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時,每場戲開始之前要用一塊黑白相間的板子拍一下,到底是為什麼?
大花酷茶子:
這個叫做「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
拍電影的時候畫面和聲音是分別記錄在不同介質上的(早期是畫面用膠片,聲音用磁帶),後期剪輯需要把音畫同步起來,如果沒有一個參照,這個工作會非常困難。場記板合上的聲音非常清脆,在音軌上可以看到清晰明顯的波形,同時在畫面上找出場記板剛好合上的一幀也不難。把兩者對應起來,音畫便可以完美同步了。
另外,拍電影時也不是按照劇本順序拍攝的,拍攝的素材往往次序混亂。場記員在打板的時候還要同時說出相應的場次信息,攝影師和錄音師同時記錄下場次信息,也是為了後期的音畫同步。
風吹過的峰:
以前電影膠捲是整卷的。拍攝鏡頭又是分段的。這樣一整卷要記錄很多場景,拍好後還要剪切,這樣為了後期辨識剪切歸檔方便。就先用擋板寫下第幾場第幾幕拍攝日期及第幾次拍攝(同個場景可能要拍攝很多次)至於說聲音什麼的,有聲電影都是後來的事了。而且一般都是後期配音。同期配音又是有聲電影出現後多少年的事了。初期應該不是為配音考慮的。主要是起個驚堂木,發令槍的作用。讓所有人注意力集中場下安靜,是開始拍攝的聲音信號。
堅決不填:
因為記錄畫面的設備和記錄聲音的設備不同 啪的那一聲主要是聲畫同步用 俗稱"對板" 場記念的場鏡次號方便剪輯助理對這劇本挑素材順戲並生成按場鏡次分類的素材 如果多機拍攝的話 場記或者攝助打板前還應該念出機號 因為這時不同畫面素材要對應一條聲音素材
不過國外基本都用電子板了 錄音設備和所有攝影機也能做到時碼同步 認真做好這些環節的話 其實啪的那一聲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而且現在很多剪輯軟體甚至DIT軟體都有自動對板功能
轉自果殼問答
場記板的使用方法:
電影場記板,英文叫,clap board, 或者 slate board.
主要作用:
其一,是為了記場記,標記鏡頭序號使用。
其二,因為有些時候,音頻、視頻是分別用不同設備分別記錄,所以,根據打電影拍板發出的「啪」的聲音,從而,為後期製作時將音頻視頻相匹配提供方便。
電影拍板也是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使用習慣形成不同的樣式。
比較典型的美國slate board上面的信息分別是:
prod.也就是電影的名字。
Roll 就是膠片盤序號。 scene就是第幾場戲。Take就是鏡頭的拍攝條數(就是說同一個鏡頭,為了達到導演滿意可能會拍攝N條)。
Director:導演
camera:攝影師
date:日期。 Daty nite 就是白天或者夜景 int ext 室內室外
filter就是濾鏡 mos sync 則是膠片是否同期錄音
值得注意:
在美國拍板中,沒有鏡頭序號這一欄,但是根據工作習慣,是將鏡頭序號同時記錄在scene這一欄。記錄scene number的格式是 數字+英文字幕(如1A,意思就是第一場戲的第一個鏡頭。約定俗稱,在鏡頭序號中不使用字母I,O,因為它們跟數字1,0很像。所以,第一場戲的第二十四個鏡頭就是1Z。假設,一場戲中的鏡頭超過了24個,如,第二場第26個鏡頭則是,2AB,以此類推)
有的拍板上面帶有彩條,是為了在膠片衝洗過程中校正顏色所使用。所以,帶有彩條的拍板更加方便,如果沒有彩條,則需要另外拍攝color chart.(一個彩色板子)
當然,也有中國風格的slate board,更加一目了然。
至於,是黑色還是白色的場記板,沒有性質區別,只不過黑色很經典,一般用粉筆書寫,
白色場記板比較現代,用maker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