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39突擊坦克,4座炮塔一起「突突」,還有厚重的裝甲保護

2020-12-24 騰訊網

二戰前很多國家都被多炮塔坦克思想影響,紛紛設計這種張牙舞爪的坦克,蘇聯也不例外,在30年代初期坦克工業取得成就後,許多新型號坦克研製工作也就陸續跟進,其中就有多炮塔坦克,很多朋友知道蘇聯有T-35等多炮塔坦克,卻很少有人知道當時蘇聯還有一款T-39多炮塔坦克。

T-39其實不是標準的戰鬥坦克,它是突擊坦克,其作用類似於三號突擊炮,戰場上主要帶著步兵衝鋒陷陣,用火炮和機槍為步兵打開通道,雖然它也具備與敵人坦克交戰的能力,但不以此為主要任務。

這款突擊坦克本身非常的笨重遲緩,整車重量達到了90噸,在上世紀30年代,還沒有一款如此重量級的坦克正式服役,蘇聯在這方面更是缺少設計經驗,所以很多結構都比較理想化,例如驅動坦克的發動機就是一個大問題,據估計坦克可能只能達到24千米的時速。

坦克的履帶結構分成兩部分,傳統的履帶擁有小直徑負重輪,而在車頭前部另外安裝了傾斜的短履帶,這種設計可能是為了輔助坦克翻越障礙物,就像當時一些裝甲車會在前後安裝額外的無動力小車輪一樣。

T-39擁有4座炮塔,當中為主炮塔,主炮塔前部的車體又安裝另外兩座小型炮塔,主炮塔正後方安裝另外一座炮塔(該炮塔可能是小型炮塔,也可能和主炮塔一樣)。安裝的火炮在當時絕對是一絕,主炮塔內安裝107毫米炮,小炮塔內安裝45毫米炮,其107毫米炮也計劃換成152毫米榴彈炮。

坦克的裝甲讓人哭笑不得,車體和主炮塔正面擁有90毫米厚鋼裝甲,這厚度放在二戰都不算差勁,然而這裝甲卻並沒有保護駕駛員,駕駛員的陣位過於靠前,在車體前部中央突出一個額外的裝甲盒容納駕駛員的上半身,這個盒子可沒有90毫米的厚度,不知道設計師為何這麼不待見駕駛員。在車體和炮塔的側面,裝甲厚度在20~50毫米不等,但車體側面大面積垂直結構,就是一面移動的靶牆。

如此笨重又有這麼多炮塔的T-39坦克,要操作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總共需要12名成員,估計4座炮塔就要分走8人,協調指揮是一個大麻煩。

T-39突擊坦克最終沒有走向實際,或許是覺得它超出了技術承受範圍吧,相關的多炮塔研究讓位給了T-35坦克,最終只有50噸的T-35坦克在1939年前少量生產了60餘輛,也算是有了成果。

相關焦點

  • 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T-26輕型坦克
    T-26/M1931輕型坦克的基礎參數如下:車長4.88米,寬度3.41米,高度為2.41米,戰鬥全重10.5噸,乘員人數3人,車體和炮塔正面與兩側的裝甲厚度均為15毫米,後部均為10毫米。雖然說數據比較一般,但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還是足夠了。
  • 蘇聯t-70輕型坦克,一舉雙殺黑豹坦克,除便於生產外毫無優點
    ,為了儘快補充消耗的裝甲力量,在外有德軍東進,內有工業東遷的混亂情況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誕生了,從性能上來說這兩款坦克簡直稀碎,但是在蘇聯坦克奇缺的大背景下,t-60/t-70系列輕型坦克最大的意義就是存在,解決有無的問題。
  • 蘇聯坦克為何容易炸飛炮塔?原來是這個結構惹的禍
    提到前蘇聯和俄羅斯的T72坦克,很多人都表示這是一輛非常不安全的坦克,一旦被敵方的炮彈擊穿裝甲,就會發生嚴重的殉爆現象,直接將炮塔炸飛,裡面的成員無一生還。那麼坦克或者裝甲車輛的殉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沒有辦法避免呢?
  • KV1的雙胞胎,蘇聯的KV2重型坦克,突破防線移動掩體誕生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364字,閱讀約7分鐘KV-2坦克它是蘇聯在二戰初期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它全身穿著厚重的裝甲,它體力充沛,它充滿力量感的巨大炮筒,而在衛國戰爭開始的時候它們大部分都被消耗掉了,蘇聯士兵說它的設計並不理想,而德國士兵卻對它印象深刻,那麼它的設計是怎樣的呢?
  • 15式主戰坦克炮塔用特種裝甲鋼,機器人焊接,方便布置複合裝甲
    最近高原局勢趨緊,雖說各種牽引式火炮、輪式卡車炮和大口徑火箭彈齊備,但是主戰坦克在高海拔地區依然不可獲卻。雖然不能大規模使用,但畢竟在二線地區需要保有一定實力的裝甲預備隊反突擊。
  • 坦克之爭:德國虎式VS蘇聯T-34,作為經典之作,戰場效果究竟如何
    作為「陸地霸主」,世界各國對於坦克不斷細化,從早期的炮塔式偵察坦克到中期的重型突擊坦克,再到現代的綜合型主戰坦克,它們在陸地上的功能越來越完善,以往靈活性差、死角範圍大等多種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 薩沙談歷史上最大火炮的裝甲怪獸 納粹的突擊虎
    野蜂式自行火炮裝備一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使用了3號中型坦克的底盤。只是3號坦克自身裝備的火炮為37毫米,很難承受150毫米巨炮炮塔,最終野蜂式自行火炮沒有採用封閉炮塔,而完全開放,僅有10毫米鋼板保護成員。實戰中證明,野蜂式自行火炮是優秀的自行火炮,可以在跟隨坦克行軍,隨時提供重火力支援。不過,這種火炮沒有炮塔,防禦能力非常弱,根本不能抵近炮擊,也不具備巷戰能力。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二戰蘇聯坦克怪現象:較弱的T-34/76盛產王牌,最強IS-2少得可憐
    不過,蘇聯坦克王牌卻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較弱的T-34/76坦克湧現了多數坦克王牌(甚至在1944年),而火力裝甲最強的IS-2重型坦克出現的王牌卻少得可憐。這個現象與德國截然相反,後者近一半坦克王牌都出自「虎」式重型坦克部隊。
  • 三頭六臂的坦克了解一下?5座炮塔 11名乘員,簡直就是陸地巡洋艦
    現代坦克型號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倒也大同小異,萬變不離其宗:一門火炮,一座炮塔,一尊底盤,車組乘員一般不會超過4名,整體布局亦基本一致,相對於如今這種趨同化的發展方向,回首幾十年前的那場世界大戰,還真可以算得上坦克的黃金年代啊。
  • 「披靡巴巴羅薩」——蘇聯紅軍KV重型坦克
    科京-伏羅希洛夫坦克是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初期裝備部隊的一型重型坦克,該坦克是1938年在設計師科京的建議下在SMK重型坦克為基礎的新型單炮塔重型坦克,該坦克初期型號裝備1門L-11型76.2毫米坦克炮和1挺並列機槍,另有1挺機槍裝在炮塔後部,在蘇芬戰爭與衛國戰爭初期表現十分優秀,成為阻擋納粹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12輛坦克-戰爭機器回顧
    蘇聯俘獲的第三裝甲車裝甲車Kampfwagen III中型坦克是根據1934年的規格設計的,中型坦克的速度高達22米/小時,能夠摧毀敵人的坦克。最終的坦克裝備了一門37毫米口徑的火炮,並且在其他軍隊的坦克依賴旗幟信號的情況下採用了諸如三座炮塔、對講機系統和無線電設備等創新技術。
  • 91式多炮塔重戰車是日本陸軍的重裝甲武士,配備槍枝但毫無用處
    新坦克車身整體設計呈現狹長的箱形。如果從側面看,即使沒有炮塔,也是凸型結構。這款坦克的重量增加到了18噸,遠遠超出了"日本同期的其他型號坦克"。工兵和陸軍馬鹿也仔細研究了各國多炮塔坦克的設計,他們認為集中火力在前面是不可取的,馬鹿不禁想到敵人屁股後面的樣子不能讓人產生侷促感,所以陸軍無法接受這種屁股無保護的設計。
  • 芬蘭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納粹德國三號突擊炮
    說起二戰納粹德國裝備的知名坦克,人們不禁會聯想到「虎」式、「虎王」、「豹」式等強大先進的重型坦克。但是,還有一款非常經典的裝甲車輛,生產數目超過9400輛,性能均衡,成為沙場上的中流砥柱。這就是二戰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  早在1936年,德國軍方高層便萌發了研製一款新型裝甲車輛的想法。
  • 二戰期間德國產量最高的坦克沒有炮塔!無炮塔設計有什麼好處?
    不光是德國的,二戰期間除了美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生產的坦克殲擊車都採用的是無炮塔結構。這樣設計的優點非常明顯:在不改變車身整體結構的情況下安裝足夠大的火炮。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數量最多的坦克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四號坦克,更不是數量稀少的虎式、豹式坦克,而是由三號坦克底盤改裝而來的三號突擊炮。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99式坦克概念模型曝光,圓形炮塔披掛裝甲,真的是T72大改?
    99式的概念模型(圖片來自網絡)從這張圖片來看,當時的三代坦克概念模型與今天的99式大相逕庭,其最典型的特徵是採用了和T-72早期型號類似的圓形炮塔,至於是準備鑄造還是焊接則無法得知不過,炮塔掛甲和可以容納大馬力發動機的加長車體還是體現了99式的鮮明特色。
  • 不是坦克,而是三號突擊炮
    不過該武器遭到了裝甲兵的牴觸,以古德裡安為首的裝甲兵指揮官們反對這種武器,他們認為這種沒有炮塔的玩兒意是不必要的,反正坦克也可以做到同樣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浪費寶貴的坦克底盤去製造這個呢?當然了,這些人根本想不到,自家的坦克都被集中去打閃電戰了,步兵們幾乎不能得到坦克的支援,而突擊炮則彌補了這一空缺。何況比起坦克,結構簡單的突擊炮更易於維護,也更適合幫助步兵清掃道路。
  • 空降戰車當坦克賣,裝甲薄弱近乎裸奔,一炮秒
    蘇聯空降軍的作戰任務就是在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利用蘇聯空軍堪稱恐怖的戰略空運能力將大量的兵員和技術兵器空降到北約軍隊後方,協助正面進攻的蘇軍進行大規模殲滅戰。屆時需要面對北約重裝甲部隊的瘋狂衝擊,因此蘇聯空降軍非常重視反坦克武器的研發和裝備,尤其是包括具備空降能力的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
  • 裝甲怪獸:四聯裝炮塔戰列艦
    【話說軍世】「密集火力」戰列艦:二戰另類造船史在武器裝備歷史上,炮管的數量很重要,因為他直接決定可以投入的火力密度,比如說著名的八聯裝「砰砰」炮,前蘇聯大名鼎鼎的「石勒喀河」自行防空炮,還有變種「異形」:「冒藍火」的加特林,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裝備四聯裝主炮的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