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二戰德軍部分裝甲裝備(1)

2020-12-24 騰訊網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裝備十分出彩,其中以其陸軍裝甲部隊的裝備更為出彩。縱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裝甲部隊陸續裝配了大量製造精良的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裝甲車等,其中虎式、豹式等坦克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認識一下德國軍隊曾經裝配過的那些裝甲武器。

一、坦克

1.一號坦克系列:

一號A型

一號A型坦克(早期型)

一號坦克(PzKpfw Ⅰ)於1934年投入生產,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早裝備於德國陸軍的一批新式坦克,德國陸軍不甘於《凡爾賽條約》對陸軍裝甲部隊的限制,開始秘密研製坦克,為掩人耳目,一號早期型起初是作為裝甲戰術訓練車投入使用。其全重為約為5.5噸,極速為37km/h,側面裝配4對負重輪和3對託帶輪,前後各裝配有1對誘導輪,後置誘導輪拖地,炮塔可裝載兩挺MG13型7.92mm輕機槍,車組成員為兩人,此即為上圖所示的一號坦克A型原型車——一號坦克的鼻祖。

一號B型

一號B型坦克

作為一號A型的改進型,於1935年底開始量產的B型坦克在柴油發動機和底盤方面都有明顯改善,其側面裝配有5對負重輪和4對託帶輪,並裝配了邁巴赫液冷式汽油機,其機動能力得到提升。這款坦克全重約為5.8噸,極速為40km/h,車組成員為兩人。此後部分該型坦克由於獲得了空氣濾清器和上排氣裝置而被用於北非沙漠地帶作戰。

一號C型

一號C型坦克

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暴露出的問題使得德國陸軍當局迫切需要對現有一號坦克進行更新換代,他們需要一種新型偵察坦克,於是經過全新改裝,一號C型坦克出現。這種坦克採用了二號a型坦克的交錯式負重輪以及扭杆式懸掛,目的是縮短坦克長度,提高機動性,其短粗的車體加強了隱蔽性,其炮塔則由二號坦克早期型改裝而成。該型坦克全重約為8噸,極速達79km/h,車體裝配有一挺20mm機關炮和一挺MG34通用機槍,車組成員為兩人。

一號D&F型

一號D&F型坦克

此型號坦克是由C型改裝而來,繼承了其交錯式負重輪,但仍然在其越野和機動性能上做出犧牲,並加厚了正面及側面裝甲,目的是掩護步兵攻克敵軍要塞,其全重約為8噸,極速為79km/h。

一號指揮坦克

一號指揮坦克

為了更好地協調戰場上的裝甲部隊而由一號早期型改裝的指揮坦克在1935年被製造出來,由上圖可見,設計師移除了一號坦克原有的炮塔,用以代替的則是較為高大的指揮結構,設計同時提供了架設天線的空間,用以突出指揮、聯繫職能。上圖該種指揮坦克的底盤沿用一號B型,而另有少部分指揮坦克的底盤則是由一號早期型改裝而來,由於一號B型底盤的優勢,最終更多的指揮坦克採用了B型的底盤。為了給予指揮坦克一定的火力配備,車體裝配了一挺MG18或MG34機槍。

2. 二號坦克系列:

早期實驗A、B及a1、a2、a3型

二號坦克是波蘭、法國戰役期間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巔峰時裝備數量達到坦克總數的40%。早期實驗批的二號坦克有a1、a2型坦克,直到1936年的a3型坦克才完善了前兩款關於剎車和冷卻裝置的缺點。注意這裡的a型是小寫字母,與大寫二號A、B型坦克還是有區別的,孰先孰後我已凌亂於海量資料中,但a系列與A、B系列的明顯區別在於負重輪:a系列負重輪為3×2對組合式小負重輪,而A、B系列為平直的5對大負重輪。

二號A型坦克

二號B型坦克

二號B型坦克,全重7.9噸,極速40km/h,車組成員為3人,裝配了20mm機關炮和一挺MG34通用機槍。

二號C型

二號C型坦克

C型是二號坦克中產量較多的典型,於1937年開始量產,與A型相像,由B型坦克改裝而成,加厚了20mm的前裝甲,而車體前部和實驗a1型一樣為圓弧形,其側面5對負重輪和4對託帶輪成為二號坦克的默認型。

二號D&E型

二號D&E型坦克側面模型圖

D/E型坦克區別於A型、B型、C型、F型之處在於其側面只採用4對大直徑負重輪,並改進了主動輪,從而提高了機動性,但由於設計較為複雜而只生產了43輛,該型坦克參加了波蘭戰役後退役。

二號F型

二號F型坦克側面模型圖

1941年在C型的基礎上誕生了最為穩定的二號F型。F型設有車長指揮塔從而更好地保證了觀察的安全性,駕駛室前部裝甲改為35毫米一體化、側部20毫米,解決了以前臨時附加裝甲結構不牢固的問題。該型號坦克全重約為9.5噸

二號G型、H型、M型及L型(山貓)

這幾款型號的坦克都採用了交錯式負重輪,G型和L型(山貓)的區別在於G型的負重輪具有輪輻,而L型(山貓)則採用盤式路輪。要強調的是L型(山貓),它是二號坦克中的佼佼者,全重13噸,採用梅巴赫HL66P直列六汽缸液冷式汽油引擎,變速箱則採用ZF SSG48型,極速達到60km/h。此外,其擁有新型炮塔,炮塔正中心裝配20mm機關炮,而一挺MG34通用機槍位於左側充當同軸機槍,炮塔正面、側面均有小幅增厚,車組成員也達到4人,增加了專門的炮手。L型(山貓)在蘇德戰場前中期也發揮了不少的偵察作用,堪稱戰場上最亮眼的偵察型輕坦。

二號L型(山貓)

3. 三號坦克系列:

三號坦克堪稱二戰德軍裝備坦克中最神奇的系列之一,作為從波蘭戰役到德國投降前夕一直在服役的中型坦克系列,三號坦克前後一共生產了12個基本型、5個指揮型以及一個改進的噴火型,共有18個型號的坦克。早在1935年,被譽為「裝甲兵之父」的古德裡安將軍就進一步明確其「裝甲部隊構想」,他認為需要兩款中型坦克搭配使用,其中「主要戰鬥坦克」的指標為重24噸、極速35km/h,輔助戰鬥坦克應比前者重量更輕、時速更高。在德軍高層舉辦的15噸級中型坦克方案競標中,戴姆勒·奔馳公司的方案被選中,而克虜伯公司提出的MKA方案也對三號坦克定型產生了極大影響。

克虜伯公司設計的三號原型車

三號A型

三號A型坦克

1937年奔馳公司生產出第一批A型坦克,該型坦克全重15噸,裝甲厚度僅15mm,裝備一門37mm炮,屬於輕型坦克,但值得一提的是,該型坦克車組成員達到5人。雖然A型坦克只生產了10輛,但是其開創性是值得肯定的。

三號B、C、D型

A型之後,德國方面進行了二次改進,設計出B、C、D三種型號的坦克,這三種型號分別生產了15、15、30輛,與三號早期型的顯著區別是側面採用了8對小直徑負重輪,以D型為最終型,並安裝了指揮炮塔。此外,三號B型坦克中有5輛被用於試製突擊炮,並成為三號突擊炮的前身。

三號D型坦克

三號E型、F型、G型

三號E型坦克

三號E型是三號坦克系列中第一個量產的型號,它確定了未來三號坦克側面6對負重輪和3對託帶輪這一經典懸掛結構,第一批生產了96輛。F型和G型作為E型的改進版,分別生產了450輛和594輛,這些三號坦克組成了第一代德國裝甲部隊的核心力量。最初E、F、G三個型號仍然使用37mm炮,從法國戰役開始裝配50mm炮。

三號G型坦克

三號H型、J型、L型

三號G型量產後,加大的50mm炮已不能適應為原有37mm炮設計的較小的炮塔了,於是在H型設計中更換了炮塔,在與蘇聯的戰爭中為應對蘇軍強有力的45mm反坦克炮,H型又增加了30mm的正面裝甲,並重新裝配了更大倍徑的50mm炮。三號H型雖然只生產了286輛,但其衍生的J型和L型分別生產了1521輛和1470輛,這個數量可以說構成了德軍戰爭中期的主力中坦。而長炮管的三號J型坦克在行駛中也顯得極富美感,是作者最喜歡的一款坦克之一。

三號J型坦克

三號M型坦克

三號M型坦克

三號M型坦克可以說是三號坦克的集大成者,其安裝的側裙裝甲引人注目,新式的涉水裝備使該型坦克的兩棲作戰能力加強,更適應蘇聯平原與河湖水系交錯的地形。M型坦克原計劃生產1000輛,但最終只生產了250輛。另外有100輛被用於改裝成噴火型坦克。

三號N型坦克

三號N型坦克

三號N型坦克延續了M型的側裙裝甲,其裝配的短管75mm火炮的穿甲能力要弱於J型、M型的50mm炮,但其短管75mm炮在裝載高爆彈時對敵軍碉堡等防禦工事的破壞力比較強大,該型號坦克共生產614輛,其全重約為30噸,是完全意義上的中型坦克,三號坦克最後代的N型坦克在車身重量上已經約為A型坦克的兩倍了。

三號指揮坦克

三號坦克生產了5種指揮坦克,其並未裝備火炮,攻擊性武器為一挺MG34通用機槍,以H型指揮坦克為代表,三號指揮坦克在側後方安裝有通訊天線。

三號H型指揮坦克

三號噴火坦克

三號噴火坦克

三號坦克系列中有一款噴火坦克被應用至實戰,蘇德戰場中會看到它的影子。該型噴火坦克採用M型坦克的底盤,其攻擊性主炮為14mm噴火管,噴火管外部套有50mm炮管用作偽裝炮管。其最遠噴火距離為60米,三號噴火坦克總產量為100輛。

4. 四號坦克系列:

在理論上,三號坦克不足以完全擔當主要角色,需要配備大口徑炮的支援坦克輔助,這就是四號坦克產生的主要原因。

四號A型

四號A型坦克

四號A型屬於克虜伯公司設計四號坦克的早期型、實驗型,初期目的就是輔助主戰坦克、支援步兵進攻,其全重約為15噸,極速為31km/h,其側面裝有8對小負重輪和四對託帶輪,車組成員為5人,裝配有短管75mm炮和一挺MG34通用機槍,部分該型號坦克參加了波蘭及法國戰役後退役。

四號B型、C型

四號B型坦克

四號B型坦克於1937年投產,與A型相比採用了動力更強的發動機,變速箱增加了兩個前進擋,並增厚了30mm前裝甲。車身全重約為17.7噸,極速為40km/h,裝配了一門75mm火炮和一挺MG34通用機槍。而C型全重約為18.5噸,其與B型在外觀上幾無差異,C型炮塔上的同軸機槍處增加了圓柱形的護罩。

四號D型、E型

四號D型坦克

四號D型開啟了四號坦克的量產模式,其全重約為20噸,另外該型號加裝了外側炮盾。E型全重21噸,外觀與D型幾無差異。這兩種型號坦克除了一門75mm火炮,還裝配有兩挺MG34通用機槍。另外,E型坦克可裝配長管炮也可裝配短管炮。

四號E型坦克(短管)

四號E型坦克(長管)

四號F1、F2型

四號F1型坦克全重22.3噸,是四號短管坦克中的集大成者,並且自F1型開始,四號坦克的炮塔和車體設計便已定型,可以注意觀察:F1與F2、G型的外觀比較。F2型全重23.6噸,F2型裝配的是典型的75mm長管炮,而其圓形的單氣室炮口制退器則是與眾不同的一個標誌。

四號F1型坦克

四號F2型坦克

四號G型

四號G型坦克全重23.5噸,裝配75mm長管炮,外觀完美,炮口裝配雙氣室制退器。四號G型的量產代表著四號坦克系列在戰場上的地位開始超過三號坦克系列。

四號G型坦克

四號H型

四號H型坦克

四號H型坦克,全重25噸,顯而易見的就是兩側的側裙裝甲。四號H型是四號長管也是所有四號坦克中最強大的一種坦克,無論從火力還是防禦裝甲來說都可以說得上是巔峰。由於其附加裝甲的影響,該型坦克取消了側面觀察窗和後方射擊孔,但這不會影響其良好的作戰效果。

以上就是一號到四號坦克系列的基本型坦克

本篇作為二戰德軍裝甲系列的第一篇,第二篇將繼續介紹部分坦克,包括五號(豹式)坦克、六號(虎式)坦克、鼠式超重型坦克、E系列坦克以及捷克斯洛伐克LT系列輕坦(35t和38t),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戰鬥工兵的制式裝備: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二戰德軍非常注重戰鬥工兵的建設,意圖打造一支能夠伴隨裝甲兵作戰的機動工兵部隊,這些戰鬥工兵必須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和突擊能力,以期在敵人火力打擊下強行為坦克打開一條進攻通道,這樣為戰鬥工兵配屬裝甲戰鬥車輛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二戰中德軍戰鬥工兵最重要的制式裝備就是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 二戰德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摩託化師的區別
    四號坦克一直都是德軍裝甲師中的主力,他們是彌補豹式和虎式坦克不足最好的裝備 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成功,德軍的裝甲部隊建設也開始圍繞裝甲師展開
  • 二戰德軍沒有裝備大口徑重機槍,為什麼不怕被敵人壓制?
    在二戰的各參戰國中,大部分國家都裝備了大口徑的重機槍,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美國的M2重機槍,這款重機槍一直被美軍使用到了今天,而當時中國軍隊也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但是似乎在二戰的那麼多參戰國當中,只有德國沒有裝備大口徑的重機槍,那麼德軍為什麼不裝備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呢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二戰德軍反戈一擊,制空權美軍勉強1打1,劣勢的德軍有多難打?
    但了解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二戰德軍的戰鬥力非常兇悍,盟軍無論是蘇軍還是美軍、英軍,很難跟德軍一線部隊在人數相當的情況下硬碰硬。但是101空降師在巴斯託涅創造了奇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部分美軍繼續了戰鬥了幾天,12月21日,106師422和423團8000人在絕望中投降,被德軍抓了俘虜。阿登森林出現突破口,盟軍高層很緊張。附近的101空降師和82師在盟軍歐洲總司令艾森豪命令下馳援阿登,阻擋德軍。
  • 末日德軍裝甲旅(二)洛林坦克戰——第106「統帥堂」裝甲旅
    二戰初期法國淪陷,此時的洛林在德軍手中。✚德軍裝甲旅更像是虎式裝甲營(重裝甲營)的放大版,不過裝備的不是虎式坦克而已1944年7月,德軍利用「統帥堂」裝甲擲彈兵師的殘部組建了第106裝甲旅,這個師是1944年6月從蘇德戰場上撤下來的,這個旅在東部的但澤城附近組建和訓練。
  • 二戰時期,德軍裝甲兵的「動物園」中,都有哪些「珍禽異獸」?
    二戰時期的德國,以裝甲部隊稱雄。二戰前期,德軍在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的戰術思想指導下,以裝甲部隊為主體,快速推進,直搗黃龍的閃擊戰,幾乎橫掃了大半個歐洲,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甚至於號稱擁有著當時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相繼倒在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鐵蹄之下。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這些裝備無疑經不起激烈戰鬥的消耗,其作戰能力也會不斷降低。在1942年的時候,日軍在中國東北建立了第1、第2、第3戰車師團,用來應對可能發生的與蘇聯的戰爭。1944年時,日軍開始裁撤這3個戰車師團的編制,分別撤編出1個戰車旅團指揮部、1個戰車聯隊、高射炮隊和搜索隊,此時1個戰車師團只剩下3個戰車聯隊,被美軍稱之為「三角形」戰車師團。
  • 德軍三號突擊炮的「裝甲彈藥手」:Sdkfz 252型裝甲彈藥運輸車
    二戰爆發前,德國國防軍在重建過程中最大放異彩的當屬新組建的裝甲師,按照「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的裝甲戰理論,坦克必須集中使用,以儘可能的形成強大的突擊能力,因此德軍的坦克幾乎都編入了裝甲師中。,戰鬥全重5.73噸,車長4.7米,車高1.8米,相對來說車身較為低矮,利於戰場上的隱蔽。
  • 二戰德軍的裝備有多好,一個師的火炮,比日軍一個師團還要多
    蘇德戰爭初期,也就是1941年左右,此時的德軍編制還是老式編制,師一級編制規模較大。比如最為普通步兵師還是3營3團制、1.72萬人的老編制,而這樣一個師的火力是非常可觀的。首先重火力層面,德軍步兵師共有大小口徑火炮302門。
  • 二戰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說二戰時期的特種部隊作戰,最開始是英國22特種空勤部隊,他們擁有一頂綠色或者紅色貝雷帽,從1940年開始在德國北非地區,挪威軍港,展開敵後偷襲行動,給德軍造成極大的損失,特別是對當時挪威地區的騷擾,讓希特勒錯誤的認為英軍的下一步攻擊解放的地點是在挪威,這導致從1941年到1945年德軍在挪威的駐軍一直保持在
  • 移動的重機槍陣地:二戰德軍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
    二戰德軍是非常強調多兵種的協同作戰的,德軍很少會單獨派出裝甲兵或裝甲擲彈兵執行作戰任務,而當時搭乘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部隊在和坦克單位協同作戰時,經常需要等待重機槍小組和迫擊炮小組構築發射陣地,沒有這些重武器的掩護,德軍裝甲擲彈兵很難展開有效的作戰行動,這嚴重影響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節奏
  • 二戰時期,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哪個的實力更強?
    提起二戰,就不能不說蘇德戰場。可以說,這個戰場堪稱二戰中陸軍機械化戰役與戰術對抗的巔峰舞臺,更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為嚴重的陸戰戰場。而對於在此交鋒的蘇德兩軍來說,他們引以為傲的「拳頭」力量,毫無疑問當屬雙方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這其中,尤以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最具代表性。
  • 二戰經典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你覺得德軍二戰單兵裝備怎麼樣
    裝甲車輛乘員配發不帶鋼鞋掌的軍靴,以避免在金屬陳體表面上行走時打滑。山地部隊配發高幫登山-滑雪鞋,該鞋尖部和跟部裝有扣環,可掛裝滑雪板。1943年末開始,由於皮革材料短缺,步兵軍靴開始使用劣質皮革。除少數特殊用途外,不允許用稀缺的橡膠作為鞋底材料。
  • 凱迪拉克的M24霞飛,裝甲能被機槍擊穿,卻是二戰最優秀的輕坦
    二戰打響前,美國陸軍的重型裝備進展趨於停滯。儘管在1920年後新的裝甲作戰理念被不斷提出,亂成一鍋粥的裝甲部隊仍然停滯不前。1939年後,改變了這一局面的人出現了:他就是"美國裝甲兵之父"霞飛少將。突尼西亞一戰,自詡"久經沙場"而不可一世的美國裝甲兵們碰上了硬茬:第一裝甲團裝備著斯圖亞特坦克的一個營碰上了一個裝備著四號坦克的德軍坦克連,一場裝甲對決迅速展開。此前淨是挑軟柿子捏的美軍突然發現,以往還能湊效的37毫米坦克炮在發射穿甲彈攻擊四號坦克時,就像水槍滋上去一般。一場戰鬥下來,儘管成功逼退了德軍坦克兵,美軍也被打殘了近兩個滿編坦克連。
  • 二戰德軍最厲害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88大炮,而是士兵的肉體!
    二戰德軍步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專用的牽引式反坦克加農炮,以及自行突擊炮,其次是士兵的肉體。從二戰時期的配置來看,一個德國步兵師通常會部署一個反坦克炮兵營,由師部直轄的反坦克營,以加強反裝甲力量。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後改稱為「坦克殲擊營」。
  • 二戰德軍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軍工科技領域中,德軍的發展應該是非常超前,現代飛彈、制飛彈藥、坦克等「科技樹」,實際上都是德軍點開的,簡單的說,二戰後蘇軍發展的反坦克飛彈,其實就是源於德軍的技術,美軍更是吸收了大量德軍的技術人員,那二戰中,德軍的基礎步兵班裝備,很強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