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與喜歡鑽牛角尖的豬隊友小日本不同,德國人對武器的選擇一向比較理性,MP38/40衝鋒鎗裝備量如此大不是沒有道理——在納粹的閃電戰中,天上的斯圖卡,地上的坦克,和步兵手裡的MP38,共同構成了有機的震撼力,對摧毀對方的抵抗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關於MP38/40的故事也還得從一戰說起。
▲德軍士兵MP40射擊訓練
▲毒氣、機槍、鐵絲網、塹壕,造就了一戰的僵局戰爭
「MP」在德語中為衝鋒鎗(Maschinenpistole)的首字母縮寫,衝鋒鎗的出現源自戰爭中的實際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現代工業創造的恐怖火力和現代工程技術創造的塹壕讓戰爭陷於僵局,在重機槍的高速火力下,防守變得容易,進攻一方經常屍橫遍野。這種情況要求進攻一方必須要改進進攻手段,英國為此發明了坦克,而德國則在輕武器上下功夫。一位名叫胡蒂爾的德軍將領首創了步兵滲透戰術,利用12人左右的小分隊,從敵軍防線薄弱處滲透,避開堅固要塞,向縱深迅猛穿插,直搗敵軍大本營。這種新戰術要求突擊隊員要有良好的機動性和猛烈的火力,但當時輕型機槍的技術並不成熟,馬克沁這樣的重機槍又很笨重,最終一種可以在近距離猛烈射擊的單兵武器問世,這就是曾經被稱為「手提機關槍」的衝鋒鎗。
▲直型彈匣的MP18衝鋒鎗
這種「手提機關槍」就是由設計師雨果.施邁瑟(Hugo Schmeisser)設計,由伯格曼兵工廠生產的MP18以及其改型MP28,雖然它並不是世界上第一支衝鋒鎗,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支實用的衝鋒鎗。該槍在塹壕戰中非常有效,德軍突擊隊士兵把它稱為「Kugelspritz」(子彈噴射器)。在德軍最後一次幾乎打到巴黎的「魯登道夫攻勢」中,3000支MP18給協約國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手持MP18的德國警察,不過這支槍是早期型號,裝著怪怪的蝸牛型彈鼓
但德軍裝備該槍太晚,對大局已於事無補。不過協約國方面注意到了衝鋒鎗的威力,在《凡爾賽條約》中也將衝鋒鎗也列入了德軍不得裝備的「大殺器」清單中,已有的衝鋒鎗只能由德國警察使用。這種新式武器在歐洲的命運就這樣結束了,但在遙遠的中國卻被大量使用。在軍閥混戰的年代,交戰雙方大都沒有太多重武器,擁有火力兇猛的輕武器就能贏得戰鬥,於是這種能連發射擊的「手提機槍」自然被青睞,而且還有了不少新名字,最常見就是「花機關」,而川軍稱其「虼蚤籠」,粵軍則叫它「豬籠機」,其實都是描述其表面遍布散熱孔的外形。由於它長得跟後來二戰中的英國司登衝鋒鎗很像,常有「抗日神劇」將二者搞混,各位軍迷小夥伴們可不要犯這種錯誤。
▲民國十六年(1927年)青島「鐵工廠」仿製的MP18衝鋒鎗局部
這麼好用的東西,後來上臺的納粹當然不會放棄。條約在那裡壓著,那就偷偷地搞,不過目的已經由解決塹壕戰變為掩護裝甲部隊打「閃電戰」了。德國從一戰中吸取的教訓就是德國資源不足,不能將戰爭打成消耗戰,要想贏,就得打速戰速決的閃電戰,而「閃電戰」的核心就是裝甲部隊。裝甲部隊車載的火炮和機槍可以殺傷遠距離的目標,但是在複雜地形中經常遇到各種武器近距離的襲擊(比如「莫洛託夫」雞尾酒瓶和反坦克手榴彈),這就需要車載步兵來保護裝甲車輛在近距離(150米左右)的安全。德軍的毛瑟步槍射程足夠,但是火力密度不足;MG34機槍雖然火力兇猛,但體積大,很難在狹窄的車內攜帶。於是,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德國就開始研發新型衝鋒鎗,以保證「閃電戰」的順利實施。
▲MP40之父,德國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海因裡希·沃爾默,他的作品還包括MG34機槍
在二戰開始前的10年內,德國陸軍先後使用了MP18I、MP28II、MP35I等衝鋒鎗,並拿到西班牙內戰戰場上試驗。根據戰爭實踐,德國軍方認為這些武器仍然是一戰水準,所以並沒有大量裝備。直到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研製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MP38衝鋒鎗,德軍才將其作為制式裝備。MP38是世界上第一種成功地使用了摺疊式槍託的衝鋒鎗,由塑料和鋼材製成,摺疊之後只有60多釐米,非常適合在車上使用。德軍在入侵波蘭之戰中使用了該型衝鋒鎗,也起到了預想中的作用——成功的保護了當時還比較薄弱的的I號、II號和III號坦克免遭敵方步兵的攻擊。但MP38和MG34一樣,使用切削工藝較多,經濟性和生產效率較差,於是在1940年,德國對其做了改進,這個改進的型號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衝鋒鎗(從外形上很難分辨)。
▲MP40的後座力不大,射擊準確,力量較弱的婦女兒童都可以操縱
作為一種大量裝備的步兵武器,衝鋒鎗要簡單可靠、容易加工和價格低廉。因此MP40拋棄了追求精密的傳統,主要部件都是衝壓件,連較費工時的樹脂槍託被鋼製摺疊槍託取代,整槍工藝很簡單,鋼在普通工廠也能輕鬆製造,一般的技術工人就能生產;甚至取消了表面磨光工藝……
一切從簡的設計思路使得MP40的產量巨大,二戰期間MP38/40的總產量高達120萬支,因為數量多,最初只裝備裝甲部隊和傘兵的MP38/40也逐漸成為德軍在近戰中普遍使用的武器。雖然其性能指標並非最出色——不是精度最好、不是射速最快,也不是最便宜,但總的來講卻勝過了幾乎所有的同類裝備。美國的湯姆遜衝鋒鎗火力猛,容易操縱,但卻太貴;英國的司登倒是便宜,但可靠性差,經常走火;芬蘭的索米衝鋒鎗打得最準,但加工起來太費勁。
▲MP40和波波沙各有特色,所以經常出現雙方「互換」使用的情況
只有在東線面對蘇聯「價格便宜量又足」的波波沙衝鋒鎗時,才算是棋逢對手。這兩種槍的特點正好互補——MP40容易控制,重量輕,但裝彈量太小(32發彈匣);波波沙裝彈量大(71發彈鼓),但比較重。兩種槍最大的差別在射速上,波波沙可達700-900發/分鐘,而MP40的理論射速不過500發/分鐘,這使得德軍在衝鋒鎗的對抗上落了下風(跟機槍對抗正好相反),許多德軍士兵在近戰中喪命于波波沙槍下。
▲蘇德「混血」的MP41——看樣子的確像是把兩支槍各湊一半形成的
在蘇德戰場上,大量被繳獲的波波沙很受德軍士兵的歡迎,它事實上成為德軍採用第二多的衝鋒鎗。有鑑於此,德國將繳獲的波波沙改造成可以發射德國子彈的型號,這個改造品就成了MP40的弟弟——因為它還獲得了一個德國的編號MP41。
▲美軍在越戰時繳獲北越軍的武器,其中也有MP40(蘇聯援助的二戰戰利品)
▲讓人吃驚的事實——在2011年的利比亞,仍然能見到MP40
雖然有著以上的缺點,但是瑕不掩瑜,德軍士兵對MP40的總體上還是滿意的。尤其作為德軍的裝甲部隊,在蘇聯和南歐的複雜環境中,全靠手持MP40的車載步兵提供貼身保護。在波波沙衝鋒鎗出現之前,MP40是世界最好的衝鋒鎗。由於技術成熟、性能可靠,直到21世紀,我們仍然能在一些戰場上見到它。
作為二戰中的經典武器,MP38/40在各種有關二戰的影視劇中出鏡率很高,各位軍迷小夥伴們可以試試自己的眼力,看看能猜到是哪幾部影視劇不?
當然了,這麼有名且優秀的武器,各種軍事遊戲中怎麼可能少得了呢?在《重返德軍總部》、《榮譽勳章》和《輻射》等遊戲中,我們都能發現它的身影。
最後,短小精悍的MP38/40與小巧的萌妹子也是很配哦。假如你也能像MP38/40一樣「性能均衡」,說不定也能搭上一個萌妹子,不過前提是別碰上「波波沙」哈……
內容轉載自:軍武次位面
作者:MILES_YANG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自由機械!
同時歡迎回復消息來提出您對我們的意見和想要了解的內容,我們盡力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