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寶山生態科技園區衛固片區北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見到73歲的馬維德時,他正在與幾位老人交流村志編纂相關事宜。他告訴我們,他參加編寫村志已經快兩年了,目前村志編纂已接近尾聲。關鍵時刻不能馬虎,要把工作做得詳實就得在整理材料方面多下功夫,有好的開頭也要有好的結尾,這是每一位編纂工作者的心願。
「好的心情才能做好每天的工作,我之所以能在這裡安心地工作,應該說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我有四個非常孝順的兒子,兒子的孝順又應歸功四個賢惠的兒媳。一個家的和諧和幸福,不求大福大貴,不求出人頭地;求得是平淡中有親情,困難中有幫助。這樣一個家才會積極向上……」馬維德說到這裡有點高興,看得出他對四個兒子和兒媳都非常滿意。他在了解到我們這次採訪最美家庭先進事跡後,他的第一個心願就是讓我們去採訪他的幾個好兒媳,為了滿足他的這份心願,我們決定周末再次造訪。
這是一個寒冷的周末,我們來到淄博高新區實驗中學食堂,見到了馬維德的大兒媳段希霞和二兒媳李明,她們妯娌倆在此工作已經快三年了,三年來,她們每個中午都要為孩子們盛飯和在食堂打掃衛生,從這件工作中,她們感到自己也像年輕了許多。53歲的段希霞這樣說:「我們妯娌倆通過這幾年的工作,特別是每天為孩子們的服務過程中,常常讓我們想到一個少年到一個老年的不易,這種感覺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啟示;我們這麼大時,家中的老人也像我們一樣為一個家而奔忙,這個奔忙沾滿了多種來自生活的辛酸和苦辣,那時老人們常常對我們說,有一天孩子們能出人頭地該多好,只要孩子有出息,作為父母受多大挫折和辛苦都願意。後來我有了孩子時,才慢慢體會到作為一個父母對後代的殷殷之情、寸草之心。想到這,我們面對老人沒有理由不對他們尊敬和孝順。特別是我自從進了這個家後,我的公公和婆婆做事公道,為人厚道,既是我們的老人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記得有一年的秋天,孩子的姥姥生病,知道這事後,我沒有告訴家人,本想過幾天再去看母親的,可公公知道後,有點不高興了:「自己的母親生病,你一聽說就應該第一時間回娘家,需要錢你要跑在前,需要人你也要跑在前,一件小事說明一個孩子對父母孝順的程度,這種事不能懈怠啊……」公公的那份表情比我都著急,在我看來,此時的公公比我的親生父親都關心我娘家的事。公公就是這樣的一副熱心腸,他平時少言寡語,可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全家,尤其影響著我們四個妯娌。為此,我們妯娌之間也像親姐妹一樣團結。人常說,女人是一個家的風水,家裡風水好了自然家中就是春風蕩漾,積極向上。記得三年前我們家買房子,三個妯娌一聽說,有的拿八萬,有的拿十萬,一下就把我們眼前的急事給辦理了,那天我的丈夫說了一句話:「一個家,妯娌們團結好了比兄弟們團結好了都重要,女人能頂半邊天,在此我感觸很不一般……」
馬維德的二兒媳李明和嫂子在一個學校打工多年,她和嫂子始終都是相互照顧,相互默契。她這樣說:「嫂子在工作中是我的榜樣,她比我大三歲,平時對我就像大姐姐一樣,工作中她生怕我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常常跟我說些怎樣做好工作的事。有一年,家裡有點事,把公公的生日給忘了。嫂子見我快中午了沒說給公公過生日的事,就打電話過來了,我說那就買點東西送過去,就不在一起吃飯了。嫂子聽到這話不高興了,那還成,老人過生日不同平時,在一塊吃飯是體現一個家庭的和諧程度,一點小事,分量不輕,你不去吃飯老人會不高興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後來我自己想想嫂子說的真對,一個家就得從小事做起,小事做好了,就是在為一個家的和諧做奉獻。」
再次見到馬維德時,他正在整理村志裡的一個稿件。看得出他的心情是愉悅的,愉悅的人從他的眉宇間就能感覺出。在與馬維德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1966年他就在生產隊任會計,1981年相繼在村裡擔任村委委員和村主任、副書記。現在村裡有需要幫助的事,他總是積極參加。兩年前,村裡需要他參加編寫村志工作,他便和幾個老年人開始了幾十萬字的忙碌。在編纂工作中,他總是早來晚歸得到大家的讚許。他這樣說:「一切的好心情,都來自一個家庭的和諧程度,天天有一副好笑臉,那你做什麼事都是天天向上!」
【來源: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