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T-26輕型坦克

2020-12-22 歷史皇太后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T-34中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或是IS系列中型坦克。不過,這些坦克或是在蘇德戰爭前夕誕生,或是在蘇德戰爭中誕生。在這些坦克誕生之前,蘇聯坦克部隊都是由各式各樣的輕型坦克構成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為蘇軍服役多年的一款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

一、蘇聯早期的坦克研發

蘇聯紅軍是一支從創立開始,就處於快速發展和壯大的軍隊。在經歷了俄國內戰之後,蘇聯的軍事家有時間對俄國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做一個系統性整理,這對於蘇軍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其中,蘇聯的軍事學家發現,俄國內戰時期的戰鬥模式更傾向於發揮部隊的機動性,而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模式。但傳統的騎兵明顯不適合為步兵提供機動作戰時所必須的掩護力量和突破力量,坦克自然就成了蘇軍的首選。

有鑑於,蘇聯在1926年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坦克。坦克的研發要求是製造一款,能夠突破由兩個師防守,戰線寬度為十公裡的戰線。這個過程裡蘇聯方面研究了多款坦克,比如說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義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等。但是這些參考原型大多都存在有問題,比如說FT-17輕型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精度極差,顯然不適合作為參考。

但在這些外國坦克作為參考的前提下,蘇聯得以積累了相當程度的經驗,並著手於研發自己的坦克。第一款坦克的研發代號為T-16,這款坦克基本屬於FT-17輕型坦克的俄國版,只不過體積更小,重量也更為輕巧,但存在有相當程度的問題,故此被蘇軍放棄。但在1927年,蘇軍又開發了代號為T-18的輕型坦克,這種坦克也就是後來的'MS-1小型護衛坦克',是蘇聯第一款大量生產和列裝的輕型坦克。

在蘇聯的裝備序列裡,這種'MS-1小型護衛坦克'的性能較為一般,但在其誕生的1927年尚且夠用。後期蘇聯也嘗試過開發新的坦克,但因為新開發的T-24輕型坦克性能不佳而放棄。為此,蘇聯在1930年從英國引進了維克斯E型坦克,計劃在對其研究後於1931年在維克斯E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工作。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決定,而誕生的坦克就是本文的主角,T-26輕型坦克

二、T-26輕型坦克

這種T-26輕型坦克的製造工作由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工廠完成,該廠為了完成任務還設立了專門的設計機械部,並在1931年下線交付蘇軍使用,稱之為T-26/M1931。T-26/M1931輕型坦克的基礎參數如下:車長4.88米,寬度3.41米,高度為2.41米,戰鬥全重10.5噸,乘員人數3人,車體和炮塔正面與兩側的裝甲厚度均為15毫米,後部均為10毫米。雖然說數據比較一般,但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還是足夠了。

當時生產的T-26/M1931輕型坦克有兩種構型,其中一種完全和維克斯E型輕型的構型一樣,裝備有兩個配備DT輕機槍的小機槍塔。而另一種則非常特殊,是在一個大炮塔上,套進去兩個可轉向不同方向的小炮塔,左側小炮塔配備DT輕機槍,右側配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同時還有一種被稱之為T-26TL型的指揮坦克,其特點是配備了蘇聯的制式無線電設備,並且在炮塔上有方形天線。

很明顯的是,這種T-26/M1931輕型坦克,在設計上是非常失敗的,它是嚴格遵循英國的坦克掩護步兵的思路被設計出來的,如果用來進行裝甲作戰,那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不過它在當時倒是有兩種比較特殊的衍生車型,一種是拆掉炮塔,安裝了一個七米長坦克橋的ST-26型架橋坦克。另一種則是拆掉了武器,配備了火焰噴射器的OT-26型噴火坦克。在當年的和平情況下,蘇軍已經挖掘了T-26/M1931輕型坦克的全部潛力了。

不過就如前文說的,T-26/M1931輕型坦克不適合坦克戰,潛力也已經挖掘殆盡。因此T-26/M1931輕型坦克在1933年停產,取而代之的是T-26/M1933輕型坦克,它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一個增大型炮塔,取消了過去的雙炮塔設計,並且配備了一門M1931型45毫米坦克炮,生產工藝也從鉚接工藝改為了焊接工藝,使得防禦性大幅度提升。這種T-26/M1933輕型坦克在當時代表了蘇聯最高的坦克生產工藝,生產數量多達5500多輛,通常所說的T-26輕型坦克指的就是這一型號。

三、實戰中的T-26輕型坦克

毫不客氣的說,在T-34中型坦克誕生之前,T-26輕型坦克就是蘇聯坦克部隊的中流砥柱,與BT系列快速坦克一起構成了蘇聯坦克部隊。不過早期蘇聯坦克部隊的基本戰術是按照標準的英式坦克戰術來設計的,以掩護步兵為主,因此並不提倡坦克部隊獨立進行作戰。尤其是在西班牙內戰時期,前去助戰的蘇聯坦克縱隊遭到德國禿鷹軍團的反坦克火力屠殺之後,蘇軍就更不提倡坦克部隊獨立發起進攻了。

但這不是說蘇軍裝甲部隊沒有進行坦克戰的能力,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裡,蘇軍裝甲部隊就和日本的安崗坦克支隊爆發了蘇軍歷史上第一次坦克戰。此役雙方坦克數量基本相當,日軍配備的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在性能上與T-26輕型坦克沒有太大差距。可日軍安崗坦克支隊的作戰經驗不足,再加上其不屑於與步兵協同作戰,所以未能將蘇軍裝甲部隊如何,反倒是被蘇軍的T-26坦克一頓暴打。

可需要指出的是,此時已經是1939年,T-26輕型坦克已經明顯有些落後了。尤其是在波蘭戰役中,蘇軍幸運的獲得了一輛拋錨的德國三號中型坦克後,蘇軍猛然發現自己的T-26中型坦克在各方面均落後於三號中型坦克。為此,蘇軍開始著手於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也就是T-34中型坦克。而T-26輕型坦克則註定了要被淘汰,按照蘇軍當時的坦克部隊建設計劃,T-26輕型坦克將被作為步兵支援力量,以彌補KV系列重型坦克的產量不足。

這一設想在蘇德戰爭得以實現——因為當時蘇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坦克部隊的損失極大,所以原本在設計上被用於掩護步兵的KV系列重型坦克就統統要交給坦克部隊,而掩護步兵的任務徹底落到了T-26輕型坦克的身上。但在實際作戰中,T-26輕型坦克過於薄弱的裝甲和低劣的火力都不足於對步兵起到掩護作用,反倒是時常和步兵部隊脫節,最後大量的被德軍擊毀,等到步兵找到這些T-26輕型坦克時,它們都已經成了燃燒的廢鐵了。

結語

可以證明的是,生產於三十年代初的T-26輕型坦克,在蘇德戰爭時期已經不足以承擔正面的作戰任務了。但是T-26輕型坦克仍舊被改裝成各型自行火炮,或是改裝為火炮牽引車使用。在蘇德戰爭中,無論是蘇聯還是德國,都對手上的T-26輕型坦克進行此等改裝,以便適應戰場情況(德軍繳獲過很多T-26輕型坦克)。而對於蘇軍而言,儘管T-26輕型坦克無法在戰爭中擔當大任,可仍舊為贏得勝利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Tanks of The World》

《Soviet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Two》

相關焦點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蘇聯t-70輕型坦克,一舉雙殺黑豹坦克,除便於生產外毫無優點
    ,為了儘快補充消耗的裝甲力量,在外有德軍東進,內有工業東遷的混亂情況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誕生了,從性能上來說這兩款坦克簡直稀碎,但是在蘇聯坦克奇缺的大背景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最大的意義就是存在,解決有無的問題。
  • 安能辨我是雄雌,全面仿製維克斯Mk.E的T-26步兵坦克
    二戰爆發之前,世界各國都對本國的裝甲部隊進行了針對性的補充與加強。以納粹德國為例,在並不先進的坦克研發水平和與英法等國相比較為薄弱的工業基礎的限制之下,德國人選擇大量研發並裝備速度較快的輕型坦克以取得優勢。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因為當時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崛起,曾被拋棄的部分沙俄騎兵成為了白衛軍的中堅力量,所到之處橫行無忌,給蘇聯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由於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白衛軍的騎兵早已不是那種手持砍刀,盲目衝殺的野蠻遊騎。藉助重機槍、輕火炮,輔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協同,這種騎兵部隊儼然成為了一支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
  • 美國罕見推出輕型坦克為了應對中俄?
    按照通用動力公司的說法,這個平臺展示的是該公司利用先進技術和現有裝甲平臺,建造新輕型和中型坦克的能力。 以這個「格列芬技術展示平臺」為例,它就是由通用動力公司為英國開發的AJAX裝甲偵察車的車體改造而來,使用了全新設計的炮塔。值得一說的是,炮塔上的主炮,是美國陸軍當初失敗的FCS項目中研發的XM360型120毫米坦克炮。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而此時的問題在於,列寧格勒的守軍嚴重匱乏坦克和其它支援單位,步兵們只能艱苦的在掩體和工事裡抵抗德軍的進攻。這種局面顯然是必須緩解的,否則防守陣地的步兵必然會在殘酷的拉鋸戰中損失慘重。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守軍把目光放到了那些在倉庫吃灰的T-26輕型坦克身上。
  • 看似雞肋,卻能正面擊穿德軍三號坦克的蘇聯反坦克槍
    一戰隨著英國坦克投入戰場實用,以往突破不易的塹壕戰瞬間沒了市場,在初期坦克突擊下德軍全面敗退。有矛必有盾,刀槍不入的坦克一經投入取得不俗的戰績,對此德軍從早期混亂中驚醒,應急研製了「K子彈」(增加藥量並採用鐵芯彈頭),最高可以擊穿12-13毫米厚裝甲。
  • 二戰蘇聯坦克怪現象:較弱的T-34/76盛產王牌,最強IS-2少得可憐
    不過,蘇聯坦克王牌卻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較弱的T-34/76坦克湧現了多數坦克王牌(甚至在1944年),而火力裝甲最強的IS-2重型坦克出現的王牌卻少得可憐。這個現象與德國截然相反,後者近一半坦克王牌都出自「虎」式重型坦克部隊。
  • 前蘇聯裝備的最後一種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也被稱為730工程、IS-8或IS-10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紅軍在冷戰時期使用的重型坦克,也是IS系列重型坦克的最終版本。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53年年末,當時便被命名為T-10。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科京坦克設計局於1953年開發出的重型坦克。
  • 二戰期間戰鬥在東線的英國坦克 性能平平卻是關鍵時刻的重要外援
    二戰中,蘇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大量美國坦克的同時,也接收了數量可觀的英國坦克。這些英國坦克主要是「瓦倫丁」和「瑪蒂爾達II」步兵坦克,許多人認為英國坦克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是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以這些英國坦克為基礎,開始建立坦克營,內部編有21輛「瓦倫丁」或「瑪蒂爾達II」坦克,並配備3輛T-60輕型坦克。當時每個蘇軍坦克旅都有兩個這樣的英國坦克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這也符合這些步兵坦克的功能。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援助蘇聯
    援助蘇聯 1941年9月3日,史達林要求邱吉爾幫助蘇聯緩解壓力,希望英國能在巴爾幹半島或法國對德反攻,以開闢第二戰場,還希望英國向蘇聯提供物資、原材料和武器裝備。1941年9月底在莫斯科舉行了關於向蘇聯提供援助的會議,決定採取措施加強戰時英蘇關係。
  • 蘇聯T-39突擊坦克,4座炮塔一起「突突」,還有厚重的裝甲保護
    二戰前很多國家都被多炮塔坦克思想影響,紛紛設計這種張牙舞爪的坦克,蘇聯也不例外,在30年代初期坦克工業取得成就後,許多新型號坦克研製工作也就陸續跟進,其中就有多炮塔坦克,很多朋友知道蘇聯有T-35等多炮塔坦克,卻很少有人知道當時蘇聯還有一款T-39多炮塔坦克。
  • 舊貌換新顏,打造精銳裝甲部隊,越南耗費重金升級310輛舊坦克
    越南陸軍是越南軍事的中堅力量,尤其越南的裝甲部隊,裝備有310輛T-55坦克,因此素有中南半島陸軍強國之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裝備的T-55坦克顯得有些落後,且不符合實戰需求了,於是越南打算對手頭的這批坦克做一下升級。
  • 現代坦克的鼻祖,法制雷諾FT17坦克,也構成了中國最早的裝甲部隊
    一戰時期英國的MK系列坦克,它分為「雌雄」兩種,雌性坦克之裝備了機槍,雄性坦克裝備了火炮德國在一戰時期使用的坦克而英軍這種叫「水櫃」的武器tank音譯過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坦克」,不過英國和德國在一戰時期投入的坦克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坦克外形相差非常大,而奠定今天坦克外形的其實是法國在
  • 蘇聯這輛坦克外號「陸地UFO」,全重達60噸,能硬抗核彈的餘波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的蘇聯,就曾研究過一款能在核戰爭中發揮作用的坦克。坦克一直是二戰的中堅力量,蘇聯就在核爆的中心點附近投放過坦克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現有的坦克,面對核彈的衝擊波,無一不被掀翻,成了底朝天的王八。
  • 空降戰車當坦克賣,裝甲薄弱近乎裸奔,一炮秒
    蘇聯空降軍的作戰任務就是在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利用蘇聯空軍堪稱恐怖的戰略空運能力將大量的兵員和技術兵器空降到北約軍隊後方,協助正面進攻的蘇軍進行大規模殲滅戰。屆時需要面對北約重裝甲部隊的瘋狂衝擊,因此蘇聯空降軍非常重視反坦克武器的研發和裝備,尤其是包括具備空降能力的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
  • 日本戰後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曾想用其對抗蘇聯10萬輛T55!
    於是,美國向日本援助了不少武器裝備,這其中就有不少M46、M47等美式坦克,但是,這些經過大量戰鬥後淘汰的坦克,卻無法讓日本安心的用來對抗蘇聯強大的T54、T55等主戰坦克。於是,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就強烈萌發了研製一種「新型國產」主戰坦克的念頭。
  • 「披靡巴巴羅薩」——蘇聯紅軍KV重型坦克
    科京-伏羅希洛夫坦克是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初期裝備部隊的一型重型坦克,該坦克是1938年在設計師科京的建議下在SMK重型坦克為基礎的新型單炮塔重型坦克,該坦克初期型號裝備1門L-11型76.2毫米坦克炮和1挺並列機槍,另有1挺機槍裝在炮塔後部,在蘇芬戰爭與衛國戰爭初期表現十分優秀,成為阻擋納粹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12輛坦克-戰爭機器回顧
    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士兵從T-34坦克上下來38號裝甲車(t)1939年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由捷克工程公司CKD設計並被德國人使用。事實證明,38(t)裝甲車是一種有效的輕型坦克,在閃電戰和德國在二戰早期的成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在入侵波蘭、西歐、北非和蘇聯入侵期間表現良好。
  • 1942年蘇聯分析T-34戰損: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炮彈
    事實上,蘇聯方面在開戰不久就深入研究過這個問題,積累了大量統計數據。所以,蘇聯人對T-34的優缺點,比任何人都更清楚。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短短半年時間,蘇聯紅軍就損失了數萬輛坦克,其中T-34就有數千輛。為此,蘇聯坦克工業經過重整迅速恢復了生產力,其中產量最大的是T-34中型坦克和T-70輕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