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踢館》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留言爆棚(微信文章只能顯示100條評論,再多的就無法顯示了),先讓堂主去牆角淚奔一會兒,真不容易呀……今後還請大家繼續多多幫忙轉發,助我們的《踢館》繼續茁壯成長。
有網友留言寫:有網友我是60後軍迷,當年因多種原因未能參軍而後悔終生。《踢館》欄目從第一期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每到周末看不到而渾身不自在。有好多問題想問,還怕被年輕人笑話,另外,你的一些鳥語還不懂:我兔、三哥等。
感謝您的關注,《踢館》創建之初堂主沒想太多,就是希望做一個面向網上軍事愛好者的科普欄目,所以會使用較多網絡用語。現在有越來越多各個年齡段的網友關注我們的欄目,有些網絡用語或者軍迷之間的「黑話」可能並不是大家都明白,這在堂主關注後臺留言的過程中確實有注意到,考慮到大家的閱讀習慣和《踢館》已形成的行文風格,不用這些綽號和暱稱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堂主可以科普一下這些詞的出處以便大家理解。
我兔、毛熊、三哥、鷹醬……這些稱謂指代的分別是我國、俄羅斯、印度、和美帝,目前這些稱謂流行的原因自然就是「逆光飛行」的《那年那兔那些事》的走紅。毛熊和鷹醬應該比較好理解吧?都是兩國的代表性動物;三哥的稱謂追根溯源據說是上海話;而我兔最初是因為在國際上總是一副人畜無害悶聲發財的做派,而被軍事論壇上的網友暱稱為「人畜無害腹黑兔」。
無恥盜圖一張
PS:這位網友,有關您問的軍艦裝甲如何焊接的問題,我們將在明天的《踢館》中進行解答,敬請期待。
PS2:堂主現在依然對土耳其的事兒有心理陰影,今天土耳其人又說美帝參與了政變策劃,土耳其總統又要訪問俄羅斯……對此,堂主只能說,現實真的比電視裡演得更有戲劇性啊!
好了,讓我們開始慣例的翻牌子。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堂主好,我想問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用的120mm高膛壓坦克炮相比萊茵金屬研製的120mm坦克炮(美國也引進生產了)初速比怎麼樣,是定裝藥還是分裝藥。如果真的有說的那麼神,為何不發展自動裝填版本,給國產88式以及後面的96、99用?
圖:祝榆生總師接受採訪時,回答為何要採用125炮
首先,國外的120炮和國內的120炮根本不是一回事。國內的120反坦克炮是早年兩炮工程裡相對不受重視的部分,其真正的目標是開發出120毫米坦克炮裝在國產第二代坦克上。但最後二代坦克卻淘汰了國產120坦克炮,淘汰它的還不是後來的125炮,而是引進西方技術生產的105毫米坦克炮。
圖:國產120炮原本是給88式這些二代坦克準備的,最終88式卻採用了引進的105炮
圖:德國120炮
德國120炮標準設計中,發射藥容積9.8升,就當時國內的火藥水平,這個容積對於火炮性能的限制是不可接受的,結果就是89式自行反坦克炮將發射藥加到了整整13.08升,和125火炮的13.4公升相差無幾;即使如此,整炮性能仍然遠不及德國120炮。而巨大的藥室容積和後坐力,使國產120炮根本裝不進當時的二代坦克裡,最後只好把它做成逆時代潮流的自行反坦克炮。
圖:89自行反坦克炮
即使是在89反坦克火炮上,這門炮的限制也極大。比如II期穿甲彈在彈丸重量和初速都提高以後,火炮卻出現承受不了後坐力的提高的問題;以至於12公斤的裝藥量實際只能裝填9.5公斤。這樣一門最終被小了自己15毫米口徑的炮所取代的不成熟產物,被淘汰是必然的問題。
問:堂主你好,以前看軍事雜誌都說無託步槍是潮流,可是最近看法國還有我國都想放棄有託步槍,請問無託槍和有託槍有什麼區別!到底誰才是未來趨勢?
說無託步槍是潮流,原因之一其實不就是那會兒我國自己也裝備了95式步槍嘛。有託步槍和無託步槍,區別在於無託步槍把槍託也擴展成槍身機匣的一部分,把槍機和槍管等部件的安裝位置往後大幅度移動,把彈匣從握把前面移動到了後面。這種設計在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並不是什麼創新或者高科技。
圖:最早的無託自動步槍恩菲爾德EM-2
使用上的話,在同等槍管長度的情況下,無託步槍要短一些;但是在平時的攜行上,無託步槍比摺疊託的有託槍要更長一些。因為彈匣在後方,無託步槍在更換彈匣方面劣勢比較大;類似AR系等現代步槍,射手在更換彈匣時非常快,而且可以始終保持槍口指向和瞄準視線不變的能力,無託步槍要做到就比較難。
圖:95步槍換肩射擊,頭後退,槍託底部抵肩不能抵實
圖:左側探身時,射手要把頭壓在槍託上,左肩抵肩,右眼瞄準…….
而且無託步槍由於槍機位置非常靠後,拋殼窗口非常接近槍託底部。這帶來的問題裡面,包括噪音和燃氣對射手的刺激加大,炸膛時對人員的威脅性顯著增高,以及在複雜地形下進行戰術設計的時候,換肩射擊不便。比如射手要從掩體牆的右邊探身射擊,無託槍沒問題。但是從左邊探身,就必須抵左肩,否則整個身體都得暴露出去。
這個時候無託槍的話,射手要麼臉都貼到拋殼窗上了,這是很危險的,傷人而且易卡殼。要麼就必須採用一些非常彆扭的姿勢去湊合。
現在看,步兵越來越強調複雜地形、近距離的戰術射擊,無託步槍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如果一定要說趨勢,那麼有託步槍的確更適應未來的戰場環境需求。
問:美軍士兵一般隨身攜帶大量彈匣,彈匣包也是雙層的,我軍士兵的彈匣袋都是單層,隨身攜帶的彈匣少了一半,還出現過演習中打光五個彈匣被判失敗的例子,這單單是士兵負重的問題還是觀念的問題?戰時受地理或者其他原因補給跟不上怎麼辦?
步兵攜帶多少彈藥的標準是由軍隊最高領導機關統一制定的,所以美軍帶得多、共軍帶得少,這都是兩國軍隊領導機關根據綜合各自軍隊實際情況而決定的事情。
至於具體帶多少,要根據國家工業水平、部隊攜行能力、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一般消耗規律進行合理計算。比較窮、機械化程度低、後勤補給能力差的軍隊,彈藥就帶的少;反之,國富軍強、機械化程度高,後勤補給能力強效率高,彈藥就能帶的多。在阿富汗,不少美軍士兵隨身攜帶多達15個彈匣……
美軍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基本上去哪都有車坐,步兵對負量的增加沒有解放軍那麼敏感
解放軍目前公發的背心彈藥攜行能力比較弱
至於士兵負重和觀念的關係,自然是訓練時候能少帶就少帶,輕一點是一點。打起戰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能多帶大家肯定都想多帶的。如果一支軍隊承平日久,平時升官考核都以訓練和擬真程度不高的演習作為依據,最終總體的政策取向也會偏向較少的彈藥攜帶標準。
戰時出現補給跟不上的情況怎麼辦?那就只能控制戰鬥中的槍械發射節奏,省著用彈藥,堅持到打完或者補給來唄,這還能咋辦……
問:堂主能否介紹下蘇聯和俄羅斯的複合材料的技術水平?貌似印度和俄羅斯把T50和LCA用複合材料都吹得神乎其神啊?
蘇聯時期的複合材料技術非常差,主要是精密化工工業一塌糊塗,拿不出好的纖維和樹脂基體;電子工業也是渣渣,提供不了像樣的高性能計算機和相關軟體;沒有硬體基礎,沒有試驗積累,水平自然就無從提升了。
圖:蘇27
當年毛子的科技樹裡,成本高、汙染大、力學性能有限的芳綸纖維做出來了,但是碳纖維做的很差。比如蘇27SK等早期型號上,除了風擋前蒙皮象徵性的用了一些碳纖維,其它地方都沒有。
蘇聯解體以後,通過引進材料和技術,俄羅斯時代在這方面進步很快;比如S37金雕前掠翼驗證機,如果沒有複合材料配合氣動彈性剪裁設計,是不可能完成高亞聲速和跨超聲速飛行試驗的。
圖:S37
而三哥LCA那複合材料運用的就是個「杯具」了:一個設計空重5噸的飛機,陸基基本型都能超重一噸半,而且還無法保證結構的性能指標和可靠性維護性,不提也罷。俄羅斯運用複合材料設計的水平現在還是不錯的,但是T50的問題在於總體外形就那樣,中機身的強度和剛度缺陷是不可克服的。
圖:不光LCA,印度的烈火3飛彈也是拿碳纖維做出了比鋼殼飛彈還重的奇葩...
問:既然樹脂基的碳纖維不耐高溫,那F-35整體複合材料機翼中間夾的不就是很熱的發動機嗎,怎麼解決的問題? 填充隔熱材料?
戰鬥機的發動機艙設計有三大要素,發動機安裝、發動機維護、發動機冷卻,最後一個就是針對你提到的這個問題發展出的學科。在發動機和機身結構之間,都會採用強制對流冷卻——說穿了就是吹風散熱。
圖:F35的鋁合金大框,「廉價機種」的定位暴露無遺,F15、F22這裡全都是鈦合金。
另外F35的整體複合材料機翼,不代表機翼範圍內所有結構都是複合材料的;實際上它中間機身的框架仍然是鋁合金的,導熱性能很好,配合冷卻設計就能有效把溫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在一些溫度仍然比較高的區域,複合材料會使用比較硬、脆的雙馬來醯胺樹脂作為複合材料的基體材料。
圖:F35的鋁合金大框鍛造部件,與最終成品之間的對比,中間要挖掉多少材料一目了然。即使是好加工的鋁材,做成這樣也至少要花大半個月以上。
F35真正要耐熱的地方並不是機身這裡,渦扇發動機的風扇前段和壓氣機中段其實都不是很熱,溫度高的主要是後面的燃燒室段。這些地方的主要承力結構還是得靠鈦合金的框、梁來實現。
問:堂主,本人愛聽歌,聽DJ,我將低音放的很重時,會感到胸悶悶的,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將這種聲源放大n倍放到戰場上,來幹擾對方?現在不是有主動降噪技術嗎?幹擾聲源無序改變頻率,而己方降噪設備改變頻率等同,倘若聲源的動力來源得到解決,不知道有利用價值嗎?
聲音武器的概念很早就有了,比如傳說中的次聲波武器,利用頻率在20Hz以下的聲波具備高穿透能力,能夠在較大範圍內引起人體內器官共振(4-8Hz)形成心臟共振和肺壁受損,或者幹擾人體神經系統工作(5Hz)導致人暈眩頭痛、精神錯亂。也就是所謂的器官型次聲波武器和神經型次聲波武器。除了次聲波以外,單純利用高強度噪聲的噪聲武器、利用超聲波引發人體視覺模糊、噁心等生理的超聲波武器也同樣存在。
圖:定向聲波武器的工作原理
圖:美軍在對付索馬利亞海盜時就用上了定向聲波武器
這類這種武器的問題,首先在於實際殺傷效率其實很低,因此現在主要用於處置暴亂、騷動等情況下,主要是非致命的防暴武器類型。其次,這類武器的殺傷效果不確定性太高——目前還無法準確評估它們的有效範圍和終點效應,而且結構小型化非常困難。
比如要做10Hz的次聲波,需要13米直徑的聲源;再加上定向發射聲波的需要,那就必須加上拋物面的反射結構,那尺寸就更感人了。目前防暴用的定向驅逐聲學武器,1250米射程,就需要635x1220x254毫米體積,用在戰場上實在是毫無實際價值。
問:堂主你好,我想問下拖曳聲吶出現左右舷模糊的原因。就是會探測到和真目標成鏡像的假目標聲音信號?
圖:網上流傳的國產某型艦的拖曳聲納
拖曳聲吶的左右舷模糊問題,是指無法分辨目標是在艦船的左側還是右側。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並不是探測到所謂的「鏡像」信號,而是因為傳統的單線陣聲吶的換能器,是由非矢量水聽器組成的條狀結構。
由於水聽器本身沒有指向性,因此最後總的條狀換能器的指向性就變成了對稱性的圓柱範圍,對於入射信號的響應是完全一致的——不管它是從左邊來的,還是右邊。因此這類拖曳線陣,很長時期內都只能做遠程探測、警戒,探測距離遠但是定位精度很不理想。
目前有三個方法解決這種缺陷,首先是艦船本身做機動,轉彎再拉直,這樣就根據信號距離的變化判斷它到底是哪邊來的。不過這法子也就是土法救急,弊端甚多,使用限制很大。其次是採用雙線陣、多線陣、三元水聽器組、矢量水聽器來取代傳統設計。
最後一種辦法,則是提高單線陣的信息分析水平,藉助單線陣在水下的陣型扭曲和畸變,實時分析單線陣的陣型和目標信息變化之間的關聯關係,從而判斷左右。
圖:解決拖曳聲納這個固有缺陷的基本原理就是三角測量
迷你踢館
問:小編你好,請問假如現在的戰鬥機向敵國軍艦發動神風攻擊,連打帶撞,成功率會不會很高?
成功率非常低。和正經的飛彈相比,戰鬥機的目標太大、而且實際上不可能保持突防階段全程3-5米高度貼海飛行。
問:既然有利用尾流制導的魚雷,為什麼沒有用空氣尾流制導的空對空飛彈,特別是對付隱形飛機,可以通過高空的衛星或預警機觀測特定區域的空氣流動情況,飛機的高速尾流和自然界的空氣流動肯定有很大區別,在交戰中,沒有民航飛機,不明的空氣尾流就更加明顯。
一方面,空氣的性質不像海水,這麼做的技術難度太高,得到的結果可靠性也太差;另一方面,你都有能做到這種級別的雷達/紅外探測能力了,直接造探測鎖定目標飛機的導引頭毫無任何問題。
問:堂主,據說YF23戰鬥機原型機的F120發動機可以和F119平分秋色,而這款發動機據說是在F110發動機上發展過來的,能介紹一下這貨嗎?
YF120實際上性能比YF119要優越些,它採用變循環設計;高速下和119一樣涵道比非常小,比較接近渦噴發動機,高速推力出色;但亞音速下它就能把涵道比調的很大,非常省油。
問:堂主你好!我在網上查到的F-22的作戰半徑怎麼才759公裡啊? 連三代機的中型戰鬥機都不如?
這個作戰半徑是包括超聲速巡航狀態的,三代機真按F-22的標準去飛,作戰半徑還遠不到這個水平。堂主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一句,任何中型戰鬥機,喊出上千公裡的作戰半徑,都是吹牛的。
問:彈射座椅上的降落傘系統,是不是完全獨立的系統?就是說全機操作都失靈的情況下,它的彈射分離都可以正常使用嗎?我國與歐美的有什麼差距?可以設置為自動根據高度打開嗎?
全機操作失靈也不妨礙彈射座椅的彈射。
我國和歐美俄的差距主要在於沒有什麼自主積累和探索,現在的自主研髮型號其實都是參照設計的,性能比參照型號要低一點,比同時代歐美俄的也要低點。
彈射座椅開傘不能光依靠高度,還要根據時間、速度等其它因素綜合進行複雜的計算,才能得到最佳的開傘時機,以獲得最高的救生概率。
2010年加拿大墜毀的這架F/A-18,彈射瞬間飛行員幾乎是朝下的,對救生非常不利
問:館主,為什麼蘇34設計的是飛行員並排坐的而不是一前一後。要說是方便溝通也牽強了吧,還是這種設計有什麼別的優點? 還有最重要的是未來飛機還有設計兩飛行員的必要麼?
並不牽強啊。而且並列雙座是蘇聯戰鬥轟炸機的傳統,蘇34定位用來取代蘇24,繼承蘇24的座艙布局是很正常的事情,使用思想接近,訓練習慣接近。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後,飛行員數量不必要那麼多了,無人化戰爭是遲早的事情。
問:請問小日本侵華時經常用38大蓋拼刺刀,那麼激烈的拼刺小日本的槍管肯定會受到影響吧?!那還能保持射擊精度嗎?
都到了要拼刺刀的時候了,槍械的射擊精度損失也就不那麼重要了。雖然說步槍和步兵都是戰場上的消耗品,但在絕大多數時候,對槍的重視還是遠不如人的。
問:第一次發言,求接納!現在解放軍的單兵武器主要是95式突擊步槍。如果在戰場上拾到5.56口徑的子彈,那5.8口徑的95能發射5.56口徑的子彈嗎?
這個真不行,兩種槍彈外形完全不一樣,不是說5.56的看起來口徑比較小一些就能往裡塞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