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雪域高原的古老巫教

2020-12-24 歷史國學教堂

據記載,經過實地考察而得以證實的近存原始宗教包括非洲、亞洲、美洲、澳洲及太平洋地區土著部族居民的原有宗教,也包括中國長江流域地區一些少數民族中保存的某些原始宗教現象。

這些尚存的原始宗教群體及其崇拜活動,已經成為人們實際考察原始宗教的唯一對象,以及確認原始宗教真實形態的重要依據。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長江的發源地,在高原的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北,白雪皚皚的群山環抱中,坐落著雲遮霧罩的苯日神山,它就是西藏。

最古老的本土原始巫教——苯波教的神山。近看那藍天白雲中,因佛、苯惡戰傳說而享有盛名的神秘雪山,經幡雲動於山巔,溪水潺潺繞山間,山腳下圍山轉經的虔誠信眾絡絡不絕,據說大多是從藏北那曲、藏東昌都及川西等苯教仍然興盛的地方來的。

苯波教的信仰是萬物有靈,相信各種徵兆,所崇拜的對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表現形式。

苯波教起源很早,其主要體系當形成於吐蕃王朝建立之前。其教義建立的基礎是創世傳說。他們認為最先是一個名叫赤傑曲巴的法師收集5種本原物質,從中造出熱火和冷風,風火相激,產生出露珠,露珠上產生微粒,堆積成大山。

後來由5種本原物質生成一隻發光的白色巨卵和一隻無光的黑色巨卵。赤傑曲巴用光輪敲擊白卵,放出光明,從中出現人類和天神的共同始祖什巴桑波奔赤。他是一個長著青綠色頭髮的白色的人。

黑色的巨卵爆炸,跳出一個滿身黑光的人,名叫門巴塞敦那波,他是虛幻邪惡之王。後來又由水珠形成大海,大風吹過海面,吹起一個巨大的氣泡,氣泡撞到一隻藍色的卵上,卵破裂後出現一個青藍色的女人,什巴桑波奔赤給她起名為曲堅本傑莫。

「他們沒有點頭,也沒有觸鼻就結合了,生下了野獸、牲畜和鳥類。他們低下頭,互觸鼻子結合了生下了9個兄弟和9個姐妹。」

9個兄弟分身出9個女伴做他們的妻子,而9個姐妹也分身出9個男子做她們的丈夫。這9個兄弟被稱為世界九男神,9個姐妹被稱為世界九女神。

世界九男神的長兄什傑章噶有9個兒子,稱為天界九男神(亦稱天界九梵神);還有9個女兒,稱為天界九女神。他們的任務是確保世界的延續。

藏族先祖中的穆氏是天界九男神的後裔,而苯波教祖師辛饒·米沃且即出身於穆氏。苯波教強調世界產生於巨卵,是從餛飩中變化而來的。

同時,苯波教強調神和人類的共同起源,人和神之間存在親緣關係,描繪了一幅天神、人類、動物、生靈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的宇宙世界圖形,即三界說。

天上住著天神九兄弟和他們的眷屬,天神是「什巴」,中間一層是人類居住的地方,人間的統治者贊普則是天神的兒子。而地下和地表這一層住著各種精靈、魔怪和龍,守護著地面、地下的資源和財富。

苯波教在西藏曾盛極一時,後來,受印度佛教衝擊影響漸小。公元9世紀,朗達瑪即位贊普後實行禁佛運動,一度被壓制下去的苯波教又開始復興,但是苯波教也感了到自身的弱點,因此,不得不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變。

如發現佛教有教主釋迦牟尼,於是就創造了「辛饒」為傳說中的苯波教教主;還把佛教經典翻改成苯波教經典。但是,苯波教也採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做法,如佛教對聖地是以順時針方向轉為功德,而苯波教則以逆時針方向轉為功德,轉動經簡時也是如此。

後來,佛教成為青藏高原主流宗教,苯波教勢力越來越萎縮,但在長江流域西藏北部、東部、川西即與雲、貴、藏交壤地區,至今仍有不少苯波教的信奉者。

相關焦點

  • 甘孜,雪域高原美人國
    如果說青藏高原是雪域天堂,那麼甘孜,就是天堂離人間最近的地方。它是四川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總面積15.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9.3個北京的面積之和。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青藏高原開始逐漸隆起。而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之處,巨大的壓力將高原東部擠壓、緊縮,一系列落差極大的高山強勢崛起,如同「大地的褶皺」,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座即是甘孜州境內的貢嘎山。
  • 中國歷史上的「巫教」文化演變歷程
    說起巫教,其實並不陌生。巫教始於上古祭祀文化,紮根民間,根基深厚,與儒、釋、道三教可相提並論,同屬於中華傳統文化之一。而且,其是在三教之外的中華傳統。上古巫教作為華夏文明的根源,它歷經了夏商周三代,統治著中國數千年;比如說,眾所周知的周易八卦等等,都是其中產物。
  • 這個高顏值展覽告訴你:雪域高原不僅僅只有唐卡、佛造像
    10月23日,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聯合承辦的「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展」在長沙博物館特展一廳驚豔亮相,精選233件(套)珍貴藏品,呈現喜馬拉雅和蒙古地區17世紀至20世紀絢爛繽紛的宗教器物、佩飾及日用品,銅鎏金佛像冠、金嵌玻璃半寶石十字形噶烏盒、銀鎏金龍紋刀具……向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雪域高原的大門。
  • 「成都造」軍旅勵志劇熱播 《雪域雄鷹》展高原軍人風採
    電視劇《雪域雄鷹》根據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話劇《生命高度》改編,在全國電視劇中首次聚焦高原極地軍旅生活,以90後的熱血青春真實反映了當代軍人的精神風貌,再度喚起觀眾心中的英雄情結。《雪域雄鷹》成為了成都市委宣傳部精心打造的「文藝川軍」品牌系列的代表作。從舞臺到螢屏「成都造」再出精品好劇電視劇《雪域雄鷹》劇本根據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話劇《生命高度》改編。
  • 17首原創軍歌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胡亞軍攝 「軍號吹響在雪域高原,戰馬馳騁在雪山間,湖水倒映藍天白雲,映出男兒那赤誠報國心……」寒冬時節,陸軍某團巡邏分隊行進在沒膝深的積雪中。一首名為《只待軍號響》的原創歌曲,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該團巡邏區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非常稀薄,是有名的「生命禁區」。
  • 鷹笛,雪域高原上的自然鳴響
    其中,「鷹笛」是藏北遊牧民群眾從古至今相傳下來的特殊而非常古老的樂器,是遊牧民族長期與大自然界生產生活及風俗習慣中慢慢產生並逐步完善形成的。 安多「鷹笛」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鷹笛演奏技藝被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大同雲州區:把黃花種到了雪域高原
    黃花從塞北的黃土高原種到了雪域的西藏高原,這無疑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峰峪鄉靠種黃花致富了的農民朋友對記者說:「黃花真是個寶,託習近平總書記的福,黃花也要成為西藏農民兄弟的『致富花』了!」 (劉富宏)
  •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劉建偉 孫興維等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12-11 08:31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孫興維 通訊員 楊仁韋
  • 五老峰下雪蓮盛開 雪域高原白鷺翱翔——廈大與西藏的校地情緣
    西藏,雪域高原上的神奇土地,與廈門的海島景致風格迥然。像是兩種對比強烈的畫風,一個是雄渾廣袤的豪放邊塞,一個是浪花飛舞的清新都市;一邊是最美校園裡求知若渴的朗朗書聲、青春芳華,一邊是青藏高原震撼心靈的天高地廣、雪山冰湖。正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致,遙相呼應著彼此的熾烈濃情。
  • 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為祖國戍邊!他叫李家成,來自閬中
    日前,中國青年報的一條視頻火遍大江南北,西藏軍區高原戍邊模範營的5名官兵,在海拔6000米的高原發出「請祖國和人民放心,我們絕不把領土守小了」的聲音振聾發聵,也激蕩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這5名官兵雖然來自5個不同的地方,但他們有著共同的責任,為祖國戍邊,為人民站崗,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紫外線將他們的臉龐曬脫了皮,但擲地有聲的誓言卻豪情萬丈。5名官兵中有一位來四川閬中的李家成,他那句鄉音未改的閬中話「我叫李家成,來自四川閬中」聽著讓人心動,看著讓人心疼!
  • 天山雪蓮綻放雪域邊疆!這支文藝小分隊再上高原慰問官兵
    天山雪蓮綻放雪域邊疆  這裡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  氧氣稀缺,凜冽嚴寒  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攝氏度  長期駐紮在雪域一線的官兵  守著戰位,更守著寂寞
  • 雪域高原的「白衣天使」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初夏的青藏高原,遍開著多彩的格桑花。別看它花小莖細,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沿山巒紮根。在西藏那曲軍分區官兵和藏北羌塘高原農牧民心中,軍分區門診所護師、共產黨員彭燕就是雪域高原上最美的一朵格桑花。 32歲的彭燕12年來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風雪高原上,翻雪山、趟冰河、過沼澤……為守防官兵和當地農牧民送去關愛與健康。
  • 17首原創軍歌唱響雪山間|胡亞軍|歌曲|雪域高原_網易訂閱
    胡亞軍 攝  「軍號吹響在雪域高原,戰馬馳騁在雪山間,湖水倒映藍天白雲,映出男兒那赤誠報國心……」寒冬時節,陸軍某團巡邏分隊行進在沒膝深的積雪中。一首名為《只待軍號響》的原創歌曲,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該團巡邏區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非常稀薄,是有名的「生命禁區」。
  • 共奔小康丨從雪域高原到秀色江南 聆聽藏族大學生的融杭心聲
    共奔小康丨從雪域高原到秀色江南 聆聽藏族大學生的融杭心聲 2020-07-01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雪域高原見證反貧奇蹟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雪域高原實現的偉大壯舉。行走在高原,一個個真實的脫貧故事真摯感人、催人奮進。取得脫貧攻堅歷史性成就的西藏,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持續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生態環境持續良好的美麗新畫卷。
  • 繼空降兵之後,中國76集團軍重型合成旅,也抵達4200米雪域高原
    根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在前段時間的報導,我們得知,雖然現如今西北戈壁灘的溫度已經達到了35攝氏度,而雪域高原的溫度卻已經達到了零下9攝氏度,然而這依舊沒有能夠改變我國軍人們的訓練熱情。曾經,我國空降兵某部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將7000多名官兵,以及數百臺裝備,運送到了雪域高原上面。
  • 《香格裡拉》走進雪域高原 王力可首演藏家女
    而在雪域高原拍戲,王力可也克服了高原反應、天氣多變等諸多困難,將藏家姑娘的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news)
  • 雪域高原上的「女守護者」
    果洛州公安局特警支隊供圖中新網西寧1月13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的「女守護者」作者 文思睿寒冬時節,雪山巍峨,寒風凜冽,裸露在外的皮膚被颳得生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公安局特警支隊直屬女子中隊隊員趙文婷和四名同事開啟了一天的訓練。
  • 永遠忘不了孩子們渴望的眼睛 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為雪域高原帶去...
    回到上海後,他們收到了來自雪域高原的感謝。從踏上雪域高原的一刻起,科普援藏隊員們就時刻接受著身體的考驗與心靈洗禮:除了要克服頭痛、乏力、呼吸困難、嘔吐等高原反應,還要針對行程及時調整工作計劃、製作新的科普表演道具、修改教育活動方案。此次行程從海拔5190米到2950米,跨越了不同植被帶。
  • 讓雪域高原的明天更美好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傳承民主改革的偉大精神,砥礪團結奮鬥的堅強意志,激揚堅不可摧的奮進力量,團結一心、攜手同行,西藏各族人民一定能讓雪域高原的明天更美好,書寫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