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電影《八佰》:人性、血性與國性

2020-09-07 團結報黨派e家

  代序:謝晉元將軍詩一首

  河山破碎實堪傷,休作庸夫戀故鄉。

  投筆願從班定遠,千古青史尚留芳。

  庚子新秋,九三在即,時值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一幕史詩大劇——《八佰》,在國人擊退疫情的進攻之後,率先在全國上演。這是一幕驚天動地的歷史大劇,宏大的民族徵程在此風流激蕩。然而,故事的開篇,卻從一位普通上海老人絮絮的追憶開始,把鏡頭從和平的當下,切向了慘烈的過往。一幕歷史大劇,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窗打開,展開了驚天動地的畫卷。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的爆發,從來「不欲擴大事態」、鍾情「就地解決」的日本當局,企圖以「華北自治」的幌子,用溫柔一刀割取中國的胸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最後關頭,終於到來。於是,抗戰的方向,選擇了中國最為富庶的大上海。因為,前面是廣闊的大海,足以淹沒東洋列島,後面是無限的山川,足以將倭寇陷入持久戰的泥淖。回首這段歷史,不僅是悲壯。於是,我們看到了《八佰》開篇的那一幕,一隊步履蹣跚的農人,趕赴陷落中的大上海。

  淞滬會戰,在當時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局面下,中國人民只能選擇赴湯蹈火,而又屢敗屢戰,只能邊打邊撤,在空間中換取時間。當這隊農人出現在戰場,只剩下了遍地瓦礫,淞滬會戰以損失三十萬大軍為代價,在這裡暫時力竭。我們看到,這群剛剛還在一路灌輸軍人精神的農人,在倭寇面前不堪一擊,切瓜割草般被迅速擊潰。他們中的倖存者,逃過了倭寇的追殺和國軍的執法,卻隨著潰兵被收容到了四行倉庫。陰差陽錯之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視窗,回望那個時代:讓我們仰視,讓我們悲傷,讓我們憤怒,讓我們屈辱。讓我們拷問自己的靈魂,尋找戰亂之中曾經的我們。

  四行倉庫,曾經是大上海幾家金融機構的聯合倉庫,民革前輩張治中將軍麾下八十八師的師部所在地。可以想見,這樣的建築樓體堅固,利於防守。最為重要的是,它的背後就是租界,這次戰鬥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讓中國人民的偉大抗爭,聚焦全世界的視線。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日本民族雖然被綁上了侵略擴張的戰車,卻一時不敢向整個世界宣戰。諦視一場戰爭的走向,必然要展開國際格局的視野,不在一時一地。此時此地,倭寇的屠刀有所顧忌,而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最高意義,在於為中國人民向全世界樹立起一面旗幟——戰爭只是剛剛開始,我們的意志不可動搖。

  戰鬥伊始,當倭寇在上海之巔歡呼勝利,中國的國旗在國土上隕落,復仇的槍聲突然響起。一夥訓練有素的倭寇,以為只是掃蕩幾個散兵,一不小心把自己留在了鬼門關。四行戰鬥,從此開始。一排排日本海軍陸戰隊,無疑是倭寇精銳中的刀鋒,即將向四行倉庫發起進攻。看到這裡,我的心不由一顫——我們的守軍,誠然是精銳的中央軍德械八十八師一部分,但經過三個月來的慘烈戰鬥,兵員已經多次補充,一旅孤軍與群狼相爭,弟兄們能扛得住嗎?然而淞滬會戰最後一戰的重任,落在了威武不屈、深明大義的謝晉元將軍肩上。將軍出身黃埔四期,一路參加北伐、抗戰,是一位久經沙場、足智多謀的將領。正是這一代中國軍人,以其粉身碎骨,成為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

  倭寇的再次進攻,從使用毒氣彈開始。在戰場上,不惜用虐殺戰俘的手段,恫嚇守軍放下武器。在真實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是否存在這些歷史細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揭露了侵華戰爭期間倭寇真實的面目——窮兇極惡,罔顧公理。

  然而倭寇所以敢於逞兇,在於當我們民族生病的時候,他們確實是強者。面對倭寇的飛機坦克,我們只有血肉築起的長城。於是,最悲壯的一幕,在死生存亡之際上演,我們的戰士抱著炸彈在四行倉庫聳身跳下,與勢在必得的鬼子同歸於盡。一位位戰士繼續高喊著自己的家鄉和姓名,與母親永訣,回歸祖國大地的塵土。這一個個鮮活的姓名,曾經湧現在抗日戰爭各大戰場上,他們,便是其中的代表者。

  《八佰》創作技法的特別之處,在於善於採用對比的手法,在四行倉庫上架起了一面沉重的鏡子,折射了人性,還原了歷史的現場,而不僅是大喇叭裡高亢的廣播。在倉庫內,不僅有捨身取義的勇士,也有精於小算盤的膽小鬼,麻木不仁的兵油子。倉庫之外,一河之隔,是燈紅酒綠的租界,再次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那邊是天堂,這裡是地獄。」的確,戰鬥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民,為子孫留下了祖宗的江山。

  蘇州河的對岸,是外國租界,更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國家危難之秋,碌碌之眾蠅蠅而生者,實繁有徒。富人照樣賭博,民眾照樣看戲,戰士救死扶傷不暇,私家依然大辦葬禮。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戰亂之中更能凸顯冷漠的面孔,依然悠閒的打著麻將,說東道西。

  然而,民眾的抗日救亡運動同樣風起雲湧,在戰爭的烽火中鼓舞淬鍊。芸芸眾生,不僅有冷血動物,更有大愛無疆。他們可能只是一個戲劇演員,此刻正在為對岸的戰士演繹「浩氣長存」;他們可能只是一個出沒賭場的闊少,此刻已經激發起不可阻擋的愛國熱情。民眾就是民眾,擁有無窮的力量,是基業成敗的關鍵,只是需要組織起來、動員起來。此後歷史的進程,一如孫中山先生最後的囑託:「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隨著國旗的升起,劇情進入了高潮。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戰場上,四行倉庫的偉大意義,正在於豎起了一面旗:一面愛國主義的旗,一面抗戰精神的旗,一面威武不屈的旗!於是,一匹白色的戰馬,穿越於劇情之間。當歷盡戰火,聖潔的白馬染滿了血跡,依舊在戰場上奔騰。在中國文化中,關於駿馬,晉代高僧支道林,曾有一段著名的公案:「貧道愛其神駿」。白色的戰馬,是神駿的力量,也就是抗戰精神的象徵,在抗戰的烈火中涅槃!(胡春雨)

相關焦點

  • 人性與血性——電影《八佰》觀後
    人性與血性——電影《八佰》觀後閻鈺虹 時下,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觀眾群中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聲音導演在揭示黑暗的同時,也抓住了黑暗中一束人性之光。主角端午在經歷了叔叔慘死和戰友們的拼死搏鬥後,端槍衝進了戰場;而被當做戰爭工具出現的鏡子,在姜武飾演的老鐵那裡卻成為一種意象化的存在。他不斷通過鏡子審視自己,從而改變了對自我的認知。無論是在外力還是內力的作用下,「逃兵」們最終放下了恐懼和膽怯,神情堅定,心無旁騖,在家國大義面前,戰士的血性在硝煙中激蕩揮灑,中國脊梁始終像國旗一樣屹立不倒。
  • 管虎對人性的探索,《八佰》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但奈何他的作品太不低調了,一些經典的電視劇作品《黑洞》《沂蒙》;電影《上車走吧》、《西施眼》、《鬥牛》、《殺生》、《老炮兒》,這些作品拿下了包括金雞獎、華表獎、飛天獎、金鷹獎……幾乎涵蓋了華語影視圈的所有大獎。正在熱映的《八佰》更是將國產戰爭片帶到了全新的高度。
  • 《八佰》戰亂時期的「人性」
    最近映的電影八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主角,無論是選材,還是演繹,鏡頭都無可挑剔。小女孩的形象是當時四萬萬同胞的一個縮影,代表我們從未沉睡,我們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2.將士一個個身綁炸藥跳樓,和日本士兵同歸於盡。中國軍人的氣節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代表人物就是陳樹生。3.將士英勇護旗。將士護旗表達的是一種寧死不屈的軍人氣節和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那杆旗已經不是旗,更像是一種精神,一種「八佰精神」!
  • 充滿血性與魄力的《八佰》
    「八佰」看完,8分夠了一年多的等待,抱著很大的期待來看,可圈可點,足夠好看,沒能有機會看到近三小時的版本有些遺憾。戲外「八佰」那些爭議沒必要再講,只論電影,在當下這個時間點能上確實很驚喜。大篇幅展現的第一場交鋒裡,自爆式進攻充滿血性,賺足淚水,即使我在鄭愷扮演的陳樹生跳樓前才認出他,也還是讓我嗓子眼堵得慌。護旗的段落也讓人感動,鮮活生命逝去的背後充滿了對家與國的擁護,一個個小人物個體匯聚成了「八佰」,充滿力量,更讓電影充滿生命。
  • 【電影推薦】《八佰》八百壯士,血性和尊嚴的傳說!
    8月14日,《八佰》在全國大規模點映,點映日的票房收入為1456.76萬元,雖然看起來票房並不多,但畢竟只是時間段內點映,場次有限,最關鍵的一個數字是上座率,約為32%,是影院復工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電影
  • 《1917》與《八佰》:數字背後的血肉與人性
    兩部電影的片名都別具匠心,《1917》的故事發生於一戰期間,《八佰》發生於二戰期間,劇情也與數字有緊密關聯,《1917》講的是兩名士兵要將信送到前線救下1600名將士的性命,《八佰》講的是史稱「八百壯士」(實則400餘人)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在畫面呈現與場面刻畫上,兩部電影異曲同工,都使用了最新的電影攝影理念與技術。
  • 《八佰》:謳歌壯士血性,弘揚民族精神,提振行業信心
    《八佰》將視角對準了1937年10月底的上海,藝術化地再現了八百壯士守護四行倉庫的戰鬥。這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也是最為特別的一戰。其他部隊都撤走了,只留下了這八百壯士(真實人數只有四百多),來抗拒人數遠多於自己、裝備遠強於自己的敵軍,是為了提振國人的士氣,也為了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但偏偏是這樣一場戰鬥,能奇蹟般的堅持了四天四夜,生生打出了變數,打出了懸念,也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與尊嚴,打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韌勁和堅持。
  • 《八佰》:戰爭是對人性的集中展示
    電影《八佰》還原的是淞滬戰役中,上海四行倉庫激戰的這段歷史。這場戰爭除了自身身的重大歷史意義之外,它還是一場表演,一場有觀眾實地觀看的表演。這場戰爭將人性的種種都放到了聚光燈下,無論是拼殺的戰士,還是對岸的觀眾。
  • 觀《八佰》,我只想看不屈的血性(我思)
    很久沒有寫影評了,緣於很久沒有看電影了,只因很久沒有一部引的眾人熱議或眾人所期盼的電影出現了;但《八佰》是一部,在觀影后的深夜,自己不禁提筆,也想點評一番。這段歷史,筆者還是熟悉的,導演想以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但卻並沒有完全的展現出這段歷史,若以電影類型,應該不屬於紀錄片;若歸為故事片,故事的主題又不明顯,過散、過亂,不明白導演是為了表達什麼,也是老師批改學生作文時常寫的評語,「中心不突出」。
  • 《八佰》發布15秒短預告 打響血性壯烈上海守衛戰
    1905電影網訊 8月4日,由管虎執導的戰爭電影《八佰》發布「振士氣」版預告,面對強敵猛攻,八百壯士與民眾團結一心,以熱血無畏的勇氣和姿態,誓守上海最後防線,該片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打響血性壯烈的上海守衛戰《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謝晉元奉命率領第88師524團一營420餘人,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中,抵擋住日軍的猛烈進攻。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倉庫內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
  • 《八佰》:炮灰的尊嚴,平民的史詩,民族的血性
    《八佰》所呈現的,其實不過是一堆炮灰的故事。一邊地獄,一邊天堂;身處地獄,守衛天堂。儘管圍繞四行倉庫守衛戰,圍繞這堆平民炮灰,有關歷史觀爭議從未消散。但5000多萬的點映票房,向死而生的家國情懷,有戳中淚點、洇溼口罩的動人時刻,無疑都讓《八佰》成為這個夏天的流量擔當。至於3.9萬觀眾在豆瓣打出8.1的高分,則讓人感覺理所當然。為炮灰張目,為平民作傳,為小人物刻碑的擔當,更讓人動容不已。
  • 觀《八佰》有感:致敬華為,做企業太缺乏血性和無畏精神了
    昨天看來電影《八佰》,說實話,沒有預想的「血腥」,據說非常慘烈的場景被剪了,整個影片加了很多字幕旁白,以彰顯「政治正確」的立場……看得出,為了「死而復生」能夠上映,《八佰》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加之疫情,沒有哪部國產大片願意當炮灰在這個時候上映,《八佰》也算「因禍得福」,否則太多JIANGJUN阻撓這部電影上映了。
  • 電影《八佰》與愛國主義教育
    最近電影《八佰》熱映,雖然對影片本身質疑聲不斷,但片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不容抹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的熱血情懷可歌可泣!《八佰》所展現的,只是抗日戰爭中的慘烈一幕:八佰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敵人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狂傲兇殘。其實,八佰壯士都明白:這是為民族尊嚴而戰!有些人對這部電影吹毛求疵,抓住一些細節不放,其實是不懂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無論戰爭結局如何,八佰壯士能在極端險惡的形勢下,堅守孤島,血戰兇頑,彰顯了民族大義和血性擔當。這部電影,確實讓人看得盪氣迴腸!
  • 關於電影《八佰》觀後感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電影《八佰》觀後感,來欣賞一下吧。電影《八佰》觀後感篇一《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電影中是四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面對敵多我寡的境地,戰士們奮力堅守四晝夜。
  • 《八佰》戰爭片只是表象,眾生相,人性思考和民族大義才是本質
    況且,電影《八佰》並不是一部普通意義上的戰爭片,它看起來是戰爭片的題材,但卻並不完全是戰爭片的類型,因為,影片的主角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軍人戰士,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影片《八佰》中,除了刻畫普通中國人的抗戰群像之外,還蘊含著對國民性的無盡思考——貪生怕死、趨利避害等人性弱點無可避免,畢竟可能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平安順意的度過一生;但與此同時,血氣方剛、英勇無畏等人性閃光點也悉數登場,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換來一方寧靜祥和的淨土,讓更多的人平安順意的度過一生。
  • 血性與人性交織 魏晨:幸得《八佰》收穫頗豐
    隨著暑期檔結束,8月電影票房創造超30億元的好成績,今年總票房已超50億元。電影《八佰》無疑成為影院正式復工的一劑強心針,累計票房已突破21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第20部超過20億元票房的電影。《八佰》極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國電影復甦,其視聽節奏的打造、對於戰爭場面複雜的鏡頭調度等等都達到了頗高的製作水準,對人物群像的塑造更是精益求精。
  • 《八佰》點映口碑爆棚,看點曝光「血性壯烈」「場面震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影片《八佰》,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看點一:血性壯烈的上海守衛戰《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在日本侵略者圍困下,堅守四行倉庫的故事。
  • 從八佰到跨過鴨綠江,告訴世界,國人的血性任何邪惡勢力都壓不倒
    8月14日,管虎導演作品電影《八佰》開啟了點映模式,在影院排片因新冠疫情受到諸多限制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超過1400萬的票房收入,成績優異,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1分,口碑良好。《八佰》首日票房《八佰》豆瓣評分  《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日軍侵略上海與中國守軍發生淞滬會戰最後之際,「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
  • 電影《八佰》裡面的真實人性
    電影《八佰》已經上映18天,引起大眾影迷熱捧,目前票房過24億,引領了疫情之後國內電影市場的振興。可以說無論是這部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歷史,都是值得稱讚而留名於史冊的。這部歷史軍事題材電影以抗戰中的真實事件為原型,經過適當的藝術加工和部分情節虛構,拍出了一部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佳作。電影《八佰》的製作水準和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希望這樣的好電影今後越來越多。這部電影給我帶來觸動的還有影片中的那些人性。
  • 《八佰》有什麼好看的?
    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