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L-62自行防空炮,安裝博福斯高射炮,二戰前期的反坦克神器

2021-01-18 丹書戰史

瑞典在上世紀30年代,以L-60輕型坦克為基礎研發了一種自行式防空炮,也就是L-62 ,作為早期投入使用的專業機動防空武器,這款裝備參與了二戰中歐洲戰區的很多作戰行動,儘管數量不是很多,但卻有一些在戰爭中倖存,對戰爭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其實自行防空炮的概念在一戰就已經有了,只不過那時候既缺少專業的機動底盤,也缺少專業的防空炮,當時很多國家用山炮充當防空炮,隨便找個能運載的底盤裝上去,這就是早期的自行防空炮。底盤和火炮這兩個要素在一戰後逐步發展成型,為專業的自行防空炮研製打下了基礎。

L-60輕型坦克原本只是一款滿載8.5噸重的坦克,武器裝備最初為20毫米口徑的麥德森機炮,其整體水平和當時的二號輕型坦克相差不大。

為了將高射炮和炮組順利裝上底盤,設計師將L-60的底盤適當拉長,額外增加了一對負重輪,車體長度大約增加了0.5米。坦克原先的炮塔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頂部開放式的旋轉炮塔,這座炮塔內安裝的是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作為二戰最好的防空炮之一,該炮雙方陣營中都得到了高度認可,理論最大射速120發每分鐘。

不過L-62本身尺寸不大,炮塔內無法容納更多武器裝備,因此只有一門高射炮,備彈160發,車上也沒有標配的輔助輕武器,只能依靠士兵自帶輕武器自衛。

L-62的防護性能很差,原本坦克底盤的裝甲就只有5~15毫米厚,改成自行防空炮後並沒有什麼改觀,炮塔裝甲帶有一定傾斜,但也只能抵禦輕武器的攻擊。

L-62重約11噸,車長5.32米,寬2.3米,高2.3米,使用一臺160馬力發動機,最大行駛速度40千米每小時,採用5人車組,分別為駕駛員、車長、炮手和2名裝彈手。

這款自行防空在芬蘭軍中服役期間,參與了歐洲東線的戰事,在那裡表現很好。比較特別的是匈牙利裝備的那部分,因為該國原本在1936年獲得了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的生產授權,因此購買的時候並沒有火炮,而是自行組裝火炮,他們將這種自行防空炮稱為Nimród。

相比之下匈牙利軍隊對Nimróds的認識就要全面得多,他們很早就意識到機動防空炮對於未來戰爭的意義,同時也認識到Nimród具備很好的反坦克能力,至少對於二戰前期的坦克是這樣,因此匈牙利在前期作戰中將Nimród部署到前線裝甲部隊中同時擔任了防空和反坦克兩個角色,搭配匈牙利自己生產的穿甲彈,能在100米處擊穿46毫米均質鋼裝甲,1000米處仍有30毫米穿透力,在二戰早期時已經足夠應付BT系列坦克,對其他輕型裝甲車或者無裝甲車輛效果尤其突出。

不過在1942年時,隨著T-34這類坦克越來越多出現在戰場上,Nimród的火炮已經沒有足夠的穿透力,匈牙利這才把Nimród全部轉移到防空營使用。

相比於原版L-62,Nimród的炮塔後方向後延伸了一部分,擴大了炮塔的操作空間,增加了1名炮手,同時炮塔正面裝甲增加了高度。在彈藥方面,除了使用反坦克的穿甲彈之外,還有一種150毫米口徑的超口徑炮彈,它裝在炮口上發射,其空心裝藥破甲彈戰鬥部可以擊穿100毫米厚鋼裝甲,不過射擊操作複雜,精度差且射程近,實際上沒有多大用處。

芬蘭軍隊在二戰後仍然保留了當初購買的6輛L-62,很難想像經歷了世界大戰後它們居然全都保持了戰鬥力,無一損毀。這些自行防空炮被芬蘭軍隊一直使用到1966年,現在可在防空武器博物館裡看到它們。

相關焦點

  • 二戰時,為何大部分參戰國都裝備了瑞典的博福斯高炮
    這種裝備就是瑞典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一款來自北歐的防空利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瑞典的博福斯高炮為何備受各大參戰國的青睞?其原因就是這款高炮的性能太出色了,因此受到各大參戰國的青睞。博福斯40毫米高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研發生產的一款高炮。博福斯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科學家諾貝爾旗下的一家公司,是一家非常有實力的軍火巨頭。博福斯公司的產品中,最有名的就是火炮。
  • 博福斯高炮被譽為「防空神器」,為何德國人卻一點不感冒
    該高炮性能極為出色,被譽為「防空神器」,產品暢銷世界各地,連英國和法國都競相購買,美國人和蘇聯人更是沒皮沒臉地大批量偷著仿製。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如此一款經典實用的高炮,卻始終得不到德國人的青睞,德國人對博福斯高炮的熱情一直不高。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博福斯高炮被譽為「防空神器」,為何德國人卻並不感冒?
  • 博福斯40毫米高炮:北歐小國瑞典的傑作,以對空防禦作戰而聞名
    40毫米,高平兩用炮,炮重1.98噸,初速881米/秒,最大射程7160米,採用8發彈夾供彈,是北歐小國瑞典的傑作。作為博福斯公司的主推軍品,單管或雙管40毫米高炮,除了陸軍用拖車拖運用於防空作戰以外,打出這門高平兩用火炮聲望的,是裝備在水面艦艇上對空防禦作戰,成了英美德等國海軍防空作戰時,非常給力的對空武器。
  • 二戰美國拖曳式裝甲炮塔,移動的小型碉堡,可反坦克可防空
    這種設計起初是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在1943年9月向加拿大提起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拖曳式的旋轉裝甲炮塔,它可以安裝野戰炮當成臨時性的固定堡壘,也可以安裝高射炮或反坦克炮,起初計劃先安裝一門QF 25磅炮,不過加拿大海外陸軍總部對這個想法並不感興趣,他們認為現有的車輛已經足以拖曳25磅炮,沒有迫切的運輸需求。
  • 中型合成營的防空利器——35毫米輪式自行高射炮
    在07式雙35毫米履帶式自行高射炮服役之後,曾經在珠海航展展出的35毫米輪式自行高炮也已經已正式服役。35毫米單管輪式自行高炮採用了我軍大量裝備的8X8同樣底盤,主要裝備我軍中型快速反應合成旅,同樣的底盤,保證了一致的機動性和後勤保障的高度統一。
  • 二戰最強,威名赫赫,德國的88炮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事實上,這款火炮的誕生就不甚平凡,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航空技術進展十分迅猛,單翼機的出現大幅提高了主流航空器的飛行速度,再像一戰時期用平射火炮稍加改裝就用以防空變得不那麼靠譜了,並且飛機的飛行高度也大大增加了,此時的德國軍方相當有前瞻性的決定設計一款大口徑的新型防空炮,要求能擊落高空與高速飛行的的目標,這就決定了其必然具備高初速與高射速兩大特徵,這為之後88炮在反坦克領域大顯身手奠定了基礎
  • 二戰美軍海軍近程高射炮的組合簡直逆天,讓日本海軍精英飛行員損失...
    說到日本防空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弱雞的九六式25毫米防空炮,日本25毫米高炮+13.2毫米機槍的搭配根本不能搭建起有效的近程防空網。而說到美國的防空炮時估計很多人會想到40毫米的博福斯和20毫米的厄利孔高射炮。
  • 德國海軍「37毫米手拉機」和40毫米博福斯同宗同源,淺談德國中口徑...
    前面既然講了德國海軍艦艇上的大口徑防空炮,那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德國海軍近程防空武器。前面在講88炮的時候一直在說德軍的火炮技術人員為躲避《凡爾賽合約》就被派去瑞典的博福斯公司,因為德國的克虜伯公司在博福斯公司是有股份的。
  • 二戰美海軍有多重視防空,40毫米高炮遍布全身,組成強大防空網
    而關於軍艦的防空問題,也是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越來越重視的問題。本文要講的並非現代化海戰體系中的艦隊/艦艇防空,而是把時間線往前推,來帶探尋下二戰乃至二戰前,美國的艦隊/艦艇的防空武器和防空發展。"芝加哥鋼琴"高射炮彈丸四聯裝28毫米高射炮,雖然擁有四根炮管,但是需要8名裝填手在炮位後面為其裝填,使得實際戰鬥效率並不高。這種炮最終在1942年被厄利孔和博福斯這兩款近乎傳奇的高射炮全面替代。但是作為美國海軍列裝的第一款小口徑高射炮,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 風靡五洲,橫掃兩洋——博福斯40mm絕世小鋼炮的輝煌歷史與由來
    二戰中防空炮有大、中、小三種口徑,對應著遠、中、近三層防禦體系。VT近炸引信未發明前,大口徑高射炮的主要作用是驅離、打散轟炸機編隊,逼其進入中低空;而小口徑高炮則摧毀近身目標,構築最後一道防線。處於二者之間的中口徑防空炮,成為整個體系的關鍵,是大量殺傷敵機的中堅。直到VT引信走上戰場後,大口徑高射炮命中率才迅速提升,成為遠程防空的殺手鐧。漫天炮火中,「上打飛機、下懟坦克」的德國88炮成為中口徑防空炮中的翹楚;而40mm防空炮「桂冠」,則非瑞典博福斯莫屬。
  • 美國5英寸重型防空炮,二戰美國戰艦的防空利器
    一戰期間,隨著空軍和航空母艦的發展,海軍不得不加強應對空中威脅的能力,各種類型的專業防空炮陸續開發出來,一戰後美國設計生產了一種5英寸(127毫米)口徑的海軍用防空炮,這種重型火炮在2、30年代被美國海軍使用,二戰期間仍是戰艦的防空主力武器之一。
  • 軍事博物館看展:中外高射炮機關炮集錦,見到傳說中的十星高射炮
    二戰後,隨著防空飛彈的出現,高射炮不再承擔主力防空任務,改為對近距離、低空目標的打擊(主要是配合地空飛彈無法覆蓋的低空區以及近距離目標進行防禦與打擊)。什麼是機關炮?蘇聯造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該型炮是蘇聯1937年以瑞典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為基礎研製的。最初口徑為45毫米,後經改進,1939年定型為「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 二戰德國防空炮的巔峰之作---Flak 40型128毫米雙聯高射炮
    在那個防空只能依靠高射炮的年代,面對著日益升級的盟軍轟炸機,德國也隨之誕生出了一款高射炮的巔峰之作FLAK40型128MM雙聯高射炮。該炮使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液壓緩衝系統和閘式滑動炮閂。配備高爆彈和穿甲彈兩種彈藥。
  • 注意它不是88炮,而是德國人繳獲的戰利品,Flak M39(e)高射炮
    在二戰德軍的高射炮編制裡,很少會出現Flak M39(e)這個名稱,它的樣子乍一看有點像德軍自己的88毫米高炮,不過兩者之間其實有天壤之別,Flak M39(e)其實就是英軍的QF3.7英寸防空炮,單從性能來說,它的作戰能力甚至超過德軍的88毫米高射炮。
  • 二戰德國Flak 41高射炮,為何盟軍慶幸它沒能完善並大量服役?
    二戰德國軍隊儘管有37手拉機這樣「蹩腳」的高射炮,但他們的20毫米、88毫米、128毫米等幾個口徑高射炮卻出乎預料的強,綜合作戰性能在當時也是世界前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二戰德軍防空炮體系中幾乎沒有提到中口徑偏小的防空炮,難道德軍在37~88毫米之間不存在這類口徑防空炮嗎?
  • 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五號防空坦克 在二戰前期,德軍和其他國家軍隊一樣,對野戰防空重視程度不算很高,畢竟那時候都是德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追著對手逃。隨著戰事的發展,盟軍的空中力量不斷加強,如1941年出現的伊爾2,就是一款十分有效的對地攻擊機,德軍不得不大量裝備機動防空武器,不管是半履帶車還是輪式車輪,只要有富餘的機動平臺都被用來安裝防空炮。
  •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德國人對於重型機械似乎有著沁入骨髓的痴迷,在免除了火炮機動的困擾後,漢諾瓦機械工程公司對Flak 40型高射炮進行了一項重大改進,從而催生出二戰時期最為威猛的防空怪獸——Flakzwilling 40型高射炮,也就是雙聯裝版的Flak 40型。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捷克試驗T-34自行高射炮,頭重腳輕脖子硬,還是個大脆皮
    在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脫離了德國,又開始了獨立自主的軍工研製工作,或許是從二戰獲得的經驗,二戰剛剛結束不久,捷克就開始計劃研製生產新一代防空炮,並嘗試建造自行高射炮。1953年,捷克嘗試在T-34-85中型坦克底盤的基礎上設計自行高射炮,當時該國確實沒有合適的國產坦克底盤,二戰後提出的一些坦克研製計劃大多都是二戰遺留的,不具備發展價值,而全新的坦克研製工作尚未完成。
  • 解讀二戰中的蘇聯為何「沒有」自走防空炮!
    類似自行火炮、自走防空炮這種坦克隨從肯定是多多益善的才對。ZSU-37二戰時期蘇聯正式的自走防空炮一共4款,改裝自輕型坦克T-60的T-60Z,改裝自T-70的T-70Z,且這兩個都是試驗車,為的是弄正規版的T-90自走防空炮,結果T-90計劃在43年被取消了,最終量產的只有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