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武器還是自衛武器?二戰各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和應用

2020-12-23 騰訊網

咱們都知道衝鋒鎗在戰場上的應用始於1918年,也就是一戰末年。而它的主要職責便是讓士兵突破敵方陣線後,在塹壕內收人頭,擴大戰果。也正由於這種戰術的應用場景比較單一,所以在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衝鋒鎗只是作為特種武器使用,並沒有下發到各個部隊。

但二戰時期則變成了衝鋒鎗較量的主戰場,不管是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還是半履帶裝甲車上,衝鋒鎗都成了不可獲取的武器。但各個國家之間對衝鋒鎗的應用理解也有差別,所以狗子這篇特別和大家聊聊這個。

先從毛子來,毛子二戰經典形象就是一群拿著波波沙的大頭兵從T34上跳下來,然後高呼烏拉一波帶走對面德棍。

而在二戰開打之前,蘇軍其實對衝鋒鎗的應用非常有限,在蘇芬戰爭開打之前,當時的PPD衝鋒鎗總產量才4000多支,而且多數是裝備給邊防或者內務部,野戰部隊幾乎沒有。到蘇芬戰爭時期,PPD的產量才開始增加,但由於這批銑削為主的衝鋒鎗結構複雜,製造昂貴,所以最終產量也才9萬不到。

後來隨著PPSH41的改良,外加蘇聯對大縱深作戰理解的加深,蘇軍開始將Ppsh41、Pps43作為機械化先鋒步兵的常用武器,我們經常能看到整個排(蘇聯機械化步兵連下屬的衝鋒鎗排)甚至是整個連都裝備衝鋒鎗的編制。

外加ppsh41屬於那種全尺寸的沉重衝鋒鎗,因此蘇聯對於衝鋒鎗的理解是大量下發,作為近距離的決戰性兵器使用。或許這也是戰後蘇聯那麼快將突擊步槍(AK)全軍列裝的原因,因為自動火力太適合機械化了。

而德國人對衝鋒鎗的理解就和毛子不一樣,MP38剛開始只是作為裝甲車乘員的自衛武器,至少在入侵波蘭期間,德軍的MP38就沒發給常規步兵師。而不管是MP38還是40,從他們槍口下方的阻鉤和摺疊的槍託不難看出它本身是專門為裝甲兵設計的。

而後,這批槍逐漸列裝到全軍。但也只有步兵班的班長班副有,其他98K德棍還是圍繞MG42展開戰術,衝鋒鎗在德軍步兵班裡只是作為一種火力補充,不像蘇聯一樣唱主角。

再到了43年以後,衝鋒鎗的自動火力地位逐漸被Stg44的原型,MP43取代,產量也逐漸朝著Mp43傾斜。但後者是突擊步槍,德軍對其的理解和射程極短的衝鋒鎗又不一樣。(德軍的9mm手槍彈在彈道上比不上蘇聯 7.62託卡列夫,因此100米外就基本打不了,而託卡列夫彈在150米外還能幹活)

美軍方面其實一開始壓根沒多考慮打仗的事兒,你可以看到美軍陸軍裝備除了加蘭德之外,其他都是老爺貨。

湯姆遜衝鋒鎗只能說是沒趕上一戰末,但趕上二戰的幸運兒。然而它這種沉重、銑削、結構複雜、昂貴、體型巨大(前期使用沒實質用途的布裡希閉鎖)的槍實在不能說適合這麼一場全面戰爭。

但美軍當時確實拿不出替代它的玩意,畢竟美軍當時步兵班裡頭全面列裝了半自動加蘭德,但全自動火力只讓20發彈容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來擔當實在有點難為別人。而真正算得上機槍的M1919/M1917則是排級配置,編制少、重量高,應急什麼的別想了,所以湯姆遜屬於那種沒辦法的辦法。

等到M3黃油槍出現,湯姆遜的產能也被轉移了。按我的說法,黃油槍是真不錯,二戰一定要給我說兩把最好的衝鋒鎗,一個是黃油,一個是PPS43,他兩的共同點就是便宜,緊湊,簡單。

不過黃油和湯姆遜用的都是.45ACP子彈,這種彈口徑大,停止力猛,但彈道太難看了。如果說9mm還能有100米,那.45ACP撐死就75米,所以這種槍不可能像Ppsh41/Pps43那樣整排的裝備,人家隨便一支步槍就能放風箏了。

但美軍也確實沒把它像蘇聯那麼用,它更多的是發給技術兵、重武器操作兵當作自衛武器用,順便還能押送個德棍什麼的

打個比方說,二戰美軍傘兵步兵連其實沒有標準的衝鋒鎗編制,即便是機槍手、通訊兵、士官軍官這些帶的也都是M1卡賓槍。只有連部備著6支湯姆遜或者M3,根據任務需要而下發。

英國的司登用法上類似M3,因為戰前英國同樣沒有準備衝鋒鎗,等法國戰役後,英國也算見識到了德軍MP40在班組中支援火力的重要性。而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軍也遺失了大量武器裝備,所以急需一種簡單易製造的武器來補充,所以司登這種「鋼管」衝鋒鎗就登場了。

它確實簡單,比M3還簡單,但簡單到人機功效幾乎=0。我看過一份戰場調研報告,司登和黏彈並列屬於士兵最不喜歡的武器。

看步兵編制的話,司登和MP40一樣,屬於班長專屬,同時因為結構緊湊,因此也普遍發給特種部隊或者傘兵以及武器操作員,這和M3黃油的定位類似。

總的來說,當時這四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如下

蘇聯:主戰武器,左手Ppsh,右手伏特加,懷抱娜塔莎,今晚白宮是我家

德國:特種武器,MG42不香麼?吃瓜要什麼衝鋒鎗,拉栓去!帝國產能和補給有限。近戰?漢斯,拿好這枚手雷。

美國:我就沒搞明白衝鋒鎗到底是啥玩意,是自衛用的麼?

英軍:德軍怎麼玩我就怎麼玩,美帝怎麼發我就怎麼發。

相關焦點

  • 新款出口型XY9衝鋒鎗亮相,歐媒:中國單兵自衛武器開始崛起
    短突擊步槍AK74U的出現,讓人知道突擊步槍可以在機動性上可以達到與衝鋒鎗一樣,但是攻擊威力遠勝衝鋒鎗,現在衝鋒鎗唯一的優勢就是聲音小,所以在一線對抗作戰中衝鋒鎗已經完全被突擊步槍取代。不過在衝鋒鎗從一線作戰逐步退役後,確成為了後勤部隊、治安部隊、私人防衛等等非一線作戰人員的最愛。
  • 特種衝鋒鎗的經典之作,德國PDW單兵自衛武器
    當特種衝鋒鎗的發展已不滿足於一種作戰用途時,槍械設計師就將衝鋒鎗的功能多樣化,讓它同時兼有手槍、衝鋒鎗、卡賓槍、突擊步槍的功能,這種設計理念研製出來的輕武器系統,就是單兵自衛武器。美國率先提出單兵自衛武器系統的設想,比利時搶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單兵自衛武器P90,最終卻由德國在此方面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德國的PDW單兵自衛武器堪稱經典之作。在特種衝鋒鎗研製領域,德國是資深大佬,世界知名的產品很多,全球名氣最大的,就是MP5系列特種衝鋒鎗,但在技術突破方面,德國的PDW單兵自衛武器則可以算是最典型的代表。
  • 單兵自衛武器的定義以及面臨的尷尬
    話說現代衝鋒鎗式微,飯碗幾乎都被短突給搶了。而新冒出來小型自動武器也自立一派稱之為PDW,也就是單兵自衛武器,其中有P90、MP7、KAC PDW等業內大佬坐鎮,儼然是想與衝鋒鎗撇清關係。那麼問題來了,PDW到底是個啥?什麼才算是PDW?PDW從來就不是個多高大上的玩意,直接從英文名Personal Defense Weapon原意理解就行——個人自衛武器。
  • 單兵自衛武器PDW概念的形成和沒落
    而隨著後勤兵種的增多,重型武器比重的增加,戰場上更多的士兵需要不那麼長的步槍來作戰,因此從一戰到二戰,各種手槍、衝鋒鎗都因為尺寸短,重量輕而加入到自衛型槍械的隊伍裡頭。
  • 二戰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與喜歡鑽牛角尖的豬隊友小日本不同,德國人對武器的選擇一向比較理性,MP38/40衝鋒鎗裝備量如此大不是沒有道理——在納粹的閃電戰中,天上的斯圖卡,地上的坦克,和步兵手裡的MP38,共同構成了有機的震撼力,對摧毀對方的抵抗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關於MP38/40的故事也還得從一戰說起。
  • 二戰經典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這種新戰術要求突擊隊員要有良好的機動性和猛烈的火力,但當時輕型機槍的技術並不成熟,馬克沁這樣的重機槍又很笨重,最終一種可以在近距離猛烈射擊的單兵武器問世,這就是曾經被稱為「手提機關槍」的衝鋒鎗。由於它長得跟後來二戰中的英國司登衝鋒鎗很像,常有「抗日神劇」將二者搞混,各位軍迷小夥伴們可不要犯這種錯誤。
  • 二戰時期日軍使用的百式衝鋒鎗,即使在戰場被美軍繳獲也無人敢用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裝備衝鋒鎗,蘇聯生產的波波沙衝鋒鎗可以說是射程火力最為優秀的一款衝鋒鎗,當時德軍手中的P40衝鋒鎗雖然在射速上威力上還是 可以的但射擊距離上比不上當時蘇聯波波沙衝鋒鎗
  • 【槍械講堂】二戰衝鋒鎗的霸主--蘇聯波波沙衝鋒鎗
    偉大衛國戰爭中相比德軍MP38/40衝鋒鎗,「波波莎」更適合在蘇聯的嚴寒條件下作戰。東線德軍不僅自己繳獲、撿拾「波波莎」,還改造成使用德式9毫米手槍彈的MP41(r)衝鋒鎗。德國國防軍亦印刷和分發如何使用繳獲的PPSh的德語手冊。實踐證明,PPSh-41是一支出色的衝鋒鎗,它成為二戰中主要的前蘇聯制式武器,二戰結束以前,這些武器共生產超過600萬支。
  • 各國飛行員配槍大換血:印度便攜帶,俄羅斯最彪悍,我國的呢?
    二戰後,空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了一定的長足進步,而他在戰爭中的作用也成了不可撼動的存在。不僅能與其他軍隊聯合作戰,還能獨立完成任務,它的存在無論是對戰爭的進程還是結局都產生著重大影響,也因此成為大國之間優先發展的對象。而空軍建設除了要擁有先進的戰鬥機外,飛行員的培養也顯得極為重要,這種偏技術型的兵種自然也不好培養。
  • 美國首推單兵自衛武器,PDW旨在裝備三線人員,取代傳統衝鋒鎗
    單兵自衛武器(Personal Defence Weapon,簡稱PDW)的概念,最初是在1986年美國戰備協會舉辦的年會上提出的,後美國本寧堡步兵學校在《美國輕武器總規劃》中正式提出開發PDW的設想,其目的是取代手槍、衝鋒鎗和短突擊步槍。根據該規劃的要求,PDW的裝備對象是駕駛員、操作員、司令部人員、裝甲兵、工兵、無線電員、飛行員、後勤人員或維護保養人員等。
  • 世界上最先進的單兵衝鋒鎗,在國際被各個國家瘋搶
    在現在的輕武器市場上,有一款德國的單兵自衛武器非常的火,大量的國家都進口配備。這款武器就是德國HK公司的MP7單兵自衛武器,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MP7衝鋒鎗。MP7衝鋒鎗於1999年正式亮相,相對於在市場從奮鬥了10多年只售出幾千隻的P90衝鋒鎗相比,HK公司的MP7衝鋒鎗一經推出,就獲得了非常好的銷量,可見其優秀之處,那麼這款衝鋒鎗的優秀來自於什麼?今天武器大講堂和大家分析一番。MP7衝鋒鎗全槍長為380mm,攜帶40發彈匣的情況下,整體質量為1.8kg,具有體積小、質量輕的特點。
  • 二戰各國裝備的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哪個?除了百式,哪個都行!
    在二戰中開始大量使用的是M1928A1式,其後在其基礎上又相繼發展了M1和M1A1式,M1系列湯姆遜衝鋒鎗在外觀上與M1928湯姆遜衝鋒鎗最明顯的區別就是:M1的拉機柄在機匣的右側,而M1928的拉機柄在機匣頂部。M1A1槍管處無散熱圈和槍口減震器,不能用彈鼓。M1A1式和M1湯姆遜衝鋒鎗區別,M1槍託上有一貫穿銷釘。 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40多萬支「湯姆遜」。
  • 「蠍式EVO 3」這最好看的衝鋒鎗,竟然是房地產公司研製的?|輕武專欄
    二戰後突擊步槍的興起,衝鋒鎗發展江河日下:突擊步槍威力比我大,打的比我準,射速也比我快,這還讓不讓人活了?於是衝鋒鎗在軍隊中的作戰地位從主流近戰武器變成了邊緣化的小型自衛武器。 與軍用武器強調威力不同,在執法和反恐中,軍用突擊步槍的威力過大,容易發生過穿誤傷,而威力較小的衝鋒鎗就沒有這種顧慮。因此從80年代開始,一批現代衝鋒鎗在警用市場發展的如魚得水。而EVO 3正是捷克CZ-UB公司在這一大背景下推出的衝鋒鎗。
  • 【槍】世界上第一支被貼上「衝鋒鎗」標籤的武器!
    衝鋒鎗開始流行,各國競相開始研製這種體積小,射速快,便於攜帶的武器。在美國有一種衝鋒鎗因為開槍的聲音嗒嗒嗒的似打字機而人們稱為芝加哥打字機。這種有奇怪外號的衝鋒鎗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美國湯姆遜衝鋒鎗..。湯普森衝鋒鎗,除了叫芝加哥打字機。
  • 【衝鋒鎗】這款就是湯姆森衝鋒鎗的簡化版嗎?成為二戰後美國輸出的明星武器!
    但是湯姆森由於採用整塊鋼材切銑加工,成本很高,因此二戰結束後,曾在美軍中服役的設計師戈登.英格拉姆設計出一款更加輕便,低廉且性能不錯的衝鋒鎗,這就是下面要說的英格拉姆M6衝鋒鎗。英格拉姆M6的軍用型更加簡化,口徑採用了11.43毫米,彈藥可以和M1911和湯姆森衝鋒鎗通用。這對降低後勤壓力很有好處。
  • 為一戰研製的湯姆森衝鋒鎗,為何卻在20年後才走向二戰戰場?
    面對德國坦克加自動武器的地面閃擊戰,基本上還是配備單發步槍的英法聯軍難以對抗,更讓他們感到雪上加霜的是,節節敗退的英法聯軍被德軍圍困在法國東部的小港敦刻爾克。儘管英國緊急徵集800多條船隻把近34萬名聯軍士兵搶救回英國,但是許多士兵的武器都被丟棄在了法國。面對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的巨大缺口,英國不得不請求美國提供包括衝鋒鎗在內的軍事援助。
  • 【二戰經典波波沙】前蘇聯PPSH-41衝鋒鎗
    商務合作及粉絲交流請加微信號:huoqikucnPPSh-41(意為什帕金1941型衝鋒鎗),又稱「波波沙」是一種蘇聯在二戰期間製造的衝鋒鎗。發射7.62×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武器。
  • 二戰蘇軍衝鋒鎗小史
    軍迷圈子喜歡玩梗,而波波沙衝鋒鎗在蘇軍梗圈屬於鎮宅之寶,尤其到二戰後期,蘇軍甚至出現了衝鋒鎗連的編制。那麼衝鋒鎗是怎麼被蘇軍接受的,又是怎麼改進和壯大的?老堂主本期請來瘋狗大佬和你們聊! 咱們知道衝鋒鎗的出現起源於一戰後期,當時德國人被封鎖的不行,為了趕快突破塹壕戰的僵局。
  • 二戰蘇聯衝鋒鎗編制
    當然,我也不是存粹翻譯,裡頭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首先,在1939年,蘇軍的步兵師中是沒有衝鋒鎗編制的(這點上德國人也差不多,1939年的德軍步兵師只有3挺衝鋒鎗),但當時PPD衝鋒鎗是有的,只不過多數裝備給邊防部隊以及警察。
  • 二戰不止德國人有突擊步槍,芬蘭的AL-43了解一下?
    提到二戰芬蘭的輕武器大家腦子裡第一影響應該是KP31索米衝鋒鎗,狗子在這兒就不贅述這把二戰時這把極為優秀,但性價比太差的槍,而聊聊這把不大為人所知的Lahti AL-43。看這把槍的樣子是不是挺像KP31的?沒錯他們的設計師是同一個人——芬蘭武器大師拉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