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網際網路行業一鳴驚人最難的事情莫過於創新,但跟進者的模仿與改良也許也能獲得一定成功甚至超遠原創。所以說,獨一無二的優勢和難以模仿的運營手法是在網際網路行業做「常青樹」的一大秘訣,騰訊這次獲得NBA的獨播權其實沒什麼大驚小怪,但經過自身優勢的二次包裝一下子把NBA直播甚至說體育賽事的直播拔高的一個新水準,不僅讓人無法模仿,還讓同行們不得不跟著跑起來。
這種形式的競爭其實是改變行業現狀、增強用戶體驗的最佳方式。扯遠點,在二戰期間,為了擊敗對方,各個國家都在研發尖端武器,坦克大炮、飛機飛彈,贏得戰爭成了各國不惜代價都要達到的目標,由此導致了軍事工業、科學技術等領域的迅速發展,為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巨大的基礎。相反,落後者往往就要被挨打,這條定律在任何行業都是通用法則。
用品牌來區隔「獨播」概念
首先對於我來說,獨播權這個詞早已經聽膩了,尤其是在媒體行業,動不動就用「獨播」來造聲勢拉用戶,本質上其實還是在用「資金」在買關注度,買流量,反正都是免費的內容,用戶的選擇看上去沒有什麼含金量,只是純粹的利益導向罷了。
早在今年一月份,騰訊與NBA的合作就公諸於世,那會眾多的關注度依然停留在新浪媒體價值正在不斷衰退的梗上,去年10月陳彤的離職可以說就是新浪式微的前兆,NBA獨播權的流失更能看出新浪在財力、領導力方面的軟肋。
當時大家都不知道騰訊究竟要用NBA這個「頂級食材」造出什麼樣體育賽事「菜品」,也許只是「廚子」的更換而已,畢竟新浪早在2010年就開始直播NBA,在業界的口碑還算是不錯。而騰訊這次依靠龐大的財力支撐直搗黃龍,奪取的不僅是NBA獨播權,更是媒體界的老大寶座,而為了讓用戶和行業對「獨播」有所感知,騰訊決定借NBA直播這個機會來告訴網民,「獨播」這兩個字對騰訊而言不僅僅是播放權這麼簡單,騰訊這招其實也實屬無奈,畢竟在媒體界,碰到這樣大事的機會還是非常少的,5億美元也不能就這麼白白的砸水漂了。
但區隔品牌其實是最難的,同樣都是NBA直播,騰訊如何做出花來?在2015騰訊NBA戰略發布暨資源推介會可以看出,騰訊內部高度重視本次與NBA的合作,會上出席的高層也都是很少露面的,而通過會上的觀點來看,NBA這道菜騰訊做的應該比新浪要強不少。
技術+運營驅動全新觀賽模式
說實話,傳統NBA的賽事直播其實不能叫NBA直播而是某某隊的直播,因為用戶普遍缺乏主動權,全國億萬觀眾都在看著同一場比賽,同一種解說,同一個畫面,姚明沒退役之前火箭隊幾乎成了NBA的代名詞,從弗朗西斯到麥迪,從巴蒂爾到穆託姆博國人都非常熟悉,但除了火箭隊,很多其他球隊、明星大家都一知半解,這其實就是騰訊急需改變的現狀,也是騰訊佔位的關鍵所在。
其實對於騰訊的挑戰莫過於技術和運營兩大塊,運營其實不必多說,騰訊在這方面的經驗從過往的實戰經歷中可以看出:早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騰訊對105位巨星進行專訪,推出3D戰術分析以及數據大師等22款H5輕應用,甚至是13種不同方言的直播;更早的冬奧會期間,騰訊在前方演播室對39位奧運冠軍進行採訪,並請到了王濛做客《名將·名主播》節目,可以說騰訊媒體平臺對大事件的報導尤其是重大體育賽事的報導力度一直在加強,NBA作為持續5年的重磅資源,牽扯到3000萬NBA核心用戶帶來的價值,騰訊的重視力度可謂是空前絕後。
而且近年來對知識版權情有獨鐘的鵝廠在獨家欄目、自產內容方面的投入力度也非常大,騰訊新聞目前已經有100多檔獨家欄目,騰訊視頻籤下了HBO、國家地理等優質資源,而即將打響的真人秀節目《我們15個》也將和NBA一樣為騰訊帶來超高的行業關注度,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們15個》節目中也能看出NBA直播的一些影子。
《我們15個》中運用到的一些技術其實是非常前瞻的,欄目本身就不做太多介紹,其中運用到的一項技術是7*24小時不間斷直播,用戶可以通過購買視角來獲得不同的觀看體驗,而在推介會上能得知這一技術同樣會運用在NBA的直播中,騰訊會向用戶提供四路信號,實現賽場、球星、觀眾席的自主切換視角,而且像3D戰術分析這種其他媒體不具備的技術在騰訊的體育賽事報導中已經成為最常規的報導形式,它潛移默化的塑造用戶對騰訊媒體平臺的感知度,增強核心用戶的粘性,並有效捆綁從新浪平臺流失的用戶。
其實除了直播中運用到的技術外,很多看似常規的內容也將極大的吸引用戶的觀賽體驗,拿騰訊新聞的互動H5舉例,在去年APEC期間,騰訊新聞製作的《給歐巴馬換裝》新聞H5遊戲點擊量在24小時內突破1200萬,而《全民大作戰》則是根據本屆兩會製作的網絡首檔交鋒直播節目,將內容與互動真正結合,開創了視頻欄目實時互動的先河,單期最高在線人數破1000萬;這些欄目之所以有不錯的成績,首先是充分結合了當下的社會熱點,其次,優良的互動體驗和渠道推送是另一方面,還記得柴靜的《穹頂之下》嗎?依靠微信平臺的「壟斷」,騰訊視頻在48小時內就獲得超過1億3000萬的點擊量。而NBA作為騰訊未來5年的重頭戲,除了H5之外,可能還會推出很多獨家精品欄目來配合NBA的日常報導,比如說騰訊新聞針對娛樂圈製作的《貴圈》欄目,針對軍事推出的《講武堂》(這次抗戰新聞報導中,講武堂就充當了重要作用),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大量優質的體育類獨家欄目。
企業生態構建互補型發展態勢
其實往大的說,騰訊的優勢就是在於多年積累的內部生態環境,根據騰訊Q1財報就能看出,網絡媒體事業群已經在騰訊內部有著重要的作用,騰訊更多的優質渠道資源也會有意識的進行「內部偏袒」,而在本次NBA的互動方面,騰訊將通過彈幕評論與微信互動,利用騰訊微信、QQ等全平臺資源,鼓勵網友跨場景參與、分享,打造邊看邊玩的全方位觀賽模式。可以說在騰訊如此力度的投入下,還有微信和QQ的資源配合,NBA直播的關注度將視不可擋,至少和新浪時代完全不同。
加上騰訊近幾年也啃了不少硬骨頭,每次消化新任務時,騰訊內部也都吸取了不少經驗教訓,無論是剛才提到的世界盃還是冬奧會,騰訊在體育賽事直播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失敗案例作為警示,而更多的成功經驗則會用到其他項目中,個人認為騰訊一直在以不斷創新和豐富的經驗在做每一個項目,以保證新鮮感和成功率。
有人說騰訊的優勢是做產品,阿里的優勢是運營,百度的優勢技術,也許騰訊在技術和運營方面稍遜色阿里和百度,但在媒體行業來說已經是前列了。NBA是一場全民狂歡節,騰訊要做的是用這1500場比賽保持著天天狂歡的狀態,同時也能看出,騰訊正在用實際行動拉升媒體行業的標準,一旦NBA的項目大獲成功,其他產品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跟風,要麼衰退。
作者是《中國企業家》、《彭博商業周刊》前科技主筆
百度百家、今日頭條、虎嗅等網站專欄作者
我的微信公眾號是「王長勝」ID:wangchangshe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