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隱飲
用電影治癒生活。
疫情過後,最受關注的國產大片《八佰》,終於在本周五正式上映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影院觀看呢?
對於這部電影,時光君也和大家一樣,經歷了足足一年的等待,期望值被吊得高高的。
第一時間買票看完,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句,值回票價!
《八佰》展現了完全不輸給好萊塢大片的國產頂級大片製作水平。
先來看看這些令人血脈僨張的戰爭場面,捨生取義的戰士們,英勇殺敵視死如歸。
為了最真實還原這段歷史,劇組歷時一年半時間,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
電影中長達200米的蘇州河,還原出一河兩岸的鮮明對比,一邊是戰火連天的「地獄」戰場,另一邊聲色霓虹的「天堂」租界。
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重現當年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相當於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
《八佰》還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全球第一部和第二部則是大名鼎鼎的《復聯3》和《復聯4》。
管虎導演說,「這次用IMAX拍攝,最接近人的眼睛,觀察世界的標準。」
電影裡直戳淚點的情節也有不少,時光君看的那一場,影廳裡觀眾們的抽泣聲此起彼伏。
八百壯士誓死抵抗的頑強血性,和中國人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看完後讓人心潮澎湃、久久難忘。
看完《八佰》時光君最大的感慨是,這部電影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印象中的抗戰片,完全不一樣。
具體哪裡不一樣,且聽我們細細說來。
(下文中包含劇透)
不完美的英雄
首先,電影《八佰》所聚焦的,是一場極其特殊的戰役。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由於中日兵力懸殊,國軍節節失陷,決定將大部隊全線撤退上海。
國民政府在註定守不住的上海留下了一支孤軍,這支孤軍的存在是為了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軍隊仍在抵抗日軍的侵略。
國民黨軍第88師262旅524團一營的400多名戰士,奉命在中校團附謝晉元的率領下,進入四行倉庫,守衛中國軍隊在上海的最後一座堡壘。
戰鬥持續了四天四夜,而在四行倉庫的對岸,蘇州河畔的另一側,就是安全的上海租界區。
四行倉庫保衛戰,之所以可以永垂史冊震驚中外,除了戰士本身的英勇無畏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一場被全世界圍觀的戰鬥。
在《八佰》的開頭,我們看到一河之畔,兩幅景象,灰白慘烈與燈紅酒綠交相呈現,充滿著戲劇張力和殘酷美感。
700多塊次第亮起的霓虹燈招牌,帶來兩岸對比感極強的兩種色調,這樣的視覺奇觀,在國產片中相當少見。
租界之內,不僅聚集著中國各階層的民眾,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包括各國軍事觀察家以及多國記者,他們向全世界發出了關於這場戰爭的報導。
僅僅在53米以外,喝著咖啡就能「觀賞」真槍實彈殺人,這在全世界的戰爭史上,也可以稱得上是絕無僅有。
一河兩岸,分割地獄和天堂,戲臺戰場,竟分不清孰真孰假,這也是全片最富戲劇性的看點。
「八佰」孤軍在浴血奮戰,隔岸觀火的民眾也在逐漸覺醒。當看到戰士們捨生取義,用生命在捍衛對岸的和平,無數民眾也為之灑下熱淚。人性終究是相通的,為英雄肅然起敬的情感,也是相通的。
《八佰》和其他戰爭片不同的是,管虎導演無意塑造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的慷慨故事,他更想呈現出一副戰爭的全景式群像。
他想讓觀眾看看,這些散兵遊勇式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殘酷戰爭中被裹挾被震撼,最終激蕩出男兒熱血的。
這些被收編的雜牌軍「逃兵」最初看似是草包,但在真正的戰爭面前,他們都成了不掉鏈子的勇士,並完成了從個人成長到保家衛國的角色裂變。
最典型的要數這樣幾個人:比如王千源飾演的老兵油子「羊拐」,他相信「人各有命」,唯一的牽掛是家鄉的娘親,始終惦記著要給家裡寄張照片。
比如姜武飾演的怯懦自私的「老鐵」,以前是不敢拿槍、開戰就跑的「瓜慫」,最後自己一個人到樓頂唱戲,英勇就義的姿態氣壯山河。
歐豪飾演的「端午」和張譯飾演的老算盤都從未參與過戰爭,最終他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定。
「端午」決定拿起槍,捍衛足下的土地,捍衛自己和國家的尊嚴,而老算盤決定喬裝打扮混出倉庫,給予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管虎在接受時光君採訪時說,「因為當時是大潰敗,各部全都散得不行了。從逃兵的角度進入,我覺得更像我們想要的,就是貼近最普通的人,給觀眾最好的代入。」
人性千面,在戰爭中最容易擦去所有的偽裝,呈現出最赤裸最真實的狀態。
小人物的故事,不完美的英雄,讓《八佰》成為了一部更富有人情味的戰爭電影。
《八佰》的「冰火兩重天」
時光君想用「冰火兩重天」這個詞,形容剛看完《八佰》時的感覺。
這部電影的表層故事是戰士們的愛國熱血,隱含的故事是政治的殘酷冷血。
這一熱和一冷,會讓你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有種「冰火兩重天」的震撼感和撕裂感。
熱血,讓你激動萬分,甚至熱淚盈眶;冷血,又會讓你沮喪憤怒,對戰士們哀其不幸,對當時的執政者怒其不爭。八佰壯士越英勇,就越讓人覺得憤憤不平。
片中讓人感到熱血沸騰的情節有許多許多。
比如鄭愷飾演的陳樹生,為了抵抗住日軍的重炮襲擊,他選擇背上炸藥包跳下去,和敵人同歸於盡,並寫下「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的血書。
整個機槍連的戰士們每個人都毫不畏懼地綁上了炸彈,每個人大喊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貫,慷慨赴死。
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這一幕看得對岸的民眾紛紛淚目,而銀幕外的觀眾,也很難忍住自己的淚水。
還有誓死護旗的段落,當日軍看到高高升起的旗幟,他們感覺受到了挑釁,發動更猛烈的狂轟亂炸,一波又一波的戰士抱團衝上去,用自己的身體穩住旗杆。
哪怕還剩最後一個人,只剩最後一口氣,他也要把倒下的旗子扶起來,讓對岸的民眾們看到,向世界證明我們中國人還在。
但是,《八佰》並沒有像我們看習慣的抗戰片一樣,以一場大獲全勝的勝利作為結尾,最後定格在某一位大無畏的英雄身上。
全片以「撤退過橋」作為分界點,整體情緒急轉直下,從激昂變為憋屈。
結尾也並不是一場期待中的大勝仗,而是士兵奉命被迫撤退,為了生存為了活命,在日軍的槍林彈雨中傷亡嚴重,艱難撤到租界處。
如果以「撤退過橋」作為全片最後的高潮,顯然不如把鏡頭對準負責墊後的「敢死隊」和日軍決一死戰,來得更熱血。
導演為什麼要反類型片的規律這樣拍?
一種猜測是,由於刪減的問題,本該作為高潮戲的段落被刪短,所以「撤退」戲份變長,成為影片最後的重頭戲份。
另一種猜測是,這樣安排是出於對歷史和這場戰爭的反思。
在淞滬會戰中,國軍傷亡慘重一敗再敗,在大部隊撤退的背景下,老蔣命令八十八師留守四行倉庫,本就是出於政治作秀。「九國公約」籤字國會議即將召開,他希望通過一次「現場直播」來獲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馬上要被全面佔領了,幾十萬大軍都無力抵抗,四百人組成的一幫炮灰「雜牌軍」,他們的抗爭就能改變大局嗎?顯然不能。
1937年的四行倉庫,就是上海最後的抵抗防線,是上海人民的骨氣和尊嚴。
正如片中的謝晉元所說,「靠我們這區區四百來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人來抗。這些民眾,也會作為種子去叫醒更多人。」
在戰場上的每一個士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作秀」,什麼是談判的砝碼,他們只知道我是在保家衛國,我在奮勇殺敵。只知道再往後退,家人就要被殺了,家園就要拱手讓人了。
如果你覺得結尾不夠盡興,甚至有種屈辱感,那可能正如導演所願,因為這場戰爭的歷史原貌就是如此。
影片分明是在借八佰壯士的境遇,諷刺國民政府的孱弱無能,遺憾的是這份諷刺只由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承擔,諷刺的力度和反思的深度並不太夠。
真實的歷史故事可能更加殘酷,五二四團撤入租界後,被繳械、被軟禁成為「孤軍營」,生存狀態異常艱苦,再後來謝晉元被刺殺,剩下的戰士甚至流落到海外做苦工,他們經歷了更蹉跎的命運。
寫到最後,時光君還想多說兩句。
《八佰》的上映,無疑是電影行業的一件幸事。
在觀眾離開影院半年之久後,所有人都在期待一部強有力的國產新片,重燃起大家對於電影的熱情。
這個時候《八佰》來了,在上座率仍被限制在50%的時候,它上映了,這是一份擔當。
在電影首映式上,馮小剛導演說:「《八佰》會有井噴式的觀影和票房。現在全世界的影院都處在艱難時期,如果這個電影可以達到20億、30億的票房,它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會讓全世界電影人振奮。」
徐崢也說,「八百勇士無論是在歷史中還是如今電影的上映,都是在國家或行業最危難之時,立在最前沿,挺住的勇士。」
對於這樣的勇士,對於《八佰》這樣的電影,請熱愛國產電影的觀眾,不要猶豫,買票走進影院,就是最好的支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