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展現的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那場戰鬥中留守的中國士兵號稱有八百人,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然而實際上只有355人據地堅守,對抗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
這場戰鬥在實力對比上是毫無懸念的,它的目的也不在於打勝仗,而是國民黨在淞滬會戰潰敗撤出上海時為主力撤退爭取時間,更是為了博取國際社會同情而上演的一場秀。
比起將士為國死戰,它在戰爭場面上可能就沒那麼熱血激昂了,但是圍繞這場戰鬥各色人物所展現的人性,就充滿了戲劇性。
《八佰》這部電影也正是將重點著眼於此。用幾百軍人的血肉去博取局外人的同情,這件事說起來就極具衝擊性。
當得知自己是孤軍作戰,最後可能淪為棄子,將士們作何感想?上海人民目睹一支孤軍獨擋日軍師團又是怎樣的情緒?英美等國際力量看這場秀時會是什麼態度?
其中有太多可以挖掘演繹的人性。
一河之隔,南岸英美租借歌舞昇平,北岸四行倉庫斷壁殘垣。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高空之上還有作壁上觀的看客,多麼強烈的對比!
倉庫裡,原本以為自己只是被派去打掃戰場的地方保安團戰士,在來到上海與日軍遭遇後,才知道此行的危險。他們很多都戰戰兢兢地擔心著自己下一刻是否還活著,甚至連開槍殺敵的勇氣都沒有。
其中還是有人動了逃跑的念頭,士兵端午和老算盤趁黑順著水道逃命。不過在發現偷襲的日軍後,端午出於對倉庫裡的同伴小湖北的擔憂,發聲示警。
對岸的市民看到此舉,不明所以對他們大加讚賞和鼓勵。這也讓端午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榮耀與使命,促成了他的成長和轉變,他選擇重新回到戰場。
老算盤則沒有他的覺悟和勇氣,幾次三番之後終究是逃了出去。不過他也在最後一刻隨群眾一起衝到橋邊幫助戰士們了,也算是得到了人性的洗禮和升華。
而與他們又有所不同的,是一群經歷過戰火洗禮的正規軍,這群人最初就堅定無畏,為了阻擋敵人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充當人肉炸藥包。他們也是抗戰中無數愛國將士的縮影。
受感染於據守倉庫戰士們的英勇戰鬥,對岸的市民和仁人志士都大受鼓舞。然而在戰鬥之前,他們不少人還是一派歌舞昇平、坐檯看戲的模樣。
其中值得一書的角色不止一二。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渡河送旗幟的小姑娘楊慧敏,為守軍送電話線而犧牲的刀子,拿槍對準日軍的教授……
在四行倉庫頑強與日軍抵抗的中國將士們,徹底點燃了人民的愛國情懷和熱血。
其中的申報記者方興農尤其凸顯了這種變化。在最初的時候,他還是一個盤桓於各方的情報販子,甚至連外國人都對他說,「你看上去與這場戰爭無關」。
然而在深入倉庫,目睹戰士們的真實狀況,了解了他們的故事之後,方興農甘願冒著槍炮為戰士送信物。這種轉變更是民眾態度的一個縮影,也側面體現了四行倉庫保衛戰達到了參戰人員們的期望——喚醒國人的意志和熱血。
其中有個情節可謂全片的高潮,那就是升旗儀式。越是艱難的時候越需要儀式來鼓舞人心,戰士們前赴後繼以血肉之軀撐著旗幟,撐起的是將士們不屈的鬥志,鼓舞的是人們的抗爭的決心。
另外結尾所有戰士全員衝橋時,對岸人民眼含淚光伸手以待,外國士兵忍不住開槍相助,同樣極具感染力。
對比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可以明白這場戰鬥的目的達到了。
儘管整部電影兩個多小時,戰鬥場面並不算多也並不激烈,但是另闢蹊徑的《八佰》,將焦點放在對戰爭中人物人性的刻畫和渲染,從而發人深省感動觀眾,也稱得上一部優秀的戰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