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2020-12-24 騰訊網

五號防空坦克是德國在二戰中設計的一款重裝備,是用來進行機動中低空防禦,該裝備並沒有量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和「突擊虎」這類裝備一樣「太奢侈」了,需要消耗寶貴的主力坦克底盤。

五號防空坦克

在二戰前期,德軍和其他國家軍隊一樣,對野戰防空重視程度不算很高,畢竟那時候都是德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追著對手逃。隨著戰事的發展,盟軍的空中力量不斷加強,如1941年出現的伊爾2,就是一款十分有效的對地攻擊機,德軍不得不大量裝備機動防空武器,不管是半履帶車還是輪式車輪,只要有富餘的機動平臺都被用來安裝防空炮。

但是這些武器很多都只是單純地解決了防空武器機動的問題,在實際使用中還面臨著缺少必要防護的缺陷,尤其是飛機裝備的空對地火箭彈這類武器,雖然談不上多高的精確度,但是爆炸威力和一般榴彈炮不相上下。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到二戰後期德國研發的專業自行防空炮如球形閃電等,都加強了防護裝甲。

經典的伊爾2照片

當黑豹中型坦克開始服役後,以其底盤為基礎的各種變形車輛也陸陸續續問世,德國國防軍要求萊茵金屬公司在黑豹坦克底盤上研製一種更加專業的自行式防空炮,也就是五號防空坦克。

單從技術上來講,黑豹坦克的底盤絕對非常合適,尤其是在D型解決了一些可靠性問題後,底盤承載能力強、尺寸大,穩定的平臺適合防空炮連續開火,更大的空間能容納更多彈藥,提升火力持續性,甚至還能和十字軍自行防空炮一樣自帶簡易的指揮儀等設備。

五號防空坦克

萊茵金屬公司很快拿出了3個不同版本的炮塔設計,它們均為全封閉式的可旋轉炮塔,武器裝備分別為2門37毫米高射炮、2門55毫米高射炮、4門20毫米高射炮。

在實際作戰中,德軍發現20毫米炮的防空能力逐漸降低,如安裝了腹部裝甲的伊爾2就經常頂著地面火力強行「突突」,另一方面德軍本身也有同樣安裝4門20毫米高射炮的「旋風」等裝備,因此五號防空坦克在1944年初夏之時,將37、55毫米高射炮作為備選方案。

五號防空坦克

以萊茵金屬公司的技術水平,五號防空坦克並不是難事,真正的難點是不久後盟軍發起的諾曼第登陸,西線戰場的開闢讓本就捉襟見肘的德軍裝甲武器更加困難,很多坦克因為缺少燃油被放棄,或者戰損後處在盟軍勢力範圍內無法回收修復,後方工廠加班加點也難以補足前線的戰損,根本就拿不出多餘的底盤用來生產五號防空坦克。

1945年2月,萊茵金屬公司在一輛黑豹D型底盤上安裝了一個37毫米炮的木製模型炮塔,這就是五號防空坦克的最終研製進程,此後就沒有實質的研發進展了,2個多月後德國投降,五號防空坦克徹底流產。

五號防空坦克

坦克的炮塔預計採用10~15毫米厚的鋼裝甲,防護能力有限,以黑豹底盤的承受力,適當削弱車體防護加強炮塔防護也不是沒有可能;成員採用5人車組,沒有查找到具體分工方面的資料,考慮到德式防空炮的設計結構,應該會有2名裝彈手。因為沒有實際的樣車問世,關於坦克的很多數據只能大致估測,預計重量會在45噸左右,機動性和沒有安裝調速器的黑豹差不多。

五號防空坦克

五號防空坦克的設計思路本身很好,也符合當時德國的作戰需求,奈何選擇本就數量不足的五號黑豹坦克底盤直接影響了研製工作的開展,想必萊茵金屬公司自己也很清楚,以諾曼第登陸後的德國產能,用把寶貴的黑豹坦克底盤挪作他用確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就算定型了也無法量產,頂多像突擊虎一樣搜集前線戰損的底盤修復後加以改裝,或許用四號坦克底盤研發會更實際一點。

相關焦點

  • 二戰雜記簿(14)黑豹坦克專輯
    52個  ·黑豹坦克主動輪後面的小託帶輪有兩種用途,一是防止主動輪與第一對負重輪之間的履帶在車輛從後退轉為前進時互相堆疊卡住或者過度下垂,從而導致履帶鬆脫。  ·有說法說最初的一些黑豹D坦克首上裝甲只有60mm,這是不正確的,除了最早的V1和V2兩輛樣車,其他所有黑豹量產車輛首上裝甲厚度都是80mm。
  • 四號坦克的防空之路,二戰德軍的中流砥柱,豈能被高射炮難住?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存在,雖然早期的垂直裝甲經常讓人感覺不是很完美,但靠著高質量的鋼材和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垂直裝甲一樣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一點在四號坦克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四號坦克在歷史上的名號還是很響亮的,尤其是在二戰時期,雖然完全趕不上後來的虎式和豹式,但依舊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 「黑豹」是二戰最好坦克?只有打坦克能力強,其他性能一塌糊塗
    誰是二戰最好的坦克?一般來說,普遍公認的是蘇聯的T-34/85中型坦克,但有些看不慣蘇聯坦克的人,卻把德國「黑豹」中型坦克認定為「二戰最優秀坦克」。因此,「黑豹」並不能完全取代四號坦克,後者還必須繼續生產。 此外「黑豹」的70倍身管75毫米炮,與四號坦克後期型的48倍身管75毫米炮彈藥並不通用,增添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後勤負擔。另外,「黑豹」較長的炮管,限制了在樹林和街道內的作戰效果。
  • Le Panther:二戰後法軍的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國在二戰時期使用的主力中型坦克之一,其7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甚至和同時期的虎式坦克主炮相當,側面裝甲雖然相對薄弱,但是正面裝甲足以抵禦二戰時期中型和輕型坦克炮的打擊。    實際上,同盟國軍隊對這種坦克的評價也不錯。蘇軍甚至將一些繳獲的黑豹坦克編入自己部隊作戰,並編寫了俄語的坦克操縱手冊。
  • 詳解蘇軍T34和德軍黑豹中型坦克,誰才是二戰最佳坦克?
    黑豹的成本分析 1944年6月1日德國武器局6科提交的黑豹坦克車體出廠價格計算方法: 加上人工費等雜費之後的黑豹坦克車體零售價為117100馬克(不包括炮塔、武器和電臺),而同樣的產品(車體)參考價為:III號坦克96163馬克、IV號坦克103462馬克、虎I坦克250800馬克。
  • 不吹不黑,二戰德國最強坦克之蘇聯報告:沒有比遇上黑豹更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只有三種裝甲車輛,對世界各國的坦克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首先是「虎」式重型坦克(注意不是「虎王」)的出現,讓盟軍所有在役坦克在一夜間變得過時;接著數量稀少的「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對蘇聯的坦克發展計劃造成了重大變化;第三個就是本文也是《獵殺T34》的主角——「黑豹」坦克,它對於坦克武器演進的影響力,可以說比「虎」式坦克有過之而無不及。
  • 蘇聯t-70輕型坦克,一舉雙殺黑豹坦克,除便於生產外毫無優點
    此時t-70輕型坦克已經逐漸的退居二線,主要進行偵查的任務,極低的生存能力使得該坦克基本不參與和德國坦克之間的正面對抗,更何況對方是兩輛黑豹中型坦克。然而車長波格夫中尉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命令駕駛員將坦克開到了路邊樹叢裡埋伏了起來,當離第一輛黑豹坦克只有200米距離時炮手果斷向側面開炮,並將其擊毀。隨後還沒等到第二輛黑豹坦克反應過來,t-70再次開炮從側面將其擊毀。
  • 電影《坦克旅》:細節分析(上)
    但也正是得益於拍攝年代較早(距二戰結束只有10年),其也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本片中出現的大量重型武器裝備都是當年二戰時的實物,不僅包括大量的蘇式武器裝備,而且包括大量今天已經很難看到的德式武器裝備,這也是令今天的軍迷觀看時大呼過癮的最主要原因。片中出現的重型武器裝備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蘇式武器外(片中出現了較為少見的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德軍裝備絕對稱得上是一個亮點。
  • 狂怒的設計和製造思路——淺談二戰時期坦克研製的國際差別
    所以德軍不想浪費三號坦克龐大的底盤數量和生產能力,就乾脆改造成了突擊炮,送上了戰場。加強了火炮性能的三號突擊炮,去掉了炮塔的累贅以後,搭載了威力更好的火炮,在戰場上取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績,甚至在裝備初期,大量擊毀了蘇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以至於當時德軍流傳了一個說法,就是一個三號突擊炮,頂得上十個坦克。
  • 為什麼同為二戰優秀坦克,黑豹坦克輸給了T-34
    戰爭讓科技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孕育出了很多的二戰黑科技,但是真正的正面戰場,依然是人與人,坦克與坦克,飛機與飛機之間的對決。 在陸地上,坦克被譽為陸戰之王,二戰又是坦克集群裝甲作戰初次展現威力的時刻,在這一場戰爭中,坦克的威力得到了初次的展現,同時也誕生了兩款威力巨大的坦克,其中一款為前蘇聯的T34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二戰時蘇聯開始在坦克頂上裝防空機槍,這種配置有多大作用?
    二戰時蘇聯通過實戰,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式風格的坦克設計路線,此後長時間裡設計生產的蘇式坦克普遍具有低矮的造型,半圓形的炮塔,以及炮塔頂上一挺防空重機槍。坦克防空機槍空中打擊是地面部隊的頭號威脅,二戰時期對地攻擊機總計擊毀了數以萬計的坦克,為了應對威脅,可機動的自行防空炮開始普及,許多坦克也在頂部裝上了一挺防空機槍,那麼這挺毫無防護
  • 二戰黑豹坦克20個稀罕事實:當代能跑的黑豹,「英軍造」佔了2/5
    「黑豹」坦克,是納粹德國在二戰後期的主力坦克,生產數量僅次於IV號坦克。該坦克與「虎」式坦克一樣,都成為納粹坦克優越性能的代表。 (3)「黑豹」坦克為什麼不叫做「五號坦克」?
  • 瑞典L-62自行防空炮,安裝博福斯高射炮,二戰前期的反坦克神器
    瑞典在上世紀30年代,以L-60輕型坦克為基礎研發了一種自行式防空炮,也就是L-62 ,作為早期投入使用的專業機動防空武器,這款裝備參與了二戰中歐洲戰區的很多作戰行動,儘管數量不是很多,但卻有一些在戰爭中倖存,對戰爭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 二戰三號突擊炮的孿生兄弟,蘇軍用繳獲三號坦克自產的SU-76i
    三號突擊炮作為二戰德軍使用最廣的裝甲武器之一,它的作戰能力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交戰雙方都對這種造型低矮的武器有著較高的評價。不僅德軍自己大量使用,三號突擊炮也被用於援助給德國的盟友,當然在戰爭中也有一些會被繳獲,蘇軍就在戰爭中繳獲了一些,並且還用繳獲的三號坦克有模有樣的生產了一批蘇軍版本的三號突擊炮--SU-76i。
  • 第二次世界大戰12輛坦克-戰爭機器回顧
    1939年,重達23噸的三號裝甲車是德國最強大的坦克,它的37毫米反坦克炮是當時最先進的致命反裝甲武器。到了1942年,裝甲車III和它的37毫米炮都已經過時了,到戰爭結束時,戰場上的巨人像德國的老虎二號,重達77噸,蘇聯與史達林2號戰機對峙,當時的史達林2號擁有122毫米的大炮。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 「虎豹」坦克耀眼光環下:三號坦克黯然離場!結果扛了門大炮歸來
    其實在二戰初期,三號坦克所向披靡,可以說是當年「閃電戰」的中流砥柱。三號坦克的研發升級,要感謝古德裡安的堅持!三號坦克的研發和裝備,其實必須要好好感謝下一個人:古德裡安!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凡爾賽條約》一直就像是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所有軍事武備都受到了極大限制,「陸戰之王」坦克當然首當其衝。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的重型坦克計劃,日本對於重型坦克研究卻是起步時間最快研製出來坦克最不倫不類的國家,這間接導致後來日本坦克性能落後,但日本最終把落後的產物魔改成了一輛黑科技。但這樣優秀的坦克進行大規模量產日本人還是覺得太過奢侈了,對當時日本國力消耗極大因此性能較為一般的89式乙型坦克反而受到日本軍部的重式,雖然當時日本89式中型坦克性能也是比較頂尖,並且裝備有一門57毫米16倍徑火炮,據說日本在測試時可以在500米距離內擊穿25毫米勻質裝甲,但直到跟蘇聯在諾門坎戰役中硬碰硬日本人才發現,蘇聯BT系列坦克的速度如何之快速,而日本吹噓的
  •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上)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上)一.換裝48倍徑主炮的四號H型坦克但在裝甲技術日新月異的二戰,基於30年代舊底盤修修補補的四號很快也落後於時代,這匹伴隨德軍10餘年的「軍馬」變得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