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蘇聯分析T-34戰損: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炮彈

2020-12-24 陶慕劍地球觀察

T-34中型坦克,擁有優秀的防彈外形,被蘇聯宣稱為「二戰最好的坦克」。但是另一方面,T-34也是二戰期間損失數量最大的坦克。德軍各種反坦克武器都在T-34身上創造了不少戰果。

由此一來,T-34坦克的防彈能力和德軍反坦克武器威力,兩者之間的「矛盾之爭」,成為了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事實上,蘇聯方面在開戰不久就深入研究過這個問題,積累了大量統計數據。所以,蘇聯人對T-34的優缺點,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短短半年時間,蘇聯紅軍就損失了數萬輛坦克,其中T-34就有數千輛。為此,蘇聯坦克工業經過重整迅速恢復了生產力,其中產量最大的是T-34中型坦克和T-70輕型坦克。在1942年,蘇聯共生產了12500輛T-34,4900輛T-70。相比老式坦克,T-34和T-70擁有更好的防彈能力,生存性更好。

儘管如此,蘇聯坦克在1942年的損失依然巨大,當年就永久失去了6600輛中型坦克和7200輛輕型坦克,其中大部分是T-34和T-70。在嚴峻的損失數字面前,蘇聯人不得不檢討坦克裝甲的設計問題,並對德國火炮的穿甲性能進行評估。

1942年下半年,兩項研究分別在T-34和T-70坦克上展開,負責單位是專門研究冶金和裝甲特性的中央科學研究所第48號。按照命令,該單位負責統計和檢查從戰場上回收並修理的損傷坦克,以評估坦克裝甲的質量。

這兩項研究於1942年9月至11月完成,分別統計了進入修理廠的178輛T-34和70輛T-70坦克。統計的各項數據非常複雜,每輛坦克都專門填寫了一張數據卡,記錄了:炮彈擊中坦克的次數;擊中位置;擊中結果及其對裝甲完整性的影響;炮彈口徑(根據撞擊區域估算);擊中後果和坦克癱瘓的原因。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量很有價值的信息。

本文簡要地挑選一些數據。

在進行檢查的全部178輛T-34坦克樣本中,有24輛完全由於機械故障而失去戰鬥力,剩下154輛T-34都受到各種裝甲穿透傷。其中,炮彈命中次數累計為534次,細分為:432次(81%)炮彈命中車體(包括穿透和跳彈);102次(19%)炮彈命中炮塔。

534次炮彈命中又進一步細分為:289次(54%)的命中但未對坦克和乘員造成內部傷害;245次(46%)命中導致坦克內部損壞。

下面這張表是很關鍵的一個數據:德軍各種口徑炮彈對T-34坦克的命中效果。(其中的42毫米,可能是德軍繳獲的蘇聯45毫米戰防炮。)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實戰信息:

第一,50毫米炮在1942年成為了德軍反坦克的主力,包括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佔了命中T-34的炮彈總數54.3%。但是,德軍50毫米炮彈命中T-34後,一多半都是跳彈的。

第二,37毫米和75毫米的炮彈命中數都只佔總數的10%左右,但37毫米炮有2/3的命中是無效的,而75毫米炮只有不到1/3發生跳彈。事實上,當時德軍75毫米炮還包括了短管坦克炮和步兵炮,長管75毫米坦克炮數量很少,所以75毫米炮(特別是長管炮)對T-34的威脅很大。

第三,88毫米炮(基本仍是高射炮)的反坦克效果是最好的,僅有少量發生了跳彈,大部分是「一擊必殺」。但是,88毫米炮在1942年並不是反坦克主力,僅佔全部命中的3.4%,在1941年可能也是如此。

第四,理論上威力最大德軍105毫米炮(主要是野戰炮),反坦克效果出奇地差,竟然有2/3以上發生了跳彈。從數據看,105毫米野戰炮用於反坦克的次數,僅比88毫米炮略少一點。105毫米炮穿甲效果差的原因可能是彈道特點,由於不像88毫米炮那樣平直,105毫米炮彈(身管短、初速較慢)命中裝甲的角度往往不利於穿透。

從穿透與彈跳的比率來看,對付T-34最有效的火炮是50毫米、75毫米和88毫米。105毫米口徑火炮的明顯低效是因為這種口徑的大多數撞擊都以不利的角度擊中了冰川上部板塊,不利於穿透。

第二張表,則是T-34坦克車體和炮塔防彈效果的對比:

從第二張表我們可以看出,平均命中3.48發炮彈,其中穿透1.59發炮彈會導致一輛T-34失去戰鬥力。值得注意的是,T-34車體的被彈次數遠高於炮塔,但車體的跳彈比例卻大大高於炮塔。這個結論存在多種原因,首先是存在「倖存者偏差」現象,因為坦克炮塔命中後往往被徹底摧毀,從而沒能有機會進入這次統計;另外T-34車體設計確實很成功,比炮塔的防彈效果還要好;另外,早期型T-34/76的炮塔較小,也減少了命中概率。

第三張表則體現出了更多的細節,這是T-34不同部位被德軍不同口徑炮彈穿透的比例:

這張表對T-34坦克裝甲設計很有針對性。從數據上看,對T-34造成的最大損失,來自於車體側面被穿透(佔了一半),其次是車體前上部位,第三才是炮塔側面。其中,造成損失最大的武器仍然是德軍50毫米炮。但從數據來看,這些50毫米炮往往採用伏擊方式,找機會從側面攻擊T-34,正面攻擊往往很難的手(正面和側面的擊毀成功率幾乎是1:10)。

值得注意的是,德軍75毫米炮的正面擊毀比例反高於側面,這說明了德軍已經出現的長管75毫米坦克炮(IV號F2型),往往習慣於正面強攻T-34。雖然德軍改進型的IV號坦克數量仍少,但這個數據已隱藏了「T-34性能優勢正在減弱」的跡象。

1942年的這份坦克戰損分析資料,給蘇聯紅軍提供了有價值的重要參考。這份數據顯示,T-34的裝甲設計是成功的,正面能有效抵擋45毫米炮,並大幅減弱德軍50毫米炮的威脅。

不過,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果,是用數據展示了蘇軍坦克戰術的缺陷——蘇聯坦克指揮官缺乏戰術素養,往往盲目下令進行衝擊,同時又不注意側後掩護,導致大量坦克的損失是德軍側面伏擊造成的。

因此,為提高T-34坦克在戰鬥中的生存能力,中央科學研究所給蘇聯紅軍提出了兩項主要建議:1) 提高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可靠性和質量;2) 培訓部隊在操作T-34時使用適當的戰術。

另一方面,該機構關於T-70輕型坦克的分析則直接得多——T-70無論是正面還是側面,都無力抵擋德軍主力反坦克炮,建議逐步淘汰。通過這份報告和其他戰場反饋,蘇聯包括T-70在內的所有輕型坦克最終在1943年停產,只有T-70的車體改為SU-76自行火炮的底盤。

不過,這份1942年的報告沒能及時預測德軍技術的革新,尤其是裝備75毫米和88毫米炮的德軍新型坦克的現身。蘇聯方面對T-34的車體防護過於放心,1943年的坦克生產仍以T-34/76為主,車體基本沒有變化,這就造成了1943年蘇德坦克性能發生了巨大扭轉。尤其是德軍坦克的75毫米和88毫米炮,終於成為獵殺蘇聯坦克的最大殺器。(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二戰蘇聯坦克怪現象:較弱的T-34/76盛產王牌,最強IS-2少得可憐
    其實,蘇聯方面也湧現過不少坦克王牌,其中戰績超過10輛的就有105人。 不過,蘇聯坦克王牌卻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較弱的T-34/76坦克湧現了多數坦克王牌(甚至在1944年),而火力裝甲最強的IS-2重型坦克出現的王牌卻少得可憐。這個現象與德國截然相反,後者近一半坦克王牌都出自「虎」式重型坦克部隊。
  • 脫胎於88毫米高炮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德國陸軍又一著名反坦克利器
    在早期的西歐戰場上德國陸軍用的還是Pak-35/36型37毫米這種敲門磚,陸軍也知道這種口徑的反坦克炮肯定不夠用,所以也在研製口徑更大的反坦克炮,於1940年服役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和早1941年服役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但是看到空軍用的88炮這麼好用,陸軍心裡也痒痒的想要,在1941年6月中旬,希特勒下令研製一種能夠在1000 米距離擊穿 30°傾角160毫米厚裝甲板的火炮,新型火炮的口徑被定為
  • 解讀二戰中的蘇聯為何「沒有」自走防空炮!
    大家好,應網友的私信,來講一下二戰時期蘇聯的自走防空炮,大家要是有什麼不錯的題材也可以給我私信、留言什麼的哈,我覺得這樣挺好的,也能增加與你們的互動。咱們可以定期弄一次這樣的回答網友提問的內容,但就算這樣,自走防空炮這一塊兒蘇聯人還是不重視,其實並不是沒想到,從41年開始就有這種需求,也有人提。
  • 全面抗戰日軍戰車第3師團具體編制及在豫中會戰中無人能擋
    注:全面抗戰爆發後到1942年,日軍沒有戰車師團編制!只有「戰車團」這種暫時編制,一般轄3個戰車聯隊及後勤支援部隊,很少配步兵、炮兵等兵種,這種部隊就是以裝甲單位為主力的作戰群。 全面抗戰爆發後至1942年,日軍編有的「戰車團」番號為第1、2、3、11、14。
  • 坦克之爭:德國虎式VS蘇聯T-34,作為經典之作,戰場效果究竟如何
    它的自身重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6噸,全長8.45米、高2.86米、寬3.7米,配備了7.92MG34機槍、88mm KwK 36 L/56坦克炮和高爆榴彈發射器,再搭配上80
  • Pak系列88毫米反坦克炮,「敲門磚」到「t-34開罐器」的華麗轉變
    在德軍的武器庫中有這麼一件武器,在1000米的距離上可以從容應對當時所有美英蘇等國的坦克,在蘇軍的記載中這種武器從後部400米的距離上甚至可以將t-34坦克打解體,炮塔被掀飛到了5米外,發動機更是散落在了距離坦克15米的區域。
  • 蘇聯t-70輕型坦克,一舉雙殺黑豹坦克,除便於生產外毫無優點
    於是蘇聯設計師僅用15天的時間研製出了t-60輕型坦克,但是t-60輕型坦克的性能完全不能滿足部隊的需求,首先是20毫米機炮,卡圖科夫評價說:在激烈的裝甲對抗中,20毫米機炮等於沒有。其次是裝甲,20毫米的最大裝甲厚度在戰場上生存能力極差,即使是後期升級到35毫米也於事無補。最後是機動,作為一輛輕型坦克,最大越野速度只有22公裡每小時的t-60還沒有t-34中型坦克跑的快,兩者無法混編在一起作戰。
  • 二戰時期德軍的犀牛88毫米主炮殲擊車一度成為東線戰場死神點名者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軍坦克88毫米主炮的坦克殲擊車最初第一版本便是著名的犀牛自行火炮,和大黃蜂型88毫米反坦克殲擊車。1941年末到1942年初當時德軍前線坦克型號還是以三號J型L型M型為主這三種裝備德軍當時在東線威力最強的50毫米60倍徑坦克炮,但即使如此面對蘇聯的T34坦克三號J型坦克只能勉強用於坦克戰而已,一度被蘇聯的T34坦克壓制,原因就在於三號坦克底盤較小不能改裝更大的炮塔來裝備75毫米炮,其正面裝甲雖然在1942年得到加強達到50毫米左右,但明顯防護力不夠,火力又不足,四號坦克換裝工作也是遙遙無期,到1943
  • 全方位解讀電影《獵殺T34》,是「抗德神劇」,還是英雄主義?
    、當炮彈擊中坦克一側彈開後車內坦克手耳膜出血的真實反應等等細節的研究卻是難能可貴的。 這一方面可以訓練德軍坦克兵的戰場反應能力以及新式坦克的性能,另一方面也能在此過程中找尋T-34坦克的性能缺陷為後續德軍坦克研製提供幫助。
  • 《T-34坦克》坦克戰爭大片
    本期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俄羅斯戰爭大片《T-34坦克》,該片由俄羅斯著名導演阿列克賽·西多洛夫執導,亞歷山大·佩特羅夫、文森茲·凱弗和伊琳娜·斯達森保姆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18年12月27日在俄羅斯上映。(故事梗概)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講述了一個蘇聯紅軍的坦克車組用一輛半損壞的傳奇T-34坦克與德軍坦克戰鬥的故事。
  • 曾對抗蘇聯鋼鐵洪流,中東戰場擊敗過T-72,美第二代M60強悍依舊
    冷戰期間,蘇聯的鋼鐵洪流曾經令全世界戰慄。但是西方坦克,特別是美國陸軍的坦克集群,雖然並沒有和蘇聯的坦克在歐洲平原上大開殺戒,但是卻在很多第三世界戰場上相互PK。而作為美軍的第二代坦克,卻能在戰場上擊潰蘇軍的第三代坦克,大概也可以算是一個傳奇吧。
  • 威力大卻射得近,為追步兵裝雙腳:德軍38(t)「蟋蟀」自行步兵炮
    1942年初,德軍提出了研究更新、更專業的自行步兵炮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BMM公司和德國阿爾凱特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這兩款武器均以捷克制38(t)輕型坦克底盤為基礎,搭載sIG33步兵炮而成。德軍將38(t)自行重步兵炮賦予Sd.Kfz.138/1的編號,稱其為「蟋蟀」。
  • 電影《獵殺T34》:T-34坦克大顯身手,是俄羅斯的精神圖騰
    雖然在裝備質量和數量上都對德軍有優勢,但是在1941年蘇聯永久損失了2300輛T-34坦克,表現並不是很出色,這個真實結果和各位熟知的T-34坦克在戰爭初期表現非常出色的固有認知非常的衝突。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分析,當時蘇聯經過了長期的大清洗運動,多數基層指揮的水平非常差,坦克兵的訓練程度也低,非常多的T-34坦克是作為秘密武器被嚴格封存在倉庫內的,在戰爭爆發後才提供給一線的坦克兵使用,可以這樣說當時很多蘇聯的坦克兵是駕駛的一款陌生的坦克去參戰的,在1941年損失的T-34有百分之50是因為操作不當和機械故障導致的,蘇聯當時的後勤保障很不完善漏洞百出,部分T-34因為機械故障只能拋棄在路邊或者自行摧毀
  • Pak40反坦克炮,德國人難得的理智,將歐洲撿破爛精神發揚到極致
    Pak40起源 ▲現存的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隨著蘇德戰爭的進行,t-34和KV-1的出現讓德軍此前的戰防炮失去了作用,德軍必須研製一款新火炮來應對新危機,於是克虜伯和萊茵金屬公司就舉起了研製的大旗,雙方開始了新一代75毫米反坦克炮的競爭,萊茵金屬在研製方面偏保守一些
  • T-34VS黑豹!這部俄國人的抗德神劇,我給它滿分
    而這部2019年上映的俄國電影《獵殺T-34》,就完美的還原了這段歷史。1941年的冬天,故事開始。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德國閃電戰突襲蘇聯,直逼莫斯科。德軍機械化步坦協同此刻的Ⅳ號坦克依舊是反步兵坦克,還沒能成為可以代替Ⅲ號的裝甲軍團主力。而蘇軍這邊尼古拉駕駛的T-34-76,卻是當時德軍最大的困擾。其76毫米主炮可以輕易打穿任何德軍90度垂直軋鋼坦克的正面。
  • 那些年,民國曾經仿造過的武器
    民國24年式重機槍榴彈:蘇聯1914式手榴彈(1914年以後)德國M24木柄手榴彈(1924年以後)(60mm口徑)(1942年以後)日本八九式擲彈筒(1920年以後)美國M2火焰噴射器(1943年以後)火炮:迫擊炮:中華民國三一式60mm迫擊炮中華民國三三式120mm
  • T-34坦克為何能造就「抗德神劇」?
    T-34坦克是二戰時期蘇軍主力坦克。在坦克誕生的百餘年中,鮮有一款坦克可以與T-34坦克一樣享有盛名。該型坦克陪著蘇聯人經歷了衛國戰爭的洗禮,從莫斯科到柏林,T-34坦克參與了蘇軍每一場艱難的戰鬥,最終迎來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該型坦克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勇敢衝鋒的場面,已經成為無數俄羅斯人心中的圖騰,猶如參戰的老兵見證著一個國家曾經的生死存亡。
  • 一輛就能擊潰蘇聯34輛坦克
    虎式坦克,它是1942年德國亨舍爾公司所研製的一款重型坦克,機身整體重量為56噸,是一款非常典型的重型坦克。眾所周知,裝甲厚度的提升意味著坦克防禦力的提升。因此這款虎式坦克,可以說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當時美軍的謝爾曼坦克也只有30噸而已,在裝甲厚度的對比上來說,虎式坦克無疑擁有著絕對優勢。
  • 二戰德軍最厲害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88大炮,而是士兵的肉體!
    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後改稱為「坦克殲擊營」。有些德國步兵師還有一個連的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也叫突擊炮,大約10輛左右。例如著名的三號突擊炮和四號突擊炮。突擊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掃蕩和摧毀敵人的堅強陣地,在坦克數量不足時肩負反戰車的任務。
  • 15輕坦為何裝備的是105線膛炮而不是滑膛炮?
    15式輕坦裝備國產最新型的105毫米線膛炮,主要是為了保證15式輕坦在整體性能上的平衡,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國認可105毫米線膛炮的綜合性能。那麼105線膛炮究竟有何特點?為何滑膛炮沒有成為15式輕坦的火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