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管虎導演的戰爭片《八佰》,已經正式上映了。
截止本帖發表前,票房已經接近4億。
因為「疫情」後蕭條的中國電影市場,終於迎來了首部重磅大片。
現在不錯的市場成績,也讓「救市」這個行為,有了確切的意義。
關於《八佰》這部電影,現在網上的分析,已經是鋪天蓋地了。
但對於我個人而言,不管符合不符合歷史。
《八佰》單獨作為電影值得一看,但問題還是很明顯。
這部電影優點非常的明顯。
那就是電影工業的突破,在國產電影中絕對屬於頂尖的那種。
比如什麼電影在宣傳的時候,這部電影是國內極少數使用目前國際最頂尖的ALEXA IMAX攝影機的電影。
同時由於是國內最頂級的團隊。
電影的構圖、調色、攝影、航拍,大場面群戲和戰爭場面的特效水平等等。
這都將國產戰爭片,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尤其是電影音效的設計和處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哪怕跟過去優秀的國產戰爭片,比如《集結號》和《金陵十三釵》相比。
《八佰》在戰爭場面的表現上,雖然風格不同但有所升級。
電影的調色風格,有種黃綠的不真實的夢幻感。
再與電影相當寫實的戰爭場面結合,呈現出一種迷離而又殘忍的觀感。
這也是導演團隊,想要呈現出一邊是租界裡的紙醉金迷,一邊又是殘忍戰鬥的影像風格。
總而言之,《八佰》戰爭場面是國內最高的水平,達好萊塢戰爭大片的水準。
導演管虎對於各種大場面的把控,非常到位。
電影攝影和調度異常突出,不論是航拍、跟拍、戰鬥戲、群戲和單人戲,都展現出非同一般的震撼畫面。
另外一個優點,大概就是群戲的角色塑造了。
這部電影角色眾多,刨除日本軍隊那邊沒有怎麼塑造角色。
四行倉庫謝晉元眾多士兵,再包括對面租界數十名形形色色的人。
導演團隊能力也不錯,既不像個人英雄主義《戰狼2》就是正反角色的套路,也不像《紅海行動》只重戰鬥場麵塑造角色較少。
與《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等國產戰爭片相比。
《八佰》塑造人物之多,人物之複雜也是罕見的。
不過,它的缺點也就一併來了。
這部電影前半段還是不錯的,有種「英雄的崛起」的感覺。
但如果塑造成「英雄的崛起」,電影面臨的問題就太多了。
因為它背後的歷史底子,本就是「果黨」高層為列強作秀,企圖爭取支持。
如果是正視歷史,本來有望成為「戰爭史詩片」的。
原因後半段,通過黃曉明演的特派員之口,已經點明這場戰爭是上封為了爭取列強支持,故意打出來的「一場表演」。
這樣說雖然有點不對,但真的有點魔幻現實主義。
「八佰壯士」的熱血抗爭,民族大義和犧牲,結果都是一場戲。
如果按真正的歷史那樣拍,相信我即使達不到《鬼子來了》的水平,整部水平也會比《集結號》高。
但是電影前麵塑造大量的英雄(情緒節節攀升)。
後面又是謝晉元騎白馬和日軍約戰,又是洗乾淨身子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
結果最後一場戲,導演用史詩片的方式拍了場撤退。
因為撤退要過一座橋,被日軍當靶子打死傷慘重。
這真的太奇怪了,英雄不英雄,歷史不歷史。
《八佰》的結局轉折,到底莫名其妙到什麼程度呢?
這部電影的結尾之前,有這樣幾個情節。
租界對岸人民看到士兵全體躲在四行倉庫的樓下,列隊非常整齊。
有個女人說他們在幹什麼,難道是要逃跑嗎?
立刻有很多人怒斥那個女人,大意是:你不要誣衊我們的英雄——
後來鏡頭當中,租界小女孩隔著蘇州河向軍人敬禮。被準備過橋的守軍看到了,於是有一個軍人站起回禮。
越來越多的人普通人敬禮,越來越多的軍人站起來敬禮回應。
前面情緒本來就鋪墊得很高了。
又是士兵們洗乾淨身子乾乾淨淨的走,又是謝晉元以民族大義的戰前總動員,再加上敬禮這一幕。
這個不管了不了解歷史,觀眾都有種要全體壯烈犧牲的味道 。
結果呢?
所有人轉頭逃命?
最終組成敢死隊李晨等英雄,卻沒有任何的鏡頭。
電影前面同樣給了他們大量的戲份,鋪墊這種悲壯的情緒。
比如王千源和姜武對身份的和解,李晨為了民族大義的從容留下。
註:這裡還有個鏡頭很怪,前面謝晉元告訴小湖北。說這種子已經種在他們的心裡。你們的任務是活下去,好好長大保家衛國。結果一轉眼,小湖北跟著敢死隊拿槍上陣了。
我個人看網上有人分析,是小湖北說搶老祖宗的地方,所以小湖北偷偷摸摸選擇留下。
如果真的是如此,倒也解釋得通。
但電影鏡頭表現得非常的隱晦,很容易讓觀眾看了產生疑惑。
導演可能也考慮到這點,所以後面拍的是「反思歷史」,最具代表的還是黃曉明那場戲:
「戰爭的背後,從來都是政治」!
這部電影如果處理好,本來也有機會成為「反思歷史」的戰爭史詩。
結果是這個真的沒有立住。
主要原因就是那個「大撤退」的結局。
這部電影結局讓觀眾感覺奇怪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是前面情緒鋪墊太高,後面落腳點卻是場「大撤退」。
導演還把這場撤退,慘烈的程度拍得跟血戰臺兒莊似的。
這段歷史也不適合拍成《紅海行動》這樣的英雄犧牲,背後是大國崛起的主旋律。
因為他的背後就是「果黨」高層辣雞,這場戰爭是一場秀,電影前面打得異常慘烈和悲壯,但結局撐不住。
因為導演和編劇不可能改歷史,於是鋪墊了整部電影的悲壯慘烈。
結果這群人轉眼逃跑?
然後被日軍打了靶子,還拍得具有史詩的氣質。
哪怕是點映的其他觀眾,幾乎都是:啥,這就結束了?
有觀眾認為這是導演管虎的習慣。
反類型,故意留白。
比如管虎上一部電影《老炮兒》。
別看整部電影情緒層層遞進,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打上一架。
當中只有老炮兒六爺打城管一巴掌,踢自己兒子李易峰一腳。
尤其是最後六爺在冰上奔跑,說實話情緒層層疊加後的釋放,真的比《復聯四》超級英雄衝擊滅霸部隊還要強。
最終六爺衝到近前,倒在小爺腳下根本沒打架。
這種反類型用在《老炮兒》合理,用在《八佰》就顯得很怪。
《老炮兒》整電影表達的情緒,本就是一我年邁不行的老混混。與新世界年輕人的抗爭,不管之前多麼激烈,隨著那一倒也就煙消雲散。
大家仔細思考一下,《老炮兒》如果不考慮舉報那個情節。
電影情緒層層的鋪墊,與結局的突然釋放,反類型反得非常合理。
《八佰》這個反類型,就反得很難解釋。
當然還有人認為,這樣處理難道不正好反應歷史中的「荒誕」?
「荒誕」本身也是一個「主題」。
這部電影的問題是,讓人搞不清楚主題是不是荒誕。
作為中國觀眾知道這段歷史荒誕,但是沒有感受到影片想傳達「荒誕」。
這還得靠觀眾看完以後,看網上分析自己給他圓回來。
電影史上體現荒誕的影片有很多。
一部電影,一般倆小時,最多的也就三個多小時。
如果想要講一個主題,那真得想好怎麼去表達這個主題。
《八佰》這樣什麼都想講的,反而是中心不明確了。
最後,如果還要為這部電影找原因。
大概就只剩下一個東西了,刪減。
有些情節刪減確實有影響故事劇情,比如李晨等士兵的戰鬥場面。
但是有些情節刪減並不影響故事,比如阮經天飾演的被吊死的日本人。
現在這樣的結局非常的彆扭,因為思想不知道落到何處。
歷史就是就是一群人平穩的退到租界裡投降了。
這電影再藝術化升級,終究不能把歷史改了不成?
最後,有網友認為電影結局跑路雖然魔幻。
但某種程度上,正好符合了歷史上的結局。
畢竟,歷史上這隻部隊撤到租界後,即被繳械,然後被關押,謝晉元極其憋屈的被刺殺,之後又被日本人擄去集中營,四處輾轉——
如果電影完全按照歷史拍,但一部電影講清楚始末肯定時長不夠,同時拍出來了必然拖沓。
如果以幕尾畫外音來帶過,又缺乏衝擊,流於形式。
所以,電影用了一個不存在的撤退和屠殺,來概括這支部隊的結局——
如同歷史上「果黨」一面慷慨激昂,誓要和日軍激戰到底;一面又臨陣脫逃,致百萬中國人民於水火之中。
從這個角度看,它也有一定的道理。
何況電影終究不是紀錄片,不可能完完全全還原歷史。
可是話說回來出來,現在觀眾這部電影的結局。
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假設,再到腦補和爭論。
它不就證明這部電影現在的結局,反常規表現得太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