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號防空坦克是德國在二戰中設計的一款重裝備,是用來進行機動中低空防禦,該裝備並沒有量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和「突擊虎」這類裝備一樣「太奢侈」了,需要消耗寶貴的主力坦克底盤。
五號防空坦克
在二戰前期,德軍和其他國家軍隊一樣,對野戰防空重視程度不算很高,畢竟那時候都是德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追著對手逃。隨著戰事的發展,盟軍的空中力量不斷加強,如1941年出現的伊爾2,就是一款十分有效的對地攻擊機,德軍不得不大量裝備機動防空武器,不管是半履帶車還是輪式車輪,只要有富餘的機動平臺都被用來安裝防空炮。
但是這些武器很多都只是單純地解決了防空武器機動的問題,在實際使用中還面臨著缺少必要防護的缺陷,尤其是飛機裝備的空對地火箭彈這類武器,雖然談不上多高的精確度,但是爆炸威力和一般榴彈炮不相上下。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到二戰後期德國研發的專業自行防空炮如球形閃電等,都加強了防護裝甲。
經典的伊爾2照片
當黑豹中型坦克開始服役後,以其底盤為基礎的各種變形車輛也陸陸續續問世,德國國防軍要求萊茵金屬公司在黑豹坦克底盤上研製一種更加專業的自行式防空炮,也就是五號防空坦克。
單從技術上來講,黑豹坦克的底盤絕對非常合適,尤其是在D型解決了一些可靠性問題後,底盤承載能力強、尺寸大,穩定的平臺適合防空炮連續開火,更大的空間能容納更多彈藥,提升火力持續性,甚至還能和十字軍自行防空炮一樣自帶簡易的指揮儀等設備。
五號防空坦克
萊茵金屬公司很快拿出了3個不同版本的炮塔設計,它們均為全封閉式的可旋轉炮塔,武器裝備分別為2門37毫米高射炮、2門55毫米高射炮、4門20毫米高射炮。
在實際作戰中,德軍發現20毫米炮的防空能力逐漸降低,如安裝了腹部裝甲的伊爾2就經常頂著地面火力強行「突突」,另一方面德軍本身也有同樣安裝4門20毫米高射炮的「旋風」等裝備,因此五號防空坦克在1944年初夏之時,將37、55毫米高射炮作為備選方案。
五號防空坦克
以萊茵金屬公司的技術水平,五號防空坦克並不是難事,真正的難點是不久後盟軍發起的諾曼第登陸,西線戰場的開闢讓本就捉襟見肘的德軍裝甲武器更加困難,很多坦克因為缺少燃油被放棄,或者戰損後處在盟軍勢力範圍內無法回收修復,後方工廠加班加點也難以補足前線的戰損,根本就拿不出多餘的底盤用來生產五號防空坦克。
1945年2月,萊茵金屬公司在一輛黑豹D型底盤上安裝了一個37毫米炮的木製模型炮塔,這就是五號防空坦克的最終研製進程,此後就沒有實質的研發進展了,2個多月後德國投降,五號防空坦克徹底流產。
五號防空坦克
坦克的炮塔預計採用10~15毫米厚的鋼裝甲,防護能力有限,以黑豹底盤的承受力,適當削弱車體防護加強炮塔防護也不是沒有可能;成員採用5人車組,沒有查找到具體分工方面的資料,考慮到德式防空炮的設計結構,應該會有2名裝彈手。因為沒有實際的樣車問世,關於坦克的很多數據只能大致估測,預計重量會在45噸左右,機動性和沒有安裝調速器的黑豹差不多。
五號防空坦克
五號防空坦克的設計思路本身很好,也符合當時德國的作戰需求,奈何選擇本就數量不足的五號黑豹坦克底盤直接影響了研製工作的開展,想必萊茵金屬公司自己也很清楚,以諾曼第登陸後的德國產能,用把寶貴的黑豹坦克底盤挪作他用確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就算定型了也無法量產,頂多像突擊虎一樣搜集前線戰損的底盤修復後加以改裝,或許用四號坦克底盤研發會更實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