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初。衝鋒鎗開始流行,各國競相開始研製這種體積小,射速快,便於攜帶的武器。在美國有一種衝鋒鎗因為開槍的聲音嗒嗒嗒的似打字機而人們稱為芝加哥打字機。這種有奇怪外號的衝鋒鎗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美國湯姆遜衝鋒鎗..。
湯普森衝鋒鎗,除了叫芝加哥打字機。又稱湯米衝鋒鎗、湯姆遜機關槍、芝加哥小提琴、芝加哥鋼琴,壓死驢衝鋒鎗,以及中國早期稱之為「手提機槍」、「衝鋒機關槍」等,是美國二戰期間生產的最著名的衝鋒鎗。在1910年代結束時設計,
一戰爆發後,湯普森將軍的設計小組針對美國遠徵軍白朗寧自動步槍不適合塹壕和鐵絲網間作戰的特點,放棄了複雜的導氣式結構,轉而採用了結構簡單、運動部件少的自由槍機結構的自動武器設計。但採用自由槍機結構的自動武器,只能發射裝藥量少、膛壓低的手槍彈,如果使用步槍彈則擊發時會發生槍機過早打開、膛壓導致彈殼爆裂的故障。因此,該設計小組同時設計開發了直彈筒的11.43毫米(0.45英寸)的大威力手槍彈,該彈是湯普森衝鋒鎗成功的重要秘訣。
各種型號的湯普森衝鋒鎗
該衝鋒鎗的早期研製產品是M1919式(代號「毀滅者一號」),它的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式,後來又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M1928A1、M1及M1A1系列。M1921式主要針對民用市場,因其火力威猛、壓制力強,曾被美國黑幫大量使用,為予應對,美國郵政系統的保安部門、美國各地警局以及聯邦調查局等機構也隨之進行了批量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大量裝備衝鋒鎗,盟國軍隊缺乏趁手的輕型自動武器。對於盟國而言,湯普森衝鋒鎗是其唯一的選擇。
1939年,法國軍方訂購了3000支M1928A1湯普森衝鋒鎗。
1940年,英國軍方訂購了總量超過了10萬支的M1928A1湯普森衝鋒鎗,英國遠徵軍首次將湯普森衝鋒鎗投入大規模戰鬥。
1941年,美軍開始大規模裝備湯普森衝鋒鎗,當年訂購了31.9萬支。
1942年,對M1928A1式進行了改進,發展了M1式衝鋒鎗,並正式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衝鋒鎗,後來在M1式的基礎上又改進為M1A1式衝鋒鎗。
1944年,湯普森衝鋒鎗系列總生產量達175萬支,當年停止生產,逐漸被美國M3式系列衝鋒鎗取代。
中國是最早裝備並大批仿製湯普森衝鋒鎗的國家之一,甚至早於美軍和英國遠徵軍。
在當年孫中山先生出席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的歷史鏡頭中,緊隨他身後的衛兵肩扛著一種體型碩大、前後都有握把、帶有彈鼓的武器,它就是在中國裝備近60年,比同時進入中國的「花機關」-MP18/28衝鋒鎗使用更廣泛,名氣也更大的湯姆遜衝鋒鎗。湯姆遜由於翻譯的不同,國內也譯做湯姆生、湯普森或湯普遜。在中國,這種武器常被稱做「湯姆生手提機槍」,簡化後就是「湯姆槍」或「湯姆式」。
雖然美國軍方對湯姆遜M1921衝鋒鎗沒有多少興趣,但並未妨礙該槍以警用武器的名義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出口,後繼型號M1923、 M1927、M1928也是如此。1922年,孫中山先生從美國購入30支M1921,用於武裝其衛隊,這些武器在陳炯明叛變事件中曾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有據可查的衝鋒鎗在中國最早的應用。國內早期使用較多的還有M1928及其改型,M1和M1A1式則是在二戰末期才向中國提供的。二戰期間美國生產的 140餘萬支湯姆遜衝鋒鎗中,相當一部分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了中國駐印軍和遠徵軍,在後期的反攻緬北和雪峰山會戰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944年底美軍改用M3系列衝鋒鎗,替換下來的大批各型「湯姆槍」通過折價銷售、無償贈與等方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國民黨軍隊。截止1945年4月底,國民政府通過租借法案從美國獲得的「四五手提機槍」已達44145支。而1948年,國民黨政府向美國訂購7個軍又3個師裝備,這批軍火在次年3月中旬前抵華,其中「四五口徑機槍交貨實數12975枝」,這裡面大多是湯姆遜衝鋒鎗,同時有「四五口徑彈藥交貨實數2.66億發」。1947年前後,國內第20、第90兵工廠也開始生產.45槍彈,以供國內日益增多的湯姆遜等美制衝鋒鎗使用。
「湯姆式」也是國內最早仿製的衝鋒鎗之一。1923至1924年,廣東兵工廠曾仿製過39支M1921。1926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也開始仿造,1927年改稱太原兵工廠後,專門建立衝鋒鎗廠,1928年月產達900支。國民政府接管後一度停造,1932至1934年期間又恢復生產,最高月產250支。到1946年,西北製造廠又批量生產該槍。這些仿製品統稱為「晉造手提機槍」,根據前方有無小握把,可分為兩種型號,有前握把者較長、較重,兩者均採用20發彈匣,也可通用50發彈鼓。這些晉造「湯姆式」標稱口徑都是11.25毫米,經常讓人誤以為它與美國原產的口徑不同,實際上兩者的彈藥是通用的。國產「湯姆式」的另一主要廠家是重慶武器修理所,1928年至1935年間累計生產兩種型號共4700支,口徑均為7.63毫米,以求與駁殼槍彈通用,其中一種仿自M1923型,裝有兩腳架,可兼作輕機槍使用。此外,華陰、赤水等兵工廠亦曾仿造此槍。這些國產的湯姆遜仿製品裝備的廣泛程度遠遠超過今人的想像,在中原大戰中各路軍閥都有使用,到抗戰之前,甚至連甘涼一帶少數民族武裝手中也有少量的湯姆遜衝鋒鎗。這些仿製品與美國原槍相比,尺寸和細節均有不同,零件一般也不通用,質量更是參次不齊,同時因為磨損和子彈來源等原因,到抗戰中期後應用反而不多,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提供的原產品。由於舶來品數量很多,雖然1947年國民黨第90兵工廠也根據M1式仿製成功「四五衝鋒鎗」,但最終未批量生產。
二戰影視作品中的湯普森衝鋒鎗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紅軍就開始接觸和使用「湯姆式」衝鋒鎗,其中多是國內仿製品。抗戰初期,八路軍也曾少量裝備過晉造衝鋒鎗。 1945年2月,新四軍三縱發起天目山第一次反頑戰役,殲滅「忠義救國軍」1700餘人,繳獲包括14支「湯姆槍」在內的大批武器。解放戰爭開始後,解放軍在粉碎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同時,也繳獲了許多美制「湯姆式」,使我軍裝備有了很大改善。吳強所著《紅日》中,寫到楊軍傷愈歸隊,發現部隊與早先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班、排長身上全是湯姆式槍」。該小說所反映的孟良固戰役中,我軍繳獲衝鋒鎗2484支,其中就有「湯姆式」1210支。而解放戰爭後期的淞滬戰役中,一次即繳獲湯姆遜衝鋒鎗3415支。這些口徑大、射速高的「湯姆式」裝備我軍後,在近戰、夜戰中顯示了巨大威力,為全國解放立下了卓越戰功,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都是在戰場上被解放軍戰士手中的「湯姆式」擊斃的。同時,該槍也是剿匪、維持治安的得力武器,在影片《霓虹燈下的哨兵》中,作為警備部隊駐守南京路的八連官兵,都是以「湯姆式」等美制衝鋒鎗為主要武器。而反映國民黨海軍起義的《海魂》,起義水兵們使用的也是「湯姆」、M1卡賓槍等美式裝備。這些湯姆遜衝鋒鎗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以後才逐漸被蘇式衝鋒鎗所代替,在國內民兵中一直使用到 1970年代末期。其中有些湯姆遜衝鋒鎗還經過改造,改為發射7.62毫米50式衝鋒鎗彈,特徵是使用弧形彈匣,這些改裝槍在《烏龍山剿匪記》等國產影視作品中常有出現。
。該槍另一個早期武器的特徵就是機加件多,因此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即使是最便宜的M1A1,也抵得上4支英國「司登」衝鋒鎗的價錢。同樣的原因還導致這支武器的重量驚人,M1928空槍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滿裝的 100發彈鼓,幾乎相當於2支M3衝鋒鎗的重量,使用者很容易疲勞。不過,雖然缺點很多,但並不妨礙湯姆遜衝鋒鎗成為一支深受戰士信賴的武器,它的最大優點是性能穩定可靠,而且具有足夠的殺傷力,敵人只要挨上一顆它射出的.45口徑槍彈,就有可能立即喪失戰鬥能力。
在中國,湯普森衝鋒鎗在新中國成立後並未立刻退役,曾參加過韓戰,並長期裝備東南沿海的民兵,一直使用到1970代末期。
與其他同期的衝鋒鎗相比,11.43毫米口徑的湯普森衝鋒鎗過於沉重、複雜和昂貴,儘管如此,湯普森衝鋒鎗與馬克沁機槍一樣,仍然是當時最傑出的自動武器之一。
留下一段視頻,看看歷史是對「湯普森」衝鋒鎗怎樣評價的!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關注我們,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