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現代衝鋒鎗式微,飯碗幾乎都被短突給搶了。而新冒出來小型自動武器也自立一派稱之為PDW,也就是單兵自衛武器,其中有P90、MP7、KAC PDW等業內大佬坐鎮,儼然是想與衝鋒鎗撇清關係。那麼問題來了,PDW到底是個啥?什麼才算是PDW?
PDW從來就不是個多高大上的玩意,直接從英文名Personal Defense Weapon原意理解就行——個人自衛武器。換言之,它就是一種自衛武器,而且很早就出現了。比如排隊槍斃年代,絕大部分步槍都有1米5那麼長,而騎兵肯定用不了那麼長的步槍,所以得用短槍,也就是卡賓槍才好在馬上裝填。
到19世紀中期,隨著線膛步槍的普及,排隊槍斃戰術沒落,步兵從線陣變成了散兵,炮兵也隨之沒有了陣型護衛,因此軍隊將騎兵那種短小的卡賓槍丟給炮兵以自衛,這便是最早的單兵自衛武器。在19世紀中後期,所有的步槍都有相配套的卡賓款供騎兵、炮兵使用。
圖從上到下分別是毛瑟1871,委員會1888,1888卡賓型,毛瑟1898,98卡賓型(不是98K)
當然,不光是炮兵。其他一些諸如輜重部隊,通訊單位等非一線作戰兵種也普遍攜帶這種短而輕的步槍,畢竟戰鬥不是他們的主職,負重能少就少,遇襲的時候能象徵性的打幾槍就行了。
同樣的,手槍這種更短小,更便攜的武器也在當時作為自衛武器使用。但黑火藥時代的手槍動能太差,射程也過於糟糕,因此不普遍。直到無煙火藥誕生,半自動手槍成熟,手槍才逐漸成為二線步兵的自衛火力之一,比方盒子炮C96本身就是作為炮兵、輜重兵的自衛武器出現,但由於結構複雜,價格高昂,所以在西方一直沒普及開,作為將官自衛武器又顯的太重太大,所以同樣不流行。
圖為一戰時期的德國醫護兵,腰裡揣的就是盒子炮
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模式的改變,一線步兵在軍隊中的比例也逐漸降低。通訊兵、迫擊炮手、裝甲兵等新式單位進入到了軍隊中,文員、廚子、修理匠、理髮師之類輔助兵種也大量出現在一線戰場,而他們都不是以打槍為主職,迫擊炮手不願意扛著炮身管還得背著沉重的制式步槍,裝甲兵那點可憐的空間也壓根沒法塞下一桿長步槍。
因此到了二戰時,以M1卡賓和M3衝鋒鎗為主的兩種緊湊型武器出現在各路美軍的手裡,尤其是M1卡賓本來就是為二線步兵研發。而M3雖然是為了取代昂貴的湯姆遜,但它如果在步兵手裡就是衝鋒鎗,在車組手裡那就是PDW
二戰結束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M3、Uzi、Vz61這類緊湊的衝鋒鎗都作為單兵自衛武器使用,甚至現代還有服役。
但情況在80年代有點變了,一方面是美軍在越戰中開始使用諸如CAR-15這類發射小口徑步槍彈,但槍管只有10寸的短突(270mm)。(可以理解成短M16)雖然起初是給特戰在叢林中近戰使用,但後來他們發現這種短突完全可以替代M3作為單兵自衛武器。
而蘇聯那邊摸著美帝過河,看到CAR15的表現之後自己也搗鼓了基於AK74的短突——AKS-74u,到現在74u依舊是老毛子主力PDW。
但不管是74u還是Car15,這類短管子突擊步槍都有後坐力過大,槍口焰過大,噪音過大這三毛病。而且進入80年代之後,防彈衣開始普及,傳統發射手槍彈的衝鋒鎗面對這些單兵防具時效果很糟,因此北約那邊希望研發一款能打穿防彈衣,又足夠緊湊輕便的PDW。比利時FN公司接下了這個活,並在90年代初拿出了P90,它發射5.8x28mm高速彈,雖然比不上小口徑步槍彈的殺傷,但穿透軟質防彈衣不在話下。它採用無託設計,全長只有500mm,非常緊湊和輕便,適合二線部隊隨便帶著,也適合特戰近距離作戰使用。
但...P90挺尷尬的,雖然它本身是以PDW的身份出生。但由於高昂的價格和全新的彈種,讓他並沒有在任何軍隊裡以PDW的身份普及,撐死了也就是一些特戰部隊嘗試性的採購,但這種用途下的P90叫戰術衝鋒鎗,而不是PDW。
作為FN公司的老對手,德國H&K也在2001年推出了MP7,它採用了類似步槍的導氣+轉栓式自動原理。因此比P90這種自由槍機式更緊湊,收攏槍託之後只有415mm,幾乎可以當做一把手槍攜帶。
憑藉H&K強大的公關,德軍確實是給狙擊手配了一些MP7作為自衛武器使用。但大規模裝備二線部隊?想多了...
總的來說,DPW這個概念一直都存在,但專門給二線部隊設計一種50米之內能穿透軟質防彈衣的緊湊自動武器這種玩法是失敗的。沒有任何軍隊願意為非主力作戰部隊買一堆彈藥與制式步槍不通用,而且死貴的武器。畢竟G36C,MK18,74u這些短突彈藥與制式步槍同用,大部分零件也可以互換,成本也更低,雖然比不上專業PDW那麼輕巧,但3公斤不到的分量也實在不能說重。所以P90、MP7這種在PDW上很失敗,但憑藉優秀的穿透力和緊湊的身板,在戰術衝鋒鎗這個小圈子裡到是還能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