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是初唐才子,曾經在門下省做過文書,後來覺得前途無望,就辭官歸隱。回到家鄉,詩人感到眼前的事物都無比熟悉和親切,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讓他詩情蕩漾,於是譜寫了一首流傳久遠的不朽詩篇。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家鄉在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時值秋天、暮色茫茫,詩人站在東皋上舉目四望,周圍一片靜謐,甚至連一隻飛鳥也看不見。詩人頓時有一種孤寂和失落感。
雖然他知道隱居生活本該遠離塵囂,安貧樂道,但畢竟從長安歸來,還有一陣子才能適應。不過王績天生就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很快從失意中緩過神來,靜靜地回顧著這些年的經歷,心情終於恢復平穩。
中間兩聯描寫生動,展現出秋日田野中的美好畫面。層層的樹林,染上秋日的金黃;起伏的山巒,灑滿落日餘暉。放牧者驅趕著牛群,獵人們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
如此寧靜遼闊的畫面,終於讓詩人釋懷。大自然如此美好,還有什麼煩惱,詩人情意盎然,筆端靈動,將光與色、遠與近,都調配的極其和諧,完全忘情於安逸的隱居生活中。雖然最後詩人長歌懷採薇,多少有點悵惘,但高士胸襟、一腔隱情卻盡顯無遺。
淇上田園即事
唐代:王維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
王維是盛唐時期與李白、杜甫齊名的大詩人,他15歲時就才華橫溢,20歲時就寫出很多名篇,更表現出其積極用世的思想。不過王維也是凡夫俗子,時而希望建功立業,時而又想退居山林。
大唐開元22年,王維的弟弟王縉在河南登封做官,王維一時沒有工作,便隱於嵩山。這裡不僅有高聳的群峰,而且還有淇水靜靜流淌。王維當時才三十歲不到,卻喜歡這裡安靜閒適的生活。
詩的大意是:我隱居在淇水之畔,村東原野開闊無山。夕陽隱入桑柘樹外,淇水光映閭井之間。牧童向著村中歸去,獵犬隨著主人回還。守靜者何所作為?趁著天亮把柴門關。
淇水在河南省北部,流經淇縣,注入衛河。作者描繪了一幅薄暮時分田園風光畫面,顯得自然親切。田野平曠,可以看到太陽隱沒到村邊桑柘樹之外;夕陽照著河水,水面的波光映亮了閭巷。
而日之夕矣,牛羊下來,所以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尾聯流露出對自己無所事事的自嘲,詩人卒章顯志,表現出欲用世而未能得感慨。
縱覽這兩首描寫郊野的五言詩,風景如畫,卻樸實無華。王績的作品樸實自然,清新明朗。雖然有點剛隱居時的惆悵和不適應,但主題依然是歌頌田園生活的美好。王維則正在積極上進期,不久後他就向宰相張九齡寫了一封自薦信,希望能得到信任和提攜。
所以兩位詩人的處境不同,心態也各異。讀者很明顯就可以看出,兩首詩的頸聯意境相似,王維雖然化用了王績的名句,卻更顯新意,而且在尾聯也顯恬淡,不像王績那樣,多少有些哀怨和對仕途的留戀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