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因蘇德中型坦克優劣之分,而起的爭論似乎就從未停止過。雖然這個問題,是較為複雜的,但得出較確切的結論卻並非是不可能的。而真正的結論即使在今天,依舊是模糊不清的。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有著各種爭論。
淺析T34與黑豹
以往在研究蘇德坦克優劣的時候,人們往往糾結於各種坦克龐雜數據,單純的追尋更準確的各種性能數值。似乎這種性能數據,已經足夠說明一切,將精力投入於,過多的坦克型號的性能各種數據的探究,這種行為,雖然有其意義所在,但往往也會被各種凌亂的數據,不合理的類比,帶入歧途。使得原本就模糊不清的概念。變得更加隱晦不明。
在追求更準確的數據的同時,卻經常忽視了各個性能數據之間內在聯繫,各個環節的單獨結論,也經常不加考證的套用在整體的評估上,最終各種論據與結論的關係也往往變得似是而非了。假設我們只是單純想論證兩者的優劣,從最具備雙方特性的型號以及細節入手,也許是更為有效的辦法。
T34和黑豹,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蘇德兩國設計理念,而這種理念是通過兩國對各自戰略戰術,戰爭理念,性能取捨,客觀外部環境等多個方面考慮後的形成的產物,因此決定就此話題為基準,展開本文,從這兩個最具雙方特性的坦克各個方面性能,以及這種性能的取捨過程,分析兩國坦克。從而得到某種結論。
坦克的設計過程,是性能取捨的過程,也是性能與客觀的外部環境協調的過程,而這種性能取捨的合理度,協調度的高低,則與坦克整體是否是優秀的,有著極大的內在聯繫性。而既然是取捨,有取就必有捨棄。但這些往往是被我們忽略的,因此除了看的到性能數據外,我們必須注意那些看不到的細節。
一,關於黑豹與T34攻擊與防禦能力
關於黑豹的防禦能力與T34-85的攻擊能力,T34使用普通的APBC彈,在1000米能穿透102mm勻質裝甲,蘇軍的85mmAPBC在750米也才擁有107mm的勻質裝甲穿透力,德國人實際測試,用繳獲的85mm炮使用APCR約在500米擊穿豹G的首上,但要注意彈種是APCR(HVAP),不是普通的APBC,也就是在500米處T34-85,使用APCR可以有效的威脅到黑豹正面裝甲,事實上大多情況下在300米內T34-85才能保證對黑豹裝甲擊穿,黑豹由於不同時期,防禦力有著一定的區別,安裝表面硬化裝甲的豹D ,即使使用APCR,T-34-85也只能在100米擊穿。普通的APBC彈,無論對豹D、豹G還是虎I都是0距離也無法擊穿。以上基本說明了黑豹的防禦能力以及T34-85的攻擊能力,基本上可以說黑豹防禦力500米內才會被T34-85威脅。由於採用傾斜式裝甲使其防禦力遠高於普通垂直裝甲。可以認定黑豹正面實際防禦力是非常高的。
關於黑豹攻擊能力與T34-85的防禦能力,黑豹的75mm KwK42L/70坦克炮1000米處的穿甲能力為145毫米,T-34/85MOD-1944型號,其車體正面裝甲厚60毫米,45度傾角。炮塔是90毫米35度,43年的T34-85車體是45毫米45度。從現在資料來看黑豹最大可在1500米左右就能擊穿T34正面最厚的炮塔裝甲。此數據也符合戰場實際。另尚無發現,老虎與黑豹有在1000米外被正面擊毀的記錄。雖然可能是我沒看到,但即使有因該也很有限。
下面轉帖一些,德國人自己,以及美國人對黑豹的看法。
德國人在1944年3月23日的報告中對黑豹坦克和蘇軍的T-34/85以及JS-II做了對比:「黑豹坦克進行正面射擊時遠優於T-34/85(黑豹G型坦克可以在800m距離正面擊穿T-34/85,而T-34/85則需要在500m距離才能正面擊穿黑豹G型坦克的裝甲),側部裝甲和後部裝甲的對比也差不多,正面裝甲優於Js-II但側面裝甲及後部裝甲弱於史達林2型坦克。」在1943年和1944年,黑豹坦克可以在2000m距離擊毀當時所有的各種坦克,而黑豹老兵們的報告稱大約90%是在1000m距離開火。按照美國陸軍的統計擊毀一輛黑豹坦克需要損失5輛M4謝爾曼坦克或者9輛T-34坦克。(譯者註:東線和西線戰場環境不同,這兩者的戰損比沒有可比較性。恩斯特.巴克曼曾經說過東線戰場德軍坦克對手是蘇軍坦克而在西線確實盟軍的戰鬥轟炸機,另外這裡說的JS-2應該是JS-2初期型號,而不是JS-2M型。)。
1944年9月美軍的報告稱:「為了擊毀一輛黑豹坦克,一輛安裝3英寸(76.2mm)火炮的坦克殲擊車(M10坦克殲擊車)或者安裝76mm火炮的坦克殲擊車(M18坦克殲擊車)不得不瞄準炮塔的側部或者後部,當不幸正面面對黑豹時只能瞄準其前裝甲上的球形機槍塔或者其主炮護盾的下側。」 按照美軍的統計,每摧毀一輛「黑豹」坦克就要付出5輛M4「謝爾曼」坦克或者9輛T-34坦克的代價(註:美國人似乎有意貶低蘇軍坦克的戰鬥力)。
部分關於黑豹的經典戰例,1943年9月13日科洛馬克附近,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下屬黨衛軍第2裝甲團1營的7輛「黑豹」坦克在霍爾澤上尉(其座車戰術編號為101)指揮下同蘇軍大約70輛T-34坦克作戰。20分鐘戰鬥中,28輛T-34坦克被摧毀,「黑豹」坦克無一損傷。1944年7月28/29日,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下屬黨衛軍第5裝甲團2營摧毀蘇軍107輛坦克,包括T-34、謝爾曼和瓦倫丁坦克,自己僅損失6輛坦克(1輛PzKpfwIV型坦克和5輛「黑豹」坦克)。
小結,黑豹坦克大約可以在1500米處左右,擊穿T34-85任何角度任何部位的正面裝甲,如果是命中車身的話,穿透距離會更遠。而T34-85,則需要500米處左右才能威脅到黑豹。並且不是所有部位都可以擊穿。黑豹擁有遠超於T34的穿甲能力,究其原因,在於其更大的重量,可以裝備更強力的火炮。但代價顯然也是有的,重量的大幅度增加。機動能力的下降,初期可靠性的下降,任何一次在設計上對性能的取捨,對整體的影響都非是絕對的正面或者負面的。
二,關於兩種坦克的精度問題
黑豹的坦克精度非常高,資料顯示,德國坦克手報告他們在使用黑豹的75mm KwK42L/70坦克炮時,90%會選擇在1000米左右的距離開炮,這說明,德國人對黑豹的精度是很有信心的。T34-85,由於繼承了T34系列「簡潔」的特點,不客氣點的話,也許用簡陋更合適一點,加工環境的惡劣和工藝問題,使的其精度較低,而T34使用柴油發動機也是影響精度的一個原因,因為二戰時期柴油發動機減震技術尚未成熟,使用柴油發動機雖然有著不少優點,但因此卻要大幅度犧牲精度。造成T34坦克只能在500米內才能較為準確的命中敵人坦克,其開始射擊的距離大多也是這個距離。更遠距離則相當看人品了,因此精度上黑豹勝出,無疑沒有任何疑問。
影響射擊的精度除了設備本身外,應該就是體現在人員素質上的。目前也許在德國和蘇聯的武器性能上存在著某種爭議,但至少在,操作人員素質這個問題,認為蘇聯人在坦克操作人員素質上超過德國的。應該還是罕見的。所以就不多做論述了。
小結,精度上黑豹遠高於T34-85。理論上黑豹的穿甲能力,可以在更遠距離擊穿T34的正面裝甲,其主炮精度在1000米左右也是相當高的,但黑豹主炮不管如何也只是75毫米的口徑限制,速度衰竭較快,其在遠距離的精度下降的較為明顯。真論遠距離的精度還是比老虎差不少的。不過2戰坦克作戰。從歷史數據來看,絕大多數作戰是在1000米內進行的。而更遠距離的精度無疑需要耗費更多的投入。黑豹定位並非遠距離殺傷性的主力,更小的口徑也能帶來更大的射速。所以其遠距離殺傷能力被捨棄了許多。而T34的設計的高明之處,也在這裡,雖然精度的確很低,但如果大多戰場是較近的話,其先天的弱點會被很大的彌補。
三,關於T34與黑豹的機動能力
黑豹坦克的發動機馬力為700,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6-55/30 km/h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100 km T34\85坦克的速度為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可以看出,黑豹中型坦克的速度雖然大致和T34\85坦克相當,可是T34\85坦克的續航能力比黑豹中型坦克要長的多。
動力的可靠性方面,尚存一定疑問,雖然43年庫爾斯克初次登場黑豹可靠性,的確很差,但到了44年已經得到極大的改善。每1000-2000公裡,裡程大修一次即可,雖然談不上多完美,但實戰問題已經不大。而T34可靠性,雖然有傳聞說是很高,但應該僅限於那些戰前未簡化版,42年蘇聯生產的戰時簡化版T34,甚至有跑了100公裡就拋錨的例子,而在戰前生產那些完整版T34可靠性則的確很高,可以直接從廠家開出來,輕鬆的跑上千公裡到達戰場,而不出現任何技術問題,(這些也說明,別動不動就將削減工時當成完美的優點,既然有優點自然有其缺點,42年簡化版的T34說明,不合理的削減工時會讓本來很可靠的坦克變得的非常不可靠。單純追求工時的優勢,就必然在某個方面得到相對劣勢。)
至於43年,44年生產的T34-85的可靠性,目前沒有找到太多資料,考慮到T34-85在工時情況以及負重複雜程度與T34-76的變化。其可靠性無法給予太大的期待。
有一些資料說,T34-85,其平均300,400公裡左右就需要進行修理,不過與43年的黑豹比,T34依然算是機動能力較好的,原因在於其雖然較容易出現故障,但修理起來卻相對容易的多,不像黑豹,1000-2000公裡大修必須返回坦克工廠進行。
T34-85可靠性的結論上,個人比較傾向於,其可靠性低於44年黑豹,但修理相對容易的多,無需返廠,多數故障可以是野戰的間隙內修好的。綜合考慮後,2者實際可靠性上2者較為類似的。
關於機動問題上,除了這些能看的到數據外,就不得不提下,關於2種坦克內部的人機工程學的問題,事實上2者是難以切割的。但後者卻往往被人忽視。(除了看的到的性能指標外,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忽略卻不代表它沒有影響,局部的設計失敗。它最終將體現在坦克整體性能發揮上。)
T34坦克續航能力比黑豹更強,這點沒有疑問,但從內部來看,t34設計的實在是過於簡陋,方向盤都省了,就兩操縱杆控制左右履帶,據說T34必須隨身帶扳手,拿來敲變速杆和控制杆。我國引入T34作訓的經驗也證明了,這款坦克並不容易操縱,在相對溼滑地形,操縱動作稍大就會讓坦克滑到路旁的溝渠裡去,坦克內部空間狹小,發動機噪音極大。
在這種惡劣的內部環境下,T34駕駛員的操作是非常困難的,即使上面的一切都被蘇聯人用鋼鐵的意志克服了。實戰之中相較於對手,難以發揮出自己性能優勢,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解釋了,德軍如此之多的性能指標低於T34的坦克,依然能在戰場取得的大量的戰果的原因,41年德軍不過數千裝甲部隊,到了44年這個數量幾乎增加了10多倍。也就是說,其實德軍90%的裝甲部隊也是新手在操作,兩國同樣是新手,為什麼依然出現了較大的戰鬥力差距,特別是在蘇聯坦克外在數據,的確遠超德國大多坦克的情況下,這種差距,客觀的說明了,一些看不到的數據,給坦克作戰效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相比起來,德國坦克操作人員,就要幸福的多了,「虎」式的懸掛系統採用了德軍半履帶車使用的負重輪三輪交叉、扭杆式裝置,大大提高了履帶的寬度、通行能力和行使的平穩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動力和傳動系統。波舍爾採用了先進的電動傳動方式,使得坦克的駕駛變得更加容易,就像開汽車一樣使用方向盤。這項技術在當時只有德國和法國可以做到。這種先進的動力傳動系統大大簡化了駕駛員的工作負荷,也省去了沉重的齒輪傳動系統。(這些也造成了,德國坦克在工時和成本要高出蘇聯的坦克。以及維修較為複雜,坦克高度較高的原因。)
也許黑豹內部不如老虎這麼的舒服,但比T34強出幾個層次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黑豹的汽油發動機除了容易著火外,續航能力較差外,其實也有自己優點,震動噪音更低,起步更快。事實上2戰坦克射擊的時候,基本上急停,射擊,急速起步,所以,起步性能的優勢還是有較大的意義的。
說到柴油機,事實上我們不該忽視,德國並不缺乏柴油機的技術,因為燃料的原因,柴油大規模生產必須依靠天然的石油提煉,合成柴油成本太高,產量也低,而德國2戰石油支柱,事實上是合成燃料,德國有限的柴油必須供海軍的潛艇和魚雷艇部隊使用,裝甲部隊只能老實用著汽油了。這些客觀情況。說明德國人選擇汽油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談不上是什麼失誤。(性能與客觀外部環境的取捨。)
關於T34續航能力的戰術價值,在二戰中,即使是閃擊戰,一般在作戰形態下,裝甲部隊每天推進速度並不是多麼誇張的,50公裡左右是可以接受的。達到80公裡是歡天喜地的。而能夠超過100公裡,只能歸因於敵人的嚴重大意與一潰千裡。此處我並不是說T34續航能力沒有意義,只是想說明在當時客觀環境下,柴油機的大續航能力,可發揮的戰術效果,主要應該體現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的較長距離的戰術機動,特別是對於T34,更是如此的,可惜因為其惡劣的內部空間設計,以及實際也許並不高的可靠性,其本身擁有的這種大規模機動能力事實上被大大削弱了。可發揮戰鬥效能也大大降低了。(數據與客觀外部條件內在聯繫的分析。)
小段總結,黑豹與T34機動能力基本維持在一個水準上,續航能力上,T34優於黑豹。但因為惡劣的內部設計,使得T34續航能力優勢可發揮餘地降低不少,可靠性方面,43年黑豹可靠性極差,44年則變得較好。T34-85的可靠性應該略差44年的黑豹的程度。但黑豹維修維護方面處於劣勢。
四,關於坦克的成本。
黑豹的成本分析
1944年6月1日德國武器局6科提交的黑豹坦克車體出廠價格計算方法:
加上人工費等雜費之後的黑豹坦克車體零售價為117100馬克(不包括炮塔、武器和電臺),而同樣的產品(車體)參考價為:III號坦克96163馬克、IV號坦克103462馬克、虎I坦克250800馬克。
加上火炮的價格的話,75mm KwK40L/48坦克炮的價格為13500帝國馬克,黑豹坦克的75mm KwK42L/70坦克炮僅為12000帝國馬克。黑豹裝備的其他設備價格,經過計算,我們明白,實際上,長管4號的製作成本和黑豹沒有什麼大的差距。黑豹的成本大約只比長管4號高出10%左右。
T34的成本分析
T34的生產成本則有點難辦,其不同時期價格,甚至不同廠家生產出來的價格都不太一樣,差異較大,盧布匯率波動也是較大,最初T34出廠價40年是40多盧布 41年型 269000盧布 41年簡化型 西方稱42年型 193000盧布 42年型 西方稱43年型 135000盧布T34出廠價格最低是45年183廠 136380盧布34/85四三年 164000盧布最低是45年183廠 136380
完全準確的評估T34的價格事實上是比較困難的,目前只能得到一個大致的範圍性數據,T34的價格波動範圍大約為34000美金-100000美金。不考慮試生產以及42年應急版的生產,只考慮其產量最大的幾年,價格基本在34000美金-48000美金。(註:T34成本計算上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匯率不太好確定,如有更準確的數據,這裡可以進行修正。)
另外從歷年T34出廠價格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大規模生產,T34成本有著極大的變化,從最初40多萬盧布一直下降到後來的14萬盧布左右。武器在規模化生產後,給成本帶來的變化,可見一斑。黑豹成本是58000-60000美元 t34-85 大約為34000-48000美元左右,從成本來看,雖然T34-85的確有著成本優勢,但在性能上,和黑豹差距卻是較大的。額外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對於T34的成本較低,德國坦克價格偏貴,這個價格的差距,主要原因並非是設計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造成差距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資源充沛程度不同,造成的資源價值的差距,比如德國的許多資源都需要靠進口,本身價格相對較貴一些,而蘇聯資源很豐富,資源價格上本來就低了不少,而蘇聯特別缺乏的一些資源和工業產品,盟國也會給予援助,就如對製造坦克很關鍵的裝甲鋼,盟國就援助的數量甚至超過了蘇聯本土生產的數量,以上綜述,蘇聯人本身在製造坦克的成本上,先天上就有較大的優勢。
二,最後蘇聯人特殊的體制,造成的差距。許多德國人在製造坦克時需要的額外支出,蘇聯人是沒有的,比如各種稅收,利潤等等。
三,美軍的轟炸導致了德國軍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下降,以克虜伯為例,從43年的八小時工作制,一天兩班到44年變為11小時工作制,一天兩班,上升了三分之一,可是產量卻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德國由於為了應付美英的戰略轟炸而必須分散組裝,這導致了效率的大幅度下降。1944年的盟軍戰略轟炸使亨舍爾95%的廠房被摧毀,根據德國裝甲戰鬥車輛委員會主席在44年12月的報告支出,44年幾乎所有的坦克工廠和配件廠都遭到了空襲導致了配件供應不足,再加上長途運輸的被破壞更加劇了坦克生產的困難。
1944年的空襲嚴重妨礙了埃森的克盧伯工廠的生產,坦克炮塔和軋鋼車間被持續的空襲破壞。而卡塞爾地區的亨舍爾公司也遭到了嚴重的影響,1944年的空襲導致了三次大規模長時間的電力供應中斷。各地普遍的存在著工人因躲避空襲而導致的生產率下降,為了防止空襲造成的損失,所有的公司都採取了一定的疏散措施,而倉庫,臨時堆放處和零件供應的過度分散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下降。僅以MIAG公司為例其在1944年一個月因空襲直接或者是間接造成的工時損失就超過 30萬工時。
而需要額外支出的是空襲在工廠內部造成的壓力更是制約了管理效率,勞動的下降也妨礙了重建工作的進行。重新恢復有組織的生產目標難以達到,有些工廠甚至整年停工。由於裝甲車輛製造業中內部協作越來越困難,以致各企業需要各自為戰,更為糟糕的是許多零部件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也陷入了停產。在此種情況下幾乎無法制定有效的生產計劃。這些無疑將加大的黑豹坦克的工時以及成本。
四,黑豹的成本,應該有著進一步下調空間,主要原因是,黑豹產量只有6042輛,比起T34的數量相比,實在太少了一些,規模化效應恐怕尚未完全顯現。參考T34歷年產量以及價格的情況的變化的話,黑豹進一步規模化生產後,成本應有10%-15%左右的下降潛力。
綜合考慮的話,單純從設計,實際的生產角度來考慮,黑豹的成本恐怕不見得比T34高出多少。甚至可能是極為接近的。歷史上,2者近一倍的成本差距。更多的是因為客觀的外部的因素共同造就,而非黑豹設計過度複雜提高了成本。
小結,在製造成本上,歷史上的T34擁有較大的優勢。但這種優勢與設計無關,更多是其他的客觀因素所造成的。因此以往的那種T34因為設計的很完美,造成的所謂的成本優勢論,工時神話論,無疑是錯誤的。T34成本無疑比黑豹低,但優勢並不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這種優勢甚至是很小的。(人們以往只看到了歷史上T34的高產量,想當然就將高產量與低成本掛鈎。卻往往沒有真正的去考證過,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以及歷史上T34這種成本優勢,與蘇德坦克設計理念高低之分,是否存在某種聯繫。也就是我一開始提到的,生硬使用一些局部的數據,不加考證套用在整體的評估上。這樣即使數據再準確也沒有任何意義。)
五,關於坦克工時的問題
特別開出一章,談下工時問題,lltcl兄弟給我的數據是,黑豹工時為15000,老虎為3萬,後期簡化為25000,T34正常版為1萬工時,戰時生產的簡化版為7000-8000。因此,德國坦克是工藝品,但不是戰爭消耗品概念並不存在。但事實上德國坦克產量低,更多的還是因為戰略轟炸影響以及資源短缺影響,而非坦克設計不合理的關係。單是德國坦克發動機因為美國戰略轟炸就幾乎徹底停產,給德國重型坦克產量造成了非常巨大影響,德國如黑豹或者老虎工時是比較高,但比之同級別的如蘇聯IS系列,也談不上有什麼差距,質量上差距,是德國和蘇聯雙方工藝技工素質差距和制.造設備差距原因造成的。而非德國坦克是什麼工藝品,制.造很浪費工時的概念。
單純以生產出的武器,精細度不同,就認定精細度更高的武器,耗費更多人力。這個看法並不科學。因為加工設備先進程度以及技術人員素質的差距,往往是造成產品工藝差距的根本原因。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中國和德國同樣時間,制.造同一個型號汽車,但一般情況下肯定是德國那邊質量更高,甚至時間更短。因為德國那邊的制.造機械更好,工藝更好,以及技工熟練度造成的。同理,我們應該沒理由相信,蘇聯人在露天狀態下生產的T34,和大量臨時招募的工人,在設備上和建造的人員素質上,可以和德國人抗衡。因此同樣工時生產出的武器,德國人和蘇聯人在武器精密度精細度上存在較大的差距,我想是可以理解的。而單單因為德國武器最終被製造出來的時候顯得較為精細,工藝較為優良,則認為這一切是加大工時的結果,是非常不合理的。
現實中這種的現象證明,在工業產品的生產上,某一方在工藝和技術管理方面存在優勢的時候是可以相對的大幅度削減成本的。並且與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相比,這種製造成本上並非一定是劣勢。同理,雖然蘇聯人在製造坦克的人力成本上,或者資源成本上,有著自己優勢,但德國在製造坦克上,也非沒有自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工藝強大以及設備先進,技術人員素質,更合理的管理,這4個方面。
以下是我找到關於工時方面一些資料。
在生產工時方面,W.J.史匹柏在他的《黑豹及其型車》一書中提及,生產一輛黑豹坦克共需2000個工時,其中底盤加工需55個工時,炮塔加工需38個,行走裝置安裝需485個,炮塔安裝需150個,最後總裝需85個。2000這個數字應該只是在總裝廠組裝一輛黑豹所需的工時數,而不是所有零部件生產以及總裝所需工時數的總和。
關於T34工時一些資料
事實上T-34比德國坦克結構簡單,更適合量產這種說法很有問題,至少對於T-34/76絕對不能這麼說。
T-34採用的是克裡斯蒂懸掛,這種懸掛需要在車體上面搞出向內凹進的空間來安放其板簧和燭式懸掛系統。因此對車體的空間佔用和加工要求都有額外的佔用。相對來說4號的彈簧懸掛直接安在車體上更輕便一些,4號比不上T-34的是克裡斯蒂懸掛更穩定一些。T-34/76採用的多數是焊接炮塔,其加工時間絕對不會小於德國的同類坦克。到T-34/85才全面改的鑄造炮塔。發動機方面V-2柴油發動機,柴油機因為壓縮比高,在省油的同時也需要承受更高的汽缸內部壓力,因此天然就比汽油機工藝複雜,成本高昂。車體方面T-34採用的是焊接車體,傾斜裝甲,這方面的工藝與德國類似,因此不會比德國坦克省事。除非蘇聯人在材料上偷工減料。火炮方面蘇聯的76.2mm L/41 F-34坦克炮和德系的75mm炮相比工藝和材料上區別不是很大。也省不了多少工時。
總地來說T-34的生產工時前期需要8000左右,到了後期改T-34/85需要的工時也不會太少,(炮塔改鑄造了,但是裝甲加厚了,負重輪和懸掛也加大了,炮也加大了,增加了無線電,人員也增加到了5個)。
關於4號坦克的一些思考
4號坦克後期大約4000-5000工時就能造出來,從工時來看,號稱是工藝品的德國坦克,在工時上,至少4號完勝了T34,但我絕不是說4號比T34更好。
雖然工時4號較短,但無論改造潛力,還是成本來看,T34還是佔據著絕對優勢的。T34是優秀於4號的應該是沒什麼疑問的,同時這個結論,某種意義也是對以往流傳的,對於4號一些看法的否定。部分兄弟認為,也許德國不將重心投入黑豹以後的重型坦克生產,德國生產大量4號也許對戰局會有更大的幫助。
這個說法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卻也是有所偏頗的。4號工時決定了,4號將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應急產品。對戰局意義非常巨大,假設沒有4號在德軍重甲部隊沒有形成的43年之前進行的努力,德國戰局恐怕將更加被動,但無論如何,本質上4號,依然只是個應急產品。
我相信德國人不將主要精力放在黑豹老虎之類重型坦克研發和生產上,將大大提高4號產能,並將在42年給德軍帶來更大的優勢,但這些優勢,並不足使得德國在43年之前戰勝蘇聯。而43年之後,面對改進版的T34-85,4號將陷入徹底的被動,無論防禦,火力,成本,4號都不存在任何優勢,唯一優勢只是在工時上,並且也不會多大。T34-85將以大約4號一半成本的投入,得到遠比4號強大的性能。所以,假設德國真的以4號為主力,不轉型為重甲部隊,就算德國戰爭潛力比蘇聯大一倍,單純在武器設計上失分依然可以使得德國,在沒有受到美國戰略轟炸影響下,依然戰敗。
小結,T34的工時神話,並不存在。但相較黑豹的確存在較大的工時優勢。但黑豹工時雖然比T34要多出不少,但主要不是設計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其他的客觀因素所導致的。
六,關於2種坦克可生產性的對比。
經過上面分析,我們得到以下的一些數據
黑豹 工時 15000 造價 58000-60000美元
T34 工時 8000 造價 34000-48000美元
兩者性能差異。上面應該說較為清楚了。基本上一個黑豹的工時約為T34的1倍左右,花費的成本則比T34多了50%左右。如果黑豹可以達到T34那樣的規模化生產,成本差距將更小,成本相差應該可以控制在30%以內。
以上信息都確認之後,我們再考慮到當時各國軍費情況:美國3000億美元 德國2050億美元 蘇聯1100億美元 英國940億美元 日本560億美元
在沒有外部幹擾情況下,以歷史背景的數據計算,工時計算,平均蘇聯每製造二個T34,德國就可以製造出1個黑豹。成本上德國甚至還比蘇聯少支出了大約10%的資金。1比2情況下,黑豹是可以保證優勢的。更何況德國本身軍費投入差不多是蘇聯的一倍。以及隨著繼續的生產,黑豹事實上可以繼續下調價格的空間,T34價格卻已經達到極限。
小段總結,綜合考慮了生產性的諸多因素後,我們可以發現,T34擁有在更短時間內,生產出更多數量的優勢,而黑豹則擁有,更強大的性能優勢。綜合考慮後,在可生產性上,黑豹更為優異。
七,關於T34-85與黑豹的設計理念與其使用國的適宜程度。
以上幾個方面,都是以數據位依託,進行常規性的分析,最後一項。我將著重就一個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但事實上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武器設計的適宜度進行分析。(即設計的取捨與客觀環境的協調程度)
首先先簡單的解釋下武器適宜度這個概念。任何武器的設計都是經過各種性能指標取捨的產物,而一個武器優秀與否,除了其本身的性能外,更重要的是,這個武器是否適合這個使用者,而武器身為國家的戰爭暴力的一種工具。武器的適宜度,等於就是說,這個武器設計理念是否是符合這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和戰略形勢。
這種適宜程度,很大程度決定這個武器的性能是否可以發揮,最終上升的合適的戰鬥效能。否則性能再強大的武器,也沒有發揮餘地。就如同一個完全的內陸的國家,卻花費了巨大的代價,研究出了世界最先進的,威力最強大的潛艇,無論這個潛艇再先進,其存在,對這個國家而言,事實上不存在任何意義。因此一個武器的真正價值,除了性能外,我們不得不對其適宜度,進行合理的考慮。
先談談T34,無疑T34是優秀的,其設計很好符合蘇聯國情與當時戰場實際局勢。蘇聯的優勢,資源豐富。工業規模龐大。這裡我們需要先搞清楚的是,工業的規模龐大和強大是2個概念,如現在我們中國是工業大國,但還談不上工業強國,工業強國概念是什麼,不但有著相當的規模,工藝科技也要達到相當的高度。才可以算的上,也就是工業強國更強調的質量。而工業大國則強調的數量和規模。
蘇聯由於歷史原因,工業底子比較薄,雖然史達林,當時在蘇聯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工業化進程,但工業化時間比較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更多是在規模概念上的而非技術上的,其大多技術機械是購買歐洲與美國的。也是蘇聯工業特點是,產量高而技術含量偏低。那麼制.造相對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T34對蘇聯來說就是相當合適的,假設讓蘇聯去建造如黑豹一般的坦克,它是做不出的。即使蘇聯可以做的出來也是得不嘗失的,這是技術和工藝的限制必然結果。
而因為資源問題,蘇聯可以大量制.造T34而不用擔心資源枯竭。而因為資源豐富,相對的帶來的造價的降低,因此蘇聯豐富資源變相的降低了T34的價格。使的蘇聯可以制.造更多坦克,形成了良性循環。徹底發揮了自己的資源優勢,以及通過自己資源優勢帶來的武器數量優勢,抵消了德國在武器性能以及人員素質戰術素養方面的差距。
戰略形勢方面,因為蘇聯初期遭遇大潰敗,無力去設計新的武器,更等不及新武器的投入,將已經成熟的設計,以最快的速度製造出來支援前線,無疑是符合戰局的需要的。
再來看黑豹,與蘇聯情況差異很大,德國情況就完全不同,德國是世界工藝最好的國家,科技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工業規模也是非常龐大的,特別是得到了西歐之後,德國掌握的工業能力無論規模和質量都已是遠遠超過了蘇聯。未開戰前,德國掌握的工業能力已是蘇聯的2倍,質量上也更高,在41年入侵中,德國除了大量殲滅蘇軍有生力量外,更毀滅了蘇聯一半的工業能力,佔領了蘇聯大量國土,使的2國在工業能力差距在42年左右達到了4倍。但為了穩固新佔領地區的民心,德國在41年和42年並沒有大規模佔用這些工業。連德國本土工業也沒進行足夠動員。不過就當時局面而言,德國人認為局面是可以控制的,我想還是可以理解的,造成了他們並不著急推出大量應急式的武器,更傾向於設計和生產新型的坦克。
即使德國43年開始動員,但力度依然不足,全國鋼產能只有55%是供應軍隊的,蘇聯則達到了80%,43年蘇聯因為過度徵糧,已經在一些地區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饑荒,而德國消費品供應指數,比起42年制只下降了0.5個百分點,43年蘇聯工廠應該開始無休止的工作制。德國製造業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依然只有48.5小時,人力方面,150萬野人員的陸軍有著290萬補充兵員,海空軍則有60多萬補充人員。德國新兵進行了3個月普通訓練,1個月戰鬥訓練次才能進入戰鬥序列,傷兵歸隊前也需要進行一個月適應性訓練。這段描述也再次證明德國人對戰局的判斷失誤,當然這種失誤,是全體性的失誤,而不是某個人造成的。也說明了德國當時還是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的。
這一切看似不合理行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德國人對戰局估計過於樂觀,認為憑藉目前力量德國已經足夠徹底打垮蘇聯,不需要進行更大規模動員。到43年才意識到情況不對,進行了動員,而為時已晚,因為類似於這樣國家動員一般需要一個緩衝時期,也就是把民用資源轉化為軍用,以及制.造新的相關機械和工廠,會消耗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德國雖然在43年進行了全面動員,但實際上,動員效果需要到44年才會逐漸顯現,但因為盟軍戰略轟炸,使的43,44年德國工業產量或者效率都極度下降。
小議盟軍戰略轟炸對德軍重型坦克產能的影響
1942年梅巴赫公司只生產了153臺HL210/230發動機。1943年隨著生產上的諸多問題基本解決,其年產量達到4346臺。1944年前4個月生產了2973臺,4月底由於美軍的空襲,工廠幾乎被夷為平地,直到10月才恢復生產。直到德國投降為止才又生產了987臺。
簡單的計算後我們可以得知,德國歷史上的重型坦克數量是與其發動機產能相當的。以上德國重型坦克發動機產量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42年月產是12臺,在43年的時候德國平均一個月生產了362個重型坦克發動機。產能一年內提高了30倍,而在44年前4個月,平均月產能為742臺重型坦克發動機。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內,德軍重型坦克發動機的產能再次提高了一倍以上。
如果沒有戰略轟炸,44年德國重型坦克發動機的月產能無疑將進一步提高,提高到1000左右不存在任何問題,根據德國人發動機的製造計劃,我們可以知道,44年德國很可能計劃將生產出超過12000輛各型的重型坦克,這個數字是完全可以與蘇聯44年生產的T34-85以及IS2數量相抗衡的。
而事實上從歷史數據上,44年德軍實際只生產出了大約4000輛左右的各型重型坦克。(黑豹,虎王,老虎,獵豹)。也就是因為盟軍的戰略轟炸使得德軍44年重型坦克產量大幅度下降,德軍只生產出來了計劃中三分之一的重型坦克。產能也再次證明了,德國人重型坦克工時絕對不會那麼誇張。
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德國飛機燃料的產量在1944年4月還能達到175,000噸,到了44年7月就只有30,000噸,而這個數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只有 5,000噸。由於飛機燃油的產量取決於煉油加工企業的運作情況,在盟軍的強烈轟炸下,這些產量下降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以至於盟軍在戰爭結束後在奧地利的機場發現了總數多達400架完好的德軍戰鬥機由於缺乏燃料而無法升空作戰。
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幹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施佩爾
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如果用數字來說,德國的軍工生產是很可觀的。就拿1944年來說,我可以裝備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就是說,可以使200萬人得到新的武器裝備。如果沒有飛機轟炸,產量還可以提高30%。以上資料都說明了沒有盟軍戰略轟炸,德國在44年完全可以繼續戰爭,並且擁有比之前更強大的武器生產能力。
德軍為了應對盟軍的轟炸不得不將大量火炮用於本土防空,施佩爾認為,如果將這些火炮運輸到東線,將增加德軍一倍的反坦克力量。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1944年蘇德雙方在陸軍主戰裝備方面的產量,兩國的差距並不很明顯,蘇聯方面的數量優勢微弱,尤其是在坦克和飛機的數字上更是接近。這一現象表明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能力絕不在蘇聯之下,何況蘇聯取得的生產成績還是建立在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資源優勢和安全環境的基礎上。德國生產出的裝備由於燃料的匱乏和陷於癱瘓的交通無法大量運往戰場發揮戰鬥力,而蘇聯則可以不受制約、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裝備進行作戰,這也是為什麼在蘇德戰爭的中後期,蘇軍投入到戰場上的裝備數量總要遠遠超過德軍的主要原因。
盟軍的轟炸,對於德國坦克產能更是的毀滅性的,單是44年對魯爾一次轟炸就使得德國坦克發動機停產了半年之久。可以說沒有盟軍的轟炸,蘇聯面對德國坦克數量絕不會像歷史那麼的少。事實上,即使按歷史上44年武器產量,大多武器都沒有及時補給到前線部隊手中。
以黑豹坦克到位情況為例。西線黑豹到達部隊前的一些數據,45年1月15日。西線總共還有487輛黑豹其中221輛黑豹可用。11裝甲師44年12月14日,報告擁有47輛黑豹其中37輛在運輸途中;裝甲教導師44年12月8日,報告擁有30輛黑豹其中10輛在運輸途中。應該說,相對於將黑豹運往補給線漫長的東線,西線運輸還是相對輕鬆的,但即使如此,差不多也有60%的黑豹無法及時運輸到部隊手上。
依然以黑豹為例,44年6月7月,黑豹2個月內共損失了258輛,補給則是236輛。黑豹在44年產量為3793,也就是產能為平均一個月300多輛,除去供給西線那部分黑豹。每個月按產能計算,可以部署於東線的黑豹,應該在260輛到280輛這個範圍內。而從44年實際補給情況來看,6月,7月一共補給了236輛黑豹,也就是一個月大致有118輛的黑豹事實上,運輸到了前線。比起黑豹實際產能低了一倍多。也就是歷史上的44年黑豹在生產出來後,事實上大約只有40%左右真正的被及時運往了前線,補給了急需武器的東線德軍。考慮到德軍運輸兵器的優先性,黑豹之類坦克應該是更急迫的補給品,假設連黑豹也只有40%到位率的話,44年剩餘生產的如殲擊車,4號,等裝甲武器的到位率只會更低。這些數字也佐證了,施佩爾的數千輛坦克生產出來卻無法被運出的說法。
從上面這些數據,我們也可以推測出,44年東線,德軍事實上黑豹保有量。應該是極低的。44年東線德軍所保有的黑豹數量,大部分時間數量應該維持在1000輛以下,(有數據談到東線作戰的老虎和黑豹,保有量的最高峰的時候,大約是200多老虎,700多黑豹。)而同時期東線的蘇軍中T34-85保有量至少是德國這些新型坦克的10多倍。即使到位的坦克也極度缺乏油料,難以發揮作用,從這個數量比例上,側面上也說明了為什麼,和蘇軍戰鬥數年互有勝負的德軍,會在44年出現了大規模的潰敗。
通過施佩爾的論述,我們可以計算出,假設沒有美軍戰略轟炸,德軍在44年在東線黑豹保有量除去被擊毀的,應該可以達到6000以上。也就是蘇軍大在44年的大反攻中將面對比歷史上數據實際多的多的黑豹。
在真實的歷史數據下,黑豹在東線取得的戰果是非常不易的。面對比自己數量龐大10多倍的T34-85,並且還在極度缺乏燃料的情況中,依然取得如此的戰績,可以想像,如果德軍擁有更多的黑豹,黑豹的殲敵效率和生存力,都會更大的提高。
除了動員的時機過晚,造成的戰局不利外。不可否認,最初德國人在坦克設計理念上事實落後於蘇聯人的,造成德國人在入侵蘇聯後,為了取得坦克的性能優勢,很大程度又重新設計新的坦克,新設計的武器,因為投產和改進浪費過多時間,使得坦克在德國人資源相對寬裕的42,43年,產量並不高。到了44年終於在設計和性能上壓住了蘇聯人,甚至產能也開始接近。但盟軍的戰略轟炸又讓德國空歡喜一場。
回到原話題,因為德國本身的工業科技特點。德國有能力製造出比T34更好坦克,而假設德國大規模仿製類似T34的坦克的話,可能其坦克數量將比歷史上要高出不少但這種不少,並不能改變當時德軍面臨的困局。當時限制德軍戰力的瓶頂不是鋼鐵或者武器產量,而是石油。
因為石油限制,使的德國必須儘可能的使得更少的坦克發揮更大作用,一個黑豹在作戰中,實際可以發揮數個T34的作用,戰鬥效能極高,但消耗油料卻只是真的那樣大量仿製T34的不到一半。也就是單位效率比很高。當時客觀環境的限制,對德國而言,顯然黑豹將發揮比T34更大價值。因此德國選擇了黑豹。因為黑豹更能發揮德國工藝和科技上的優勢。相對於T34更適合於德國。
從德國坦克歷年構成成分,以及產能變化來看,德國當時制定的大的裝甲戰略思路大致是,42年認為蘇聯人很快將被擊敗,主要考慮的是各種應急式的裝甲武器,如長管4號的生產,到了43年,速戰速決可能性大大降低,戰局陷入僵持,開始研究各種新型的坦克,試圖使用武器優勢,改變戰略僵持的局面,同時生產大量防禦性的突擊炮,維持當時的戰局。而從年生產的結構來看,德國人應該是希望在44年左右基本完成,裝甲部隊構成的改造,從中型坦克突擊炮為主防禦態勢的構成,轉換為更強力的重甲進攻型部隊輔助部分防禦型的殲擊車的格局。
又因德國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比起T34的高度機動能力,黑豹防禦能力將更有發揮餘地。事實真的用T34,其高度機動才能更好發揮自己力量,但這樣顯然將更快的消耗德國的石油。真論石油消耗,不見的比黑豹輕的T34就真的比黑豹來的少,一個在防禦中就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另一個則必須不斷的機動,才能發揮自己的力量,它們設計特性以及理念是有極大的不同的。
總結
單純從設計角度,T34是不敵黑豹的,黑豹對T34優勢明顯,但T34也的確是一個優點很突出的設計,但在性能上,性價比,成本,工時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後,黑豹還是超越於T34-85,客觀的來說,其實兩者都沒達到理論上的使用效果,黑豹是在防禦力上因為缺乏稀有金屬造成防禦力無法達標,T34則是製造的太粗糙,實際發揮太差。但實際作戰中黑豹還是表現的更出色,T34則遜色了許多。兩種坦克對自己使用國適宜度也都是很高,黑豹這個看似更合理的武器,最終卻成為失敗一方,造成這個結果是多方面的。而非設計所導致的結果,
黑豹是那個時代悲劇產物,生不逢時的它,缺乏足夠時間,去進一步證明自己,也缺乏戰爭血液-石油支持,讓它奔馳於戰場。但我們並不能因為這場戰爭,德國的最終失敗,就否認德國某些武器的高明之處。也不能因為黑豹屬於戰敗的德國,就認為其一定失敗作品。任何一個人,甚至一個武器,在歷史中命運的不同,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去這些偏見,以理性的態度,審視它們,我們才能更好的看清楚它們的一切。才能真正體會,這些數字背後所隱藏的那些真正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