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南北經濟之謎:從「逐鹿中原」到「湖廣熟 天下足」

2021-02-18 啟真閣

「逐鹿中原」這句話,人所共知;但其中的典故,很多人未必清楚。金庸《鹿鼎記》開篇,解讀非常精彩:「鹿,貌似龐然大物;但性格溫順,遇到要吃它的動物,不會反抗、只會逃跑。因此古人常常拿鹿比喻天下。《史記》『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並起,大家爭奪;最後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得了這隻又肥又大的鹿」。原來如此。但為什麼說「中原」逐鹿呢?仍然與楚漢相爭有關。看下圖就明白了:

楚漢相爭,雙方控制的地盤如犬牙交錯,所謂「楚河漢界」;而爭奪的焦點,正是中原。再來看一張大家熟悉的地圖: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南方的吳蜀聯合、共抗北方的曹魏。兩邊對比,實力如何呢?乍一看,南邊看上去似乎面積還大些,加起來實力可能更強。至少差不多吧?真實情況,完全相反。諸葛亮《出師表》,開宗明義:「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漢失去荊州後,局限在四川、雲貴等盆地山區,國弱民疲;如果長期打消耗戰,大概率要被消滅。所以孔明主動興兵伐魏,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非常悲壯。那麼,坐擁更加遼闊疆土的吳,實力與魏是否接近呢?也差得遠!以人口為例。據考證,三國滅亡前的人口:蜀國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要知道,古代是小農經濟,有人口才有稅收、國家財力才強,軍事實力就有保障。以此推算,魏相當於兩個吳,五個蜀!別說吳、蜀還在明爭暗鬥,就算並成一家,實力也遠不如魏。難怪要說「中原逐鹿」——拿下中原,就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的確。與很多人的印象不同,中國近四千年的古代史,北方的經濟實力,長期碾壓南方;有華夏文明以來,至少到東漢、三國時期(公元3世紀)為止,都是如此。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上回《微評》,提到了「經濟地理」的重要性。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農業社會,更加關鍵。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華北平原;當時,那裡不僅河流充足、耕地廣袤平坦,氣候也遠比現在溼潤,降水充分,典型的「水土肥美」之地。放眼歐亞大陸,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寥寥無幾;大概只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巴比倫文明)、恆河平原(古印度文明)能夠媲美。我們的祖先,就在這些地方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漸漸出現了語言、文字、社會階層,孕育出文明之光。而南方呢?除長江中下遊、珠三角等少數平原,四川盆地外,基本屬於丘陵地帶。水網密布、山川起伏,土地往往被分割成小塊,不適合大面積耕種;產出有限,難以養活大量人口。再到福建、兩廣、雲貴,氣候炎熱、蚊蟲傳染病橫行;古人醫療知識差、難以生存,人口更加稀少。所以,從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北方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與南方相比,一直都有壓倒性的優勢。幾乎所有的傑出人物,比如王侯將相,儒、道、法、墨代表性的哲學家、思想家,有名的奇人異士,都出自北方;王朝更迭、金戈鐵馬,軍事爭奪的要衝,基本也都在這裡,所謂「逐鹿中原」。然而。就從三國結束、西晉短暫統一後的「八王之亂」後,情況開始起變化。南方持續了幾百年的趕超之路,經濟優勢越來越明顯。等到10-12世紀的兩宋時期,竟徹底翻盤、經濟全面碾壓北方,「北弱南強」的格局,就此定型近千年;直到晚清、民國近現代,才有所起伏。在波瀾壯闊的歷史中,細數南方的「逆襲」之路,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別關鍵:一是「衣冠南渡」。大量移民湧入,南北力量對比的天平逐步傾斜。不是說南方耕地偏小,難以養活大面積人口嗎?沒錯。但形勢所迫,中原戰亂,真叫沒辦法。可兩千多年間,發生了那麼多次戰爭,為啥都不大量湧向南方,偏偏「八王之亂」以後,不一樣了呢?那是因為:國土淪亡,異族入主中原!無數北方士族,難以忍受「胡人」的殘暴統治,紛紛舉家南遷。歷史上,這種情況比較大規模的,發生過三次:司馬家族篡魏後,以雄厚的實力滅蜀吞吳,一統天下、開創西晉。天道好還,一個白痴皇帝引發了空前內鬥,天下重新大亂。這次亂局,與以往歷次都不同:少數民族登上舞臺、扮演主角!匈奴、鮮卑、羯、氐、羌,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長期亂成一鍋粥,這就是著名的「五胡亂華」。危難之際,琅琊王司馬睿南渡長江,重新開創東晉;與北方胡族「劃江而治」,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長達三百餘年的大分裂時代正式開啟。此時,正值晉懷帝永嘉年間,史稱「永嘉南渡」。永嘉五年,匈奴人劉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陽,「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以後百餘年,北方動蕩不安。那些門閥士族們,帶領浩浩蕩蕩的家眷、民戶流徙到江東一帶,出現了有史以來、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北朝尾聲,北周權臣楊堅建隋代周、平滅南朝,一統天下;幾十年後,隋朝又被李唐取代,終於進入了輝煌的大唐盛世。「憶昔開元全盛世」,連續一百多年的繁榮下來,百姓不知戰亂為何物——偏偏「漁陽鼙鼓動地來」,北方的藩鎮安祿山、史思明悍然造反!雖說經過八年混戰,勉強平定了「安史之亂」,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惡化了;唐朝中央政府,事實上已經失去了對多地、尤其是北方的控制,南北分裂的離心格局又開始顯現。「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軍閥割據,使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百姓餘生靈塗炭、家園被毀,只好背井離鄉,到相對安定的南方尋找安居之所。這是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規模以百萬為單位計,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與北方平分秋色、甚至超過了北方。與前兩次相比,這回大家熟悉多了。「靖康之變」,國力明明不弱、建國一百多年的北宋,居然被金兵攻破京城,擄走徽、欽兩名皇帝及大批宮中人員北上,確實是罕見的奇恥大辱。危難之際,康王趙構重演司馬睿故事,改號「建炎」、渡過長江,創立南宋;史稱「建炎南渡」。

如圖。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儼然又是一個「南北朝」時代來臨。南宋版圖,與吞併了成漢後的東晉版圖相仿——可能還要略小點,因為西南有個大理國。此後,長達一百餘年的宋、金對峙,北方廣大淪陷區的民眾,不堪忍受女真人壓迫,再一次紛紛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環境、大量尚未墾種的耕地,象磁石一樣吸引著他們。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超過了「永嘉南渡」和「安史之亂」。隨大量勞動力和墾殖技術的發展,原先的「蠻荒之地」,終於變成了「魚米之鄉」,經濟上「南強北弱」的局面最終確立。二是技術躍。農耕技術質變,南方糧食產出劇增,蘇湖熟、天下足」。

前面說,與北方的廣袤平原相比,南方水網縱橫、耕地面積小。那北方移民大量湧入,可怎麼養活呢?要知道。自然條件,從來也約束不住這個智慧、勤勞的民族。確實,南來很多移民,吃飯人口增加了;但同時也增加了人力,還帶來了北方地區相對較高的生產技術。人多地少的壓力顯現後,倒逼技術出現快速發展,農業產出,也隨之發生質變。早在春秋戰國時,隨鐵犁牛耕在全國逐步推廣,南方原本難以開發的土地,已經大量被開墾出來。兩漢時期,四川盆地、江漢平原已成為魚米之鄉。更關鍵的變化,出現在唐朝。此時,江南太湖流域開始出現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與北方傳統的一年一熟、或者兩年三熟相比,糧食產量得到極大提高。這也得益於一系列技術革新:

比如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操作起來靈活、方便,特別適於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江南使用;再如「育秧移植」栽培技術。也就是先撒種,等幼苗長到一定高度時,再移往其他田間種植,這不僅能提高成活率,還能優選優植,提高水稻的生產量;包括唐宋時期,長期不懈的農田水利建設。水稻本是高產作物,隨技術進步,單位面積的產量也不斷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南方的糧食產出,不僅能夠養活本地的人口,甚至可以通過漕運北上售賣,養活更多的人。與此同時,北方卻變得日益乾旱,森林被破壞、草原變沙漠,耕地面積明顯下降,產出受限。經過這樣的此消彼長,到唐朝中晚期,南北經濟已經基本平衡;等到宋朝,就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明清時期則是「湖廣熟,天下足」。南方的農業,已經足以成為「天下糧倉」,終於成功逆襲。

三是「一帶」變「一路」,商業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2013年,我國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它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有著深遠宏大的歷史背景;其中,也暗含著、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的清晰脈絡。概而言之,唐「安史之亂」以前,中國的對外商業活動,主要以西北的「陸地絲綢之路」為主;而中唐以後,則轉為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主。活躍、繁忙的商業活動,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對南北經濟實力的變化,也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這不需要過多的展開,看下圖,基本就能明白:

顯然,「陸地絲綢之路」以西安(漢唐長安)為起點,沿著河西走廊蜿蜒西去,經過新疆、中亞,一直到達歐洲;而「海上絲綢之路」,則從泉州、廣州、明州(寧波)等為起點,繞過東南亞、印度,到達中東、歐洲。那為什麼說中唐「安史之亂」是巨大的轉折呢?道理很簡單:它構成了大唐盛衰的分界線。在此之前,盛唐氣象,大軍橫掃沙漠、打通西域;而此後,唐朝國勢日衰、軍事力量一落千丈;被強悍的吐蕃坐大,丟失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參見「安史之亂」地圖)。陸上絲綢之路,由於「出國」太過困難,逐漸被廢棄。到兩宋,軍事幾乎從來就沒有強大過,根本無力恢復河西走廊;那些絲綢、茶葉、瓷器的出路,順理成章、轉向海上航線!不誇張地說,「海上絲綢之路」,塑造了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的傳統文化基因;從「一帶」到「一路」,這個轉變是如此重要,迄今都有深遠的影響。比如,南方的商業氛圍、南方人的經商意識,經過漫長的歲月積澱,遠超北方。說到這裡,南北經濟史上那些事兒——北方如何由盛轉衰,南方成功逆襲、強勢千年的過程,告一段落了。需要重點提示的是,南方沒有任何必要,沾沾自喜;甚至感覺良好、搞地域歧視。經濟固然重要,但遠不是一個地區(國家)強大的全部。有個特別典型的例子。1644年清兵入關、順治北京登基時,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史稱「南明」。由於它坐擁南方半壁河山,江南賦稅富甲天下,擁兵也號稱百萬之眾;乍看上去,與東晉、南宋相比,優勢只會更大。照理說,與北方的滿清抗衡個幾十、上百年,應該不成問題吧——沒想到,弘光政權只搞了不到1年,清兵一到城下,就摧枯拉朽般失敗;剩餘的南明勢力且戰且退、苟延殘喘,到永曆帝雲南被戮、徹底鞠躬下臺,也才十來年時間。

反觀歷史上,那些強大的王朝。比如漢、唐、明、清;尤其明、清兩代,都是巧妙地利用北方的政治軍事、南方的商業財富優勢,調動各種資源、匯聚各種力量融為一爐,全國一盤棋,維護大局的平衡與穩定。施展教授在《樞紐》一書中,對清朝如何借力打力,將漢、滿、蒙、回、藏各民族融為一體,破天荒建立起多元化大帝國、存續兩三百年,有非常精彩的論述。篇幅所限,就不羅嗦了。下次有空,再聊南北經濟的其他話題。本文作者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程迅,感謝作者大力支持。


文中觀點

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尊重原創,轉載請後臺聯繫。

【微評】誰能解釋中國經濟就能獲諾獎?中國經濟強勢之謎新解

相關焦點

  • 「蘇湖熟天下足」,蘇州是如何成為的?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把農業放在民生之本。蘇州,地處太湖流域,歷來有著「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蘇州的「天下糧倉」是如何形成的! 宋元時期成為「天下糧倉」 自宋代以來,江南地區就是中國的經濟高地。
  • [預告]逐鹿中原資料片 輕功載具水陸空城戰
    【新俠士】點擊右上角,關注劍網3官方微信,或加微信號:ksjianwang3;或查找公眾號,搜索劍網3【老江湖】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逐鹿中原名人堂,無雙之魂兄弟來戰
    作者:【緣聚無雙】逐鹿中原名人堂︱無雙之魂兄弟來戰伺服器:逐鹿中原(雄霸天下)
  • 【英劇】【懸疑/罪案】謎湖之巔1-2季
    謎湖之巔 第一季 Top of the Lake Season 1 (2013)謎湖之巔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 · · · · ·  懷有5個月身孕的12歲女孩Tui Mitcham緩步走入冰冷的湖中謎湖之巔 第二季 Top of the Lake Season 2 (2017)謎湖之巔 第二季的劇情簡介 · · · · · ·  時隔4年回歸的第二季《謎湖之巔2:中國女孩》中,伊莉莎白·莫斯扮演的
  • 「逐鹿中原」今日公測 橙色坐騎首曝
    俠士不僅能在秦皇陵中收穫諸多青銅秘寶,還可積累「太初陵社」聲望,兌換珍貴獎勵。25人秘境:風雪稻香村(P9:風雪稻香村場景)唐簡、李復等人即追蹤而至,此外,為尋覓身世之謎的遺孤陳月也來到此處,穆玄英和莫雨為護其周全,也不約而同趕往此處。多股勢力紛至沓來,這白雪皚皚之下的山村已然無法保持往日的寧靜,狼宗、九天兩股勢力即將紐合,天下局勢愈發動蕩。5人秘境:墨家秘殿(P10:墨家秘殿勁敵)
  • 湖廣大地多奇才
    這充滿張力的波濤裡,激蕩著湖廣大地的浪漫與奇特,變通與倔強。 三峽奇,荊江險 對尚未真正遨遊海上的人們而言,這片巨湖無異於一片汪洋大海。有了雲夢澤的自然調蓄,彼時的長江中遊並無水患之憂,農業灌溉常年得到滿足,這也是楚國能夠強盛,一度成為控制範圍最大的諸侯國稱霸一方的重要條件。 然而,雲夢澤在之後不斷萎縮,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湖,最終在明朝嘉靖年間完全消失。從此湖北成了「千湖之省」,長江荊江段河道獨立出來,富饒的江漢平原形成。
  • 微評天下(2020年12月4日)
    微評:正常家長會保護孩子的隱私,有素質的家長還會有意識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而這種靠曬娃賺錢的人,簡直沒有做家長的資格,有些行為甚至屬於打法律擦邊球。視頻平臺作為企業要講社會責任,不應縱容「啃小族」流行。@新華網:#綠皮車禁菸#  近日,山東的王先生在乘坐濟南到北京K102列車期間,因6個多小時的旅程一直在呼吸二手菸,中途向列車乘務人員求助後也沒能解決問題,行程結束後,王先生就向法院遞交了訴狀,要求負責承運K102次列車的鐵路公司取締吸菸區並承擔賠償責任。關於綠皮車該不該全列禁菸一事,網友們說法不一。
  • 《謎湖之巔 第二季》我身體裡的你
    這是《謎湖之巔》的第一季留下的懸念,Robin在第一季裡曾帶著這個秘密戰鬥,第二季她的腦子卻象在酒精裡泡大發了,整天迷茫、痛苦。鏡頭也霧蒙蒙的,陪著神智不清。實際上二季所有女人的腦子似乎都廢掉了。有一個舒適家庭的美貌少女Mary,對一個骯髒、下流的中年罪犯犯了斯德哥爾摩症。比起編導寓意的童年創傷、和同性戀養母的齟齬、「尋根」等「病因」,她看上去更象大腦缺損、全身抽風。
  • 北京八大未解之謎
    1.雙龍之謎封建帝王號稱真龍天子,帝都自然就成了「龍居」之地。第二:「鬼門」之謎門釘本是大門上的裝飾,後來把門釘數量與等級聯繫到了一起:帝王家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顆;親王府七行九列、六十三顆;公爵府是七乘七、四十九顆;世子府是五乘九、四十五顆,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與世子府相同
  • 廣清永高鐵在道縣設站是明智的選擇,可以促進永州南北發展平衡
    導語:在近日的永州人大會上,11位人大代表呼籲廣清永高鐵在道縣設站。廣清永高鐵,是廣州經清遠、永州到重慶的重要通道,建成後,廣州到重慶只需要4小時就可到達。而對於永州來說,廣清永高鐵的開通,對永州對接粵港澳,提升自身經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明神宗的收稅使之陳奉:強搶豪奪,敲詐勒索,使湖廣百姓苦不堪言
    ——1601年),湖廣承天府人。他出身市井無賴,品質惡劣。進入皇宮做了太監後,因為善於察言觀色,受到了明神宗的賞識,到萬曆二十多年已經成為了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二月,陳奉受皇命前往湖廣徵收荊州店稅,兼採興國州礦洞丹砂及錢廠鼓鑄事,三月改為徵收湖廣店稅;八月又兼任湖廣礦監。萬曆二十九年,被調回北京。在湖廣的兩年中,他濫徵商稅,勒索礦銀,敲詐百姓,誣陷官吏,甚至掘墳挖墓,滿足私慾,無惡不作。
  • 《謎湖之巔 第二季》年度最佳
    謎湖之巔2:中國女孩第一季以風光和質感取勝 案件的推理懸疑和真相實際上只起到推動劇情的作用 以背景的姿態出現 劇主要展現的其實是人的情感認知和生活狀態 到了第二季 案件就更加弱化了 那點小小的懸念都比不過生活本身精彩 集中展示了幾種極端之愛 懵懂的 迷茫的 熱烈的 激情的 甚至還有所謂的大愛 都是那麼極端 劇情上比第一季更順 故事華更明顯 比第一季看的順了許多
  • 《謎湖之巔 第二季》對抗所有人的性別之戰
    在劇集《謎湖之巔:中國女孩》中,這些如詩般的人物和畫面不停交錯,講述的則是一場如何對抗性別壓迫的女性大戲。從小鎮到大城紐西蘭導演簡·坎皮恩無疑是女性導演中的宗師,她的作品雖不多,但卻貴在對同題材的堅持。從出道至今,她的所有電影幾乎都是講述女性的,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女性如何在男權當道的社會環境下存活的故事。
  • 南北經濟差異的真相,北方真的不行了嗎
    也就是說自70後有記憶起,南方經濟就已經是小跑步前進了。可為什麼近幾年南北經濟差距才不斷的被渲染、被強調呢?拐點就出現在2014年。2014年東北地區經濟數據被發現注水嚴重,於是開始著手核實和修訂GDP數據,也就是把多年積累的水分給擠掉。不過修訂GDP只是直接原因,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的更深層原因,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就埋下了。
  •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追本溯源,來分析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的原因
    經濟發展是非常選擇時機,就像雷軍老師說的,有很好的機會,即使是豬也能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飛翔, 現在我國GDP大省多在南方,國家經濟重點也向南方傾斜, 即使是經濟發展相對比其他南方城市差的西南地區,也用經濟指標數據懸掛西北和東北地區, 那為什麼南北差異這麼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追求書籍的可追溯性,在歷史的發展中尋找答案。
  • 【家林微評】| 第33期 寫在母親節的感悟
    【家林微評】| 第33期 寫在母親節的感悟 2020-05-10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逐鹿中原」今日首測 海量新玩法揭秘!
    喜迎資料片首測來臨,《劍網3》校園嘉年華將在明日走進校園,魅力coser現場講解指引,更有精美周邊,超值好禮等著你拿!備戰正式服信息:開放時間:3月31日12:00月卡新服:電信四區 【厲兵秣馬】Tips:為了增加更豐富的遊戲體驗,「逐鹿中原」測試服客戶端更新包將於20:00發布。
  • 2021.02.19「海之謎」每日一謎
    ,@拖起明天的太陽,@打虎上山,@流浪的人生,@風清,@張力,@🌼花子🌺,@忠見誠,@湖上一舟,@🐬南林,@一葉知秋🍁,@Mangata,@長城,@蘇州市華僑燈謎會(鳥叔),@老辣,@龍行雲恩,@HYY,@金松圖文快印,@馮唐,@顧炳琛,@展翅,@雪貝貝,@林忠升,@言者無疆,@申張,@人間三月天,@應該有胸懷,@馬踏飛燕到姑蘇,@金池夜雨,@陳碧虹,@衡水老白乾王俊傑18837526077
  • 被瑞幸坑了的順豐 2020年4月27日周一|天貓|順豐|愛奇藝|喜茶|微評...
    (21世紀經濟報導)微評:輿論熱潮下,九價HPV疫苗漸漸成為了一款疫苗「網紅」,打開缺口的背後,無疑是一個上億市場的呈現。在健康第一的大環境下,疫苗市場「錢」景當然好,但前提安全性與功效性雙打達標。2、京東4.5億元入股凱撒旅業,要抓旅遊業復甦第一波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