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師天浩,作者師天浩,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在過去的5年裡,中國企業服務市場一直是創業、資本熱情高漲的商業領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To C市場紅利消失,也有人認為是後疫情時代企業發展順勢而為的改革創新潮流;當To C市場的流量紅利達到頂峰,尋找新的市場和新的用戶群體,顯然成為2021年商業市場必然要面臨的新問題。從人口紅利或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受益的中國企業服務市場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但從歷年中美兩國IT支出佔GDP比重的規模來看,我國與國外總體的市場規模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有利的宏觀環境下,再結合當前市場發展趨勢,2021年企業服務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
倒閉、投資名列前茅,是機遇還是挑戰?根據最新的投資機構布局數據,頭部投資機構IDG資本、紅杉資本、真格基金、深創投和經緯中國在2019-2020年度依然活躍於中國企業服務市場布局中,投資比例高達50~70%,單筆投資金額提升至1.64億元,創投對企業服務行業的判斷,可見資本未來仍舊看好企業服務這條賽道。
時代數據年底發布的2020年倒閉創業公司名錄來看,在932家倒閉的公司中,排名第二位的是企業服務類公司,共有118家,2019年倒閉的前四家的創業公司行業也在其中,排名第四。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企業服務行業同時出現在倒閉、投資年度總結上,成了熱捧的「風口」,如要破局,常規的市場邏輯恐怕已難以再入資本「法眼」,如何穩定地構建清晰的商業模式成為每個玩家都在思考的問題。要保持良好的現金流,以贏得正常的行業競爭,和贏得資本青睞,只有活下來的公司,才能為企業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巨頭依然布局,行業場景爭奪至關重要?ToC市場貫行「有用戶需求就會有市場」的給規則,企業服務行業的供需關係並不一定按常規出牌;現階段,主要客戶集中在央企、國企、政府、軍工企業,以及少數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企業和少數中小企業,客戶遍及各個行業,企業規模各自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這些都會導致需求的複雜度高,加上決策者與使用者分離,導致決策周期長,因此為企業提供最終解決的方案目標、採購流程等各個階段提供服務,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用這些鮮明的特徵,解讀巨頭在企業服務行業新布局,不難發現其中的異曲同工:
2018年9月30日,騰訊就公布了新的組織架構調整方案,原屬於SNG社交網絡事業群的騰訊雲業務正式獨立,成為一個全新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當時,新的組織架構一出來,輿論和外界能清楚地感覺到:騰訊正在實施自己的中臺戰略,並以建立CSIG為契機,大力發展ToB業務;此後,騰訊不斷加速推動政務雲、金融雲、企業上雲等業務,戰略深入到各個ToB的業務場景。
BAT中作為最早涉足人工智慧領域的百度,也於2020年12月17日召開的「ABC SUMMIT 2020百度雲智峰會」,繼推出「ABC3.0」之後,展示了百度智能雲在各行各業創新實踐產業智能化的成功案例,如何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為合作企業轉型提供動力引擎。
在北京,字節跳動於2020年11月18日舉行「2020飛書未來無限大會」。這次會議上,「沉睡已久」的企業協作平臺-飛書高調亮相,也意味著7周歲的字節跳動也不甘示弱,再次拉起了to B大幕的一角;除上,B端市場入場晚、底子薄的「TMD」其他陣營也在明裡暗裡發力。
這些巨頭紛紛將重心轉向企業服務領域,這無疑展示了企業服務的前景,由此,也顯示了企業服務產業的結構性轉型,改變了過去吞食競爭對手的方式,以垂直技術為核心的解決能力,整合企業內部資源,通過對現有商業模式的賦能,創造更可觀的產業生態圈,實現雙贏模式。
頭部吃肉,中小企業服務商只能喝湯?頭部通過技術優勢、運營(資源)優勢和綜合布陣ABC(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逐步提升了企業服務市場的天花板,而中小企業(包括初創企業)如果不能在核心技術上與核心企業展開競爭,就很難進入市場;
以往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淡薄,沒有數據安全意識,低收費甚至免費購買盜版系統,最終導致企業轉型被動,難以突破。現在市場整體信息化能力提高了,什麼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解決方案的壁壘已經逐漸降低,企業管理達到了效益提高的效果,這一點上目前頭部的效應不那麼明顯,中小企業服務商就有機會做。
(1)助力「下沉市場」企業界,切入空白小眾市場。
按照企業規模和營收能力劃分,其中小微企業數量多,對GDP的貢獻大,需求集中較容易標準化,改進空間更大,著手這部分企業的企業服務市場,不和巨頭直面競爭,不盲從主流領域,結合疫情後時代的經濟復甦,政策扶持小微企業,注重這部分企業在成本管理和運營起點上的差距,利用「技術包圍」非一線城市企業,創造新的盈利模式;
(2)網際網路+賦能傳統行業專家,改變行業商業模式,並非不可能之事。
在傳統企業向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組織再造」-生產運營體系、組織體系、研發體系和產供銷體系行業重塑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機會。就拿阿里低調啟動的「犀牛智造」為例,這是一家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數位化智能化製造平臺,率先在服裝行業開始了新製造的探索。在犀牛智造背後,有曾是優衣庫前全球供應鏈總負責人伍學剛,甚至樣板工廠廠長胡志軍都在製衣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他們對服裝行業的深度洞察,即便是沒有「工業基因」的阿里巴巴也通過AI技術、數位化生產、IoT等數字科技創新,給服裝業帶來變革,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抱大腿:大金主併購投資,客戶資源不愁。
以雲服務為例,阿里雲更多的服務是從淘寶商家延伸而來的小B客戶,騰訊雲則更青睞渠道合作夥伴模式,典型的「大哥吃肉小弟不愁」,有大金主的加持,短期之內資金比較穩定,但如果合作期滿,持續的客戶資源很大可能會流失;打鐵還需自身硬,找準時機延伸新的客戶市場,取代弱者成為大金主不可失去的核心。
沒有大腿抱,資源有限可以考慮小成本切入風口市場,近年因微信營銷而發家的有贊、小鵝通、加推,產品經過充分的打磨,現已成為了業界的佼佼者。
(4)退而轉變利益焦點,從長期轉為短期,採用租賃外包模式
企業服務產品本身提供的就是持久性服務,靠的不是純粹的產品或服務單打獨鬥,往往需要根據企業客戶(B端)、企業用戶(C端)需求不斷定製迭代,一些企業服務商最初都是「自尊心強」,既想創新產業,又不想「淪落」為外包接要求,企業付費獲得服務是供需兩端的基本概念,外行人剛進入市場時,很容易用付費產品錯誤地找去尋找市場,一味的計劃製造平臺化產品很大程度上會失去增量的機會,相反,通過一些客戶案例分析自身產品服務的成本結構,提高交付能力或服務能力,利用優勢將產品服務外包、租用出去,聯動客戶穩住自己的收入,生存下來才是王道。
新的科技賦能,新的政策助陣,會帶來新的突破嗎?伴隨著5G城市級別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5G在企業服務方面的具體應用即將越來越多,新技術將衍生出新的產品,帶來新的服務價值,與近年來商業市場相比,對效率的追求將更加顯著,這對於供給端的落地方案、需求端的智能轉型都將是全新的機遇。
再結合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決策部署,鼓勵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培育數字應用新業態,這一系列的培育矩陣,意味著智慧城市深度商業應用的積極落地。
同時,新科技與新政策的互補還將為服務企業的市場注入新的方向,自上而下的「加速」既是助陣,又是優勝劣汰的新挑戰。
就像每年都有人預測的那樣:「在未來20年裡,企業服務將是常青樹行業的一大趨勢。」2021年剛開始,每個人都在昂首期盼下一個騰訊、阿里將在中國企業服務市場誕生,對那些想要在這個市場上創業的普通創業者來說,更關心的是能不能分一杯羹,相信在宏觀環境的樂觀趨勢下,中國企業服務市場的未來還能持續下去。喝湯的中小玩家,只要將企業服務做深做透,在巨頭夾縫中吃肉的機會還是有的。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