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以來,經歷了近百年時間的演變改進,憑藉著自身猛烈的直射火力和超強的越野能力、防禦力,已經成為現代陸地戰的主要武器。
作為「陸地霸主」,世界各國對於坦克不斷細化,從早期的炮塔式偵察坦克到中期的重型突擊坦克,再到現代的綜合型主戰坦克,它們在陸地上的功能越來越完善,以往靈活性差、死角範圍大等多種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德國虎式坦克和蘇聯T-34坦克都是發展中期的成果,但兩者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德國的一家軍火公司研製出來的。
1935年,德國陸軍武器局向亨舍爾父子公司提出了研製新型坦克的訂單,要求必須要有厚重的裝甲防護,因為當時德軍中服役的坦克裝甲厚度只有30毫米,而英國坦克的裝甲厚度居然達到了驚人的60毫米,這是不小的差距,要想在戰爭中取得陸地優勢,就必須研製新型的重型坦克。
這家公司沒有辜負軍方的期望,用了三年的時間就研製出了他們想要的坦克。
它的自身重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6噸,全長8.45米、高2.86米、寬3.7米,配備了7.92MG34機槍、88mm KwK 36 L/56坦克炮和高爆榴彈發射器,再搭配上80毫米的鎳鉻錳軋制鋼板,在戰場上如入無人之境,凡是見識過它威力的人都稱其為「馴虎者。」
但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自身重量太大,機動性能大打折扣,雖然採用的是邁巴赫12缸、700馬力的發動機,但平均下來只有12馬力/噸。
虎式坦克在列寧格勒和諾曼第戰場上均獲得出場機會。
在1942年的列寧格勒戰役中,虎式坦克迎來了它的戰場首秀,但成績卻只能用「慘」字來形容。
它龐大的身軀在平地上還能發揮威力,但一到了丘陵地帶就是個普普通通的鐵盒子,在那場戰鬥中一半多的虎式坦克因為不適應地形而罷工,待在坑窪地裡動彈不得,最後只能接受被蘇聯軍隊繳獲的後果。
而到了1944年的諾曼第戰場上,它終於大顯神威。一輛虎式坦克硬是把25輛敵軍重型坦克破壞。
不過諾曼第戰役既是虎式坦克的巔峰,又是它沒落的開始,能夠威脅它的坦克橫空出世,原本的陸地霸主不得不面對停產的窘境。
T-34坦克
T-34坦克是由蘇聯設計生產的,自身重量為32噸,裝甲厚度約為75-90毫米,只配備了一門76.2口徑的F-34M火炮,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它自身的重量大大減輕,雖然用的是500馬力的發動機,但時速依然能達到50公裡。
T-34坦克廣泛被蘇聯軍隊裝備。
第一批出廠的T-34坦克為115輛,被作為實驗品投入到芬蘭,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參加戰爭。
直到1941年,蘇聯已經生產了1200多輛T-34坦克,分別投用到西部和東部戰場。
在1941年6月的格羅德諾戰役中,T-34參加戰鬥,當時德軍研製的虎式坦克並未正式服役,所以在戰場上一直處於逆風局面,這便是著名的「T-34危機」。
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T-34各型號坦克的生產總數量達到了5萬之多,位於蘇聯坦克產量的榜首,並且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當時德軍坦克數量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