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戰亂時期的「人性」

2020-10-03 娛樂妙妙堂

最近映的電影八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主角,無論是選材,還是演繹,鏡頭都無可挑剔。這部劇,讓所有人重新記起了蘇州河沿岸那個曾經記錄著歷史畫卷的場景,四行倉庫活著就是勝利,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戰士們,英勇守衛四行倉庫,不畏犧牲,一河相隔,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河的兩岸對比鮮明,視覺效果的震撼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影片中在暴力戰爭大背景下,導演也加入了一些溫情的細節,非常的震撼和感動,在影片結尾也愈加的深刻,相信英雄們不會白白犧牲,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吾輩當自強。

這部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這幾點:

1. 小女孩向河對岸浴血拼殺的國軍將士敬禮。在國家危難之際,沒有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用自己的方式保家衛國。小女孩的形象是當時四萬萬同胞的一個縮影,代表我們從未沉睡,我們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

2.將士一個個身綁炸藥跳樓,和日本士兵同歸於盡。中國軍人的氣節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代表人物就是陳樹生。

3.將士英勇護旗。將士護旗表達的是一種寧死不屈的軍人氣節和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那杆旗已經不是旗,更像是一種精神,一種「八佰精神」!明知道不可能成功的事,但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做,他們用自己的英勇的行為告訴侵略者:中國軍人還在!中華民族還有希望!

4.《八佰》戰亂時期的「人性」! 一邊天堂一邊地獄,很真實的體現出百姓從冷漠的事不關己,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到眼看著對岸軍人同胞在不平等的對抗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逝去,他們奮力抗敵視死如歸,雖明知無力回天!可依然寸土不讓的抗日精神燃起全民的怒火、期中包含著同情、心痛、憎恨、以及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那種複雜心情體現的淋漓盡致。此片很好的詮釋了沉睡中的雄獅被慢慢喚醒的過程,詮釋了一個民族的隱忍和一個國家的血性。

5..電影沒有一味的將所有人都塑造成英雄形象,將小人物在戰爭過程中的那種無可奈何表現得十分赤裸。每一種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人選擇為正義為國家犧牲,有的人選擇保全自己,電影後半段中姚晨扮演的正面角色在河對岸中的落淚,感覺無奈以及諷刺,總而言之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沒有對錯可分,而我們現在的和平幸福也是用過往先輩的鮮血中一點一點搶回來的。

此片很好的詮釋了沉睡中的雄獅被慢慢喚醒的過程,詮釋了一個民族的隱忍和一個國家的血性,在電影結束後很多觀眾還自發的鮮花,可見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國慶假期還是很值得和家人朋友一起去看看的。


相關焦點

  • 人性的掙扎與張揚:管虎《八佰》在戰爭電影上的探索和突破
    近期熱映的電影《八佰》展示了導演管虎在這方面的積極探索,他從普通人的視角表現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與張揚,實現了戰爭題材電影的新突破。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抗戰時期的典型案例,「八佰壯士」與日軍的不屈搏鬥,可謂世界戰爭史上的壯舉, 面對這一題材,稍不留神,或者稍有偷懶,就會拍成一部弘揚英雄主義的電影,重蹈過去表現這一題材電影的覆轍,那將失去今天重拾這一題材的新意了。
  • 八佰,電影裡的人性
    最近,由管虎導演,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姜武、張譯、王千源等人主演的電影《八佰》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全民的關注! 身在絕境之中,鐵血堅韌的硬核班長,讓觀眾感受到那個戰亂年代何為熱血,何為愛國。
  • 品讀電影《八佰》:人性、血性與國性
    一幕史詩大劇——《八佰》,在國人擊退疫情的進攻之後,率先在全國上演。這是一幕驚天動地的歷史大劇,宏大的民族徵程在此風流激蕩。然而,故事的開篇,卻從一位普通上海老人絮絮的追憶開始,把鏡頭從和平的當下,切向了慘烈的過往。一幕歷史大劇,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窗打開,展開了驚天動地的畫卷。
  • 《1917》與《八佰》:數字背後的血肉與人性
    兩部電影的片名都別具匠心,《1917》的故事發生於一戰期間,《八佰》發生於二戰期間,劇情也與數字有緊密關聯,《1917》講的是兩名士兵要將信送到前線救下1600名將士的性命,《八佰》講的是史稱「八百壯士」(實則400餘人)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在畫面呈現與場面刻畫上,兩部電影異曲同工,都使用了最新的電影攝影理念與技術。
  • 《八佰》戰爭片只是表象,眾生相,人性思考和民族大義才是本質
    在剛復工的特殊時期中,仍然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不說,《八佰》在各大社交媒體的討論度同樣很高,網友觀影后的走心好評層出不窮對於《八佰》來說,共情度明顯被拉滿,電影院座位上用紙巾擦拭眼淚的觀眾比比皆是。而影片《八佰》中,除了刻畫普通中國人的抗戰群像之外,還蘊含著對國民性的無盡思考——貪生怕死、趨利避害等人性弱點無可避免,畢竟可能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平安順意的度過一生;但與此同時,血氣方剛、英勇無畏等人性閃光點也悉數登場,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換來一方寧靜祥和的淨土,讓更多的人平安順意的度過一生。
  • 人性與血性——電影《八佰》觀後
    人性與血性——電影《八佰》觀後閻鈺虹 時下,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觀眾群中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聲音影片跳出個人英雄主義的窠臼,在一群膽怯畏戰的「逃兵」處著墨,竭盡能事地展現小人物的人性,為在小環境中找尋大視野裡的藝術化鋪陳與渲染奠定了堅實基礎。
  • 結尾撕裂、人性殘缺,但《八佰》是前所未有的高級主旋律
    「八佰」孤軍在浴血奮戰,隔岸觀火的民眾也在逐漸覺醒。當看到戰士們捨生取義,用生命在捍衛對岸的和平,無數民眾也為之灑下熱淚。人性終究是相通的,為英雄肅然起敬的情感,也是相通的。人性千面,在戰爭中最容易擦去所有的偽裝,呈現出最赤裸最真實的狀態。小人物的故事,不完美的英雄,讓《八佰》成為了一部更富有人情味的戰爭電影。
  • 電影《八佰》裡面的真實人性
    電影《八佰》已經上映18天,引起大眾影迷熱捧,目前票房過24億,引領了疫情之後國內電影市場的振興。電影《八佰》的製作水準和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希望這樣的好電影今後越來越多。這部電影給我帶來觸動的還有影片中的那些人性。
  • 管虎對人性的探索,《八佰》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正在熱映的《八佰》更是將國產戰爭片帶到了全新的高度。軍人的戰爭在明,&34;在暗導演表達的是&34;,還是&34;,但通過人物視角,對每一個小人物的解讀,早已代表《八佰》呈現的視覺衝擊只是外殼,通過戰爭對人性的品讀,才是管虎想表達的內核。
  • 《八佰》:八佰的佰,是有血有肉,佰人的佰
    管虎導演的《八佰》在人像的塑造上,更是卓越超群。小湖北、端午及老鐵幾人的轉變,足夠闡述殘酷的戰爭給人性帶來的扭曲;從開始迫切想要逃出去,到親眼看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斃倒在自己面前,活下去的信念愈強,憤怒愈大。
  • 導演管虎,十年《八佰》一夢
    點映過後,《八佰》豆瓣評分達到8.3分,獲得良好口碑。《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直到2012年,「八百壯士」裡的最後一名老兵去世 ;2013年,醞釀劇本10年之久的管虎下定決心追夢。可是,在中國電影尚未井噴式爆發的時候,誰都不相信中國電影人能拍這樣一部巨製,以管虎當時的位置更不可能做到;而在中國電影進入商業化大爆發的時期後,成本收益分析又成了投資者們的首要指標。
  • 《八佰》之前早已佳作頻出,其實管虎對人性的探索從未止步
    最近,電影院線熱度最高的大片非管虎導演執導的戰爭巨製《八佰》莫屬。上映僅3天15小時累計票房就突破10億,這部電影也成為管虎繼《老炮兒》之後最為賣座的作品。他們雖然有過恐懼和逃避,但是也在保家衛國中獻出了自己的血肉之軀,提醒著觀眾「這群人不該被遺忘」,歷史不該被遺忘,這正是《八佰》最強烈的主旨。讓個體價值和民族大義達成一種平衡,這是管虎導演宏大的格局和家國情懷。他內心之中深藏著的悲憫以及對人性的洞察,在其過往的作品裡,都能夠一窺端倪。
  • 《八佰》:戰爭是對人性的集中展示
    電影《八佰》還原的是淞滬戰役中,上海四行倉庫激戰的這段歷史。這場戰爭除了自身身的重大歷史意義之外,它還是一場表演,一場有觀眾實地觀看的表演。這場戰爭將人性的種種都放到了聚光燈下,無論是拼殺的戰士,還是對岸的觀眾。
  • 每經熱評|《八佰》見人性 電影皆如此市場何愁
    可《八佰》拿下10億元票房的時間是2020年。從前幾年隔壁二愣子都能揣著鈔票拍電影到今天,中國電影已過萬重山,明星限薪、票房擠水,一直到今年半年多的市場休克。其中艱難,你我局外人也可想而知。所以,《八佰》被寄予厚望,業界希望其成為「救市之作」,而公映後,它也確實不負眾望。「潮退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 《八佰》的動靜與黑白 | 名家
    《八佰》宣布定檔後,各方反應積極熱烈,「報復性」期待跨越銀幕內外,呈現出一種和作品題材和類型匹配、富有戲劇性、聯通了電影與現實的互文性。尤其是,8月14日的黃金時段限時點映,《八佰》獲得了超過1400萬元的票房,次周第二輪幾天的點映又取得超兩億的票房,引發了觀影熱潮和熱議,可謂打響了經歷了「蜷縮」和「忍耐」,後疫情時期「頭部」電影率先「衝出去」的第一槍。
  • 每經熱評|《八佰》見人性 電影皆如此市場何愁
    可《八佰》拿下10億元票房的時間是2020年。從前幾年隔壁二愣子都能揣著鈔票拍電影到今天,中國電影已過萬重山,明星限薪、票房擠水,一直到今年半年多的市場休克。其中艱難,你我局外人也可想而知。所以,《八佰》被寄予厚望,業界希望其成為「救市之作」,而公映後,它也確實不負眾望。「潮退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 觀影《八佰》:關鍵時刻,退縮是人性,頂著上是使命
    有專業人士指出,《八佰》與歷史失實,也有人補上了這支中國軍隊撤往租界後的命途。這段歷史躺在那裡,有很多的版本,《八佰》超20億的票房,或許會是強版本之一。當然,搬上熒幕,就需要舞臺效果,強矛盾衝突,以及感觀刺激與落差。我們不過細的去探究歷史的真相,畢竟,我們能翻開的,也只是相對權威的二三手資料。
  • 《八佰》每一個抗爭,都永垂不朽
    《八佰》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特殊的環境中所發生的特殊的攻防戰。由此,《八佰》這部影片對於戰爭場景的刻畫,對抗戰史實的挖掘,對戰爭中人性的刻畫,都無疑將這部影片推向了經典之列。
  • 《八佰》的動靜與黑白|名家
    尤其是,8 月 14 日的黃金時段限時點映,《八佰》獲得了超過 1400 萬元的票房,次周第二輪幾天的點映又取得超兩億的票房,引發了觀影熱潮和熱議,可謂打響了經歷了 " 蜷縮 " 和 " 忍耐 ",後疫情時期 " 頭部 " 電影率先 " 衝出去 " 的第一槍。
  • 聚焦於人性的刻畫和渲染,《八佰》稱得上一部優秀的戰爭片
    電影《八佰》展現的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那場戰鬥中留守的中國士兵號稱有八百人,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然而實際上只有355人據地堅守,對抗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比起將士為國死戰,它在戰爭場面上可能就沒那麼熱血激昂了,但是圍繞這場戰鬥各色人物所展現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