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號所刊文章,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原創
三年前的一場「作弊戲碼」回歸了。
電影《天才槍手》
2017年,改編自2014年SAT亞洲考場洩題舞弊案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成績喜人。從兩小時加長到12集的劇版《天才槍手》,儘管演員大換血、故事有不同,但還是熟悉的味道、相似的基調,讓人重溫「緊張到嘔吐,喪氣到痛哭」的感覺。
電視劇版《天才槍手》
把青春片和懸疑、諜戰、動作等類型片相融合,用快節奏、強情節呈現作弊奇觀,手心出汗、不錯眼珠的觀看體驗將代入感詮釋得淋漓盡致……有電影版珠玉在前,橫在劇版改編面前的一座大山就是如何避免陷入「翻拍必爛片」的魔咒。就目前放出的前6集來看,劇版在讓時長增加、體量擴充但遠離「注水」的同時,還有著更大的野心。
反抗的方式竟是躬身入局
劇版《天才槍手》相對變緩的節奏讓故事的鋪陳和線索的展開更加細膩。如果說電影版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場場瞞天過海、驚心動魄的作弊過程,以及對男女主不同結局的唏噓,那麼劇版則擁有更多空間講述「故事開始的地方」。
劇集開篇,平靜的表象之下,琳的生活一直被「作弊」包圍。英語拼詞賽場上,對方教練用寫有答案的橡皮提示選手;學校裡,數學老師通過補習班給學生洩題;校長承諾的全額獎學金突然變卦,需要她和同樣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寒的班克平分;家裡,一張收據讓琳發現學校竟向父親收取了20萬元贊助費……
第一次,琳依靠實力取勝;第二次,她揭發了洩題的老師。但當她發現謊言的雪球越滾越大,環繞著真善美歌聲的學校被冠冕堂皇的校長當作謀取利益的工具,與其背後的權力機器及社會不公抗爭,註定沒那麼容易。
「學校可以賺我們的錢,那為什麼我們不能賺學校的錢呢?」劇版對立體複雜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了一個臺階,琳作弊動機更加清晰:從幫助朋友葛瑞絲完成夢想到組團作弊,試圖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表達對成人世界的失望。
然而,這份「弱者的抗爭」無異於螳臂擋車。從舉報洩題到自己作弊,看似帶著一腔孤勇和決絕意味的反抗,實則已將自己捲入製造不公的漩渦。富人孩子靠著「天才槍手」的智慧獲得分數,從而擁有走向更多財富和機會的可能,琳和班克們,則親手將知識改變命運的路途變得愈發艱難。不僅沒能撲滅「惡」的火苗,還添了一把柴,並最終不可避免地讓這把火燒到自己。
以小博大讓人揪心,當局者迷讓人無奈,我們恨不得跳進屏幕告訴她:你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躬身入局,身披鎧甲單槍匹馬的衝鋒,除了被合圍吃掉外不會激起一點水花。
「小甜餅」拼盤「殘酷物語」
青春愛情片一直是泰國影視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外形靚麗的男女主、撒糖不斷的故事線、大團圓式的結局是一貫套路。
電影版《天才槍手》一度對泰國的青春片進行了重塑。弱化青春期情愫,採用快節奏剪輯、凌厲的音效來強化對抗力量,充滿「進展糾葛」,讓泰國青春片有了不同以往的觀感。而在此次改編的劇版《天才槍手》中,此前被模糊、擱置的青春愛情戲碼,有了充分發揮的機會。
先來看「班琳CP」。初遇,班克替琳幫一名小朋友取下了牆上的氣球。小清新風格的校園、穿著白襯衫的少男少女、羞澀靦腆的笑容、手中鮮豔的紅氣球,加了青春濾鏡的畫面讓人以為穿越到了偶像劇。
下一秒,甜蜜氛圍被打破,班克自爆自己就是和琳競爭獎學金的人,並表示「我不要和你做朋友」。因為「如果不是朋友,拿不到獎學金傷心的只有一個,要是成為朋友,傷心的就是兩個人」。劇情發展到這裡,已經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套路必然是「兩人還是成了朋友」——果然,隨著好感升溫,班克眨著亮晶晶的雙眼,終於靦腆吐出那句「我想和你做朋友」。看著兩人在公交車上並肩而坐,戴著一副耳機聽歌的背影,不禁感嘆,泰國青春片熟悉的甜味又回來了。
阿派和葛瑞絲這一對在劇中的感情戲也豐滿了不少,出軌、分手、和好戲碼輪番上演。儘管有點俗套「狗血」、劇情進展鬆散缺乏邏輯,對富二代的描繪也相對扁平,性別意識更不免陳腐,但這些愛情元素卻成為緊張劇集的舒緩和調劑,讓緊繃的神經得以放鬆片刻。
少年們暗戳戳的情感萌芽也好,躲閃的眼神和勾起的嘴角也好,又或是有些誇張的淚水和甜膩的情話,這些青春劇中常用的橋段,在這部劇裡都構成了俏皮的點綴,就像華麗的裝飾音,讓故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輕鬆美好的段落,更凸顯出他們所處環境的複雜和現實,強烈的對比之下,本該美好的青春成為一段殘酷物語。這樣的殘酷,是琳說自己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人的樣子,是曾舉報他人作弊的班克主動要求加入,是葛瑞絲那句「你覺得我有選擇的權利嗎」,是每一個局中人的掙扎糾纏,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於是,所有關於學生時代的青春氛圍和甜蜜糖分,都成為一種鋪墊,一種反差的對照,一種反轉的前奏。前一刻還歡欣鼓舞、少女情懷,下一刻就是緊張刺激的作弊、突如其來的打擊、如芒如刺的壓力,沒有喘息的空間。
失控之後能否重拾光明
考試的級別不斷提高、作弊的手段更加隱蔽,屏幕外的觀眾一邊憂心忡忡,一邊又不得不承認,儘管明知作弊不對,但依然希望他們的每一次冒險都能成功過關。
可以說,琳和班克這樣有瑕疵、不完美的主人公讓人著迷。創造了一系列經典「惡役」形象的漫畫家荒木飛呂彥曾說,「當一個邪惡的角色肆意地展現被壓抑的隱藏欲望,並做到了讀者無法做的事情時,讀者將會得到一股巨大的感情宣洩。」作弊這個不可越一步的「雷池」也同時包含著獵奇和窺探的欲望,輕易就能撩動人們敏感的心弦。
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帶有「反派」特點的主人公,也存在著引發觀眾同理心的「善的中心點」。
與班克一起參加智力比賽時,面對校長讓二人互相競爭的要求,琳卻提出先互相幫助贏得比賽;看到洩題的數學老師被辭退後,她的內心有了動搖、不忍;得知班克無辜被認作作弊參與者,琳想要收手以避免更多不相干的人捲入。
友愛、善良、惻隱……從始至終,琳處在情感、道德的困境之中。在她身上,「善」的光芒始終不曾缺失。作弊時,她要躲避監考老師的注意,在考場外,她希望戰勝充滿不公平的學校,而在這些背後,潛藏的是整個社會環境和制度施加給她的更加龐大的阻力。而這個世界向她提出的需要克服的真正難題,是最終如何面對自己、如何認識世界、如何作出人生道路與命運選擇,重新走進光明之地。
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對抗體制和系統向其施加的暴力時,其中的悲情色彩和反擊抗爭往往讓觀眾產生「如果是我也會這樣」的認同感。即便手段不被認同,但卻是「故事中的最優解」。由此,主人公「善」的內核符合了道德標準,「別無選擇」的做法符合了審美判斷,道德與審美達成相對統一,對不完美主人公的喜愛也就合情合理。
與此同時,琳的糾結與掙扎也引出對被作弊行為殃及的受害者的關注。從老師到朋友再到自己,最後所有人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被辭退的數學老師儘管罪有應得,但他的兒子也要跟著承受後果;琳利用時鐘作弊時通過頻繁的小動作傳遞答案,使坐在她旁邊的班克考試分神;同學的作弊小條被發現,距離其最近的班克無端背了黑鍋……有人因此無故受累,有人尚不知自己「被犧牲」,劇集中作弊受害者的程度可能不及電影版中那般具有強烈的衝擊力,但卻通過細碎的日常、點滴的危害展示出溫水煮青蛙的過程,在不知不覺間走向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
不端和醜聞中的是非無需探討,但人生的況味值得思索。這個「青春+犯罪」的故事,仿佛一個容器,裝下了對社會結構、貧富差距、教育制度、人性善惡等問題的追尋,而琳與班克,不過是從杯中溢出的那一滴水。
劇版的宣傳片中透露,結局將會和電影版有所不同。這一次,閥門打開後,他們將被水流帶向哪裡?是更幽深黑暗還是豁然開朗?我們期待答案,更期待看到曲折迂迴之後改變的可能。
文|曹雪盟
編輯|於靜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20年8月28日B5版《青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