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70輕型坦克,一舉雙殺黑豹坦克,除便於生產外毫無優點

2020-12-24 騰訊網

1944年3月16日,隸屬於蘇軍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的一輛T-70輕型坦克在車長波格夫中尉的指揮下,執行戰場偵查的任務。突然車長在不遠處的公路上看到了兩輛德國黑豹中型坦克正在行進。此時t-70輕型坦克已經逐漸的退居二線,主要進行偵查的任務,極低的生存能力使得該坦克基本不參與和德國坦克之間的正面對抗,更何況對方是兩輛黑豹中型坦克。然而車長波格夫中尉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命令駕駛員將坦克開到了路邊樹叢裡埋伏了起來,當離第一輛黑豹坦克只有200米距離時炮手果斷向側面開炮,並將其擊毀。隨後還沒等到第二輛黑豹坦克反應過來,t-70再次開炮從側面將其擊毀。就這樣一輛t-70輕型坦克成功擊毀了兩輛黑豹中型坦克,車長波格夫中尉隨後也被授予了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而波格夫中尉指揮的t-70輕型坦克作為蘇聯在二戰期間緊急研製的產品,更是在庫爾斯克戰役乃至衛國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個模型作品展現的就是波格夫中尉指揮的t-70輕型坦克擊毀兩輛黑豹坦克的故事

研製歷程

德國閃擊蘇聯後蘇軍裝甲力量損失慘重,為了儘快補充消耗的裝甲力量,在外有德軍東進,內有工業東遷的混亂情況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誕生了,從性能上來說這兩款坦克簡直稀碎,但是在蘇聯坦克奇缺的大背景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最大的意義就是存在,解決有無的問題。於是蘇聯設計師僅用15天的時間研製出了t-60輕型坦克,但是t-60輕型坦克的性能完全不能滿足部隊的需求,首先是20毫米機炮,卡圖科夫評價說:在激烈的裝甲對抗中,20毫米機炮等於沒有。其次是裝甲,20毫米的最大裝甲厚度在戰場上生存能力極差,即使是後期升級到35毫米也於事無補。最後是機動,作為一輛輕型坦克,最大越野速度只有22公裡每小時的t-60還沒有t-34中型坦克跑的快,兩者無法混編在一起作戰。此外t-60輕型坦克已經沒有了任何改裝潛力。

▲正在進行機動測試的t-70輕型坦克,該坦克於1942年3月正式獲準生產,用來替代t-60輕型坦克

在這種情況下剛剛結束t-60輕型坦克研製工作的奧斯特洛夫又開始領導研製小組,研發一款裝甲更厚,火力更強,機動更快的輕型坦克。研製工作從1941年末開始,直到1942年初才結束。為了最大限度的壓縮研製進度,儘快形成戰鬥力,t-70輕型坦克的很多部件直接取自t-60輕型坦克,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都不如前者。

整體數據

▲t-60輕型坦克(上)和t-70輕型坦克(下)的側視圖,可以看到兩者在底盤方面有很多相似性,且t-70多了一對負重輪,為了提高通用性,負重輪和誘導輪可以互換

t-70輕型坦克的底盤部分基本上就是拉長版的t-60輕型坦克底盤,同時增加了一個負重輪,炮塔部分則是重新設計的,總體沿用了t-40輕型坦克的炮塔構造,整體為圓錐形,內置一門46倍口徑比的ZiS-19BM型45毫米坦克炮(備彈90發)以及同軸的一挺7.62毫米DT機槍(備彈945發),該炮在發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約為700多,能在100米的距離上擊穿50毫米左右的裝甲鋼,在500米的距離上這一數值能保持在35毫米左右,在後期德國的四號坦克正面裝甲普遍升級到50毫米厚後,t-70輕型坦克主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只能擊毀一些輕型裝甲車輛。

▲一輛路過的t-70輕型坦克和四號坦克的殘骸,而現實可能卻恰恰相反

而且t-70輕型坦克依舊沿用的是雙車組乘員,車長在觀察戰場態勢、指揮坦克作戰的時候還得充當起炮手,一個專心指揮作戰的車長對於一輛坦克有很重要的作用,一個專心操作火炮的炮手對於坦克來說也同樣重要,這也是除了t-26輕型坦克外所有蘇系輕型坦克的共同缺陷。在裝甲防護方面,t-70輕型坦克的正面和側面最大裝甲厚度為45毫米,車體後部裝甲為35毫米,炮塔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60毫米,側後面則為35毫米。低矮的車身配合傾斜裝甲,其正面能夠抵禦37毫米坦克炮的近距離射擊,但是這樣的防護能力在戰場上顯然還是不夠看。

▲t-70輕型坦克在設計上主要以現有的成熟技術為依託,這也是蘇聯人在戰時設計坦克時的一貫做法,然而用成熟技術為依託的t-70輕型坦克其可靠性卻並不高,整體適應能力極差

然而最大的缺陷當屬t-70輕型坦克的動力系統,為了節約生產費用、降低研製難度,t-70輕型坦克的動力系統直接安裝了兩臺t-60輕型坦克的GAZ-202發動機(該發動機原本是一款鐵路貨車發動機),發動機在3400轉每分鐘時能夠提供70匹的馬力,兩臺發動機直接各自驅動一側的履帶,這種設計的初衷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現有的技術和部件,然而事實證明這種設計完全沒有可取性,在實戰中t-70輕型坦克經常出現兩條履帶不同步的現象,而且t-70的機動性僅僅比t-60快一點,最大越野行程僅有180公裡。很顯然,t-70輕型坦克並不像設計師想的那樣適合快速裝甲行軍。

不斷的改進

▲正在舉行葬禮的蘇聯裝甲兵,其墓地就是用一輛t-70輕型坦克的殘骸改造而來的,生前在裡面戰鬥,死後在裡面安息

兩側履帶不協調的問題也是t-70後來重點改進的地方,首先就是將兩臺發動機的動力串聯到同一個變速箱當中,經過變速以後再輸入到兩側的履帶,這一改進極大地改善了t-70輕型坦克的驅動性能,此外正面最大裝甲厚度也被增加到了50毫米,炮塔最大裝甲厚度增加到了70毫米。後期還有一部分的t-70換裝了更加強勁的GAZ-203發動機(在3400轉每分鐘時能夠輸出85匹馬力的動力),此外為了方便製造,其圓錐形的炮塔換成了由平板裝甲焊接而成的炮塔。在漫長的服役生涯當中,t-70輕型坦克還誕生了不少的衍生型號,下面就以圖集的方式簡單介紹一下:

▲SU-76自行火炮,該自行火炮的產量僅次於t-34中型坦克,是資源極度利用的一個典型代表。起初蘇聯人計劃用t-60的底盤改造,但是該車底盤完全承受不了76毫米坦克炮巨大的後坐力,於是設計師將t-70輕型坦克的底盤拉長並加裝了一對負重輪,將後部的發動機移到了前部,採用了敞開式的戰鬥部設計,該自行火炮在反坦克方面表現一般,但是在支援步兵作戰方面卻是體現了極大的戰術價值

▲t-90自行防空炮,在t-70輕型坦克的底盤上安裝了一組雙聯裝機槍,該方案最終於1943年被取消,ZSU-37自行防空炮被入選

▲t-80輕型坦克,該坦克也是t-70輕型坦克的改進型號,最大的改進就是安裝了一座帶有指揮塔的電動式雙人炮塔,而且乘員增加到了三人,人機功效大大提升

1943年7月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後t-70輕型坦克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蘇聯第5近衛坦克軍的870輛坦克和德國第2、3裝甲軍的429輛坦克在普羅霍洛夫卡村附近展開激烈的戰鬥,而這其中就有261輛t-70輕型坦克。激戰過後蘇軍的損失接近德軍的3倍,t-70輕型坦克更是損失慘重,但是戰役的總體走向還是傾向於蘇聯軍隊,戰爭後期大量的t-70輕型坦克逐漸位居二線,擔任起了戰場偵查的任務。後來蘇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大量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瓦倫丁」步兵坦克,對t-70輕型坦克的需求也逐漸的減少。1943年10月,在生產了8226輛後t-70輕型坦克徹底停產,但是直到1948年,這位功勳卓著的老兵依舊活躍在蘇軍的陣營當中。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T-26輕型坦克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T-34中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或是IS系列中型坦克。不過,這些坦克或是在蘇德戰爭前夕誕生,或是在蘇德戰爭中誕生。在這些坦克誕生之前,蘇聯坦克部隊都是由各式各樣的輕型坦克構成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為蘇軍服役多年的一款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
  • 「黑豹」是二戰最好坦克?只有打坦克能力強,其他性能一塌糊塗
    誰是二戰最好的坦克?一般來說,普遍公認的是蘇聯的T-34/85中型坦克,但有些看不慣蘇聯坦克的人,卻把德國「黑豹」中型坦克認定為「二戰最優秀坦克」。 「黑豹」的三個優點 「黑豹」坦克,其實還是有一定優點的,尤其它的火力非常強大。
  • 不吹不黑,二戰德國最強坦克之蘇聯報告:沒有比遇上黑豹更糟的
    很多人認為「黑豹」坦克是德國在二戰期間建造的最優秀的坦克,火力、機動、防護比較均衡該坦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亮相時,對蘇聯紅軍來說是一個不令人愉快的「驚喜」。儘管有不足之處,「黑豹」坦克還是被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最好的坦克。「黑豹」在火力和正面保護力方面均優於「虎」式坦克,而產量也要大得多。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詳解蘇軍T34和德軍黑豹中型坦克,誰才是二戰最佳坦克?
    按照美軍的統計,每摧毀一輛「黑豹」坦克就要付出5輛M4「謝爾曼」坦克或者9輛T-34坦克的代價(註:美國人似乎有意貶低蘇軍坦克的戰鬥力)。 部分關於黑豹的經典戰例,1943年9月13日科洛馬克附近,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下屬黨衛軍第2裝甲團1營的7輛「黑豹」坦克在霍爾澤上尉(其座車戰術編號為101)指揮下同蘇軍大約70輛T-34坦克作戰。
  • Le Panther:二戰後法軍的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國在二戰時期使用的主力中型坦克之一,其70倍口徑的7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甚至和同時期的虎式坦克主炮相當,側面裝甲雖然相對薄弱,但是正面裝甲足以抵禦二戰時期中型和輕型坦克炮的打擊。    實際上,同盟國軍隊對這種坦克的評價也不錯。蘇軍甚至將一些繳獲的黑豹坦克編入自己部隊作戰,並編寫了俄語的坦克操縱手冊。
  • 許濤:對網傳T-70擊毀2輛黑豹故事的考證
    二戰蘇軍王牌車長使用T-70竟然擊毀兩個黑豹!真相令人…》的視頻(以下簡稱《闢謠……》視頻),這個視頻立刻在二戰軍迷圈中引起了極大爭議,連我的幾個好友也來轉述內容,還有人問我此視頻所描述之內容究竟是否靠譜……於是,這兩日我略作考證,現將考證結果整理成文以作科普。 先說背景,長期以來,網上都有一個蘇軍T-70輕型坦克單車埋伏擊毀2輛德軍黑豹式中型坦克的故事。
  • 二戰蘇聯坦克怪現象:較弱的T-34/76盛產王牌,最強IS-2少得可憐
    1940-1944年,T-34/76坦克一共生產了34780輛。1944-1945年,T-34/85坦克一共生產了22609輛。可以說,T-34/76坦克是蘇聯在戰爭前期和中期的絕對主力,並且承擔了1943年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的重任。
  • 美國罕見推出輕型坦克為了應對中俄?
    美軍要求這種平臺要足夠輕,能夠伴隨步兵作戰,能夠深入叢林和城市狹窄街道,能夠通過發展中國家的簡易橋梁,能夠防禦12.7毫米重機槍等重火力攻擊,還要能夠攻擊混凝土堡壘甚至敵軍的重型坦克。 雖然美國陸軍從上世紀70年代末大規模退役最後一種輕型坦克——謝裡登坦克,開始全面重裝甲化,但對輕型裝甲主戰平臺的需求一直存在。特別是從1996年開始,美國陸軍相繼開始了4次研發輕型裝甲主戰平臺的努力。
  • 第二次世界大戰12輛坦克-戰爭機器回顧
    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士兵從T-34坦克上下來38號裝甲車(t)1939年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由捷克工程公司CKD設計並被德國人使用。事實證明,38(t)裝甲車是一種有效的輕型坦克,在閃電戰和德國在二戰早期的成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在入侵波蘭、西歐、北非和蘇聯入侵期間表現良好。
  • 《T-34坦克》坦克戰爭大片
    2014年美國拍攝了一部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同為二戰坦克戰爭題材的好萊塢大片《狂怒》,豆瓣評分為7.9分,而本片豆瓣評分為7.7分,是同類題材電影中的高分。同樣是二戰題材,同樣是坦克的以少勝多,同樣是面對兇殘的納粹毫無畏懼英勇抵抗的壯烈場面。美國人崇尚的是勇於冒險的賭徒心態,而俄羅斯人則是歷盡苦難的堅忍和不屈。相比之下,《T-34坦克》拍的更生動更有味道,更體現出了俄羅斯民族的精神。
  • 為什麼同為二戰優秀坦克,黑豹坦克輸給了T-34
    戰爭讓科技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孕育出了很多的二戰黑科技,但是真正的正面戰場,依然是人與人,坦克與坦克,飛機與飛機之間的對決。 在陸地上,坦克被譽為陸戰之王,二戰又是坦克集群裝甲作戰初次展現威力的時刻,在這一場戰爭中,坦克的威力得到了初次的展現,同時也誕生了兩款威力巨大的坦克,其中一款為前蘇聯的T34
  • 二戰性能最優秀的輕型坦克,攜帶75毫米坦克炮的M24輕型坦克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輕型坦克,估計很多人都是沒什麼感覺的。畢竟輕型坦克裝甲薄弱,火力也很脆弱,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裡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扎堆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容易忽略輕型坦克的存在。但這不代表輕型坦克就沒有作用了,作為裝甲部隊重要的組成部分,輕型坦克擔負著警戒巡邏,火力偵察等多項任務,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輕型坦克仍舊有很大的地位。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的坦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輕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輕型坦克主要起到偵查,警戒和打擊戰場次要目標的作用,在整個裝甲作戰中處於配角的位置。輕型坦克的防禦和攻擊力較差,但機動性優 秀。而中型坦克則是各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主要打擊敵方坦克,工事,炮兵陣地,殺傷敵軍有生力量等。中型坦克一般防禦力和攻擊力遠比輕型坦克要強,機動性上比輕型坦克遜色,也不算弱。
  • 臺灣地區現役主戰坦克一覽|炮塔|輕型坦克|機槍|坦克炮_網易訂閱
    臺灣地區現役主戰坦克一覽  M60A3主戰坦克  CM11(M48H)主戰坦克  CM12(M48A3)主戰坦克  M41A3與M41D輕型坦克M60A3主戰坦克   建造沿革  1959年3月M60坦克定型,1960年開始生產,並於1960年裝備美國陸軍 ,與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採用了新的105毫米線膛炮、改進型火控系統和柴油機等,火力加強,最大行程大為提高。到1985年5月停產時,M60系列坦克共生產了15000多輛。
  • 前蘇聯裝備的最後一種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也被稱為730工程、IS-8或IS-10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紅軍在冷戰時期使用的重型坦克,也是IS系列重型坦克的最終版本。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53年年末,當時便被命名為T-10。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科京坦克設計局於1953年開發出的重型坦克。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這些好不容易生產出來的武器也是真金白銀造出來的,如果就這麼簡單退役拆除,那可真的就是敗家子的行為了。 而蘇聯則更是勤儉持家的典範,蘇軍當時對待這些退役武器,一般是先把炮塔拆下來,裝到邊境的築壘地帶上,充作要塞的永備火力點。比如說MS-1小型護衛坦克在退役之後,那炮塔就被拆下來裝到'史達林防線'和'莫洛託夫防線'上了。
  • 從拖拉機變身為坦克,敖德薩戰役中的蘇軍「坦克」——敖德薩坦克
    敖德薩保衛戰開始的時候,濱海集團軍倒是有70多輛T-26輕型坦克而和BT-5快速坦克,但是在羅馬尼亞人瘋狂的衝擊之下,這些坦克已經損失慘重,不剩下幾輛完好的坦克了。機械加工廠每天最大的任務就是維修那些受損的坦克,可坦克並不是可以無限制修復的,慢慢地也就都消耗殆盡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敖德薩的蘇聯軍民要如何擁有自己的裝甲力量呢?答案很簡單,給拖拉機焊接鋼板,加裝各種武器,將其製作成一輛坦克。
  • 二戰黑豹坦克20個稀罕事實:當代能跑的黑豹,「英軍造」佔了2/5
    少為人知的「黑豹」戰後生產——1946年在英國軍方的組織下,用已完工的零件,由德國工人又生產了9輛,交付英國陸軍(同時還生產了12輛「獵豹」)用於試驗。 (2)作為上一條的補充,世界現存五輛可行動的「黑豹」,其中兩輛就是戰後英國軍方監督生產的。其他很多博物館也有保存的「黑豹」,但都不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