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今日份震撼的圖片,事情發生在薩爾瓦多,該國最近一天內發生22起兇殺案,調查顯示殺人犯是遵照監獄內的指示行事。於是總統下令對關押黑幫成員的監獄進行24小時封鎖管控,黑幫頭目將被單獨關押。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問:我國兵器基礎大都來源於蘇聯,20年前很多基礎性的東西都比蘇聯滯後十年二十年,比如自行火炮、步兵戰車。為何坦克炮/反坦克炮卻以超前二十年的姿態出現呢,這就是引進L7的意義?可是L7是線膛炮啊,只參考它的身管自緊內膛鍍鉻的基礎性技術的結果嗎?這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不同,蘇聯坦克很長時間都認為反步兵、工事是主要任務,對於反坦克任務也是三心二意,以省錢為主而不是考慮威脅。像T-62的115毫米炮,還有後來的125毫米炮,中選其實還真不是因為威力大,而是因為他們實際上比100毫米線膛炮便宜甚至輕便…… 圖:蘇俄陸基核飛彈研發裝備時間表。1950年代赫魯雪夫改革開始,蘇軍全面轉向核戰爭,對常規兵器難免放鬆要求以節省經費,而這正是60年代服役坦克的研製階段。
![]()
圖:50-60年代另一個大熱門是破甲彈,用大直徑錐形裝藥形成的高壓射流打穿鋼裝甲效果特別好,甚至引發坦克生存危機。破甲彈對火炮膛壓、初速要求都很低,只對口徑要求高。而且他們覺得未來敵人就是酋長這種水平了不起了,100毫米線膛炮要打酋長坦克,必須得用昂貴的鎢芯APDS,而搞滑膛炮的APFSDS達到類似威力用合金鋼彈芯就行了,所以才選的這倆貨。早期滑膛炮單純打垂直裝甲其實還不如老的APDS,只是打傾斜裝甲好些。
![]()
圖:酋長坦克1963年服役,戰鬥全重54噸。這個重量確實基本達到坦克的極限,近60年後坦克也不過發展到62噸。因此若是沒有出現複合裝甲而只用鋼裝甲,酋長就是坦克防護的頂級水平。在威力達到打二代坦克沒啥問題以後,蘇聯人也沒想過進一步加強威力,後面出升級彈藥主要還是被北約鎢合金彈和複合裝甲給逼出來的,但是早期省錢的惡果現在不就原形畢露了麼,老炮不可能增加膛壓了……錢錢錢,命相連啊而且真要按照正統路線走,俄國人還真不行,因為他沒有高速旋鍛生產線,這是奧地利賣給我們的,還有直接燒結出彈芯的能力也不行。
![]()
圖:現代穿甲彈關鍵是鎢合金彈杆,這需要的全鎢燒結技術蘇俄都沒有,我國是80年代從歐洲引進的,不然我們也搞不出來。當然歐洲人只是給了一個很小的,我們是自己研究出工業能用的大設備。我們是一開始就有反坦克恐慌,憋著對付蘇聯人坦克的,還自己YY出來超強防禦的T-72做目標靶子來測試(70年代初測試用的靶子比蘇聯解體時候的T-80還強),實際上按照70年代技術誰都打不穿,但是這個虛幻的威脅逼迫下才必須不斷升級反坦克能力。
問:堂主,請教個孟良崮戰役的問題,為什麼74師被殲滅後蔣軍就偃旗息鼓了,不包圍殲滅戰線後方的六縱呢,或者主力貼上去進行決戰,他們不是一直在壓迫華野主力決戰嘛?現在主力出現了,臉貼著臉卻又偃旗息鼓,這是個什麼鬼?要說這個問題,就要說重點進攻是怎麼來的了,在46年開打後,蔣匪軍執行的是全面進攻戰略,整個戰線拉得很開,所以兵力密度不是很高。結果就是大量部隊在運動中就被吃掉了,解放軍三、五萬野戰部隊,集中起來吃國軍一個相對孤立的普通軍,也就是一天時間。所以全面進攻很快破產,因為部隊已經被吃得沒辦法了。
![]()
圖:全面內戰爆發前的國共態勢圖。1946年國民黨自持有兵力、兵器雙重優勢,向各個解放區同時發起進攻,共出動193個旅158萬兵力。
![]()
圖:全面進攻階段,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70萬人,其中大部分當了解放戰士,使解放軍的兵力大大增加,雙方兵力差距迅速縮小,於是國民黨就更難過了。當然這個時候五大主力級別相對好點。章縫集之戰,劉鄧五萬多人進攻整11師和第五軍兩個五大主力,鏖戰下來只吃掉了五、六千,全殲一個團三千多,也就是說五大主力是可以在同等規模解放軍進攻下堅持幾天,等到周圍部隊來解圍,順便中心開花吃掉解放軍的。
![]()
圖:1946年9月28日,國民黨軍佔領菏澤後,獲悉劉鄧主力向巨野轉移,遂以邱清泉的第五軍和胡璉的整編第十一師分別沿菏(澤)巨(野)公路和儲水河南岸東犯,誘發巨野戰役。其中10月3日,我軍3縱、7縱合圍章縫集敵11旅32團3000餘人,至7日午時敵軍殘部數百人逃竄,死傷2000餘人,被俘700餘人,我軍傷亡2000餘人。因此國民黨更改戰略搞重點進攻,精銳野戰部隊全放到山東,各個軍自己抱成一團,每個軍之間距離也拉近,這樣指望一個普通軍能抵抗兩、三天,74軍這樣的王牌主力能抵抗四、五天,好中心開花。
![]()
圖:1946年全面進攻解放區的失敗,導致國民黨改用重點進攻戰略,目標是陝北和山東。1947年4月6日動員了六十個旅40萬人進攻山東。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74師都瞬滅了,其他軍咋辦?所謂主力決戰,就是指望一個軍能拖住解放軍幾天,現在這架勢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被迅速擊穿的命,那還決戰啥,送菜嗎?
問:堂主,問個微電子對武器影響的問題:當年日本的電玩ps2風摩時,號稱cpu可被用於巡航飛彈提高地圖導航能力,還出了法規禁止PS2被出口給金2時代的朝鮮,這是炒作還是真的影響很大?換作現在,一臺手機的cpu估計都強過它,那是不是巡航飛彈及大部份的智能炸彈已沒有了技術代差,那為什麼美系的還是強過中俄,主要是強在火藥及飛彈發動機方面嗎?CPU只是一個數據處理工具,首先需要的是傳感器產生原始數據,還要轉換成數位化的,再還得有合適的算法和軟體來處理這些數據,這是一個完整的工控系統,不能只指望單純的CPU啊……
![]()
圖:半導體技術是無人設備自控能力的來源,它的發展當然可以帶動巡航飛彈、無人機等裝備發展,極大降低其技術門檻,甚至民用設備都可以拼裝出一個來。但是,IT畢竟不是全部。大部分國家搞地形匹配製導的巡航飛彈,擔心的是怎麼獲取地圖數據,再怎麼用高精度的傳感器精確判斷地形變化,這都是硬功夫,你單純換個CPU是沒啥用的。而且還需要高精度慣導輔助,這也是美國人的傳統強項了。
![]()
圖:地形匹配製導原理圖。IT技術發展可以使你有更大的硬碟存儲這些數據,更好的CPU處理接收到的數據,但是無法解決數據從哪來的問題。
![]()
圖:地形匹配製導和地形跟蹤飛行,可以使巡航飛彈實現超低空飛行,從而更好的躲避對方雷達的發現,提高突防成功率。沒有這些的話,巡航飛彈飛低空就等著撞山。從中高空突防倒是簡單,但是成功率就會很低。其他國家是沒法比的,光是一個測繪衛星系統,全世界除了美國誰還有完整的各種類型星齊全的結構?而且美國人是幾十年積累,數據早都堆得發黴了。美國人用的慣導也比我們和俄羅斯的好得多,最後反應到飛彈上不就是性能更好麼。
![]()
圖:2001年2月22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進行了11天的繞地飛行,順利完成了「太空梭雷達地形測繪使命(SRTM)」,這是由美國國家測繪局和國家宇航局聯合實施的一項全球地形測繪計劃,獲得了解析度為50和200米的地形數據。隨後美國人處理這堆數據好幾年,才終於建立起全球地形圖。
問:今天看軍事報導,海軍陸戰隊有了空突營。搶灘登陸要靠登陸艦和裝甲力量,空中突擊營即便能夠快速運送少量精銳特種部隊執行任務,加上少量武裝直升機能夠增加一部分打擊力量,感覺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呀?尤其是登陸作戰動靜太大,對方很可能已經判斷了登陸地點,這點空中突擊力量太單薄啦?登陸戰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欺敵,讓敵人在登陸海灘設防減少,從而在搶灘的時候沒啥敵人攔截,當然太平洋那種小型島嶼防禦密度實在太高的另說。所以美國人20年前就提出來了超地平線登陸作戰,就是躲在防守方海岸雷達範圍外(一般是海岸線以外40公裡)集結部隊,然後迅速的用氣墊船、EFV和直升機投送兵力上岸,這樣敵人就無法根據船隊的部署來找到登陸點,從而分散敵人兵力乃至誘騙敵人到遠離實際登陸點的海灘去。
![]()
圖:蘇式超地平線登陸,鵝喉羚級大型氣墊登陸艇和米-17直升機投送首波登陸部隊。登陸戰時敵軍以營為單位分散部署到登陸點附近,從集結到趕到登陸場需要約半小時到1小時時間,在海空火力支援下能投送一個坦克連、一個步兵連上岸就大約能頂住對方裝甲營進攻,因此初期這個規模的兵力上岸非常重要。直升機是最快的運輸工具,發動突擊後十幾分鐘就能上岸,打防守方一個迅雷不及掩耳。雷達沒有預警到船隊的話,可能直升機到達灘頭的時候部隊還在從營房往陣地趕。
![]()
圖:臺灣中部山脈高上千米,雷達對海面探測範圍上百公裡。最快的傳統登陸艦艇航速也就18節,半小時只能開9海裡也就是17公裡,剩下半小時讓部隊上岸。岸炮和岸艦飛彈射程都超過20公裡,因此登陸艦要壓縮航渡時間,最後這段航程只能直衝著登陸場而去,對方很容易判斷登陸點。
![]()
圖:我國購買的歐洲野牛登陸艇航速55節,半小時可以開27海裡/50公裡,也就是可以在敵人火力殺傷區之外橫向機動幾十公裡,使其難以判斷登陸點。但即便如此,登陸點也就是在50公裡長的一段範圍內,敵人還是可以直接動員幾個營一起向前壓。而且直升機還可以切入到陣地後方,佔領交通要點,阻絕預備隊向灘頭的增援,作用還是相當大的。諾曼第英國傘兵是摧毀了五座大橋,阻止了德國裝甲部隊增援灘頭,還從背後摧毀了幾個岸炮陣地,讓登陸部隊可以安全上岸,作用非常大。
圖:直升機可以用200公裡的時速把傘兵空投到目標區,然後依靠單兵反坦克飛彈建立防線,遲滯對方裝甲營通過。只要能拖延半小時,登陸部隊上岸就能確保安全。當然,傘兵們難免傷亡慘重。
![]()
圖:以我國船舶工業的實力,加上普通商船改裝直升機航母的低難度,到時候什麼叫少量武裝直升機?這是瞧不起誰呢。
問:現在PLA的中型摩託化部隊是種什麼存在,定位是什麼?以PLA作戰目標和對手的機械化程度,感覺中摩就是送人頭的,就算能自己長途機動,可這種貨色跑來跑去又有什麼用,打誰呢?我覺得有重型、輕型、超輕型部隊就夠了,中摩基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堂主怎麼看?對手的機械化程度?也就是東北方向的韓國人比較高啊,其他哪兒有多高的機械化水平或者技術水平?越南人靠T-55/62混飯吃,印度人隔著一個喜馬拉雅山,中亞方向那軍隊素質就可憐了,都不是啥強敵。
![]()
圖:中亞是我國一個熱點方向,但是中亞各國至今仍使用蘇聯解體時留下的老裝備,雖然坦克是不少,但是技術非常差。而我國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地域非常廣大,很多地方都需要長距離調動部隊支援,而我國又有世界最頂尖的公路網,這時候自然就是發揮公路機動能力的優勢,使用摩託化部隊來對付突發事件了。
![]()
圖:軍改前的兵力部署圖。我國兵力部署的突出特徵是東重西輕,整個西部就沒有一個常駐集團軍,所以當地部隊需要快速支援的時候,輪式裝甲部隊的作用就顯出來了。南方也是一樣,邊防部隊需要後方集團軍可以快速趕到。摩託化部隊也不是跟正規裝甲部隊剛正面的,能迅速趕到作戰地域展開防線,依靠反坦克力量遲滯敵軍,等坦克來就行了。就像在阿登森林,雖然101師的奮戰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摩託化力量迅速把他們投送到戰場,那再奮戰也是沒用的。
![]()
圖:2019年露面的輪式突擊炮,其依靠機動性和信息優勢遲滯敵坦克進攻,總比沒有突擊炮的步兵強。
![]()
圖:而且什麼叫以PLA作戰目標和對手?以前那是以前,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能源安全嚴重依賴國際貿易,走出國門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局勢難道不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應盡的義務嗎?輕裝部隊沒有越野機動能力,沒有機動的反坦克平臺,也沒有自行火炮,真到了平坦地形連遲滯敵軍的能力都沒有,那才真是送人頭的。
問:堂主,現在我們都知道圖-160那個夯貨打起來沒卵用,但美國人從B-1A到B-1B的改進反而讓實用性更強,那麼毛子可以按照同樣的辦法改裝圖-160,使它能再混幾年嗎?實際上圖-160現在比B-1B是強的,因為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下,B-1B不能掛空射巡航飛彈,所以它長期以來不具備核戰爭能力,只能常規戰爭扔一下短程飛彈甚至是臨空扔鐵炸彈,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了AGM-159這樣的飛彈可以用。
![]()
圖:B-1B的武器。圖-160其實也不是卵用沒有,他的實戰價值還是存在的,12發內置巡航飛彈放到現在也是很強的,問題是價格和性能不成正比,不能突防的話跟B-52和圖-95戰鬥力沒有任何區別,但是採購成本和維護成本那可就天上去了……
![]()
圖:與蘇-27伴飛的圖-160。它是為打擊美國本土任務設計的,整個作戰半徑8000公裡,最後2500公裡可以用巡航飛彈去飛,圖-160完成前面5500公裡,因此搞的龐大無比。
![]()
圖:這時候它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在極區部署的雷達站,可以提前幾千公裡發現轟炸機,然後引導截擊機攔截。要隱蔽突防就得飛低空,然後航程大幅下降到不了目標區。所以堂主一直說的是這玩意不划算,而不是沒用,畢竟用勞斯萊斯去運菜和用五菱宏光運菜,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但是誰要給我說勞斯萊斯運菜效果比五菱宏光好,我只能跪下來高呼有錢人照顧我。圖-160隻要能維護到位,手頭有錢,再混幾十年毛毛雨了,畢竟你看B-52最後一架下線的現在都50多年了,比劉德華年齡還大,都還得繼續奮鬥二十年。
![]()
圖:在日本邊界巡航的轟-6K。所以我們繼續用轟-6也沒啥,這反而是新造的飛機,維護費用比B-52低得多,除了說出去不好聽沒別的缺點。
問:堂主,聽說FTC2000G出口了,能否介紹一下,技術怎樣、來源於哪兒?類似的國內有兩款山鷹和獵鷹,出口的也有FC-1,那這一款的定位在哪兒?低端出口貌似市場很小,不合算啊。保就業,保企業,有一點小單子總比完全沒活幹好吧。貴州的航空航天企業日子苦啊,不多折騰點項目真就只能啃玉米了。
![]()
圖:FTC-2000G就是山鷹,之前只叫名字不好編號導致大家不認識。他適合2、3代機訓練任務,米格-21/29、蘇-27都適用。
問:堂主,直升機反潛究竟是怎麼一個過程,是先艦艇發現疑似目標然後在起飛直升機,還是直升機自己找目標呢?都有。以前比較弱的直升機依賴艦艇發現,現在直升機已經開始執行以前反潛機的任務,比如在航線兩側不停的扔聲吶浮標,把潛艇擋在攻擊陣地之前,這就跟軍艦聲吶沒關係了。
![]()
圖:潛艇攻擊範圍是20公裡/10海裡左右,好的聲吶可以在此範圍外發現潛艇,於是就可以引導直升機識別攻擊;爛聲吶探測範圍不夠大,或者航母編隊有大量反潛直升機時,就會更依賴直升機自主探測。
問:一直有個疑問,古代特別是朝代更迭期間,湧現出的很多將領都沒什麼軍事生涯的經歷,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能夠短時間勝任將軍這一職位的呢,不可能是天賦吧?因為沒有天賦、運氣不好的都死掉了,最後的勝者肯定再也不會很差了。朝代更迭的爛將領多得去了,只是沒人會記住失敗者。
問:堂主,你說過直升機三大核心,旋翼、變速箱、發動機不變就是一種直升機。請問直20旋翼和發動機都變了,是否和黑鷹技術路線不同了?技術路線肯定不一樣,和黑鷹相似的是戰術路線而不是技術路線,也就是壓縮直升機體積從而減輕重量、提高機動性。
![]()
圖:直-20當年選型,是黑鷹與EH-101兩種路線之爭,最終選擇了黑鷹路線。
問:我國056級輕護、船塢登陸艦和江衛級,是否需要配備類似垂直發射型米卡防空系統,以迅速增強抗飽和攻擊能力?系統不支持這麼大範圍作戰,而且也沒錢,就山寨拉姆混著吧……非常近,就幾百米範圍內能殺人,所以也就謝裡登在越南實戰使用過,畢竟密林裡面不需要射太遠。
![]()
圖:箭霰彈結構圖。美國M1028坦克霰彈初速1400米/秒,有效射程700米。
![]()
圖:對牆壁後方人員的殺傷效果。
問:堂主您好!人民幣國際化任重而道遠,我們能不能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來慢慢瓦解美帝的金融霸權。比如上文踢館提到的有豐富資源的國家奈及利亞,把他們的石油期貨作為交換我們的軍事裝備,美元在這裡只充當計量單位,而實際操作我們只是以物易物,多還少補,或者結算後金額不大,留作下次交易再補足。這樣我們就繞過了美元,令美帝的量化寬鬆政策無功而返,堂主您覺得這樣可行嗎?當然不行,這些國家的高層是需要拿著美金去巴黎、倫敦置辦家業,讓子女享受富豪生活的,以物易物你能拿去在巴黎買房麼?人民幣國際化現在的路子,是通過亞投行、雙邊貨幣互換實現的。
問:堂主,前些時候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我軍研製的遠程火箭炮精度也很高,單發火箭彈可以在幾十公裡外準確擊中靶標。可是火箭炮這東西是典型的面殺傷武器,有必要強化它的單發命中精度嗎?當然有啊,這樣就相當於飛彈發射車,能執行飛彈任務了。而且密集度過差的話,二戰水平飛二、三十公裡散布範圍能有幾平方公裡,這就是屁都打不到了…… 圖:我國航天的神鷹400火箭炮,垂直發射,射程25-200公裡。一定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武器從來都是越準越好,沒有辦法提高準確性的時候才會採用面殺傷方式,這必然導致高几個數量級的物資、時間消耗和風險代價。90年代美軍實現了炸彈制導化,當前正實現炮彈制導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