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 國產120毫米坦克炮威力真有傳說中那麼神嗎?

2021-02-19 講武堂

昨晚上,《踢館》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留言爆棚(微信文章只能顯示100條評論,再多的就無法顯示了),先讓堂主去牆角淚奔一會兒,真不容易呀……今後還請大家繼續多多幫忙轉發,助我們的《踢館》繼續茁壯成長。

有網友留言寫:有網友我是60後軍迷,當年因多種原因未能參軍而後悔終生。《踢館》欄目從第一期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每到周末看不到而渾身不自在。有好多問題想問,還怕被年輕人笑話,另外,你的一些鳥語還不懂:我兔、三哥等。


      感謝您的關注,《踢館》創建之初堂主沒想太多,就是希望做一個面向網上軍事愛好者的科普欄目,所以會使用較多網絡用語。現在有越來越多各個年齡段的網友關注我們的欄目,有些網絡用語或者軍迷之間的「黑話」可能並不是大家都明白,這在堂主關注後臺留言的過程中確實有注意到,考慮到大家的閱讀習慣和《踢館》已形成的行文風格,不用這些綽號和暱稱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堂主可以科普一下這些詞的出處以便大家理解。

我兔、毛熊、三哥、鷹醬……這些稱謂指代的分別是我國、俄羅斯、印度、和美帝,目前這些稱謂流行的原因自然就是「逆光飛行」的《那年那兔那些事》的走紅。毛熊和鷹醬應該比較好理解吧?都是兩國的代表性動物;三哥的稱謂追根溯源據說是上海話;而我兔最初是因為在國際上總是一副人畜無害悶聲發財的做派,而被軍事論壇上的網友暱稱為「人畜無害腹黑兔」。


無恥盜圖一張

PS:這位網友,有關您問的軍艦裝甲如何焊接的問題,我們將在明天的《踢館》中進行解答,敬請期待。

PS2:堂主現在依然對土耳其的事兒有心理陰影,今天土耳其人又說美帝參與了政變策劃,土耳其總統又要訪問俄羅斯……對此,堂主只能說,現實真的比電視裡演得更有戲劇性啊!

好了,讓我們開始慣例的翻牌子。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堂主好,我想問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用的120mm高膛壓坦克炮相比萊茵金屬研製的120mm坦克炮(美國也引進生產了)初速比怎麼樣,是定裝藥還是分裝藥。如果真的有說的那麼神,為何不發展自動裝填版本,給國產88式以及後面的96、99用?

圖:祝榆生總師接受採訪時,回答為何要採用125炮

 

首先,國外的120炮和國內的120炮根本不是一回事。國內的120反坦克炮是早年兩炮工程裡相對不受重視的部分,其真正的目標是開發出120毫米坦克炮裝在國產第二代坦克上。但最後二代坦克卻淘汰了國產120坦克炮,淘汰它的還不是後來的125炮,而是引進西方技術生產的105毫米坦克炮。

圖:國產120炮原本是給88式這些二代坦克準備的,最終88式卻採用了引進的105炮

圖:德國120炮

 

德國120炮標準設計中,發射藥容積9.8升,就當時國內的火藥水平,這個容積對於火炮性能的限制是不可接受的,結果就是89式自行反坦克炮將發射藥加到了整整13.08升,和125火炮的13.4公升相差無幾;即使如此,整炮性能仍然遠不及德國120炮。而巨大的藥室容積和後坐力,使國產120炮根本裝不進當時的二代坦克裡,最後只好把它做成逆時代潮流的自行反坦克炮。

圖:89自行反坦克炮

 

即使是在89反坦克火炮上,這門炮的限制也極大。比如II期穿甲彈在彈丸重量和初速都提高以後,火炮卻出現承受不了後坐力的提高的問題;以至於12公斤的裝藥量實際只能裝填9.5公斤。這樣一門最終被小了自己15毫米口徑的炮所取代的不成熟產物,被淘汰是必然的問題。

 

問:堂主你好,以前看軍事雜誌都說無託步槍是潮流,可是最近看法國還有我國都想放棄有託步槍,請問無託槍和有託槍有什麼區別!到底誰才是未來趨勢?

說無託步槍是潮流,原因之一其實不就是那會兒我國自己也裝備了95式步槍嘛。有託步槍和無託步槍,區別在於無託步槍把槍託也擴展成槍身機匣的一部分,把槍機和槍管等部件的安裝位置往後大幅度移動,把彈匣從握把前面移動到了後面。這種設計在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並不是什麼創新或者高科技。

圖:最早的無託自動步槍恩菲爾德EM-2

 

使用上的話,在同等槍管長度的情況下,無託步槍要短一些;但是在平時的攜行上,無託步槍比摺疊託的有託槍要更長一些。因為彈匣在後方,無託步槍在更換彈匣方面劣勢比較大;類似AR系等現代步槍,射手在更換彈匣時非常快,而且可以始終保持槍口指向和瞄準視線不變的能力,無託步槍要做到就比較難。

圖:95步槍換肩射擊,頭後退,槍託底部抵肩不能抵實

圖:左側探身時,射手要把頭壓在槍託上,左肩抵肩,右眼瞄準…….

 

而且無託步槍由於槍機位置非常靠後,拋殼窗口非常接近槍託底部。這帶來的問題裡面,包括噪音和燃氣對射手的刺激加大,炸膛時對人員的威脅性顯著增高,以及在複雜地形下進行戰術設計的時候,換肩射擊不便。比如射手要從掩體牆的右邊探身射擊,無託槍沒問題。但是從左邊探身,就必須抵左肩,否則整個身體都得暴露出去。

 

這個時候無託槍的話,射手要麼臉都貼到拋殼窗上了,這是很危險的,傷人而且易卡殼。要麼就必須採用一些非常彆扭的姿勢去湊合。

 

現在看,步兵越來越強調複雜地形、近距離的戰術射擊,無託步槍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如果一定要說趨勢,那麼有託步槍的確更適應未來的戰場環境需求。

 

問:美軍士兵一般隨身攜帶大量彈匣,彈匣包也是雙層的,我軍士兵的彈匣袋都是單層,隨身攜帶的彈匣少了一半,還出現過演習中打光五個彈匣被判失敗的例子,這單單是士兵負重的問題還是觀念的問題?戰時受地理或者其他原因補給跟不上怎麼辦?

步兵攜帶多少彈藥的標準是由軍隊最高領導機關統一制定的,所以美軍帶得多、共軍帶得少,這都是兩國軍隊領導機關根據綜合各自軍隊實際情況而決定的事情。

 

至於具體帶多少,要根據國家工業水平、部隊攜行能力、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一般消耗規律進行合理計算。比較窮、機械化程度低、後勤補給能力差的軍隊,彈藥就帶的少;反之,國富軍強、機械化程度高,後勤補給能力強效率高,彈藥就能帶的多。在阿富汗,不少美軍士兵隨身攜帶多達15個彈匣……

美軍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基本上去哪都有車坐,步兵對負量的增加沒有解放軍那麼敏感


解放軍目前公發的背心彈藥攜行能力比較弱

 

至於士兵負重和觀念的關係,自然是訓練時候能少帶就少帶,輕一點是一點。打起戰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能多帶大家肯定都想多帶的。如果一支軍隊承平日久,平時升官考核都以訓練和擬真程度不高的演習作為依據,最終總體的政策取向也會偏向較少的彈藥攜帶標準。

 

戰時出現補給跟不上的情況怎麼辦?那就只能控制戰鬥中的槍械發射節奏,省著用彈藥,堅持到打完或者補給來唄,這還能咋辦……

 

問:堂主能否介紹下蘇聯和俄羅斯的複合材料的技術水平?貌似印度和俄羅斯把T50和LCA用複合材料都吹得神乎其神啊?

 

蘇聯時期的複合材料技術非常差,主要是精密化工工業一塌糊塗,拿不出好的纖維和樹脂基體;電子工業也是渣渣,提供不了像樣的高性能計算機和相關軟體;沒有硬體基礎,沒有試驗積累,水平自然就無從提升了。


圖:蘇27

 

當年毛子的科技樹裡,成本高、汙染大、力學性能有限的芳綸纖維做出來了,但是碳纖維做的很差。比如蘇27SK等早期型號上,除了風擋前蒙皮象徵性的用了一些碳纖維,其它地方都沒有。

 

蘇聯解體以後,通過引進材料和技術,俄羅斯時代在這方面進步很快;比如S37金雕前掠翼驗證機,如果沒有複合材料配合氣動彈性剪裁設計,是不可能完成高亞聲速和跨超聲速飛行試驗的。

圖:S37

而三哥LCA那複合材料運用的就是個「杯具」了:一個設計空重5噸的飛機,陸基基本型都能超重一噸半,而且還無法保證結構的性能指標和可靠性維護性,不提也罷。俄羅斯運用複合材料設計的水平現在還是不錯的,但是T50的問題在於總體外形就那樣,中機身的強度和剛度缺陷是不可克服的。

圖:不光LCA,印度的烈火3飛彈也是拿碳纖維做出了比鋼殼飛彈還重的奇葩...

 

問:既然樹脂基的碳纖維不耐高溫,那F-35整體複合材料機翼中間夾的不就是很熱的發動機嗎,怎麼解決的問題? 填充隔熱材料?

 

戰鬥機的發動機艙設計有三大要素,發動機安裝、發動機維護、發動機冷卻,最後一個就是針對你提到的這個問題發展出的學科。在發動機和機身結構之間,都會採用強制對流冷卻——說穿了就是吹風散熱。

圖:F35的鋁合金大框,「廉價機種」的定位暴露無遺,F15、F22這裡全都是鈦合金。

 

另外F35的整體複合材料機翼,不代表機翼範圍內所有結構都是複合材料的;實際上它中間機身的框架仍然是鋁合金的,導熱性能很好,配合冷卻設計就能有效把溫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在一些溫度仍然比較高的區域,複合材料會使用比較硬、脆的雙馬來醯胺樹脂作為複合材料的基體材料。

圖:F35的鋁合金大框鍛造部件,與最終成品之間的對比,中間要挖掉多少材料一目了然。即使是好加工的鋁材,做成這樣也至少要花大半個月以上。

 

F35真正要耐熱的地方並不是機身這裡,渦扇發動機的風扇前段和壓氣機中段其實都不是很熱,溫度高的主要是後面的燃燒室段。這些地方的主要承力結構還是得靠鈦合金的框、梁來實現。

 

問:堂主,本人愛聽歌,聽DJ,我將低音放的很重時,會感到胸悶悶的,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將這種聲源放大n倍放到戰場上,來幹擾對方?現在不是有主動降噪技術嗎?幹擾聲源無序改變頻率,而己方降噪設備改變頻率等同,倘若聲源的動力來源得到解決,不知道有利用價值嗎?

 

聲音武器的概念很早就有了,比如傳說中的次聲波武器,利用頻率在20Hz以下的聲波具備高穿透能力,能夠在較大範圍內引起人體內器官共振(4-8Hz)形成心臟共振和肺壁受損,或者幹擾人體神經系統工作(5Hz)導致人暈眩頭痛、精神錯亂。也就是所謂的器官型次聲波武器和神經型次聲波武器。除了次聲波以外,單純利用高強度噪聲的噪聲武器、利用超聲波引發人體視覺模糊、噁心等生理的超聲波武器也同樣存在。

圖:定向聲波武器的工作原理


圖:美軍在對付索馬利亞海盜時就用上了定向聲波武器

 

這類這種武器的問題,首先在於實際殺傷效率其實很低,因此現在主要用於處置暴亂、騷動等情況下,主要是非致命的防暴武器類型。其次,這類武器的殺傷效果不確定性太高——目前還無法準確評估它們的有效範圍和終點效應,而且結構小型化非常困難。

 

比如要做10Hz的次聲波,需要13米直徑的聲源;再加上定向發射聲波的需要,那就必須加上拋物面的反射結構,那尺寸就更感人了。目前防暴用的定向驅逐聲學武器,1250米射程,就需要635x1220x254毫米體積,用在戰場上實在是毫無實際價值。

 

問:堂主你好,我想問下拖曳聲吶出現左右舷模糊的原因。就是會探測到和真目標成鏡像的假目標聲音信號?



圖:網上流傳的國產某型艦的拖曳聲納

 

拖曳聲吶的左右舷模糊問題,是指無法分辨目標是在艦船的左側還是右側。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並不是探測到所謂的「鏡像」信號,而是因為傳統的單線陣聲吶的換能器,是由非矢量水聽器組成的條狀結構。


由於水聽器本身沒有指向性,因此最後總的條狀換能器的指向性就變成了對稱性的圓柱範圍,對於入射信號的響應是完全一致的——不管它是從左邊來的,還是右邊。因此這類拖曳線陣,很長時期內都只能做遠程探測、警戒,探測距離遠但是定位精度很不理想。

 

目前有三個方法解決這種缺陷,首先是艦船本身做機動,轉彎再拉直,這樣就根據信號距離的變化判斷它到底是哪邊來的。不過這法子也就是土法救急,弊端甚多,使用限制很大。其次是採用雙線陣、多線陣、三元水聽器組、矢量水聽器來取代傳統設計。

 

最後一種辦法,則是提高單線陣的信息分析水平,藉助單線陣在水下的陣型扭曲和畸變,實時分析單線陣的陣型和目標信息變化之間的關聯關係,從而判斷左右。

圖:解決拖曳聲納這個固有缺陷的基本原理就是三角測量

 

 

迷你踢館

 

 

問:小編你好,請問假如現在的戰鬥機向敵國軍艦發動神風攻擊,連打帶撞,成功率會不會很高?

 

成功率非常低。和正經的飛彈相比,戰鬥機的目標太大、而且實際上不可能保持突防階段全程3-5米高度貼海飛行。

 

問:既然有利用尾流制導的魚雷,為什麼沒有用空氣尾流制導的空對空飛彈,特別是對付隱形飛機,可以通過高空的衛星或預警機觀測特定區域的空氣流動情況,飛機的高速尾流和自然界的空氣流動肯定有很大區別,在交戰中,沒有民航飛機,不明的空氣尾流就更加明顯。

 

一方面,空氣的性質不像海水,這麼做的技術難度太高,得到的結果可靠性也太差;另一方面,你都有能做到這種級別的雷達/紅外探測能力了,直接造探測鎖定目標飛機的導引頭毫無任何問題。

 

問:堂主,據說YF23戰鬥機原型機的F120發動機可以和F119平分秋色,而這款發動機據說是在F110發動機上發展過來的,能介紹一下這貨嗎?

 

YF120實際上性能比YF119要優越些,它採用變循環設計;高速下和119一樣涵道比非常小,比較接近渦噴發動機,高速推力出色;但亞音速下它就能把涵道比調的很大,非常省油。

 

問:堂主你好!我在網上查到的F-22的作戰半徑怎麼才759公裡啊? 連三代機的中型戰鬥機都不如?

 

這個作戰半徑是包括超聲速巡航狀態的,三代機真按F-22的標準去飛,作戰半徑還遠不到這個水平。堂主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一句,任何中型戰鬥機,喊出上千公裡的作戰半徑,都是吹牛的。

 

問:彈射座椅上的降落傘系統,是不是完全獨立的系統?就是說全機操作都失靈的情況下,它的彈射分離都可以正常使用嗎?我國與歐美的有什麼差距?可以設置為自動根據高度打開嗎?

 

全機操作失靈也不妨礙彈射座椅的彈射。

 

我國和歐美俄的差距主要在於沒有什麼自主積累和探索,現在的自主研髮型號其實都是參照設計的,性能比參照型號要低一點,比同時代歐美俄的也要低點。

 

彈射座椅開傘不能光依靠高度,還要根據時間、速度等其它因素綜合進行複雜的計算,才能得到最佳的開傘時機,以獲得最高的救生概率。

2010年加拿大墜毀的這架F/A-18,彈射瞬間飛行員幾乎是朝下的,對救生非常不利

 

問:館主,為什麼蘇34設計的是飛行員並排坐的而不是一前一後。要說是方便溝通也牽強了吧,還是這種設計有什麼別的優點? 還有最重要的是未來飛機還有設計兩飛行員的必要麼?

 

並不牽強啊。而且並列雙座是蘇聯戰鬥轟炸機的傳統,蘇34定位用來取代蘇24,繼承蘇24的座艙布局是很正常的事情,使用思想接近,訓練習慣接近。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後,飛行員數量不必要那麼多了,無人化戰爭是遲早的事情。

 

問:請問小日本侵華時經常用38大蓋拼刺刀,那麼激烈的拼刺小日本的槍管肯定會受到影響吧?!那還能保持射擊精度嗎?

 

都到了要拼刺刀的時候了,槍械的射擊精度損失也就不那麼重要了。雖然說步槍和步兵都是戰場上的消耗品,但在絕大多數時候,對槍的重視還是遠不如人的。

 

問:第一次發言,求接納!現在解放軍的單兵武器主要是95式突擊步槍。如果在戰場上拾到5.56口徑的子彈,那5.8口徑的95能發射5.56口徑的子彈嗎?

 

這個真不行,兩種槍彈外形完全不一樣,不是說5.56的看起來口徑比較小一些就能往裡塞的。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

相關焦點

  • 踢館:為啥我軍猛士不配14.5毫米機槍?威力更大不香嗎?
    問:反正是車載,不需要考慮重量,為什麼猛士、山貓這些不配14.5mm機槍而是12.7mm機槍,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不香嗎? 因為本身14.5就是很偏門的武器,這玩意本身是二戰的反坦克槍,高初速高膛壓大威力。
  • 東方斐迪南:曾經世界最強反坦克炮,如今被飛彈取代
    國產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滑膛炮,一度是世界最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主戰坦克能經受得起這種大威力反坦克炮的轟擊。
  • 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的殺手-國產76毫米速射防空炮
    亞塞拜然在戰爭中大量使用無人機,對亞美尼亞的防空飛彈系統、坦克裝甲車、運輸車輛,甚至是人員進行了空中打擊,戰果相當豐富。一時間,無人機將主宰未來戰場,坦克無用的觀點大熱。仔細分析亞塞拜然無人機取得如此豐厚戰果的原因,其實是由於亞美尼亞缺乏必要的防空力量,S300性能先進,可惜打不著慢速可低空低速的無人機。如果亞美尼亞有這款防空速射炮,相信結果會大不一樣。
  • 小車扛重炮:中國的120毫米超輕車載迫榴炮,8公裡內全無敵
    在數次上合組織軍演中,中國派出的超豪華合成戰鬥營,擁有10輛99A型主戰坦克,30輛04重型步戰車,6門120毫米自行迫榴炮,6門122毫米自行榴彈炮,6門35毫米自行高炮,還有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遠程光纖制導反坦克飛彈和直10、直19武直支援,全部實現信息化交聯作戰,完全不遜色美國陸軍的最先進部隊。
  • 水上重坦克: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
    【話說軍世】在海軍艦艇中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戰列艦、驅逐艦都是大中型水面艦艇,很有話題可說,而相對來說,幾百噸幾十噸的小艇,可說的故事要少一些,不過也有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等等歷史。
  • 我軍這型10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遠超國外105炮,為何最終命運悽慘
    【軍武次位面】作者:皮島總兵中國當今的坦克炮和輪式突擊車的火炮無非就是125毫米滑膛炮和105毫米線膛炮兩種,但是事實上在這兩門裝甲兵的主力火炮之前,中國還研製了一種120毫米的高膛壓滑膛炮和一中100毫米口徑滑膛炮,前者使用在被譽為東方費迪南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面,後者被使用在
  • 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除了打飛機,還能打坦克、工事嗎?
    所以基於這些特點,在二戰中經常將高射炮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那麼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也能打坦克、工事嗎?眾所周知,高射炮具備初速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所以基於這些特點,在二戰中經常將高射炮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那麼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也能打坦克、工事嗎?
  • 奈及利亞軍行動:全是國產裝備,VT4主戰坦克,輪式105毫米炮登場
    奈及利亞軍行動:全是國產裝備,VT4主戰坦克,輪式105毫米炮登場 在奈及利亞官方消息的畫面中,可以看到VT4主戰坦克、ST1輪式105毫米坦克殲擊車、SH5自行火炮系統等裝備的身影,在非洲國家的軍隊中,這樣的裝備水平是很高的了,而在奈及利亞官方報導中,主持人還特意的介紹了VT4,並祝賀該型坦克的第一次實戰部署。
  • 打虎英雄歸來:俄軍新57毫米戰車炮,戰鬥射速超過95式自動步槍
    例如國產的89式12.7毫米重機槍,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但戰鬥射速則降為80發/分鐘。中口徑火炮的彈丸裝藥量較小,沒有100毫米以上大口徑火炮的威力大,但是中口徑具有初速大、射速較高的優勢,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與大口徑火炮不相上下。俄軍認為這門速射炮穿甲如泥,讓敵軍命如紙薄。
  • 一炮炸平足球場:155毫米炮彈的威力有多大?
    日前,東部戰區陸軍某旅接裝了新型155毫米車載加榴炮,該炮在去年國慶閱兵中首次亮相,目前已經大量列裝部隊,取代152毫米加榴炮,成為陸軍集團軍的當家火炮。於是很多網友該興趣:155毫米榴彈炮威力如何?殺傷半徑有多大?能炸翻一輛坦克麼?
  • 金剛川吳京炮兵班被美軍戰鬥機打碎,20毫米炮彈威力有那麼大?
    那麼有些觀影的朋友會問,美軍戰機對地攻擊用的機槍還是機炮?威力真有那麼誇張嗎?那麼我們就來探究一番。HS.404機關炮所使用的彈鏈,這種機關炮使用的範圍非常之廣。既然「海盜」戰鬥機上安裝的20毫米HS.404機關炮名聲在外,那麼它在對地攻擊時真有那麼大的威力嗎?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12.7毫米的重機槍,在對地面人員進行掃射時,都具有巨大的殺傷力,一發12.7毫米子彈足以打掉人的肢體,甚至在理想的角度可以將一個人攔腰打成兩截。換成20毫米口徑的炮彈,威力便又上升一個級別,完全是可以將人體打成碎片的。
  • 國產155毫米卡車炮:又有新「貨」到位,重量輕火力猛
    【話說軍世】作為國產新型裝備,122毫米和155毫米卡車炮都已經亮相許久了,尤其是駐紮在重要地域的部隊已經完成換裝,最近,又有陸軍莫旅接收了新型155毫米車載加榴炮,滿滿一大片,看起來就很猛。
  • 99A坦克對手來了,德國130毫米滑膛炮,反應裝甲也擋不住
    裝備了新型130毫米滑膛炮的豹2坦克,穿甲深度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甚至就連反應裝甲都擋不住,99A坦克真正的對手來了!這門130毫米滑膛炮的誕生針對性非常明確,就是衝著俄羅斯的T-14"阿瑪塔"來的。2015年T-14坦克首次在當年舉行的紅場閱兵式中公開亮相,當時俄羅斯媒體對於這款坦克大加吹噓。
  • 「挑戰者」2型130毫米坦克炮樣車面世
    這種新型大口徑坦克炮亮相,標誌著在俄制135/152毫米坦克炮、美制140毫米坦克炮之後,大口徑坦克炮的研製熱潮再度興起,並引起外界關注。130毫米坦克炮現役主戰坦克主要採用120毫米滑膛炮和125毫米滑膛炮。要進一步提高其威力,除在炮彈上下功夫外,最重要的是提高火炮膛壓、增大口徑和增長身管。
  • 155榴彈威力多大?一炮命中主戰坦克,足以讓其四分五裂
    但我們常常在電視上可以看到一些自行榴彈炮也會把炮管放平,如同坦克一般,進行直瞄射擊的訓練。這種訓練其實就是為了增強炮兵在緊急情況下殺傷近距離敵方裝甲車輛的專門訓練,那麼155榴彈的威力足夠將主戰坦克打成零件嗎?
  • 踢館 | 我國兵器基礎源於蘇聯,為何坦克炮技術卻反而領先20年?
    為何坦克炮/反坦克炮卻以超前二十年的姿態出現呢,這就是引進L7的意義?可是L7是線膛炮啊,只參考它的身管自緊內膛鍍鉻的基礎性技術的結果嗎?這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不同,蘇聯坦克很長時間都認為反步兵、工事是主要任務,對於反坦克任務也是三心二意,以省錢為主而不是考慮威脅。
  • 美國幫臺裝甲部隊M60坦克升級120毫米炮,和99坦克比還差N條街!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近日,臺防務網站報導:臺裝甲部隊當前主力美制M60A3主戰坦克已經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坦克了,在新型坦克採購無門的情況下,只有進行性能升級,以期望再戰二十年。為此,不得不求助美國,美國雷神公司積極向其推銷,其中最關鍵的改進就是用M1A1的120毫米滑膛炮代替M60A3上的105毫米線膛炮。M60這個老身板扛得下120毫米大炮嗎?
  • 脫胎於88毫米高炮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德國陸軍又一著名反坦克利器
    的確,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德軍的88炮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不是它的防空能力而是它的反坦克能力,在早期各國坦克都不是很厚的情況下88炮的確是可以「反一切」,但是這麼好用的東西卻不是陸軍,所有88毫米高射炮都是隸屬於德國空軍的,難道這麼好用的東西陸軍不想要嗎?
  • 踢館:15式輕坦的105炮,比99A的125炮潛力更大?
    炮的威力主要就是炮口動能和穿甲體性能兩方面,炮改進可以提高膛壓承受能力,但是L7系作為線膛炮,本身初速限制擺在那裡,也不可能像125毫米炮那樣追求一千七、八百的初速,所以要增加威力,主要就是彈上改進了。
  • 0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平射開火,能將M1A2重型坦克炸成零件麼?
    近日,第73集團軍炮兵旅在閩南地區展開了一次自行火炮直射打坦克的實戰演練,在演練中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對運動的坦克靶進行了直瞄射擊。很多網友關心,在察打一體無人機和遠程反坦克飛彈的年代,為何我軍的炮兵旅還要進行直瞄射擊打坦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