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火:左手波波沙,右手伏特加,今晚白宮是我家!二戰蘇軍衝鋒鎗小史

2020-12-24 騰訊網

波波沙、伏特加、娜塔莎,這是屬於蘇軍的獨特浪漫。軍迷圈子喜歡玩梗,而波波沙衝鋒鎗在蘇軍梗圈屬於鎮宅之寶,尤其到二戰後期,蘇軍甚至出現了衝鋒鎗連的編制。那麼衝鋒鎗是怎麼被蘇軍接受的,又是怎麼改進和壯大的?老堂主本期請來瘋狗大佬和你們聊!

咱們知道衝鋒鎗的出現起源於一戰後期,當時德國人被封鎖的不行,為了趕快突破塹壕戰的僵局。給風暴突擊隊配上了採用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待擊的MP18衝鋒鎗,希望憑藉這種高火力、便攜的單兵武器讓前鋒像尖刀一樣刺入敵軍塹壕陣地,打開缺口,繼而擴大戰果。不過結果大家都知道,德國人輸了,但衝鋒鎗這種新式武器的概念傳開了,一戰後,各國都或多或少的開始研發這種單兵武器,蘇聯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蘇聯衝鋒鎗研製時間較晚,畢竟十月革命之後俄國就陷入了混亂,等到蘇聯政府把內外整頓的差不多已經是1925年。當年10月27日,紅軍裝備委員會指出:「認為有必要為初級和中級指揮官配發衝鋒鎗,而高級指揮官則配發納甘轉輪」。既然命令下達,那麼當時包括託卡列夫、捷格加廖夫、柯羅溫、普裡盧茨克在內的各個蘇聯輕武器大佬都參與到了衝鋒鎗的研製工作中,其中託卡列夫是主要負責人。

圖為託卡列夫M1927型衝鋒鎗,PPT-27

很快,託卡列夫交出了自己的設計,這是一種簡單的自由槍機式衝鋒鎗,發射7.62x38R納甘轉輪手槍彈。它長得有點類似於費德洛夫1916自動步槍,這或許是託卡列夫早年參與過費德洛夫步槍研發的緣故。不過很明顯,納甘轉輪彈是一種埋頭凸緣彈,非常不適合自動武器使用,所以蘇聯就安排託卡列夫先去整個適合自動武器使用的手槍彈,這衝鋒鎗的研製工作就拉下了,然後捷格加廖夫出現了。

當時正值1929年,捷格加廖夫已經完成了DP28轉盤機槍的設計,接手衝鋒鎗的任務之後自然也加了點自己特色,當時它拿出來的衝鋒鎗原型是這樣的...

PPD1929,恩,這很大盤雞

這衝鋒鎗使用的是7.63x25mm毛瑟手槍彈,彈容量42發,採用了延遲後坐的半自由槍機。紅軍在1930年6月對其進行了測試。但並不滿意,他們羅列了諸如槍太重、射速太高、尺寸太大、不方便在裝載彈盤的情況下攜行、扳機遲鈍等15條問題,這把捷格加廖夫給打擊的。

到1931年,捷格加廖夫乾脆就推翻重來,借鑑了當時市面上比較成熟的施邁瑟MP28而設計了PPD1931。

這貨倒是有點衝鋒鎗模樣了,25發彈匣,採用託卡列夫剛設計的7.62x25mm手槍彈。自由槍機原理,而且在1931年的測試中,它擊敗了託卡列夫、柯羅溫的設計,獲得了進一步改進的資金,再經過三年的打磨,PPD34衝鋒鎗正式問世。

1935年,蘇軍在紙面上將PPD34作為士官突擊武器以及連軍官的自衛武器,但實質上產量非常低,1934年產了44支,1935年產了23支,1936年產了911支,1937年產了1291支,1938年產了1115支,可以說當時蘇軍還沒認識到衝鋒鎗這玩意到底該用來幹啥。這或許和他們在一戰時沒吃過MP18的虧有關,因此在1939年之前的PPD多數是裝備給內務人民委員會以及邊防警衛使用。

這裡得多扯一嘴的是,在1938年,捷格加廖夫對PPD進行了一次改進。主要是對彈匣的強度和通用性進行了優化,微改動了照門等等。這批被稱之為PPD34/38

圖中的是PPD34/38,但其實38年的PPD並沒有彈鼓,只有25發彈匣

1939年2月,由於PPD大量的銑削件造起來費時不說,成本還相當昂貴,因此蘇軍叫停了衝鋒鎗的生產線,將產能投入到SVT38半自動步槍上,但9個月後,蘇芬戰爭開打,蘇軍高層感覺自己被打臉了。

圖為二戰蘇軍各輕武器成本

1939年12月,蘇軍開始攻打芬蘭邊界的曼納海姆防線。複雜的山林、狹長的湖泊讓蘇軍進攻受阻,而熟悉地形的芬軍經常會有攜帶索米衝鋒鎗的突擊小隊擾襲蘇軍。蘇軍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自動武器而屢屢陷入被動。當時前線傳回的報告就是,最起碼要為步兵連的每個班都配備一支類似索米一樣的衝鋒鎗!

1940年1月,蘇軍緊急重新啟動PPD的生產線,由於戰時緊急,史達林還特別排了內務部的去廠裡監工,並寫了一封信給廠長,表示如果不能按時完成生產任務,內務部的就會槍斃那些磨洋工的小布爾喬亞。

圖為1942年,繼續戰爭中的芬軍,左右兩人拿的都是從蘇軍手上繳獲的PPD34/38。

而此時捷格加廖夫也開始針對PPD34/38的反饋報告開始進行再一次的改進。包括為PPD設計了一種類似索米,但彈容量高達73發的彈鼓(索米為70發),將槍管散熱孔從45個減少到15個。再後來乾脆取消了原本的彈匣井,直接將下機匣開槽,專為彈鼓供彈而設計,彈鼓也從73發變成了71發(因為少了個供彈頸),1940年3月1日,PPD40開始大批量生產,當年就製造了81118支。

下圖是PPD34到PPD40的改進,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彈匣井和散熱孔。如果說34/38的73發彈鼓只是蘇軍對潑水療法的一種兼容和妥協,那PPD40就徹底放飛了自我(開放式彈匣井不適合用原版的25發彈匣)

話再說回來,蘇芬戰爭讓蘇聯人意識到了衝鋒鎗的必要性,但PPD40的大量銑削件加工起來還是費事,難以大規模量產。因此蘇芬戰爭結束後,紅軍裝備委員會發了新指令,要求研製一款性能和PPD40類似,但需要大量縮短機加工的時間的簡化版衝鋒鎗。換個說法就是得用大量衝壓件來替代原先的銑削件。到1940年夏末,什帕金提交了自己的設計,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波沙,PPSh-41。它將衝鋒鎗的工時從原來的13.7個小時降到了5.6個小時。

到1940年12月,PPsh-41正式投產,但PPD-40的製造還沒停下來。因為銑削件雖然費工,但小作坊也能生產,而PPsh-41的衝壓件就不是小作坊能玩得轉的。

到1941年4月,蘇軍發了一個理想中的步兵班配置如下圖

11人的標準步兵班裡有8支SVT40半自動,一挺DP輕機槍,兩支PPD40衝鋒鎗。但很明顯,這種豪華配置只是個理想,到1941年6月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時,蘇軍步兵班還是丐版裝備......(下圖)

圖中的PPD也有可能是DP28輕機槍,主要看這個步兵班到底是負責衝鋒的還是掩護的,但也有時候是啥自動武器都沒,清一水的大栓,也有時候壓根連槍都配不齊,因為早期德軍攻勢太猛,動員起來的新兵可能都等不到後方武器運抵。

言歸正傳,雖然1941年PPSh41已經開始生產,但產量還沒上去,真正大規模投產得到1942年第二季度。而下圖這種班長PPD+DP輕機槍手的配置是1941年12月,德軍攻勢受阻之後才開始普及。

到1942年中期,PPsh-41才開始取代PPD-40成為蘇軍手上的主要衝鋒槍,但這並不是說PPD就不產了。之前談到過,PPD的銑削件加工比較費時間,但PPSh的衝壓件需要大型工廠才能玩得轉,這對於一些小工廠,尤其是像列寧格勒這種被圍困的城市而言,各個小作坊都需要死命造武器,因此PPD依舊在產。下圖是當時列寧格勒的兩個小女生尼娜·尼古拉耶娃和瓦利亞·沃爾科娃在圍困期間組裝PPD40衝鋒鎗。

咱們通常認為PPsh-41是一種非常簡單廉價的武器,其實這不太準確。它肯定比PPD要廉價簡單,但和二戰時期湧現的一票「二代」衝鋒鎗比起來,還是顯得比較複雜。

這裡順便提一嘴,一代衝鋒鎗是指MP18、湯姆遜、PPD、索米這種銑削機匣,木質槍身,工藝精湛但成本高昂、加工費時的衝鋒鎗。二代衝鋒鎗則是以MP40、斯登、M3黃油衝鋒鎗為代表,大量採用衝壓件、無木質部件、保險簡陋、一般採用金屬摺疊槍託的衝鋒鎗。

波波沙雖然符合衝壓件這個條件,但更多的結構還是比同時期那些二代衝鋒鎗要紮實。比方說木質槍身和槍託的加工就比衝壓鐵板和鐵絲槍託來的費時。下圖中顯示的是PPSh-41的兩處保險,而且這個充當拉機柄的保險扣還能夠插進去鎖住。

真正的便宜貨,比如斯登的保險其實就是把拉機柄簡單的掛在機匣的凹槽裡頭...這如果插著彈匣,這拉機柄又不小心在衣服上一鉤,場面就很尷尬了(走火)。德軍的MP38和早期MP40也有這個毛病,直到1942年才設計了拉機柄保險扣。

再者,PPSh-41是有快慢機的,在扳機前方。往後撥就是全自動,往前是半自動,而當時那票MP40、斯登、M3之類的都沒有快慢機,只能全自動。但好在他們射速普遍在500發/分以下,多練練手指頭還是能打出單點的,PPSh-41這種1000發/分的射速想光靠手指頭打單發除非是加藤鷹的嫡傳徒弟。

PPSh-41的彈鼓和PPD-40一樣都是71發, 但這兩還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供彈口這兒。正常來說PPSh-41的彈鼓還是可靠的,不過戰時工業往往不能像平常一樣保證質量,尤其是彈鼓這玩意本身結構複雜,容易出故障,你就這麼想,現代武器用彈鼓的都越來越少,要不彈匣要不彈鏈盒,可想而知在二戰那會彈鼓是多麼金貴的東西。

彈鼓除了昂貴,就當時而言還存在備用彈鼓攜帶不便,不同批次的槍和彈鼓無法兼容等情況,因此在1942年2月,蘇聯批准製造了35發的彈匣。由於PPSh-41是開放式的彈匣井,因此彈匣頂部還特意增大以便於固定。當年一個蘇軍衝鋒鎗兵標配是兩個彈鼓包+一個三聯裝彈匣包。

到1942年7月,PPSh-41的產能已經跟上,蘇軍的步兵班也從原先的11人改成9人,雖然依舊是每個班一支衝鋒鎗的編制,但衝鋒鎗在步兵中的比例上升了。

不過這時候還是有個問題,前面說到,PPSh-41雖然經過簡化,但它依舊算不上是二代衝鋒鎗,撐死算是1.5代,到1942年春季,蘇軍裝備委員會就要求研製一款更為簡化的衝鋒鎗。這便是PPS-43,設計師是蘇達耶夫。

更多的衝壓件,更少的零件數,快慢機?不存在的;木質件?要那費事的玩意幹啥;彈鼓?忘了它吧,衝壓彈匣多香;雖然PPS看起來破破爛爛的,但工時比PPSh-41降了一倍多,爆兵流首選。而且咱們可以發現PPS的機匣特別長,這估摸是從MP40上學了一些經驗,長機匣有助於延長槍機後坐行程,降低後坐力。

PPS在1942年定型試產,1943年開始量產,這時候蘇軍恐怖的衝鋒鎗海已經快出現了。

1943年中旬,標準蘇軍9人步兵班裡中是兩支PPSh-41或者PPS-43

但步兵連裡頭出現了衝鋒鎗排...

每個衝鋒鎗排下轄兩個輕型衝鋒鎗班和兩個重型衝鋒鎗班,他們的配置是這樣的

輕型

重型,多了一挺大盤雞

我似乎看到了德軍摟著98K在塹壕裡發抖。

這還沒完,蘇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坦克旅下轄的摩託化衝鋒鎗——營!除了營部和一些輔助編制外,衝鋒鎗營下轄三個衝鋒鎗連,普通的兩個衝鋒鎗連坐卡車。但還有個衝鋒鎗連坐坦克(就是堂主常說的人肉複合裝甲……)。

可以這麼說吧,這票拿著PPS/PPSh,高呼著烏拉從坦克上蹦下來的大頭兵才是蘇軍最有識別度,也是最精髓的部分。

也許又人會問,這種整排甚至整連、整營的衝鋒鎗雖然火力猛,但射程是不是有點問題?咱們這得分兩點說。

1、即便是衝鋒鎗營也不是獨立作戰的,而是依附於坦克旅。各種粗黑長管子+車載機槍,遠程重火力完全沒壓力。他們是摩託化/機械化步兵,接戰距離很近,PPSh這種200米射程夠用了。普通步兵連裡的衝鋒鎗排也有其他步槍排或者武器排(迫擊炮、重機槍)作為遠程火力支援,所以真不用擔心射程問題。畢竟打仗打的是一個多兵種體系融合。

2、咱們老覺得蘇軍武器裝備簡陋,其實PPSh真不簡陋。雖然木託比較非工,但木託很穩,尤其是打單發非常準,比MP40好很多。再者,7.62x25mm託卡列夫彈的彈道比9x19mm帕拉貝魯姆彈出色,彈道更低伸平直,初速更高,射程也就更遠。

值得一提的是,PPSh41的彈匣和PPS不一樣,雖然都是35發,但前者是雙排單進,大頭。後者是雙排雙進,結構也簡單,畢竟PPS有自己的彈匣井,而且握持起來很牢固。PPS的射速也降到了600-700發/分,便於操控。摺疊槍託也更適合機械化步兵、傘兵、裝甲兵使用。

等到戰後,PPSh/PPS也許多國家採用,比方咱們就在1950年夏,以PPSh-41為原型,仿製成功了50式衝鋒鎗,參加了抗美援朝。但PPSh的重量太大,射速也太高,可控性差。因此在1951年,咱們絕對開始測繪仿製較為簡單輕便的PPS,這後來成了54式衝鋒鎗。

雷鋒同志照片中手持的就是54式,注意它只有25發彈匣而非蘇聯的35發。

總的來說,咱們可以把蘇聯衝鋒鎗分為1927-1939年的摸索期,40-42年成長期,43-45年的成熟期,戰後的衰退期這4個階段。

早期衝鋒鎗和大家一樣都在摸索,而且由於一次大戰時,沙俄在1917年停戰,因此沒吃過衝鋒鎗的苦頭,所以尚不知道這種單兵自動武器的正確使用方法。直到蘇芬戰爭開打之後,被芬蘭人的索米教做人,才意識到自動武器的重要性,於是開始爆產量,並將銑削件為主的PPD改為衝壓件的PPSh。到43年,蘇軍意識到PPSh簡化的不夠完善,木質槍託和彈鼓依舊是限制產能的關鍵,於是PPS出現,第二代衝鋒鎗成型。但衝鋒鎗的輝煌即將過去,它再優秀,發射的也只是手槍彈。1943年,蘇聯的7.62x41mm中間威力步槍彈問世,1945年,SKS問世,1946年,AK47的原型問世。衝鋒鎗也逐漸從主力裝備慢慢邊緣化,到現在,常規部隊裡幾乎已經看不到衝鋒鎗的影子,只有在警用執法、特戰自衛等領域慢慢等著消亡。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二戰各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和應用
    但二戰時期則變成了衝鋒鎗較量的主戰場,不管是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還是半履帶裝甲車上,衝鋒鎗都成了不可獲取的武器。但各個國家之間對衝鋒鎗的應用理解也有差別,所以狗子這篇特別和大家聊聊這個。
  • 【槍械講堂】二戰衝鋒鎗的霸主--蘇聯波波沙衝鋒鎗
    在那場戰爭中,芬蘭的蘇米M1931衝鋒鎗發揮得淋漓盡致,給予了蘇軍重大的殺傷。而蘇軍卻沒有一款刊用的衝鋒鎗。      1940年, 9月斯帕金設計出一種新型衝鋒鎗。經過2個月的試驗斯帕金設計的武器最終獲勝。12月2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正式採用斯帕金衝鋒鎗,命名為「PPSh-41」。著名的PPSh-41衝鋒鎗的誕生距偉大衛國戰爭爆發僅有6個月。
  • 拉仇恨的波波沙 蘇軍的彈雨 大名鼎鼎
    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士兵的標誌性物件和裝備,估計除了伏特加,就要屬「波波沙」莫屬了,「喝上一口酒,端著槍衝鋒」的蘇聯士兵這樣的畫面我們在很多影視橋段中都看到過
  • 波波沙衝鋒鎗小史,上甘嶺戰鬥期間中國軍人把它玩得出神入化
    一:前言波波沙衝鋒鎗小史,上甘嶺戰鬥期間中國軍人把它玩得出神入化衝鋒鎗是為大眾準備的槍枝,雖然最初是義大利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
  • 蘇聯贏得二戰勝利的三大神器之一波波沙衝鋒鎗
    二戰中蘇聯穆紅軍士兵的標羅志性裝備除伏弘特加外,那就舒只剩下「波波周沙」衝鋒鎗了邊。
  • 同志,拿好波波沙,一起喊烏拉。二戰蘇聯衝鋒鎗編制
    註:本文翻譯自Battleorder於2020年8月發布的視頻「Soviet Stormtroopers: WW2 Submachine Gun Units | Organization & Tactics」(蘇聯突擊隊:二戰衝鋒鎗單位編制與戰術,但這篇只說編制),我為啥不直接搬視頻呢
  • 二戰六大衝鋒鎗排名:波波沙第一當之無愧,百式衝鋒鎗太寒酸!
    但是被士兵們恥笑為"注油槍"的M3衝鋒鎗一投入實戰後,因射擊時易於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軍士兵們的信賴。(二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餘萬支)燒錢的玩意,不量產成本遲遲降不下來,要說二戰衝鋒鎗哪家強,最貴找藍翔,不對,找湯普森。
  • M-1式湯姆遜和波波沙41這兩把衝鋒鎗性能各有千秋
    湯姆遜衝鋒鎗和波波沙41衝鋒鎗,都是二戰時期的兩把著名衝鋒鎗;前者裝備參戰的美軍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步兵則是班長才有資格配發,可見此槍裝備數量一般,並未大規模成軍。後者則大量裝備蘇軍普遍士兵,整排整連整營地裝備,為二戰所特有的現象,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波波沙41衝鋒鎗一戰成名,火力徹底碾壓了德國國防軍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鎗。至於這兩把槍哪把更厲害,實際上並不具備可比性,因為兩把槍械的口徑、射程、重量等指標,都是不一樣的;但作為衝鋒鎗,非要比出個高低的話,只能說這兩把衝鋒鎗各有千秋,都有各自的長處,同時也都各有自身的短板。
  • 【二戰經典波波沙】前蘇聯PPSH-41衝鋒鎗
    商務合作及粉絲交流請加微信號:huoqikucnPPSh-41(意為什帕金1941型衝鋒鎗),又稱「波波沙」是一種蘇聯在二戰期間製造的衝鋒鎗。發射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武器。
  • 二戰美蘇如何對付日軍「萬歲衝鋒」?美軍殘酷無比,蘇軍是真狠
    二戰時日本戰略物資匱乏,高層為了減少資源消耗,強調「士兵的意志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要素」,因此加以嚴格訓練。日軍的「自殺式衝鋒」更是一度令人聞風喪膽。自殺式衝鋒並不是無腦亂衝,而是日軍一套具有嚴格規定的衝鋒戰術,對隊形等都有明確要求。據說二戰爆發後應徵入伍的新兵,相當一部分曾靠屠殺活人來練膽。
  • 拿起波波沙,一起喊烏拉,二戰蘇聯紅軍單兵攜彈量一覽
    描述的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面臨嚴重的槍枝彈藥短缺,有時候不得不兩個人共用一支槍。當然,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尤其是史達林格勒在1942年8月至10月德軍猛攻期間,不少蘇軍步兵師的配槍率甚至不足30%。但這篇不聊史達林格勒,而是繼續和大家說說關於蘇軍在二戰時期的步兵班以及單兵攜彈情況。
  • 接過雷鋒的槍:PPSh-41衝鋒鎗
    ▲宣傳畫中的雷鋒和他的鋼槍其實這支槍大有來頭,在二戰中稱為神槍一點都不為過,它就是大名鼎鼎的PPSh-41(什帕金1941型衝鋒鎗)衝鋒鎗,又稱「波波沙」衝鋒鎗。在蘇聯的AK系列槍械之前,同樣有一支槍幾乎就成了蘇軍槍械的代名詞。
  • 二戰各國裝備的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哪個?除了百式,哪個都行!
    該槍問世後名氣不大,但在蘇芬戰爭中以其性能和戰術使用而名聲大震,並深深「傷害」了蘇軍,也影響了蘇軍的裝備建設。大容量彈鼓,以及拉機柄在射擊時固定不動的設計是該槍最大的亮點,也影響了其它衝鋒鎗的設計。優質選材和嚴格的加工工藝標準使「索米」的射擊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連發時射擊非常穩定,以其優異的性能成為二戰衝鋒鎗的佼佼者。
  • 二戰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 二戰時期日軍使用的百式衝鋒鎗,即使在戰場被美軍繳獲也無人敢用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裝備衝鋒鎗,蘇聯生產的波波沙衝鋒鎗可以說是射程火力最為優秀的一款衝鋒鎗,當時德軍手中的P40衝鋒鎗雖然在射速上威力上還是 可以的但射擊距離上比不上當時蘇聯波波沙衝鋒鎗
  • 給你殺敵能量也摧毀你的生命,伏特加烈酒成為戰鬥民族特殊雙刃劍
    曾有人調侃:戰鬥民族俄羅斯最大的意志和戰鬥能量來源就是烈酒,特別是伏特加,今晚喝了一瓶伏特加,立刻敢去打美國!據稱一種酒精濃度達到96度的伏特加也被俄羅斯稱為生命之水,只有最勇悍無畏的人才能品出其味道。
  • 二戰經典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 海賊王閒話兵器:啊朋友再見,海賊世界一閃而過的M56衝鋒鎗
    二戰期間MP38/40的總產量高達120萬支,相比其他同期出現的衝鋒鎗,美國的湯姆遜衝鋒鎗火力猛,容易操縱,但卻太貴;英國斯登倒是便宜,但可靠性差,經常走火;芬蘭的索米衝鋒鎗打得最準,但加工起來太費勁。
  • 衝鋒鎗版的撕布機,二戰德國科恩茲衝鋒鎗,射速太快難以駕馭
    二戰後期,德國開始生產一系列簡易武器,用來武裝人民衝鋒隊這些缺乏訓練的部隊,在眾多的設計競標中,科恩滋衝鋒鎗算是比較特別的一款,而且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它在戰後很久才為外界所熟知。科恩茲衝鋒鎗由設計師August Coenders獨自研發設計,這位設計師在二戰期間服役於德國軍械公司,一位名叫Heinz-Kurt Schmidt的人曾擔任他的助手,也正是這位助手在戰後向公眾講述了這位幾乎沒有什麼名氣的設計師的一些故事。
  • 真真假假的俄羅斯二戰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
    資料來自豆瓣看了去年(2016)俄羅斯的二戰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對於這樣一部據稱是民間閒散資本眾籌的,成本只有200萬美元的二戰電影,可以說已經是相當精彩了!其戰鬥場面與武器細節不僅不輸於以往任何一部二戰大片,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