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德國開始生產一系列簡易武器,用來武裝人民衝鋒隊這些缺乏訓練的部隊,在眾多的設計競標中,科恩滋衝鋒鎗算是比較特別的一款,而且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它在戰後很久才為外界所熟知。
科恩茲衝鋒鎗由設計師August Coenders獨自研發設計,這位設計師在二戰期間服役於德國軍械公司,一位名叫Heinz-Kurt Schmidt的人曾擔任他的助手,也正是這位助手在戰後向公眾講述了這位幾乎沒有什麼名氣的設計師的一些故事。
科恩茲衝鋒鎗的研製工作起步較早,據說能追溯到1940年左右,那時二戰才剛剛爆發不久,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整體形勢很好,武器裝備註重精良,因此科恩茲衝鋒鎗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在二戰後期,美軍在德國境內發現了該槍不完整的零部件,隨後將它們進行維修,並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了測試評估。
該槍採用自由槍機原理,其理論最大射速達到了每分鐘1000發,比波波沙衝鋒鎗還要快,堪稱衝鋒鎗版本的「撕布機」,不過它的供彈方式卻沒有選擇彈匣或者彈鼓,而是採用一種不可散式的彈鏈,發射9×19毫米手槍彈,另外該槍似乎還存在一種圓柱形的供彈具,具體如何運作不得而知。
該槍槍身呈柱狀,一個簡易的握把在下方,槍託採用MG-34機槍的槍託造型,槍管有一段帶孔的護套,沒有前握把結構,槍身上方安裝有機械式的瞄準具。
總的來看該槍確實簡陋,生產加工應該比MP-40衝鋒鎗這類裝備要容易一些,但是它在其他方面則不佔優勢,尤其是彈鏈供彈系統。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上也沒幾款採用彈鏈供彈的衝鋒鎗,德軍不會為了一款衝鋒鎗專門開設適合9毫米彈藥的專用彈鏈生產線,即便是裝備服役了,那麼該槍的彈鏈結構也會影響操作,畢竟衝鋒鎗需要的是輕巧靈活,槍枝的輸彈口就在扳機護圈上方,那麼彈鏈如何攜帶呢?高達1000發每分鐘的射速如何保障彈鏈供給通暢?士兵該以何種姿勢操作衝鋒鎗?
如果作為正規軍的制式衝鋒鎗,科恩茲並不適合大戰的消耗,其彈鏈結構會增加生產負擔和後勤負擔;如果拿給人民衝鋒隊使用,這些老人孩子可能並不容易駕馭這把高射速的衝鋒鎗,用胳膊夾住槍託,一手扣扳機一手託彈鏈,這種操作就算對正規軍士兵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可除了這種操作姿勢以外還有其他更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