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6日,隸屬於蘇軍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的一輛T-70輕型坦克在車長波格夫中尉的指揮下,執行戰場偵查的任務。突然車長在不遠處的公路上看到了兩輛德國黑豹中型坦克正在行進。此時t-70輕型坦克已經逐漸的退居二線,主要進行偵查的任務,極低的生存能力使得該坦克基本不參與和德國坦克之間的正面對抗,更何況對方是兩輛黑豹中型坦克。然而車長波格夫中尉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命令駕駛員將坦克開到了路邊樹叢裡埋伏了起來,當離第一輛黑豹坦克只有200米距離時炮手果斷向側面開炮,並將其擊毀。隨後還沒等到第二輛黑豹坦克反應過來,t-70再次開炮從側面將其擊毀。就這樣一輛t-70輕型坦克成功擊毀了兩輛黑豹中型坦克,車長波格夫中尉隨後也被授予了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而波格夫中尉指揮的t-70輕型坦克作為蘇聯在二戰期間緊急研製的產品,更是在庫爾斯克戰役乃至衛國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個模型作品展現的就是波格夫中尉指揮的t-70輕型坦克擊毀兩輛黑豹坦克的故事
研製歷程
德國閃擊蘇聯後蘇軍裝甲力量損失慘重,為了儘快補充消耗的裝甲力量,在外有德軍東進,內有工業東遷的混亂情況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誕生了,從性能上來說這兩款坦克簡直稀碎,但是在蘇聯坦克奇缺的大背景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最大的意義就是存在,解決有無的問題。於是蘇聯設計師僅用15天的時間研製出了t-60輕型坦克,但是t-60輕型坦克的性能完全不能滿足部隊的需求,首先是20毫米機炮,卡圖科夫評價說:在激烈的裝甲對抗中,20毫米機炮等於沒有。其次是裝甲,20毫米的最大裝甲厚度在戰場上生存能力極差,即使是後期升級到35毫米也於事無補。最後是機動,作為一輛輕型坦克,最大越野速度只有22公裡每小時的t-60還沒有t-34中型坦克跑的快,兩者無法混編在一起作戰。此外t-60輕型坦克已經沒有了任何改裝潛力。
▲正在進行機動測試的t-70輕型坦克,該坦克於1942年3月正式獲準生產,用來替代t-60輕型坦克
在這種情況下剛剛結束t-60輕型坦克研製工作的奧斯特洛夫又開始領導研製小組,研發一款裝甲更厚,火力更強,機動更快的輕型坦克。研製工作從1941年末開始,直到1942年初才結束。為了最大限度的壓縮研製進度,儘快形成戰鬥力,t-70輕型坦克的很多部件直接取自t-60輕型坦克,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都不如前者。
整體數據
▲t-60輕型坦克(上)和t-70輕型坦克(下)的側視圖,可以看到兩者在底盤方面有很多相似性,且t-70多了一對負重輪,為了提高通用性,負重輪和誘導輪可以互換
t-70輕型坦克的底盤部分基本上就是拉長版的t-60輕型坦克底盤,同時增加了一個負重輪,炮塔部分則是重新設計的,總體沿用了t-40輕型坦克的炮塔構造,整體為圓錐形,內置一門46倍口徑比的ZiS-19BM型45毫米坦克炮(備彈90發)以及同軸的一挺7.62毫米DT機槍(備彈945發),該炮在發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約為700多,能在100米的距離上擊穿50毫米左右的裝甲鋼,在500米的距離上這一數值能保持在35毫米左右,在後期德國的四號坦克正面裝甲普遍升級到50毫米厚後,t-70輕型坦克主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只能擊毀一些輕型裝甲車輛。
▲一輛路過的t-70輕型坦克和四號坦克的殘骸,而現實可能卻恰恰相反
而且t-70輕型坦克依舊沿用的是雙車組乘員,車長在觀察戰場態勢、指揮坦克作戰的時候還得充當起炮手,一個專心指揮作戰的車長對於一輛坦克有很重要的作用,一個專心操作火炮的炮手對於坦克來說也同樣重要,這也是除了t-26輕型坦克外所有蘇系輕型坦克的共同缺陷。在裝甲防護方面,t-70輕型坦克的正面和側面最大裝甲厚度為45毫米,車體後部裝甲為35毫米,炮塔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60毫米,側後面則為35毫米。低矮的車身配合傾斜裝甲,其正面能夠抵禦37毫米坦克炮的近距離射擊,但是這樣的防護能力在戰場上顯然還是不夠看。
▲t-70輕型坦克在設計上主要以現有的成熟技術為依託,這也是蘇聯人在戰時設計坦克時的一貫做法,然而用成熟技術為依託的t-70輕型坦克其可靠性卻並不高,整體適應能力極差
然而最大的缺陷當屬t-70輕型坦克的動力系統,為了節約生產費用、降低研製難度,t-70輕型坦克的動力系統直接安裝了兩臺t-60輕型坦克的GAZ-202發動機(該發動機原本是一款鐵路貨車發動機),發動機在3400轉每分鐘時能夠提供70匹的馬力,兩臺發動機直接各自驅動一側的履帶,這種設計的初衷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現有的技術和部件,然而事實證明這種設計完全沒有可取性,在實戰中t-70輕型坦克經常出現兩條履帶不同步的現象,而且t-70的機動性僅僅比t-60快一點,最大越野行程僅有180公裡。很顯然,t-70輕型坦克並不像設計師想的那樣適合快速裝甲行軍。
不斷的改進
▲正在舉行葬禮的蘇聯裝甲兵,其墓地就是用一輛t-70輕型坦克的殘骸改造而來的,生前在裡面戰鬥,死後在裡面安息
兩側履帶不協調的問題也是t-70後來重點改進的地方,首先就是將兩臺發動機的動力串聯到同一個變速箱當中,經過變速以後再輸入到兩側的履帶,這一改進極大地改善了t-70輕型坦克的驅動性能,此外正面最大裝甲厚度也被增加到了50毫米,炮塔最大裝甲厚度增加到了70毫米。後期還有一部分的t-70換裝了更加強勁的GAZ-203發動機(在3400轉每分鐘時能夠輸出85匹馬力的動力),此外為了方便製造,其圓錐形的炮塔換成了由平板裝甲焊接而成的炮塔。在漫長的服役生涯當中,t-70輕型坦克還誕生了不少的衍生型號,下面就以圖集的方式簡單介紹一下:
▲SU-76自行火炮,該自行火炮的產量僅次於t-34中型坦克,是資源極度利用的一個典型代表。起初蘇聯人計劃用t-60的底盤改造,但是該車底盤完全承受不了76毫米坦克炮巨大的後坐力,於是設計師將t-70輕型坦克的底盤拉長並加裝了一對負重輪,將後部的發動機移到了前部,採用了敞開式的戰鬥部設計,該自行火炮在反坦克方面表現一般,但是在支援步兵作戰方面卻是體現了極大的戰術價值
▲t-90自行防空炮,在t-70輕型坦克的底盤上安裝了一組雙聯裝機槍,該方案最終於1943年被取消,ZSU-37自行防空炮被入選
▲t-80輕型坦克,該坦克也是t-70輕型坦克的改進型號,最大的改進就是安裝了一座帶有指揮塔的電動式雙人炮塔,而且乘員增加到了三人,人機功效大大提升
1943年7月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後t-70輕型坦克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蘇聯第5近衛坦克軍的870輛坦克和德國第2、3裝甲軍的429輛坦克在普羅霍洛夫卡村附近展開激烈的戰鬥,而這其中就有261輛t-70輕型坦克。激戰過後蘇軍的損失接近德軍的3倍,t-70輕型坦克更是損失慘重,但是戰役的總體走向還是傾向於蘇聯軍隊,戰爭後期大量的t-70輕型坦克逐漸位居二線,擔任起了戰場偵查的任務。後來蘇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大量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瓦倫丁」步兵坦克,對t-70輕型坦克的需求也逐漸的減少。1943年10月,在生產了8226輛後t-70輕型坦克徹底停產,但是直到1948年,這位功勳卓著的老兵依舊活躍在蘇軍的陣營當中。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