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榮河縣人(今臨猗縣孫吉鎮)。他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將領,發跡於閻錫山的晉綏軍。因涿州之戰成功擊退了奉軍張氏父子,而聞名天下,被世人稱作為守城名將。也是因為這一戰讓傅作義得到了閻錫山的欣賞,從此在晉軍中開始飛黃騰達。
傅作義還親自組建了一支王牌軍,番號國民革命軍第35軍。這支軍也是他起家部隊,不管後來他發達的怎麼樣了。這支軍永遠被傅作義視為嫡系。包括軍長人選都是由傅作義的愛將擔任,如董其武,魯英麟,郭景雲等當時名將任軍長。
等到了抗戰時期,晉綏軍改編為兩個集團軍。而傅作義就擔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也是從這一刻,他慢慢的脫離晉綏軍這個系統,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等抗戰勝利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的人生達到巔峰,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匪總司令,擁兵50萬,主政華北剿匪工作,成為名震一時的北平王。此時的傅作義遠遠超過他的老上司閻錫山,無論是擁有的兵力人數,還是地盤都比閻錫山牛掰一點。
傅作義
那麼,為什麼?在解放戰爭時期,擁兵50萬的北平王傅作義,最後會選擇戰前起義。心甘情願放棄北平王這個寶座。
這還要從解放戰爭的形勢說起,在遼瀋戰役快結束時,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在徐州一帶又發動了淮海戰役。其實在這期間,如遼瀋戰役時,蔣介石讓傅作義率軍入關增援遼瀋戰役,但是被拒絕了。在淮海戰役時,蔣介石又讓傅作義南下增援的淮海之戰,可是又被傅作義拒絕了。從這兩次經歷就能看出,傅作義很重視自己統治的地盤,也想在北平一旦割地稱王。因此他要保證有足夠的兵力,來維持他的地位。不可能,替蔣介石去打仗。
1948年11月2日東北戰事結束,著名的遼瀋戰役,在這一天以軍跟勝利而告終。為了乘勝追擊,消滅華北傅作義的勢力。同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正式爆發,這場戰役明確目標,就是消滅華北的傅作義。
傅作義
要知道這場戰役,雙方實力懸殊,傅作義擁兵50萬,而我軍是東北野戰軍與華北野戰軍兩個野戰軍聯手作戰,總兵力達到100多萬。不過毛爺爺他老人家為了,保住北平這座古老的城市不被毀於戰火之中,勸說傅作義起義。但是,擁兵50萬的傅作義根本聽不進毛爺爺的勸降。你說放出狠話,想要北平自己來取。既然傅作義態度如此堅定,為何後來又戰前起義。
這還得說,看誰腰杆子硬。想要徵服一個人,前提必須把他揍趴下,這樣人家才服你。同樣的道理,想要傅作義投降,首先要剪掉他的左膀右臂。於是,我軍決定先吃掉傅作義的王牌軍第35軍,讓他明白,只有投降,才是他的出路。在第35軍被消滅後,傅作義依然不死心。於是東北野戰軍又發動了攻佔天津作戰命令,天津是北平的門戶,如果天津被解放,那麼北平就是一座孤城了。當時天津守軍將領是陳長捷,他也是一位久經沙場的名將。所以傅作義很自信對外宣稱,想要佔領天津沒有幾個月是攻不下來的。
這句話傳到東野總司令林總耳中後,林總沉默了幾分鐘後,立即發電報給前線總指揮劉亞樓將軍,要求他,三天以內必須攻下天津。但是,解放天津最後戰役結局是?劉亞樓將軍用不到三天時間就攻下天津,活捉了守城司令陳長捷。當傅作義得知這一消息後,人都嚇蒙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想起義都難了,加上他的女兒也是我黨地下同志。在這種雙管高壓下(外有強兵,內有女兒的勸說),傅作義最終選擇了起義,讓北平這座城市沒有毀滅戰火之中。
傅作義
傅作義能起義,可以說是走投無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如果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我相信,傅作義絕對不會放棄北平王這個寶座。據說後來,他私藏電臺自與蔣介石聯繫,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