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去年被疫情影響了大半年,今年春節檔堆積了不少看起來吸引力十足的電影。既然旅行計劃告吹,我們就把更多的時間貢獻給電影院吧。
春節期間我們看了四部電影,來聊聊觀影感受。按觀影順序排列,道長主筆,二維補充。
看完《唐人街探案3》的時候我是有點無語的,同時也猜想讓王寶強拿了金掃帚最令人失望導演獎的《大鬧天竺》大概也是他受陳思誠毒害的結果?
(還好沒看這部,可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王寶強拍成那樣不奇怪,沒想到唐探系列如此高開低走,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當年《唐人街探案1》亮相的時候非常驚豔,2015年能夠完整走完一遍成熟商業電影套路的作品已經是彼時國內電影工業中的佼佼者了。我理所當然地對陳思誠、劉昊然、王寶強的組合報以更高的期待。
到了2018年,整體上原地踏步、局部倒退衝鋒的《唐人街探案2》夾在《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一齣好戲》當中甚至已經不能用泯然眾人來形容了。
結果到了2021年,捂了整整一年的《唐人街探案3》帶給我的感受只剩下倆字兒:「就這?」
電影非但沒能發揚之前作的優點,反而把之前一些讓人反感的問題進一步放大。長達136分鐘的電影裡泛濫的下三路段子毫無意義卻佔據了大量的時間,只能讓人懷疑陳思誠作為導演的品位——《唐探2》裡出現一個猥瑣的矮子穿著梅西球衣的場景已經讓人產生了許多負面聯想。
(低俗笑料真的夠了。整部片子最精彩的應該就是停屍房那段,三路人馬在狹小空間交鋒,利用衝突和巧合形成的喜劇效果,荒誕感十足。可最後以毆打無辜女護士收場又讓人頓時笑不出來。)
電影整體給人的觀感是割裂而混亂的,開頭東京機場凌亂的打戲給人最大的啟發,是成家班渾然天成的功夫喜劇和《瘋狂動物城》那樣行雲流水卻又信息量爆炸的長鏡頭不是隨隨便便能夠模仿得來的。
在前半段刻意營造本格推理的氛圍下劉昊然反覆吟唱「密室推理」聖經顯得幼稚,臨近結尾唐突一轉社會派推理的煽情橋段給觀影的情緒調動製造了斷層,最後一群壞人穿成侍僧的樣子cosplay碇司令又中二得讓人尷尬。
自始至終,我不知道我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邏輯去代入這部電影,按奔放的漫畫式情節去代入,電影又是不是故作嚴謹高深;按現實的劇情片邏輯去代入,頻繁出現的脫線式演繹又讓人出戲;按燒腦的懸疑邏輯去代入,算了,諾蘭的粉絲們大概要罵人?
總結起來,我可以接受湯姆的腳被傑瑞拿錘子砸成之一張餅,也可以接受有人被一把推倒後腦著地當場身亡,但你不能在同一部電影裡讓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眨眼吃掉了一個比她人還大的蛋糕,轉眼被馬車壓斷了腿,隨後撿到了死亡筆記決心成為新世紀的卡密。
PS:王寶強跟著陳思誠日益窄化成一個簡單的丑角演員將是一件讓人非常失望的事情。
首先感嘆一下日本演員貢獻出的精彩表演,給這部像坨五彩斑斕的翔的電影增加了一絲香味。麻醬不僅美,法庭上的爆發也頗具感染力,看著她的眼睛,願意相信她講出來的故事。妻夫木聰很可愛,使用鈔能力讓我想到了富豪刑警。染谷將太戲份雖少,可墜落那場戲真不錯,襯託出昊然弟弟演技還嫩了點。之所以期待唐探3,也是因為有這些重量級卡司的加盟,看完覺得好浪費。
故事本身還算有些亮點,也有設計的巧思。比如前面提到的停屍房、電梯片段,墜落片段。張子楓妹妹的教堂戲,構圖和光影還是妙的,有種聖潔的邪惡感。回憶殺裡母女那段拍得特唯美,大概不是陳思誠指導的。可惜這些靈光乍現的片段不足以拯救整體觀感。
最不適的是從內而外透露出的油膩,這是導演的鍋。為什麼每個男演員都要wink,連這麼有少年氣的昊然弟弟都沒逃掉,放過孩子吧!
雖然之前並不喜歡賈玲,雖然電影裡某些搞笑的橋段有些弱智,但當影片結尾的反轉來臨,我還是沒繃住哭了。從朋友圈和微博刷下來的結果看,還沒有哪部電影能看哭我這麼多男同學。大概隨著同齡人紛紛年屆而立,影片中對60、70後父母們的情感描寫真切戳中了我們的軟肋。
電影的前80%會讓人誤以為這是性轉版的《新難兄難弟》,都是講子女穿越回到父母年輕時的故事。但是當賈玲拿著一個啃了一口的包子開始邊哭邊跑,一個巨大的包袱抖開,影片前面埋下的伏筆逐一串聯起來,情感衝擊實在是太強烈了。
(沒看過《新難兄難弟》但看過《乘風破浪》還挺喜歡的。去年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是類似的設定。賈玲看著褲子破洞上縫的圖案恍然大悟,我是那個瞬間被震撼到,後面邊哭邊跑倒覺得有點煽情過了。)
看網上的評論,似乎為人子女的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會更高,而切實經歷過80年代生活的父母們反而反響平淡一些。大約,是片中李煥英對賈玲的種種,對爹媽們而言更多是理所當然,而恰恰是我們需要電影提醒這尋常之中的可貴了。
賈玲的母親真的叫李煥英,這部片子的口碑爆炸讓人相信,真摯的情感的確比特效與明星的堆砌更加能夠打動觀眾。
PS:陳思誠應該反省,為什麼屎尿屁的笑話在《你好,李煥英》裡能讓人容易接受,而放在《唐探3》裡就油膩得噁心。
笑點和淚點都很舒服,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真誠。賈玲是懷著對媽媽的思念去拍攝這部電影的吧,就像故事裡的女兒一樣,想要彌補遺憾,想要讓媽媽開心,即便是一場幻夢也要構造得無比真實,真實得就像是發生過。或許真的有平行時空,或許強烈的念頭能夠穿越時間,穿越生死,傳遞給思念的人。
跟媽媽和外婆一起看這部片子也很有意義。作為女兒始終是希望媽媽能健康快樂的,媽媽應該也是這樣想。
看電影是一種非常私人的感受,每個人對電影都有自己的主觀評價,這意味著木桶原理在評價電影時是不適用的。如果一部電影的長板足夠突出,而這又恰恰是觀眾的爽點所在,那麼其他的明顯缺陷就沒那麼重要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18年史匹柏的《頭號玩家》,情懷拉滿配上最頂級的特效,哪怕劇情俗套的一塌糊塗,你給我看高達大戰哥斯拉我就乖乖為你掏錢。
《哪吒重生》就是這麼一部風格大於劇情的電影。基於蒸汽朋克世界觀下對哪吒鬧海的重新演繹,工業廢土、鍛錘火花,味兒特別正。之前Netflix出品全球大熱的《愛,死亡,機器人》系列中劉宇昆擔綱了其中一集,被稱為「絲綢朋克」風格的《祝有好收穫》,演繹了狐狸精失去法力,裝上機械義體復仇的故事。如果你喜歡那部作品,這個版本的哪吒應該也能對你的胃口。
電影的動作場面足夠給力,顯然充分借鑑了遊戲動漫作品的風格。我的個人喜好,僅僅憑著頗有幾分白金工作室風格的打鬥場面和極具特色的美術設計就足以值回票價(完全的架空世界讓美術徹底自由發揮,避免了此前《白蛇緣起》裡波蘭翼騎兵穿越宋朝的尷尬)。那個與傳統形象迥異的反而有點濟公風採的齊天大聖和冶金車間似的「水簾洞」更是極大加分項。
但本作畢竟不是《哪吒:魔童降世》那樣水桶型的合家歡作品,但凡胃口不對中式蒸汽朋克神話世界和遊戲式的動作場面的觀眾,會被草率的情節極大拖累觀影體驗。包括並不限於:意義不明的配角,俗套到一猜就中的劇情展開,尷尬而僵硬的煽情,缺乏爆點的最終決戰。這部電影的劇情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敷衍,導演清楚地知道一個完整的商業故事有哪些元素,在什麼位置該安排個什麼橋段,然後如同文科學渣在問答題踩點得分一樣的點到即止。這也就註定了本片在這個春節檔競爭力的不足。
PS:根據片尾預告,出品方追光動畫未來還會推出此前大受好評並輸出日本的《白蛇緣起》續作《青蛇劫起》和本片的續作《楊戩》,反正我是相當期待的……但願這次別賠得太慘。
道長寫的差不多是我想說的。一直希望能看到更多絲綢朋克(國風蒸汽朋克)題材的作品,所以這部的視覺呈現讓我一本滿足,甚至很想去刷一遍IMAX。我也在想為什麼情節會顯得薄弱,情感推進該有力的地方顯得軟綿綿,就好像撓了一下就洩氣了,人物的關係和情感像是模板套出來的,缺少特別的火花。以及相關的宣傳物料似乎準備不足,翻了一遍豆瓣的圖都沒找到一張能體現絲綢朋克美術風格的。希望追光能堅持繼續做下去啊,國產動畫電影需要這樣的嘗試。
就個人感受而言,看《刺殺小說家》的體驗非常奇怪。
從題材、內容、場面表現以及埋梗來看,這部片子理應完全落在我的愛好範圍裡,但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卻壓根不興奮。考慮到楊冪只要不張嘴說話,我可以忽略掉她的存在進而忘掉正是由於她毀掉了同樣是路陽導演的《繡春刀2》,這也應該不是楊冪PTSD作祟,那我只能理解為出於某種未知原因這部電影不對我的口味了。
電影現實、虛構雙線並行,實景在重慶,穿梭於重慶的大街小巷,煙雨迷濛中充分展示了這座4D城市的魔幻魅力;虛境風格類似《指環王》與《妖貓傳》的結合,對一個虛構的中式古代城市的描摹絲毫沒有一般奇幻片(以及今年春晚)的妖豔爛俗,虛實場景的轉場鏡頭更是巧妙得深得醬老師稱讚。
(對!)
考慮到虛境中發生的故事是電影主角陸空文寫的小說,可以把這部分所有不合理的情節全部歸咎於這個角色文筆不行。而整體故事脫胎於雙雪濤的小說《刺殺小說家》,讓人也很難去苛求這麼個魔幻現實主義故事整體情節的邏輯性。(難道這就是我不來電的原因?)
作為電影重要的亮點,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也顯然大量借鑑了遊戲作品,除了被擊打騰空時的運動軌跡有點假,其他環節可以說乾淨利落,血漿飛濺的場面也稱得上大尺度。房頂追逐一場戲頗有即視感,經過醬老師提醒《海王》裡有過類似橋段。最終主角團跟赤發鬼的boss戰讓人聯想到《鬼泣4》中但丁與創世神的對決:同樣是渺小的主角用刀劍對抗巨人的拳腳,郭京飛扮演的「毒液」鎧甲抗住赤發鬼的巴掌正如但丁單劍頂住創世神的拳頭,最後還都是從破碎的敵人身體中用公主抱救出人質——雷佳音救了小橘子尼祿救了姬莉葉。這種到位的特效演出還是能夠充分值回票價的。
電影確實埋了挺多梗的,無論是楊冪演的「屠靈」致敬那個「圖靈」,還是古早特攝片《特急恐龍克塞號》裡的「人間大炮」都能讓人會心一笑。至於決戰之時雷佳音拎著「藍火加特林」登場和「代表月亮消滅你」那種特別的惡趣味更是讓人一口水噴出來。
就是這麼一部片子,我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醬老師還在boss大決戰時睡著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哎呀呀我也不想睡,真的是因為當時太困了,等出片源了還得補回來)
話說董子健在裡面的造型好像蘇打哦。
在看電影之前我先補了一下原著,很短的故事,寫得非常精彩,但有點虎頭蛇尾,結尾跟電影一樣戛然而止。是有意猶未盡的效果吧,可總感覺是作者沒想到一個更好的收尾。
還是更喜歡小說對故事的呈現,尤其是小說裡的小說,比電影裡的小說高級很多。小說裡的小說有點《故事新編》那味兒,文筆凌厲精悍,充滿隱喻,而到了電影裡就成了三流網文,還搞直播是個什麼玩意兒。
無論是原作還是電影,非常打動我的一點都是小說家的堅持,還有虛構與現實互文的核心構思。當小說家站在高處,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是怎樣開始了創作,一發不可收,將整個人生都搭上去了,他說如果有人推我一把就好了。然後主角放棄了殺他。那一瞬間是兩個理想主義者的惺惺相惜,也是讀者/觀眾與小說家的共情時刻。而虛構與現實發生神奇聯結,嗯,創作者多少會陷入自己虛構的世界中,相信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是真的。電影把父愛變成貫穿始終的情感核心,這是讓大眾更容易感動的點。能在電影裡看到小說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呈現,我覺得很開心。
還有那隻一閃而過的北極熊。主角原來就是為了去看北極熊,這種不切實際的美好夢想,真好啊。雙雪濤在這本短篇小說集序言裡寫到一句話,大意是還有人願意看這樣的小說,那麼這個世界還不至於太糟糕。
PS:假期最後一天去Steam上給在B站視頻通關的國產恐怖遊戲《煙火》補了個票,畢竟在電影票賣到六七十塊的現在,花36塊和3小時左右的時間體驗一個如此精彩的故事實在是太值得了。
前排附議,煙火賽高。假期最後一天我在Steam上買了被安利多次的《極樂迪斯科》,只要六十幾塊,進去感受了一會兒就折服了,看什麼唐探3,來體驗一下硬核的推理和巧思。
話說本來還想看《人潮洶湧》的,可看了看票價要六十多,而且只有一場,於是我選擇打開S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