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導演:加布裡爾·穆奇諾
演員: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桑迪·牛頓
《當幸福來敲門》是由加布裡爾·穆奇諾執導,威爾·史密斯等主演的美國電影。影片取材真實故事,主角是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獲得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清晨,我翻出《當幸福來敲門》這部片子,默默開始看。 電影裡沒有漂亮的演員,沒有花哨的剪輯,也沒有精彩的配樂……但是卻有一個好故事,一個足以令我坐在電腦面前看完並為之感動的好故事。
《當幸福來敲門》,聽名字,我以為又是一塊荒誕的餡餅,不偏不倚地砸在那裡。可是看完了之後,我才發現,克裡斯的成就裡面寫滿了奮鬥,那種精神帶給我們的卻不僅僅是悸動,那種震撼是一種力量。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然而,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真實感遠遠大於藝術感,所以心中那份感動和所給予的震撼與鼓舞也是沉甸甸的。影片的幾個鏡頭讓人感喟不已,不禁溼了眼眶。克裡斯為了改變生活窘境而每天提著他那舉全部家當購置的掃描儀奔波於各大醫院去銷售,盡情「享受」著醫生的拒絕和揶揄,而回家後卻還要小心地安撫妻兒,心裡不禁一陣陣心疼。終於,妻子再也無法忍受這樣貧寒而又毫無起色的生活,憤然離開。他的憂傷與無助又一次刺疼了我,生活在煎熬著他,看著房東憤然將他和兒子的東西丟在房外,而他只能帶著疲憊的心,拖著心愛兒子,開始流浪,四處找尋住所。當父子兩人在公共衛生間的角落依偎著,有人想近來方便之時,而他用腳抵著反鎖了門,不敢出聲,痛苦傷心的淚水順腮而下時。。。。。。
他的自信,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很難相信這樣的他不會有更多的機會;拎著重物滿大街飛奔,冒著生命危險在車流中穿梭,追討被偷的儀器;被妻子拋棄,獨力撫養兒子;被追討房租,進而掃地出門;會因為18元的的士費而奪門而逃,大喊「sorry」;會為了進入宗教收容所,而撒謊插隊;會為了趕時間去排隊,坐公車時而枉顧「女士優先」的紳士禮儀;會在無處住宿時,與兒子玩著幻想的遊戲;會為了給兒子一個安定的環境,走投無路時,去賣血緩解困難。憑藉著堅韌的毅力,追求幸福的執著,對兒子深深的愛,最後他成功了。 還記得他第二次流淚,是在被接納進入公司時,他在老闆面前已經熱淚盈眶,表示感謝,但離去時,他顯得很平靜;走在人潮中,他激動萬分,不知該怎樣表達、宣洩自己的激動與喜悅,最後他跑到兒子所在的幼兒園,一把抱住兒子,緊緊的,流下了熱淚。不知道,他那段經歷是困難,還是幸福。他在追求幸福,其實幸福早就在他身邊,他擁有兒子對他的信任,他對兒子深深的愛。這是偉大的父愛,也是一個追求幸福者的楷模,他讓所有在困境中的人感到震撼,更讓處在安逸之中的人們汗顏。「別讓人家跟你說,你成不了大器,„„你有夢想的話,就得保護它」 幸福自己會來敲門,生活也能得到解脫。克裡斯最終得到的幸福,當老闆告訴克裡斯·加納正式加入公司時,他眼中充滿了淚水。克裡斯·加納衝到託兒所與寶貝兒子深情相擁。是啊,「當幸福來敲門」,我該怎麼做呢?我是否能夠馬上開門,把他留住呢?其實,幸福只是個人感受,只要心中懷有希望,幸福一定會敲想你的房門。
上帝給了我們生存的境遇。同時,也在我們出生前的靈魂裡,種下了一顆等待成長的種子。當我們出生,那顆種子便也萌發。我始終都相信,上帝在我的靈魂裡,播下了一顆為寫作而生的種子。面對著生前的未知和死後的虛無,我,我們,只能面對著生死之間短暫又漫長的路途。在這條路上,我們將要經受的,是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當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驅逐出伊甸園的那一刻,我們人類註定要在這段生死之間的路途上,追逐幸福。這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也是對人類最大的寬容和恩慈。只要是一個人的時候,我總是要問自己,我要的幸福給我帶來的是什麼?我無法去給予準確的定義。因為,在這樣的路途上,在生於死之間,它——我所追逐的,給我帶來的是怎樣的,我無法確定。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是鮮明的希望,還是恐懼?
而這部電影帶給我很多,我知道困難最終沒有征服克裡斯的堅強,在經歷了失敗,失敗,失敗,還是失敗,但最後還是苦盡甘來。《當幸福來敲門》讓我學到了很多:要樹立明確的目標;要有認真、執著的精神;要懂得抓住每一次機會,還要有責任心等等。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你可以一夜之間是富翁,也可以是一夜之間成一個無家可歸的人,當一切發生的時候不要氣餒,在哪跌倒在哪爬起來,相信只要不斷地付出努力,一切會變得好起來,不要被命運嚇到,更不要被自己打敗。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人生不可能一直是低谷。這部影片給我在以後的人生的路途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上帝給了我們生存的境遇,同時,也在我們靈魂裡,種下了希望的種子。當我們出生,那顆種子便也萌發。面對著生前的未知和死後的虛無,我,我們,只能面對著生死之間短暫又漫長的路途。在這條路上,我們將要經受的,是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當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驅逐出伊甸園的那一刻,我們人類註定要在這段生死之間的路途上,追逐幸福。這是上帝對人類最大的寬容和恩慈,是給予我們的最好的饋贈。只要是一個人的時候,我總是要問自己,我要的幸福是什麼?我怎樣去打動幸福?當幸福來臨,我又怎樣去把握住他?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是鮮明的希望,還是恐懼?我想,現在我明白了,一切的苦難,都是希望,它引導著幸福一步一步地走近我們。 我深刻地覺得,這部影片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勵志片,它會成為我今後人生的一個航標,一種激勵,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它是一句格言,卻遠比格言更給給予激勵。他給予我的是勇敢,是與苦難相處的訣竅。所以對於未來的挑戰,所有的不定因素,我開始藐視。每個人都可以等到幸福。
我想起《無間道》那句歌詞: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只是沒有人願意認輸。主人公從來沒有豪言壯志的許下什麼承諾,他只是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的向上攀登。我們明白,他從來沒有畏懼,從來沒有過退縮。我想,人生無論大喜大悲,無論面臨怎樣的磨難,面臨怎樣的考驗,都應該保持一份淡定、一份從容和一份執著——就像主人公克裡斯。因為我們堅信幸福就在我們身邊不遠處,而她註定某天會來敲門。 我們亦應該像他一樣始終堅信著夢想。我相信,上帝在我們生命裡投下的那顆種子終會發芽。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但是,對於生命,我們所在意的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輝煌和偉大,而是在生命的過程裡,戰勝種種困難後的高尚和崇敬。生命的勇氣也正是源自於此。美國《獨立宣言》中不斷提及幸福一次,它所暗示的,或與就是一種信念和期待。有了夢想,就要不惜一切去保護它。我們堅守著夢想,就是給幸福一個承諾,幸福,也一定不會拋棄我們。
於是再回頭看這六個字,「當幸福來敲門」,會有一種敬畏油然而生。當回味這種「幸福」,我覺得所有的苦難都是一種幸福。我分明的看到,他再從上帝關上的門那裡攀登,然後爬到了一個窗的高度,看到了太陽的燦爛,生活如此美好,連苦難都顯得如此可愛。守護好自己的夢想,善待一切苦難,給幸福足夠的真誠,幸福一定就會來臨;當幸福來敲門,用一顆樸素的心來迎接,幸福將會永遠停在你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