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那麼四號中型坦克是如何從支援坦克,轉變為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呢?
一、四號開發記
說起四號中型坦克的開發,其實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路線。雖然古德裡安號稱是德國裝甲戰之父,但實話實說就是古德裡安自己其實也沒見過幾次坦克。畢竟在正式組建裝甲部隊之前,他都是在用紙板、木頭和帆布做的"假坦克"在進行訓練,至多也就有個上了鐵皮的卡車給他的"裝甲部隊"用,其可憐程度在各國裝甲戰先驅裡,堪稱是最慘而沒有之一。
所以古德裡安當時確定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路線和所需坦克時,就只能是奉行一次拿來主義,直接照抄了隔壁英國和法國的裝甲部隊理論。當時英法都把坦克的職能拆開看,對付坦克是一種目的,支援步兵是另一種目的,這就需要兩種不同思路的坦克。於是英國人就劃分出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也劃分出了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用來滿足這兩種不同的目的。古德裡安看了一眼英法的思路,覺得這個思路不錯,然後自己也鼓搗出一個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來。
按照古德裡安的思路,德國將有兩款中型坦克擔任裝甲部隊的核心力量。一種是戰鬥坦克定位,配備高初速坦克炮,裝甲較為薄弱,機動性較好的中型坦克,也就是三號中型坦克,它的作戰目標是對付敵方坦克。而另一種則是支援坦克定位,有較為厚重的裝甲,配備一門口徑較大,但初速低的短倍徑榴彈炮的中型坦克,也就是四號中型坦克,作戰目標是支援步兵作戰,為步兵部隊突破敵方防線和築壘地帶提供足夠的掩護和支援力量。
於是基於這個方針,德國在1938年生產出了最初的四號中型坦克,一款車體長度5.87米、寬度2.83米,車體高度2.85米,戰鬥全重18.5噸的中型坦克。在武器方面則配備了一門75毫米口徑的Kwk-37短倍徑榴彈炮,火炮倍徑僅有24倍,另配有一挺MG-34通用機槍,其可攜帶80枚各類75毫米炮彈和2700發子彈。坦克的正面防禦為3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其餘三面均為15毫米,放到當年也算優秀的中型坦克。
二、表現一般的中型坦克
對於古德裡安來說,四號中型坦克的面世,意味著德國裝甲部隊終於從一窮二白的狀態裡走了出來。當然了,不可否認的是,四號中型坦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表現都很中庸。早期生產的B型和C型在防護能力上都比較一般,並沒有比英法的坦克優秀多少,甚至還有嚴重的不足。單純僅僅是支援步兵的層面來說,防禦能力不是很充足,火炮威力也過小的四號中型坦克根本無力啃下那些堅固的英法防線。
在波蘭戰役裡,四號中型坦克的表現其實非常一般,並沒有能夠摧毀多少波蘭坦克或是工事,真正大出風頭的還是三號中型坦克,而四號中型坦克更多就是打個醬油,對著工事開上幾炮就差不多了。如果指望四號中型坦克發揮重大作用,那麼基本上是等不到了。因此在波蘭戰役裡,獲得勳章的大多是三號中型坦克的車組成員,至於四號中型坦克則是聲名不顯,獲得勳章的人也少之又少。
在法國戰役之前雖然有推出了D型這個側後防禦提升到20毫米的改進型,但是它的表現依舊不怎麼樣。尤其是在戰場上遭遇了英國人的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法國人的B-1突破坦克和索瑪S35騎兵坦克之後,四號中型坦克的表現只能夠用差評來形容。四號中型坦克所配備的短倍徑火炮根本難以對英法坦克形成有效的威脅,通常來說其發射的穿甲彈只能在英法坦克表面造成一個彈痕,原因在於炮彈初速太低,不具備任何殺傷力。
可以說,在整個法國戰役裡,四號中型坦克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攻擊魏剛防線時,敲掉了那些法軍環形陣地上的防禦支撐,算是出色的完成了掩護步兵的任務。當然了,這一情況讓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和包括古德裡安在內的少部分將領非常不滿,認為原有的坦克火力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坦克戰了,需要給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都配上高初速的長倍徑坦克炮。奈何此建議遭到了德國國防軍裡一票將領的反對,並堅稱不需要更換火炮。
三、被迫成為主力
更換主炮的提議在一票國防軍將領的反對聲中沒了著落,新生產的D型和E型,乃至F型的四號中型坦克改進型都沒有使用長倍徑坦克炮,僅僅是加厚的裝甲防護。在1941初的北非戰場上,四號中型坦克表現還算良好,這讓德國國防軍的將領們感覺沒有必要給四號中型坦克做升級了,有三號中型坦克就足夠了。可這一思路到了1941年6月22日爆發的蘇德戰爭中就沒用了,或者說被徹底打了臉了。
原因在於當時蘇聯已經擁有了T-34中型坦克和KV-1中型坦克,兩款坦克都配備了76.2毫米口徑的長倍徑坦克炮,反坦克火力遠遠強於德軍當時任何一款坦克。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第四裝甲集群為例,他們在拉塞尼艾一帶和蘇聯西北方面軍的兩個機械化軍遭遇,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坦克交鋒。此戰德軍被打的暈頭轉向,第41裝甲軍軍長萊因哈特在事後心有餘悸的回憶道:"我們此戰有1/3的坦克都是四號中型坦克,並且向開上街道的怪物們進行三方向射擊(KV重型坦克),但這根本沒有用,我們的坦克象骨牌一樣被打倒!"
這種情況在1941年裡並非個例,而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常態,德國裝甲部隊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在與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交鋒中不佔據任何優勢,往往都是依靠近距離繞後攻擊,或是空軍的近地空中打擊才能解決目標。很多德國裝甲兵甚至開起了繳獲的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來應急,保持自己部隊的作戰能力。可以說,蘇德坦克間的螺旋上升趨勢十分明顯,德國急需提升自己裝甲部隊的反坦克能力。
在這個情況下,德國裝甲部隊只能考慮對現有坦克進行火力升級,三號中型坦克受限於自己的結構限制,無法裝載75毫米的長倍徑火炮,因此就被淘汰出局。而四號中型坦克本身的結構較為理想,使用的也是75毫米短倍徑榴彈炮,換裝75毫米長倍徑坦克炮是毫無問題的。於是在1942年的四號F型裡就多出了一個F2型,就是換裝了75毫米KwK 40坦克炮的四號中型坦克,此後生產的四號中型坦克也都是配備長倍徑坦克炮的。這讓四號中型坦克搖身一變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在戰場上和各路蘇聯坦克過招。
結語
事實上,四號中型坦克擔任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頗有一些趕鴨子上架的味道,但考慮當時德國實在沒時間立刻拿出一款新銳坦克來,因此也只能對四號中型坦克進行升級。而四號中型坦克的生產較為便捷,價格也較為理想,所以就在戰爭裡被大量生產,成為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四號中型坦克畢竟是研發於戰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就已經力不從心,因此它的戰果也就一天比一天低,存在感也越來越低了。
參考文獻:《二戰德國裝甲車輛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