1
    由於個人喜好,這次做一個三號突擊炮的專輯,讓大家對三號突擊炮的各個型號有個大致的了解,解說不到之處,歡迎群內討(撕)論(B)。▲ 這是一輛身世曲折的三號突擊炮,根據底盤側面的逃生艙門、可翻折的前擋泥板可以判斷並非三號突擊炮量產型底盤,而是使用戰損的三號坦克J/L型改造的。
  • 三號突擊炮的自白:我很醜但我很兇猛
    模型男們,你們都喜歡高富帥的虎、豹坦克,不把我這種矮屌醜的三號突擊炮放在眼裡。我被軍隊歸在了炮的家族裡,被定義為什麼「自己會走的炮」,連個坦克的名分也沒有。聽完了三號突擊炮囉哩囉嗦的自白後,我們來測評和考證一下威龍這兩款1/72新品,本次測評和考證首次由模界大咖團隊聯合完成。
  • 裝甲先鋒——三號突擊炮
    圖為:三號坦克。等二戰爆發,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德國指揮官們越發覺得步兵缺少火炮支援,尤其是在攻打碉堡和據點時,還要靠傳統火炮或者抽調坦克進行支援,所以在1940年,為了配合步兵進行戰鬥,第一批三號突擊炮被量產,並在進攻法國的戰役中使用。
  • 三號突擊炮的遠房表弟,匈牙利茲裡尼突擊炮,二戰小國的悲哀
    茲裡尼2突擊炮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匈牙利從盟友德軍那裡獲得了一些三號突擊炮早期型號,這些突擊炮在實戰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匈牙利渴望得到更多,但是德軍自身的裝備都緊巴巴的,難以及時大量的分出配額支援友軍這款突擊炮原型車很成功,部隊隨即下達了40輛的訂單,命名為茲裡尼突擊炮。其實安裝105毫米榴彈炮的應該稱作茲裡尼2型,1型原計劃安裝一門43M型75毫米反坦克炮,主要當成坦克殲擊車使用,提升匈牙利部隊的反坦克能力。然而這門火炮到1944年2月才產出一門原型炮,嚴重滯後了茲裡尼1的研發進度,最終沒有在二戰期間生產服役。
  • 二戰德國不止三號突擊炮,還有Sd.kfz.251突擊炮,硬著頭皮上戰場
    除了基本的裝甲運兵型,它還有一種突擊炮的變形,作用和早期三號突擊炮一樣。,這種可以伴隨步兵作戰的裝甲武器深受士兵喜愛,能給作戰士兵極大的信心,在激烈的交戰中,三號突擊炮的車長甚至需要專門和步兵連基層指揮官建立通信,告訴他們突擊炮撤離戰區只是為了補充彈藥。
  • 芬蘭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納粹德國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的初始型號,基於三號F型坦克的底盤改裝而來,不過將正面裝甲加厚到了50MM,而不是原有的30MM。  三號突擊炮的高端改進版G型,則將車體首上裝甲加厚到了80MM,足以在1000米外抵禦蘇聯T-34-76坦克的F-43型76.2MM火炮的攻擊。
  • 沉睡的高地守護者,被遺忘在戈蘭高地的三號突擊炮
    二戰結束後,敘利亞通過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西班牙等國獲得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許多德國武器,其中就包括三號突擊炮、四號坦克等,這些武器後來和蘇制武器一起服役在敘利亞軍隊,並參加了第三次中東戰爭,敘利亞將其作為固定火力點安置在戈蘭高地上。
  • 德軍的多用途利器,三號坦克改裝的三號突擊炮,性能與表現如何?
    當然了,這個建議當場就被古德裡安為首的一票裝甲部隊指揮官抵制了,他們認為坦克也能做到同樣的事情,哪裡需要什麼三號突擊炮?更別提這個東西還要佔據三號中型坦克的產能,那就更不能接受了。好在曼施坦因的人際關係夠硬,在獲得了德國陸軍高層的支持後,三號突擊炮成功進入的試生產階段。
  • 二戰三號突擊炮的孿生兄弟,蘇軍用繳獲三號坦克自產的SU-76i
    三號突擊炮作為二戰德軍使用最廣的裝甲武器之一,它的作戰能力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交戰雙方都對這種造型低矮的武器有著較高的評價。不僅德軍自己大量使用,三號突擊炮也被用於援助給德國的盟友,當然在戰爭中也有一些會被繳獲,蘇軍就在戰爭中繳獲了一些,並且還用繳獲的三號坦克有模有樣的生產了一批蘇軍版本的三號突擊炮--SU-76i。
  • 不是坦克,而是三號突擊炮
    側面逃生艙門的裝甲厚度在原來三號坦克F型的基礎上從30毫米增加到50毫米。從1940年1月到5月間,德國共生產了30輛三號突擊炮A型。二.三號突擊炮發展史首批30輛中的24輛三號突擊炮A型組建了第640,659, 660和665突擊炮連,並首次在法國戰役參加戰鬥。第640突擊炮連隸屬大德意志師,並更名第16突擊炮連。剩下6輛三號突擊炮歸建於武裝黨衛隊警衛旗隊師。
  • 二戰德軍東線的坦克殺手三號突擊炮王牌弗裡茨·阿姆林軍士
    二戰初期德軍三號A型和B型突擊炮在波蘭戰役中,發揮出色,讓德軍看到三號坦克底盤二次改造的優點之處,德軍把75毫米24倍徑炮安裝在三號坦克底盤上面,既能掩護前線步兵的進攻,又能提供強大又高效的火力支援,於是在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開始正式成立多個獨立的突擊炮營,作為戰線上獨立單位,起初德軍軍工部門並沒有料想到
  • 德軍三號突擊炮的「裝甲彈藥手」:Sdkfz 252型裝甲彈藥運輸車
    在這樣的戰術思想下,三號突擊炮被研製出來,德軍組建了專門支援步兵作戰的突擊炮營。後期為了彌補Sdkfz 252型半履帶裝甲車載彈量的不足,專門研製了一款Sd Anh32/A型兩輪彈藥拖車,拖車淨重330公斤,可以裝載36發短管75毫米炮彈,保證一次性可以為2輛三號突擊炮補充炮彈,大大提高了Sdkfz 252型半履帶裝甲車的運輸效率。
  • 《灰燼戰線》3號突擊炮F型厲害嗎 3號突擊炮F型強度測評
    導 讀 灰燼戰線中III號突擊炮F型是很多玩家喜歡的驅逐戰車,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灰燼戰線III號突擊炮F
  • 德系突擊炮中,比較好用的是「黃鼠狼」和「三號突擊炮」
    個人感覺,德系突擊炮中,比較好用的是「黃鼠狼」和「三號突擊炮」。「黃鼠狼」好用的原因,機動性好,火炮方向射界比較寬,左右射擊角度比較大,遭遇迂迴坦克,小角度內不需要調整車體位置,直接調整火炮左右角度射擊。使用繳獲蘇聯的76毫米反坦克炮,威力不錯。「三號突擊炮」好用的原因:機動性好,跑的快,轉彎速度快,車身低矮,二戰德國突擊炮的經典產品。
  • 二戰初期德國已經有發射榴彈的四號坦克,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
    有了四號坦克之後,德軍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而三號突擊炮則是專門為步兵單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隸屬於德軍炮兵單位,而不是裝甲兵。 三號突擊炮沒有炮塔,因為是定位於和步兵協同發起正面的突擊,兩翼的安全自然就交給步兵來負責,此外還可以安裝更大口徑的75毫米火炮(有炮塔的話三號坦克最大只能安裝50毫米火炮),同時也降低了突擊炮的高度
  • 師德長技以制德,效仿三號突擊炮而生,蘇聯SU-122自行火炮
    最先採用此方法的是德國,由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倡導,將三號中型坦克的炮塔拆除,加裝一門75毫米短倍徑榴彈炮,並在正面加強其裝甲厚度,從而製造出一種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的,"能夠伴隨步兵進行作戰"的三號突擊炮。而三號突擊炮也確實不負曼施坦因的期待,在法國戰役中,試生產的24輛三號突擊炮表現良好,在攻克敵方駐壘地段和防線時表現優秀,尤其是在法國戰役後期突破法軍的"魏剛防線"時,三號突擊炮作用異常明顯。因此在法國戰役後,三號突擊炮的生產迅速得到了擴大,並成為了德國陸軍的主力裝備之一。
  • 曼納海姆元帥的外國玩具,二戰芬蘭軍隊中的德國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作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自然出售給了德國的友好或中立國家,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匈牙利、義大利以及芬蘭,其中芬蘭獲得數量排名第二。二戰期間這些三號突擊炮一共損失了8輛,但根據1944年夏季的官方數字,這些突擊炮卻擊毀了87輛蘇聯坦克。二戰結束後這些突擊炮依舊服役於芬蘭軍隊中,直到1959年才宣布退役,而此時距離第一輛三號突擊炮服役已經19年了。圖為1944年6月4日芬蘭軍隊為曼納海姆元帥生日舉行的閱兵中的三號突擊炮G型,乘員正向曼納海姆元帥致敬。
  • 三號突擊炮的繼承者:二戰德軍Sdkfz 251/9型半履帶突擊炮車
    二戰初期,無論是四號坦克還是三號突擊炮都安裝的是24倍徑的75毫米短管火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可是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德軍在東線面臨著空前的反坦克壓力,德軍不得不將所有可改裝的裝甲戰鬥車輛都投入到反坦克作戰中,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相繼都更換為長身管的75毫米火炮,更多地擔負起反坦克作戰任務,支援步兵作戰被置於次要的位置。
  • 開創自行突擊炮新紀元,德國III號突擊炮成為致命的王牌
    但是今天兵哥要講的是另外一種德國大量的裝備突擊火炮,也是相當的有名,這款火炮不僅結構簡單便於使用,造價低,而且機動性能較好,在戰場上擁有出色的生存實力,是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即德國III號突擊炮。說起這叱吒風雲的德國三號突擊炮,最早提出一理論的還是當時的德國將軍曼施坦因,他不僅是戰略大師,而且對德國裝甲兵發展具有前瞻的眼光。
  • 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
    二戰德國裝甲洪流的支柱之一三號突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4期今天的主角是三號突擊炮F型。這是德軍在蘇德戰爭期間的主要裝備,也是蘇軍的戰利品之一。三號突擊炮是德軍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大的裝甲戰鬥車輛,共生產了高達1萬500輛,超過了4號坦克的8800輛。三號突擊炮是德軍裝甲理念的很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