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撕裂、人性殘缺,但《八佰》是前所未有的高級主旋律

2020-08-28 Mtime時光網

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隱飲

用電影治癒生活。

疫情過後,最受關注的國產大片《八佰》,終於在本周五正式上映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影院觀看呢?

對於這部電影,時光君也和大家一樣,經歷了足足一年的等待,期望值被吊得高高的。

第一時間買票看完,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句,值回票價!

《八佰》展現了完全不輸給好萊塢大片的國產頂級大片製作水平。

先來看看這些令人血脈僨張的戰爭場面,捨生取義的戰士們,英勇殺敵視死如歸。

為了最真實還原這段歷史,劇組歷時一年半時間,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

電影中長達200米的蘇州河,還原出一河兩岸的鮮明對比,一邊是戰火連天的「地獄」戰場,另一邊聲色霓虹的「天堂」租界。

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重現當年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相當於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

《八佰》還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全球第一部和第二部則是大名鼎鼎的《復聯3》和《復聯4》。

管虎導演說,「這次用IMAX拍攝,最接近人的眼睛,觀察世界的標準。」

電影裡直戳淚點的情節也有不少,時光君看的那一場,影廳裡觀眾們的抽泣聲此起彼伏。

八百壯士誓死抵抗的頑強血性,和中國人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看完後讓人心潮澎湃、久久難忘。

看完《八佰》時光君最大的感慨是,這部電影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印象中的抗戰片,完全不一樣。

具體哪裡不一樣,且聽我們細細說來。

(下文中包含劇透)

不完美的英雄

首先,電影《八佰》所聚焦的,是一場極其特殊的戰役。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由於中日兵力懸殊,國軍節節失陷,決定將大部隊全線撤退上海。

國民政府在註定守不住的上海留下了一支孤軍,這支孤軍的存在是為了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軍隊仍在抵抗日軍的侵略。

國民黨軍第88師262旅524團一營的400多名戰士,奉命在中校團附謝晉元的率領下,進入四行倉庫,守衛中國軍隊在上海的最後一座堡壘。

戰鬥持續了四天四夜,而在四行倉庫的對岸,蘇州河畔的另一側,就是安全的上海租界區。

四行倉庫保衛戰,之所以可以永垂史冊震驚中外,除了戰士本身的英勇無畏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一場被全世界圍觀的戰鬥

在《八佰》的開頭,我們看到一河之畔,兩幅景象,灰白慘烈與燈紅酒綠交相呈現,充滿著戲劇張力和殘酷美感。

700多塊次第亮起的霓虹燈招牌,帶來兩岸對比感極強的兩種色調,這樣的視覺奇觀,在國產片中相當少見。

租界之內,不僅聚集著中國各階層的民眾,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包括各國軍事觀察家以及多國記者,他們向全世界發出了關於這場戰爭的報導。

僅僅在53米以外,喝著咖啡就能「觀賞」真槍實彈殺人,這在全世界的戰爭史上,也可以稱得上是絕無僅有

一河兩岸,分割地獄和天堂,戲臺戰場,竟分不清孰真孰假,這也是全片最富戲劇性的看點。

「八佰」孤軍在浴血奮戰,隔岸觀火的民眾也在逐漸覺醒。當看到戰士們捨生取義,用生命在捍衛對岸的和平,無數民眾也為之灑下熱淚。人性終究是相通的,為英雄肅然起敬的情感,也是相通的。

《八佰》和其他戰爭片不同的是,管虎導演無意塑造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的慷慨故事,他更想呈現出一副戰爭的全景式群像。

他想讓觀眾看看,這些散兵遊勇式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殘酷戰爭中被裹挾被震撼,最終激蕩出男兒熱血的。

這些被收編的雜牌軍「逃兵」最初看似是草包,但在真正的戰爭面前,他們都成了不掉鏈子的勇士,並完成了從個人成長到保家衛國的角色裂變。

最典型的要數這樣幾個人:比如王千源飾演的老兵油子「羊拐」,他相信「人各有命」,唯一的牽掛是家鄉的娘親,始終惦記著要給家裡寄張照片。

比如姜武飾演的怯懦自私的「老鐵」,以前是不敢拿槍、開戰就跑的「瓜慫」,最後自己一個人到樓頂唱戲,英勇就義的姿態氣壯山河。

歐豪飾演的「端午」和張譯飾演的老算盤都從未參與過戰爭,最終他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定。

「端午」決定拿起槍,捍衛足下的土地,捍衛自己和國家的尊嚴,而老算盤決定喬裝打扮混出倉庫,給予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管虎在接受時光君採訪時說,「因為當時是大潰敗,各部全都散得不行了。從逃兵的角度進入,我覺得更像我們想要的,就是貼近最普通的人,給觀眾最好的代入。」

人性千面,在戰爭中最容易擦去所有的偽裝,呈現出最赤裸最真實的狀態。

小人物的故事,不完美的英雄,讓《八佰》成為了一部更富有人情味的戰爭電影。

《八佰》的「冰火兩重天」

時光君想用「冰火兩重天」這個詞,形容剛看完《八佰》時的感覺。

這部電影的表層故事是戰士們的愛國熱血,隱含的故事是政治的殘酷冷血。

這一熱和一冷,會讓你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有種「冰火兩重天」的震撼感和撕裂感。

熱血,讓你激動萬分,甚至熱淚盈眶;冷血,又會讓你沮喪憤怒,對戰士們哀其不幸,對當時的執政者怒其不爭。八佰壯士越英勇,就越讓人覺得憤憤不平。

片中讓人感到熱血沸騰的情節有許多許多。

比如鄭愷飾演的陳樹生,為了抵抗住日軍的重炮襲擊,他選擇背上炸藥包跳下去,和敵人同歸於盡,並寫下「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的血書。

整個機槍連的戰士們每個人都毫不畏懼地綁上了炸彈,每個人大喊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貫,慷慨赴死。

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這一幕看得對岸的民眾紛紛淚目,而銀幕外的觀眾,也很難忍住自己的淚水。

還有誓死護旗的段落,當日軍看到高高升起的旗幟,他們感覺受到了挑釁,發動更猛烈的狂轟亂炸,一波又一波的戰士抱團衝上去,用自己的身體穩住旗杆。

哪怕還剩最後一個人,只剩最後一口氣,他也要把倒下的旗子扶起來,讓對岸的民眾們看到,向世界證明我們中國人還在。

但是,《八佰》並沒有像我們看習慣的抗戰片一樣,以一場大獲全勝的勝利作為結尾,最後定格在某一位大無畏的英雄身上。

全片以「撤退過橋」作為分界點,整體情緒急轉直下,從激昂變為憋屈。

結尾也並不是一場期待中的大勝仗,而是士兵奉命被迫撤退,為了生存為了活命,在日軍的槍林彈雨中傷亡嚴重,艱難撤到租界處。

如果以「撤退過橋」作為全片最後的高潮,顯然不如把鏡頭對準負責墊後的「敢死隊」和日軍決一死戰,來得更熱血。

導演為什麼要反類型片的規律這樣拍?

一種猜測是,由於刪減的問題,本該作為高潮戲的段落被刪短,所以「撤退」戲份變長,成為影片最後的重頭戲份。

另一種猜測是,這樣安排是出於對歷史和這場戰爭的反思。

在淞滬會戰中,國軍傷亡慘重一敗再敗,在大部隊撤退的背景下,老蔣命令八十八師留守四行倉庫,本就是出於政治作秀。「九國公約」籤字國會議即將召開,他希望通過一次「現場直播」來獲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馬上要被全面佔領了,幾十萬大軍都無力抵抗,四百人組成的一幫炮灰「雜牌軍」,他們的抗爭就能改變大局嗎?顯然不能。

1937年的四行倉庫,就是上海最後的抵抗防線,是上海人民的骨氣和尊嚴。

正如片中的謝晉元所說,「靠我們這區區四百來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人來抗。這些民眾,也會作為種子去叫醒更多人。

在戰場上的每一個士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作秀」,什麼是談判的砝碼,他們只知道我是在保家衛國,我在奮勇殺敵。只知道再往後退,家人就要被殺了,家園就要拱手讓人了。

如果你覺得結尾不夠盡興,甚至有種屈辱感,那可能正如導演所願,因為這場戰爭的歷史原貌就是如此。

影片分明是在借八佰壯士的境遇,諷刺國民政府的孱弱無能,遺憾的是這份諷刺只由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承擔,諷刺的力度和反思的深度並不太夠。

真實的歷史故事可能更加殘酷,五二四團撤入租界後,被繳械、被軟禁成為「孤軍營」,生存狀態異常艱苦,再後來謝晉元被刺殺,剩下的戰士甚至流落到海外做苦工,他們經歷了更蹉跎的命運。

寫到最後,時光君還想多說兩句。

《八佰》的上映,無疑是電影行業的一件幸事。

在觀眾離開影院半年之久後,所有人都在期待一部強有力的國產新片,重燃起大家對於電影的熱情。

這個時候《八佰》來了,在上座率仍被限制在50%的時候,它上映了,這是一份擔當。

在電影首映式上,馮小剛導演說:「《八佰》會有井噴式的觀影和票房。現在全世界的影院都處在艱難時期,如果這個電影可以達到20億、30億的票房,它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會讓全世界電影人振奮。」

徐崢也說,「八百勇士無論是在歷史中還是如今電影的上映,都是在國家或行業最危難之時,立在最前沿,挺住的勇士。

對於這樣的勇士,對於《八佰》這樣的電影,請熱愛國產電影的觀眾,不要猶豫,買票走進影院,就是最好的支持!

-END-

相關焦點

  • 《戰狼2》對比《八佰》,電影也要「生而逢時」
    好在八月底終與上映了一部救市大片《八佰》,其實這部電影原本去年就該上映,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撤檔了,而且還引起了不少爭議。中國電影市場在2008年以前一直都是低迷的,2008年似乎是中國電影起飛的一個出發點,在2010年到2017年之間,中國電影也創造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成績,但是觀眾們對於電影質量卻沒有太多的要求,大家都沉淪於明星流量之中。從2017年後到現在,中國主旋律電影開始流行,慢慢的將主旋律電影推向了高潮。
  • 從「戰狼」到「八佰」,一場知識分子與普通國人情感撕裂!
    《戰狼2》《八佰》等一些主旋律宣揚愛國主義的電影正是因為挑戰了這種文化洗腦才被買辦「精英」們指責為極端民族主義加以批判的。美國拍了那麼多歌頌美國偉大的電影,怎麼就沒有美國的主旋律電影?當我看了電影「八佰」後,在微博、豆瓣、知乎平臺看大家的感想和評價時,一些背景介紹為某大學教授、研究員或某知名媒體人能問出一些類似「為什麼要綁著炸藥包跳樓?」的話語後,我似乎有點明白了!
  • 《八佰》戰亂時期的「人性」
    最近映的電影八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主角,無論是選材,還是演繹,鏡頭都無可挑剔。沿岸那個曾經記錄著歷史畫卷的場景,四行倉庫活著就是勝利,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戰士們,英勇守衛四行倉庫,不畏犧牲,一河相隔,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河的兩岸對比鮮明,視覺效果的震撼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影片中在暴力戰爭大背景下,導演也加入了一些溫情的細節,非常的震撼和感動,在影片結尾也愈加的深刻
  • 點映三天後,《八佰》口碑急劇下滑,這部主旋律電影要撲街了?
    昨天,《八佰》的評分也出爐了,豆瓣8.3,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可僅僅過了一夜,評分就滑到了8.1,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八佰》的口碑跌了呢?下面談談我的想法。我認為《八佰》是一部很擰巴的電影,管虎既想將主旋律進行到底,又試著去批判電影裡政府的不作為。那麼問題就來了,主旋律本身和diss政府是矛盾的。
  • 《集結號》和《八佰》:一個讓軍人真實死去,一個讓軍人真實活著
    把《集結號》和《八佰》擺在一起,是因為他們是中國戰爭片中,對歷史、對人性的敘述最特別的兩個。它們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中有血有肉的軍人,他們渺小、脆弱、虛榮、恐懼、退縮、懦弱……正因為如此,它們讓戰爭的殘酷更真實。我們熱愛軍人、銘記犧牲,但是對於被設置了統一程序的、面不改色的英雄「機器人」卻早已審美疲勞。
  • 《八佰》中的此岸與彼岸
    今天,看了電影《八佰》 。這是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好電影之所以值得細細品味,是因電影的本質是由千百人所構成的技術和藝術團隊,精雕細磨出的生命精粹。這雖是一場視聽的幻覺,卻可調動起充分的感受、反應和心靈觸動,以假喻真,直穿人性,覺知生命的細膩與深邃。觀影即觀人生。
  • 《集結號》和《八佰》:一個讓軍人真實死去,一個讓軍人真實活著
    把《集結號》和《八佰》擺在一起,是因為他們是中國戰爭片中,對歷史、對人性的敘述最特別的兩個。它們無疑也是主旋律電影,但不失電影的藝術性——不只是以戰爭為噱頭,而是用戰爭中人性的掙扎,往更深層次去探尋。在敘事方法、拍攝技巧、畫面風格,還有布景、服裝在藝術造詣上,與迄今為止的國產戰爭片相比,《集結號》和《八佰》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那兩者水平誰勝誰負?美人姑且嘮叨嘮叨。
  • 《金剛川》上映在即,張譯吳京合體主旋律,能否超越《八佰》?
    導讀:《金剛川》上映在即,張譯吳京合體主旋律,能否超越《八佰》?《金剛川》主演陣容一經曝光就引起了熱烈討論,張譯和吳京的實力派組合,在電影《八佰張譯吳京都曾主演過多部主旋律題材影視劇,其中張譯參演的電視劇《生死線》《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至今仍被觀眾奉為軍旅題材佳作,在電影作品《紅海行動》和《我和我的祖國》中更是貢獻了教科書式演技。
  • 《八佰》一部能把黨員看困的主旋律戰爭片
    01對於一個看電影不太在乎導演的人,看完《八佰》去確認了一下,啊原來就是《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單元《前夜》那個導演,怪不得。對於一個看電影也不太在乎攝影和美術指導的人,看完《八佰》去搜索了一下,攝影曹鬱。電影裡面有很多畫面,構圖可太美了。讓我想到《前夜》單元,在空無一人的天安門廣場,黃渤拿著焊機在旗杆頂換升旗裝置,焊鐵掉落的火花就像煙花一樣絢爛。
  • 《八佰》:含混不代表失語
    也就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八佰》在全國上下掀起了熱議,並在褒貶不一的爭議聲中帶著票房節節升高,突破20億。《八佰》出品人兼導演夫人梁靜回憶,在這個採樣後,她那個身高超過一米九的丈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壓抑,說一定要拍部電影出來。「關於四行倉庫戰役外圍發生了什麼,都有影像、文字記錄。
  • 蘇州河北岸的一齣戲——有感於電影《八佰》
    而根據這齣「戲」改編的電影《八佰》,則將鏡頭聚焦在那些看起來最無足輕重的底層士兵身上,並試圖通過他們在幾場戰鬥中的表現串聯起當時的全部人物和事情始末,儘可能地刻畫還原出一段歷史經過。不過導演管虎沒有照搬照抄其他紅色主旋律電影裡那些人人都爛熟於心的內核來重複:為了山河無恙,戰士們奮勇殺敵,無所畏懼——因為神一般的英勇根本不是本片的主題,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和怕死的人性才是!所以《八佰》絕對不是一部看後讓人覺得解恨或者舒爽的抗日題材影片。
  • 電影《八佰》值得一看嗎
    哈嘍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今日想跟各位聊聊最近一部現象級別電影《八佰》,相信很多小夥已經看過這部這部電影了吧,小編最近忙所以才等到今天才去看這部電影; 9月6號據燈塔專業版顯示,電影《八佰》在正式上映的第17天,累計票房突破24億元,觀影人次達6273.2萬。
  • 聚焦於人性的刻畫和渲染,《八佰》稱得上一部優秀的戰爭片
    電影《八佰》展現的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那場戰鬥中留守的中國士兵號稱有八百人,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然而實際上只有355人據地堅守,對抗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八佰》這部電影也正是將重點著眼於此。用幾百軍人的血肉去博取局外人的同情,這件事說起來就極具衝擊性。當得知自己是孤軍作戰,最後可能淪為棄子,將士們作何感想?上海人民目睹一支孤軍獨擋日軍師團又是怎樣的情緒?英美等國際力量看這場秀時會是什麼態度?
  • 《1917》與《八佰》:數字背後的血肉與人性
    兩部電影的片名都別具匠心,《1917》的故事發生於一戰期間,《八佰》發生於二戰期間,劇情也與數字有緊密關聯,《1917》講的是兩名士兵要將信送到前線救下1600名將士的性命,《八佰》講的是史稱「八百壯士」(實則400餘人)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在畫面呈現與場面刻畫上,兩部電影異曲同工,都使用了最新的電影攝影理念與技術。
  • 電影八佰 到底諷刺的是什麼?
    八佰 值得看嗎?從去年由於某些原因延遲到年初因為疫情再次待定,再到影院逐步放開,八佰的熱議一直沒停過,更多熱議的是相關部門的刪減,特別是影院逐步開放後,八佰的宣傳鋪天蓋地,劇照、預告片一個接一個,因為之前有人看過未刪減版,點映後,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刪減前後版的對比
  • 《八佰》或許該叫六佰
    從電影本身質量來說,《八佰》可能更應該改名叫六佰,所以請覺得我不尊重抗戰先烈的人暫時收了30米大刀,且往下看。 電影最初定檔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就已經知道他了,到為主旋律讓步而延後,突遇疫情又延後,再加之製作團隊全面又不遺餘力的宣發,可以說,在這些過程中,觀眾對他的期望值和預估值都齊齊拉滿。
  • 《八佰》:這部讓男人抹眼淚的電影,配得上大家的吹捧
    講述那個灰色年代中,一段被大眾所遺忘的英雄事跡的電影《八佰》,選擇在影院復工後率先上映,可謂恰逢其時。 影片《八佰》講述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大潰敗,讓國際大都市上海落入日軍之手。處在兩個世界交界處的四行倉庫,裡面有四百多名國軍陣守,對外則稱八百人。面對強大日軍的各種強攻,他們頑強的堅守了四天。雖然堅守並無價值,但他們卻守住了國家、民族的最後尊嚴,同時也喚醒了民眾前所未有的愛國熱情。
  • 電影《八佰》,展現了一場真實的戰爭
    電影院復工以來最火的電影非《八佰》莫屬,根據貓眼數據,《八佰》是影院復工以來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新片,是以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電影。截止至8月29號,電影總票房已突破8億。電影《八佰》在質量上來說,應該可以排在國內的抗日戰爭題材影視劇中的前列。首先是在電影鏡頭的調度上,《八佰》的鏡頭和畫面都是有過設計的。
  • 《八佰》導演追問:模仿好萊塢反思戰爭中的人性,很高級嗎?
    但無論怎麼拍,美式戰爭片的底色不變,就是反思:反思戰爭中的人性。與為我們主流的戰爭片思想意識,如視死如歸、革命樂觀主義等,背道而馳,完全是好萊塢式思維,體現出所謂的真實的人性。戰場上怕死,不丟人,這才是人性。
  • 人性與血性——電影《八佰》觀後
    人性與血性——電影《八佰》觀後閻鈺虹 時下,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觀眾群中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聲音影片跳出個人英雄主義的窠臼,在一群膽怯畏戰的「逃兵」處著墨,竭盡能事地展現小人物的人性,為在小環境中找尋大視野裡的藝術化鋪陳與渲染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