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2020-12-22 歷史皇太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那麼四號中型坦克是如何從支援坦克,轉變為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呢?

一、四號開發記

說起四號中型坦克的開發,其實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路線。雖然古德裡安號稱是德國裝甲戰之父,但實話實說就是古德裡安自己其實也沒見過幾次坦克。畢竟在正式組建裝甲部隊之前,他都是在用紙板、木頭和帆布做的"假坦克"在進行訓練,至多也就有個上了鐵皮的卡車給他的"裝甲部隊"用,其可憐程度在各國裝甲戰先驅裡,堪稱是最慘而沒有之一。

所以古德裡安當時確定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路線和所需坦克時,就只能是奉行一次拿來主義,直接照抄了隔壁英國和法國的裝甲部隊理論。當時英法都把坦克的職能拆開看,對付坦克是一種目的,支援步兵是另一種目的,這就需要兩種不同思路的坦克。於是英國人就劃分出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也劃分出了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用來滿足這兩種不同的目的。古德裡安看了一眼英法的思路,覺得這個思路不錯,然後自己也鼓搗出一個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來。

按照古德裡安的思路,德國將有兩款中型坦克擔任裝甲部隊的核心力量。一種是戰鬥坦克定位,配備高初速坦克炮,裝甲較為薄弱,機動性較好的中型坦克,也就是三號中型坦克,它的作戰目標是對付敵方坦克。而另一種則是支援坦克定位,有較為厚重的裝甲,配備一門口徑較大,但初速低的短倍徑榴彈炮的中型坦克,也就是四號中型坦克,作戰目標是支援步兵作戰,為步兵部隊突破敵方防線和築壘地帶提供足夠的掩護和支援力量。

於是基於這個方針,德國在1938年生產出了最初的四號中型坦克,一款車體長度5.87米、寬度2.83米,車體高度2.85米,戰鬥全重18.5噸的中型坦克。在武器方面則配備了一門75毫米口徑的Kwk-37短倍徑榴彈炮,火炮倍徑僅有24倍,另配有一挺MG-34通用機槍,其可攜帶80枚各類75毫米炮彈和2700發子彈。坦克的正面防禦為3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其餘三面均為15毫米,放到當年也算優秀的中型坦克。

二、表現一般的中型坦克

對於古德裡安來說,四號中型坦克的面世,意味著德國裝甲部隊終於從一窮二白的狀態裡走了出來。當然了,不可否認的是,四號中型坦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表現都很中庸。早期生產的B型和C型在防護能力上都比較一般,並沒有比英法的坦克優秀多少,甚至還有嚴重的不足。單純僅僅是支援步兵的層面來說,防禦能力不是很充足,火炮威力也過小的四號中型坦克根本無力啃下那些堅固的英法防線。

在波蘭戰役裡,四號中型坦克的表現其實非常一般,並沒有能夠摧毀多少波蘭坦克或是工事,真正大出風頭的還是三號中型坦克,而四號中型坦克更多就是打個醬油,對著工事開上幾炮就差不多了。如果指望四號中型坦克發揮重大作用,那麼基本上是等不到了。因此在波蘭戰役裡,獲得勳章的大多是三號中型坦克的車組成員,至於四號中型坦克則是聲名不顯,獲得勳章的人也少之又少。

在法國戰役之前雖然有推出了D型這個側後防禦提升到20毫米的改進型,但是它的表現依舊不怎麼樣。尤其是在戰場上遭遇了英國人的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法國人的B-1突破坦克和索瑪S35騎兵坦克之後,四號中型坦克的表現只能夠用差評來形容。四號中型坦克所配備的短倍徑火炮根本難以對英法坦克形成有效的威脅,通常來說其發射的穿甲彈只能在英法坦克表面造成一個彈痕,原因在於炮彈初速太低,不具備任何殺傷力。

可以說,在整個法國戰役裡,四號中型坦克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攻擊魏剛防線時,敲掉了那些法軍環形陣地上的防禦支撐,算是出色的完成了掩護步兵的任務。當然了,這一情況讓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和包括古德裡安在內的少部分將領非常不滿,認為原有的坦克火力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坦克戰了,需要給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都配上高初速的長倍徑坦克炮。奈何此建議遭到了德國國防軍裡一票將領的反對,並堅稱不需要更換火炮。

三、被迫成為主力

更換主炮的提議在一票國防軍將領的反對聲中沒了著落,新生產的D型和E型,乃至F型的四號中型坦克改進型都沒有使用長倍徑坦克炮,僅僅是加厚的裝甲防護。在1941初的北非戰場上,四號中型坦克表現還算良好,這讓德國國防軍的將領們感覺沒有必要給四號中型坦克做升級了,有三號中型坦克就足夠了。可這一思路到了1941年6月22日爆發的蘇德戰爭中就沒用了,或者說被徹底打了臉了。

原因在於當時蘇聯已經擁有了T-34中型坦克和KV-1中型坦克,兩款坦克都配備了76.2毫米口徑的長倍徑坦克炮,反坦克火力遠遠強於德軍當時任何一款坦克。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第四裝甲集群為例,他們在拉塞尼艾一帶和蘇聯西北方面軍的兩個機械化軍遭遇,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坦克交鋒。此戰德軍被打的暈頭轉向,第41裝甲軍軍長萊因哈特在事後心有餘悸的回憶道:"我們此戰有1/3的坦克都是四號中型坦克,並且向開上街道的怪物們進行三方向射擊(KV重型坦克),但這根本沒有用,我們的坦克象骨牌一樣被打倒!"

這種情況在1941年裡並非個例,而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常態,德國裝甲部隊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在與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交鋒中不佔據任何優勢,往往都是依靠近距離繞後攻擊,或是空軍的近地空中打擊才能解決目標。很多德國裝甲兵甚至開起了繳獲的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來應急,保持自己部隊的作戰能力。可以說,蘇德坦克間的螺旋上升趨勢十分明顯,德國急需提升自己裝甲部隊的反坦克能力。

在這個情況下,德國裝甲部隊只能考慮對現有坦克進行火力升級,三號中型坦克受限於自己的結構限制,無法裝載75毫米的長倍徑火炮,因此就被淘汰出局。而四號中型坦克本身的結構較為理想,使用的也是75毫米短倍徑榴彈炮,換裝75毫米長倍徑坦克炮是毫無問題的。於是在1942年的四號F型裡就多出了一個F2型,就是換裝了75毫米KwK 40坦克炮的四號中型坦克,此後生產的四號中型坦克也都是配備長倍徑坦克炮的。這讓四號中型坦克搖身一變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在戰場上和各路蘇聯坦克過招。

結語

事實上,四號中型坦克擔任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頗有一些趕鴨子上架的味道,但考慮當時德國實在沒時間立刻拿出一款新銳坦克來,因此也只能對四號中型坦克進行升級。而四號中型坦克的生產較為便捷,價格也較為理想,所以就在戰爭裡被大量生產,成為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四號中型坦克畢竟是研發於戰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就已經力不從心,因此它的戰果也就一天比一天低,存在感也越來越低了。

參考文獻:《二戰德國裝甲車輛特輯》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最強的中型坦克 淺析:豹式中型坦克
    這些坦克無一不是對當時的德國坦克有攻防的優勢。特別是T-34,在攻防速指標上全面碾壓德軍當時最新,最強的四號坦克。在面對蘇軍T-34,KV的時候,往往只能拉出機動並不靈活的88炮才能對付它們。使得德軍往往在戰術層面上受挫。德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在攻防指標上可以碾壓T-34和KV系列的坦克。結果就是二戰中名氣最大的兩種坦克。其中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豹式中型坦克。
  • 德意志軍馬 《坦克世界》中的德國戰車
    技術先進、製作精良、威力強大、立下顯赫戰功……一提到坦克尤其是德國的坦克,很多玩家都會立刻說出這些讚美之詞。而實際上德國的四號坦克、虎式、虎王、黑豹、三號反坦克炮等眾多經典坦克型號,更被眾多熱血男兒所了解,甚至如數家珍!
  • 旨在支援步兵進攻的步兵坦克?步兵坦克在戰場上價值幾何?
    而在英國的帶動帶下,法國也很快得出了一樣的結論,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的劃分也就被搞了出來,包括後來德國組建裝甲部隊時,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也是如此形成的。三、步兵坦克價值幾何?在這個坦克劃分的浪潮下,一批為了支援步兵作戰的坦克就出現了。
  • 二戰德國虎式坦克三大無法避免的缺點成為了壓倒德國最後一根稻草
    說到二戰德軍虎式坦克,說實在該型坦克在1942年出現在東線戰場時,作為一輛戰略性重型坦克使用,德國當時是絕對有機會擊敗蘇聯的,因為虎式坦克出現時間算是非常的早,研製時間早在1937年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了,希特勒於1935年3月廢除《凡爾賽條約》後,德國軍方胃口大增,對尚在定型中的Ⅲ
  • 戰地打火機——M4「謝爾曼」中型坦克
    M4「謝爾曼」坦克,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款中型坦克,其名字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該型坦克在盟軍陣營中有著與蘇聯紅軍所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幾乎相同的重要地位。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 二戰坦克之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看過美國電影《坦克大決戰》都對電影裡德軍坦克暴打美軍坦克的情景印象深刻吧,而德軍所使用的坦克就是可稱為二戰最強坦克的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也被稱為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號坦克,是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為與蘇聯的T34相匹敵,因當時的德軍裝甲部隊中沒有一款坦克能夠和T34坦克相抗衡,於是虎式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應運而生。
  • 從秘密研發到大放異彩,「軍馬」四號坦克的傳奇發展史
    騎兵如何與坦克抗衡?漫長邊境線上分布的守軍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變成無頭蒼蠅了。短短兩天之後,波軍的指揮體系就已經完全失去的作用。然而軍方高層認為坦克將在未來的戰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二戰爆發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德國一直在暗地裡研究和生產坦克,Pz.Kpfw.IV坦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
  • 德國最後的王牌虎式坦克
    相信各位軍迷對德意志六號坦克絕對不會陌生,它就是二戰最強大的坦克之一:虎式坦克。這款坦克十分具有傳奇性讓我們先來看看虎式坦克的開發背景以及過程。和英法美蘇等大國相比,德國人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是比較晚的。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的坦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輕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輕型坦克主要起到偵查,警戒和打擊戰場次要目標的作用,在整個裝甲作戰中處於配角的位置。輕型坦克的防禦和攻擊力較差,但機動性優 秀。而中型坦克則是各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主要打擊敵方坦克,工事,炮兵陣地,殺傷敵軍有生力量等。中型坦克一般防禦力和攻擊力遠比輕型坦克要強,機動性上比輕型坦克遜色,也不算弱。
  • 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五號防空坦克是德國在二戰中設計的一款重裝備,是用來進行機動中低空防禦,該裝備並沒有量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和「突擊虎」這類裝備一樣「太奢侈」了,需要消耗寶貴的主力坦克底盤。
  • 中坦的傳奇德國豹式坦克穿梭戰場如無人之境
    今天我們主角是德國豹式坦克,也就是五號坦克。這是一款知名度極高的中型坦克,對德國的坦克發展來說及其重要。在豹式之前,德國人的坦克基本可算是自主開發,風格鮮明。不論是坦克車體還是坦克炮塔,都存在著大量的垂直平面,四四方方的稜角分明。
  • 二戰初期德國已經有發射榴彈的四號坦克,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
    有了四號坦克之後,德軍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這個就涉及到了德軍的作戰編制問題,德軍的裝甲戰術強調對坦克的集中使用,絕大部分的坦克都編入裝甲師或者摩託化師執行主要的突擊或者防禦任務,只有成立了少數幾個坦克營,即便是這些坦克營也是作為一支完整的裝甲單位投入作戰的,一般的步兵單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軍從原則上是禁止將坦克分散開來去支援步兵單位的。而三號突擊炮則是專門為步兵單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隸屬於德軍炮兵單位,而不是裝甲兵。
  • 芬蘭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納粹德國三號突擊炮
    說起二戰納粹德國裝備的知名坦克,人們不禁會聯想到「虎」式、「虎王」、「豹」式等強大先進的重型坦克。但是,還有一款非常經典的裝甲車輛,生產數目超過9400輛,性能均衡,成為沙場上的中流砥柱。這就是二戰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  早在1936年,德國軍方高層便萌發了研製一款新型裝甲車輛的想法。
  • 最偉大的坦克,這輛坦克曾是中國裝甲兵絕對主力,1992年才退休
    1944年,T-34-85型坦克服役,用以對抗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坦克,因為T-34-76坦克無法對抗德國重型坦克的厚裝甲。T-34-85坦克首先是加強裝甲,正面裝甲增加到90毫米,側面裝甲增加到75毫米。配備的85毫米主炮大大增強火力,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洞穿105毫米厚的裝甲。
  • 鋼鐵雄心4:盤點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幾種主戰坦克
    Panzer-Ⅳ型坦克(德語全稱為:Panzerkampfwagen IV),為納粹德國二戰中生產的一種中型坦克,大陸常稱為四號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坦克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二戰十大坦克之五,英倫「醜小鴨」——「馬蒂爾達」步兵坦克
    當然「馬蒂爾達」並不是一無是處,這款不但醜而且火力差的的坦克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車體前部和兩側的裝甲厚度達到設計要求的60毫米標準,這在當時絕對是最厚的中型坦克,德國的Ⅳ號早期只有15毫米;另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A11「馬蒂爾達」坦克主要部件都是使用成熟配件,比如發動機、變速箱以及懸掛系統都是現成的,這使得「馬蒂爾達」的造價十分低廉而被英國軍方選擇採購。
  • 詳解蘇軍T34和德軍黑豹中型坦克,誰才是二戰最佳坦克?
    理論上黑豹的穿甲能力,可以在更遠距離擊穿T34的正面裝甲,其主炮精度在1000米左右也是相當高的,但黑豹主炮不管如何也只是75毫米的口徑限制,速度衰竭較快,其在遠距離的精度下降的較為明顯。真論遠距離的精度還是比老虎差不少的。不過2戰坦克作戰。從歷史數據來看,絕大多數作戰是在1000米內進行的。而更遠距離的精度無疑需要耗費更多的投入。黑豹定位並非遠距離殺傷性的主力,更小的口徑也能帶來更大的射速。
  • 「虎豹」坦克耀眼光環下:三號坦克黯然離場!結果扛了門大炮歸來
    二戰時期德軍的「閃電戰」體系中,裝甲力量的地位無疑舉足輕重!而在戰爭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新式的「虎豹」坦克。特別是戰爭後期,德國的「虎豹」一度打得對手聞風喪膽,後來只不過因為產量的局限,最終功敗垂成。而在「虎豹」坦克那耀眼的光環下,很多坦克都黯然失色,例如有一款曾經的絕對裝甲主力:三號坦克,自從「虎豹」出現後,就顯得默默無聞,毫無存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