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唐代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有一首好詩被人讚賞就實屬不易,何況有些詩人卻有很多作品入選《全唐詩》。
比如盛唐詩人王維,不僅詩書畫、音樂等都很精通,而且還受母親影響,從小就信佛禪宗,也經常以禪入詩,故而世人稱其詩佛。王維共有四百多篇詩文流傳於世,其中既有編進中小學教材的,也有入選《唐詩三百首》的。
王維的作品題材多樣,語言清新樸實,卻值得人們細細咀嚼。詩佛之所以能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產生較大影響,都因為他的作品意新語工,不僅情景交融、含蓄雋永,而且詩畫結合,經常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五言詩,語言清麗,詩畫結合,更令人如臨其境。
曉行巴峽
唐代:王維
際曉投巴峽,餘春憶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
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
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唐代開元29年春,王維以侍御史知南選,到了荊州襄陽,後溯長江西上,此詩即為去巴峽途中所作。詩中雖流露出獨在異鄉的淡淡離愁,但總的看來,他的情緒並不低沉,而是以欣賞的目光,來觀察異地風情。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很善於抒寫異地的優美景物、以及風俗民情等,從中捕捉一些特殊的美感。詩中有很多名句,都寫出了即目所得的優美風光。
首兩句先點明了時間和地點,時值暮春,詩人急於趕路,拂曉時分就開始出發。雖然他行經巴峽,心中卻思念著遙遠的長安。雖然旅途艱辛,好在沿路美景無數,更讓詩人見識了很多風俗人情。
王維首先注意到江邊浣衣的少女,居然這麼早就開始勞作;他又聽到朝陽裡傳來一片雞鳴,似乎也在歡迎詩人的來到。隨著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籠罩在江面上的迷霧也漸漸消散,舟船也慢慢聚攏,隨之就開始了水上人家的集市。
作者由近及遠地介紹了浣女、雄雞,又隨著時間推移,又描繪了舟船、集市以及來往穿梭的遊客,展現了一幅熱鬧非凡的水鄉人家的風景圖畫。
詩人著急趕路,無法在此細細欣賞,只能遙望江岸遠山,他忽然發現山橋竟橫跨在樹梢之上。詩人觀察細緻,也描寫細膩,「山橋樹杪行」,必須是在特定的角度才可看見,而詩人也用詩行,定格了這幅別致的畫面,更令人遐想。
接下來的兩句,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更別具詩情畫意。詩人為了看得清楚,又登上更高處,終於看見了更多的住戶,而遠處的閬水和白水,在清晨的陽光照耀下,也顯得明亮晶瑩。
而從詩人身旁走過的人們都說著異鄉的方言,黃鶯卻似乎依然啼著故裡的聲音。詩人遠離故土,雖然有些惆悵,但慶幸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微可以排遣一點背井離鄉的愁情。
王維的這首五言詩清新有味,不僅遠近交替,而且重點突出。作者抓住曉行的特點,以及巴峽的特殊風貌,詩畫結合地描繪了一幅暮春的畫面。
「女浣、雞鳴」,從視聽兩方面,展現出拂曉的信息;而「樹杪行、二流明」,也從空間的不同層次,描繪了巴峽地勢險峻的特點。
詩人雖有思鄉之愁苦,但更陶醉於異鄉的迷人風景,以至於覺得此處的黃鶯啼鳴也與故鄉無異。全篇境界開闊,層次分明,詩人情感真摯,發自肺腑,讀者更感到猶如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