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2020-12-23 樂藝會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

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佳展回顧

無極齋分享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

由西泠印社聯合浙江省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義烏市博物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洹社、乾嘉文化協辦的「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

「青銅器全形拓舊拓」部分,將展出商周秦漢青銅器全形拓81件,原器若干,藏品時期全、內容全、拓工全、表現形式多樣。為展現青銅器全形拓的不同表現方式,如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青銅重器,匯公私藏於一體,最大限度的展現青銅器傳拓全貌。同時還展出以拓片、題跋、補畫相結合的博古圖,以及黃牧甫手繪線稿圖以及博古圖,對全形拓發展全脈絡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殷墟青銅器全形拓新拓」,展出殷墟出土青銅器全形拓23件,時代分屬殷墟文化二、三、四期。

「他類金石器物老拓」,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碑刻、雜件、古籍40餘件,多數為金石名家收藏題跋,部分為首次亮相,不乏初拓本、舊拓本等珍稀拓本。

「當代新拓」展出新出土的器物拓本22件和實物12件,以食器、兵器、權量器、銅鏡以及碑帖為主,在恢復傳統技藝的今天不乏傳拓佳手,對金石傳拓的復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意義。

清陳庚繪六舟剔燈小像橫披

浙江省博物館藏

馬衡、鄭家溉等題

散氏盤全形拓

焦山周鼎拓片

西泠印社藏

顏元仿李復堂畫意

金焦雙鼎博古圖軸 私人藏

陳簠齋藏毛公鼎精拓本

楊魯安跋 西泠印社藏

鄧散木跋

毛公鼎全形拓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相關焦點

  • 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上篇:無極齋分享
    硯德清風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上篇佳展回顧 無極齋分享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
  • 全國金石傳拓作品 邀請展鄭州展啟幕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裴蕾 成燕)12月19日上午,「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鄭州展」在鄭州博物館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金石愛好者近百人參加開幕式。本次鄭州展將持續至2021年1月4日,是繼河南博物院首展後第二次展覽,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政協鄭州市委員會聯合主辦,黃河水利委員會新聞宣傳出版中心、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鄭州市文物局等單位協辦,市民可以免費參觀。
  • 12月19日,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展鄭州展,在鄭州博物館開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首展鄭州展」將於2020年12月19日——2021年元月4日在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168號)開幕。展品中既有平面拓、全型拓、穎拓等傳統拓種,又有彩金拓、立體效果拓、立體全型拓等創新技法 ,既有鴻篇巨製、也有盈尺精品,門類齊全、精品薈萃,對當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代表性技法進行了系統總結。展覽按照「文明肇始」、「金石文脈」、「神飆靈飛」、「大漢遺風」、「教化互鑑」、「民俗記憶」六個部分進行布展陳列。之後,將利用四年時間,沿著黃河九省,進行100場巡展 。
  • 愛印人不能錯過、不看遺憾的印文化大展:韓天衡先生介紹印文化大展
    —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三: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四: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五: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七:無極齋分享《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上篇:無極齋分享鎮江博物館系列《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下篇:無極齋分享鎮江博物館系列
  • 畫家楊林: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傳承與發展
    摹錄文字是一項艱苦而耗時的工作,為了更準確細緻地考釋文字,在照相術出現之前,便發明了以墨傳拓鐘鼎、石刻文字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並不能完全滿足形制、紋飾等方面研究的需求,因而全形拓應運而生。總之,全形拓是從普通的墨拓演變、升華而來,從一開始就與金石學緊密相關,並且是在金石學發展過程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其最初功能是服務於金石學研究,藝術功能的彰顯則是後事。
  • 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下篇:無極齋分享
    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下篇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曾在故宮舉行。展覽共展出清代宮廷藏硯140餘件,另外還有30餘件輔助展品,其中大部分展品為首次展出。
  • 【靈博展訊】「金石恆久•拓留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
    【靈博展訊】「金石恆久•拓留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應邀在慶城縣博物館展出 2021-01-16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傳拓藝人:「手心溫度」定格「金石」真面貌
    高展攝   上紙、刷紙、上墨……完成一件字口清晰的拓印作品的步驟看似簡單,但實則要有多年的藝術功底,這「一拓一印」之間更是考究傳拓藝人手臂用力點,時強時弱,今年48歲的甘肅藝術家麻曉雷醉心於中國傳統藝術傳拓,「傳拓就是古代『照相機』,傳拓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 傳拓作品如何講述黃河故事?大飽眼福的好機會來了!
    本報訊您對傳拓[tà]作品感興趣嗎?大飽眼福的好機會來了!「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首展」將在河南博物院東配樓第二展廳舉行至11月22日,156件精挑細選、涵蓋多種傳拓藝術形式的作品參加展覽,講好「黃河故事」,詮釋悠久厚重的黃河文化。
  • 版畫遇上青銅器,這裡有一堂特別的美術課
    凹凸之美  著名學者容庚教授曾說:  國寶青銅器「雖可以傳久,但不能流遠」  故而產生了青銅器的傳拓技術    在這堂特殊的美術課中,老師通過分析青銅器的傳拓技術,回顧了凸版畫的發展歷程。同時結合本次「美柔汀」特展,帶領同學們了解學習凹版畫的印製原理與技法,借青銅器的傳統紋樣,親手刻制凹版畫。
  • 《克裡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無極齋分享
    克裡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
  • 身殘志堅,傳拓師馮萬朋和團隊用心「拓」出精彩創業路
    傳拓,就是將生宣紙覆蓋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圖案上,待其幹後,再用拓包打,把金石器物的文字、圖案拓印出來的一種技藝,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傳統文化,它以一紙一墨,讓金石不朽,為物象留影、歷史研究和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古代的照相機」,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 心有文兮硯方潤:無極齋治硯記
    無極齋出身書香門第,藝術世家,從小就對藝術尤其是硯臺收藏耳濡墨染,擔任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之後,更加活躍於藝術策展領域。韓天衡美術館的陳列中,古代硯臺精品收藏是一個重要的展陳版塊。韓天衡美術館也曾經舉辦過在業內頗受好評的硯臺精品展。無極齋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硯臺新作品,也完成了一次很嗨的當代文人介入文房的新實踐。
  • 2019濰坊陳介祺金石文化周|萬印樓當代篆刻精英收藏工程千人千印大展在金石之都開幕
    來自中、日、韓、法、馬來西亞等國篆刻家協會、印社機構和篆刻藝術愛好者、從業者和觀眾等近千人齊聚十笏園文化街區中心廣場參加開幕式,內容包括群英薈萃——萬印樓當代篆刻精英收藏工程(2015-2019)千人千印大展等金石高端展覽9個、萬印樓大講堂學術講座、精品捐贈7項、百名金石篆刻名家進校園、傳拓藝術傳承演示、第四屆金石用品博覽會等金石文化活動。
  • 李凱:金石有奇緣——張廷濟及其《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
    李凱 清朝中後期,由於考據學的興盛,藏家輩出,著述豐富。若論詳實生動,少有能出《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下稱《古器物文》)右者。該書作者為嘉道年間嘉興著名金石收藏家張廷濟,他在書內以拓本加題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數百件,開列十冊。
  • 弘文博物攜手上奇設計 金石文化進入世界設計殿堂
    此次獲獎作品以弘文博物所藏上古巖畫、西周青銅器、漢晉古磚等金石拓片為設計語言,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視覺衝撞和融合,更將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注入其中,贏得了賽事專業評委的高度認可。這也是中國金石文化第一次亮相世界級設計大賽的舞臺。
  • 吳大澂藏彝器全形拓
    吳大澂精於鑑賞金石古物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一生嗜喜收藏曆代金石、書畫、鐘鼎彝器、璽印、陶器,多有獨到見解。廣交藝林人士,與鑑藏家陳介祺、潘祖蔭、王懿榮時通問訊。1851年入萍花社書畫會,1895年與顧鶴逸、陸廉夫、吳昌碩、金心蘭、倪田、任立凡等創立怡園畫會。 書法以篆書為著名,擅長花卉、工山水。
  • 彧元堂傳拓:古老的「複印」技術
    靠的就是傳拓。滄州的彧元堂傳拓技藝河北省級非遺傳承人劉世濤專門從事傳拓工作已近30年。他告訴記者,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碑刻都是請當時的書法名家題寫,稱為書丹;再請勒石高手刻成,這種碑刻「下真跡一等」,也極具價值。傳拓技藝使其能夠廣泛傳播,也使人們對在臨摹經典書法作品時更加便捷。傳拓作品為拓本,一般被稱為拓片。
  • 山西拓跡匠師陳旭:扑打壓實 金石有聲
    這便是拓跡,又稱拓片、傳拓,最早記載在《隋書》,「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古人用拓跡來研究碑刻上的文字內容、字體結構。它是古代的「照相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門曾經輝煌的技藝,漸漸鮮有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