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全部成為F作為一部長篇小說,改編成季播動畫,該片劇情蠻曲折的,但邏輯推理比較清晰完整。故事的主體是真賀田四季博士(以下簡稱博士)謀殺案件的推理。
謀殺類型是密室殺人。博士因為小時候謀殺了雙親,作為囚犯被軟禁在研究所裡,門口一直有保安,以及15年來完整的監控錄像,因此沒有兇手進出博士研究室的可能性,而博士是被砍斷手腳的,所以肯定博士是他殺而且是密室殺人。所以案件推理中最大的謎題就是犯人如何進出博士的房間的?這就涉及到本劇所要闡述的主題,也就是故事開端的起因,犀川教授(以下簡稱教授)想要與博士探討的自由問題,博士的多重人格期盼自由,博士的不倫之戀需要突破枷鎖得到自由……
本文主要闡述我對多重人格的一些看法。
對於多重人格,片中犀川教授的闡述是這樣的:人從小都具有多重人格,經常自我矛盾,思想也更多元化。隨著成長為了配合唯一的肉體,會統合這些人格製造出一個沒有矛盾的人格。最終所有人只能在肉體的束縛下活著。
作為理工生的我的個人理解是:
大腦細胞一開始是空白的存儲器,當感覺器官開始工作後,在主存儲區域中相對隨機地通過腦神經細胞保存刺激信號,當累積了一定量的刺激信號後產生了對特定事件的記憶。大腦作為保存記錄的主體,在不同區域保存不同事物的記憶,相關事件區域可以視為一個模塊(我的猜想),而不同模塊之間的相互聯繫則可以當做人腦的邏輯思維功能,比如聯想或類比功能。
如果將大腦看做一個計算設備的話,在我們出生的時候這個設備是自帶作業系統的,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意識相當於界面作業系統,可以通過這個界面得到外部信息,操作肢體進行各種動作,運用大腦的計算系統運行思考。潛意識則是不可修改的只讀存儲器中的出廠設計,即控制我們心臟跳動,肺呼吸等基本行為以及對危險的恐懼等動物本能。
當人腦產生大量模塊並具有邏輯功能後,會對我們最親近的人記錄更多信息。如果失去了這個人,同時意識產生「不能接受這個人不在」的需求時,會在長時間悲傷、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我們的潛意識為了抵禦負面情緒所產生的危險信號,就會根據我們的記憶而建立一個這個人的所謂「人格」,進而緩解大腦以及身體長期處於負情緒狀態所帶來的損害。這相當於在現有的作業系統中安裝一臺虛擬機,利用當前大腦的某一部分區域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作業系統。
新產生的人格具有不同於我們原有意識的邏輯功能,並且能與我們自身原有的意識交換信息,比如交談。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多重人格的由來。多重人格的產生有的是受到刺激產生的,有些不是由刺激產生的,最重要的是每個人格都可以被認為是具有獨立思維和邏輯能力的人。
正如劇中第五集,通過博士的叔母得知,博士具有四個人格,本格真賀田四季;真賀田齊志雄是博士的雙胞胎哥哥,出生後就馬上夭折了;佐佐木棲麻是博士生活在美國時的保姆,發生意外身亡;而真賀田道流是博士的人偶。
片中對於這四個人格沒有詳細的描寫,當然如果不是因為涉及到道流,可能多重人格這件事就在劇中被砍掉了,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線索和煙霧彈才有必須說的意義。
通過這四個人格,就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產生的方式是多樣的。所謂本格真賀田四季,只是被其他人最先接觸並命名的人格,是否是第一個存在的意識,並不確定。
胎兒在未出生之前,感覺器官就已經具有功能,能夠接受外部信號了,這時候是否產生了意識我們並不能確定,但潛意識已經產生了,自從心臟跳動的那一刻起。我們假設這時意識已經產生了,那麼是否有這種可能:雙胞胎共生於一個子宮中,所以其生長的大腦同時產生了2個意識,也就是2個人格;那麼作為獨生胎兒,是否也有可能產生多個意識,隨後在成長的階段某一個意識得到更多的信息,而逐步將其他意識淘汰?
這就回到本片中所闡述的人本身有多重人格,最後逐漸統一為一個人格的觀點。我雖然沒有片中所說的逐漸統一的體驗,但我認為多重人格可能是普遍存在,只是在我們記憶產生之前就被統一了。
佐佐木棲麻代表了上文我所說的失去某人後所產生的替代人格。
真賀田道流代表了虛擬人格,即當人處於長期孤單缺少交流的狀態下,可能由某個物品上進行虛擬交流直到虛擬人格的過程。就像童年我們無聊的時候可能會和玩具對話,時間久了以後就進而演變成一個獨立的虛擬人格。
這是我一個工科生對於多重性格的一個簡單理解,大腦作為一個功能複雜的器官,即使是生物和醫學專業的研究,目前也知之甚少。我們的科學看似發達,實際上我們對於真理所知的太少了。幾百年前我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幾十年前我們認為牛頓的三大定律是真理,直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也許我們到現在都沒有碰到真理的邊,所以我們應該對身邊的萬物抱有敬畏之心。最起碼對於多重人格,我們不應該簡單的把它視為精神病而敷衍了事。
敬請期待明天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