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還是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2020-10-23 北青網

◎張海律

10月18日晚,賈樟柯出乎意料地突然宣布,將退出由他一手創立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從明年第五屆起,交給平遙當地政府。而在頭一天晚上,他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平遙電影宮的「小城之春」影廳舉辦了亞洲首映。影迷們感慨,平遙影展沒能撐到海水變藍。

浙江嘉興海鹽縣的堤壩邊,作家餘華回憶起兒時去海裡遊泳的場景,「記得海水是黃色的,可上學的課本裡又說大海是藍色的」。有一天,他隨海浪順流遊了好遠,心想著,要一直往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餘華這段有著愚公移山般氣概又顯浪漫氣息的話,讓導演賈樟柯放棄了這部最新紀錄片原先耿直的標題《一個村莊的文學》,而改名為動聽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這部紀錄電影,也像是2019年5月9日開始的呂梁文學季之影像衍生品。開幕當日,賈樟柯就有了主意,既然請來了這麼多頗具影響力的中國作家,是不是應該藉助採訪素材,製作一部紀錄片呢?用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文學史,來講述鄉土的變化和劇變對國人生活的影響。

這個為期一周的文學季,在呂梁市下屬的汾陽賈家莊舉辦。貴賓包括莫言、蘇童、賈平凹、餘華、阿來、李敬澤、梁鴻、韓東等當代作家,及歐陽江河、西川、于堅等重要詩人。影迷們都知道汾陽是賈導老家,是從《小武》《站臺》到《山河故人》等代表作中標識時代和家園記憶的最重要背景板。然而,這座「同姓」的賈家莊,卻是賈樟柯這些年才搬過去生活的歷史名村。

紀錄片從閒庭信步地旁觀村中老人生活開場,漸漸地以自身的一套節奏和邏輯,分割成18個章節。以訪談而來的口述個人及家庭史形式,重點呈現馬烽(已故,由其女兒回憶)、賈平凹、餘華、梁鴻這四位不同時代的代表作家,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個人和家園往事。算得上是又一部口述紀錄片載體的《我和我的家鄉》。

這也是繼《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之後,賈樟柯的第三部口述歷史紀錄片,從廠礦工人到市民,再回到滋養960萬平方公裡土地的農民。

與借村民群像鋪開家園根基,並引出著名作家講述過往的表現形式截然不同,60多年前的人民作家馬烽,就已經長期生活在賈家莊,與土改中的村莊共同成長變化,並以當地村民為原型,創作出短篇小說《韓梅梅》以及電影劇本《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和《三年早知道》。可以說,賈家莊的文脈甚至「影脈」都是很豐富的。

如前述幾部口述史紀錄片,不展開工人和市民故事一樣,《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絕大多數時候,也只是把賈家莊村民當作背景板,而選擇讓有影響力的作家來完成大篇幅的口述部分。故土和家園,也從馬烽女兒追憶的賈家莊,逐漸外擴,來到「50後」賈平凹難忘的陝西商洛、「60後」餘華輕鬆愜意生活的浙江海鹽、「70後」梁鴻選擇回歸的河南梁莊。畢竟是要去吸引觀眾的電影——哪怕受眾群很小——作家的名頭和講述魅力也遠勝於廝守土地的村民。

不過,18個章節間,也穿插著由賈家莊村民朗讀或背誦的小說和詩歌片段,他們的普通話極不標準,卻有著超越電視臺配樂詩朗誦節目的真實美麗和鄉土氣息。來自蕭士塔高維奇和拉赫瑪尼洛夫的音樂作品,時不時大段穿插於表現土地和村民形象素描的寫意段落中,偶爾又過渡到晉劇和秦腔的演出現場,這當然會引出有些古怪的聽覺感受。註定有人會苛責其裝腔做作,也有人或許會肯定這種應用折射出混搭的現實風景。

「離鄉」那一章,伴隨著動車車廂的畫面,竟直接依葫蘆畫瓢地配上波切利的金曲《Time to Say Goodbye》。不過我也是從這一章節,才開始留意並聚精會神地盯著往後的電影時間,最終發現,這部聚焦文學和作家的紀錄片,竟然沒出現任何一本書和紙質印刷品!

動車上的年輕人全在刷手機,西安火車站廣場上的閒人和乘客也一樣沐浴在手機時光中,梁鴻從北京回河南老家的火車上,身旁的兒子也一直戴著耳機在玩手機。

這才是實打實地觀看現實。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徹底改變,再不需要像賈平凹回憶中那樣,去偷親戚家四卷本的《紅樓夢》,更不需要如餘華那樣,兒時只能讀一堆不知名字、也沒有開頭結尾的小說。一面大書櫃或一間圖書館,都可以收納於一臺薄薄的Kindle電子閱讀器,且閱讀效率可能變得更高,又何必再保守地追求「文學的重量」呢?

當然,畢竟是對過往歷史的口述,即便大量場景裡都出現刷手機的「低頭族」,紀錄片也完全沒有提及科技對閱讀和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

在今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亞洲首映時,餘華講述的片段引來觀眾陣陣狂笑和掌聲。這是其他三位講述者都做不到的。餘華從汾陽的麵館走到街頭,說著自己的文學成名之路。1983年在海鹽縣文化館任職時開始文學創作,厚臉皮地把作品往《十月》和《收穫》這兩本最重要的雜誌投,「被拒了就繼續投低檔次一些的,《北京文學》《上海文學》,再不行,大不了投《呂梁文藝》嘛。」一天,海鹽縣的電話總機,接到《北京文學》來電,要餘華過去改稿,包路費和食宿,還有生活補貼。能刊載的唯一要求是,把作品的結尾改「光明」。餘華當即同意,「只要能發表,我從頭到尾都給你改光明了。」最終,他只花了一天時間,非常輕鬆,就將小說原本灰暗一些的結尾光明化了,還就著這個機會在北京玩了一個月,回海鹽時感覺富有極了。幾年後,不同雜誌社同時發來三封約稿函,他得意極了,「從投稿沒人要,到約稿不斷,那是我有成名感覺的唯一時刻」。

相信在現實中,餘華並沒有力氣能從海鹽堤壩那頭的黃色海水遊出去,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而在梁鴻的河南老家,一條總在改道的河水,卻讓她和家人輕易能感知何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跟著回鄉玩耍的中學生兒子,迷戀物理,想要弄清河流變遷的科學成因。他坐在河邊石堆上,如課堂回答問題般,講述著地質基礎和水流運動。鏡頭這邊的賈樟柯問,能不能用河南話再做一遍自我介紹?打小就跟媽媽去了北京的孩子表示,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梁鴻湊到鏡頭前,一句一句帶兒子說方言,不一會兒,也就連貫利索了起來。

電影散場,走出平遙電影宮,古城最熱鬧的步行街上,一家服裝店裡傳來歌聲,「東街口的路邊有很多奶茶店,00後的同學你不會說方言。」

相關焦點

  • 平遙影展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而在頭一天晚上,他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平遙電影宮的「小城之春」影廳舉辦了亞洲首映。影迷們感慨,平遙影展沒能撐到海水變藍。浙江嘉興海鹽縣的堤壩邊,作家餘華回憶起兒時去海裡遊泳的場景,「記得海水是黃色的,可上學的課本裡又說大海是藍色的。」有一天,他隨海浪順流遊了好遠,心想著,要一直往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 賈樟柯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 影迷: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到底還是沒有遊到海水變藍◎張海律10月18日晚,賈樟柯出乎意料地突然宣布,將退出由他一手創立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從明年第五屆起,交給平遙當地政府。而在頭一天晚上,他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平遙電影宮的「小城之春」影廳舉辦了亞洲首映。影迷們感慨,平遙影展沒能撐到海水變藍。
  • 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曝光全新預告
    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曝光全新預告 時間:2020.09.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
    1905電影網訊9月23日,賈樟柯在微博公布自己的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拿到了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在今年,《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圍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賈樟柯也曾在2月中旬遠赴柏林參與相關的活動。
  • 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圍紐約電影節
    時間:2020.08.14 來源:1905電影網《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靜》入圍第58屆紐約電影節本次共有25部影片入圍,其中由賈樟柯執導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和其監製,宋方執導的《平靜》,以及蔡明亮的新作《日子》三部華語影片入選。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一個電影人的村莊
    今年正值柏林電影節70周年大壽,作為老朋友的賈樟柯帶著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亮相特別展映環節。除此之外,《小武》的數碼修復版也在此全球首映,而另一部由賈樟柯擔任製片人、由女導演宋方執導的《平靜》則入選論壇單元。導演、製片人、策展人,三重身份在賈樟柯身上重疊,展示著一個電影人參與其所熱愛的行業的多重維度。而《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部紀錄片,也恰似這三重身份凝聚而成的產物。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靜》入圍紐約電影節
    本次共有25部影片入圍,其中由賈樟柯執導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和其監製,宋方執導的《平靜》,以及蔡明亮的新作《日子》三部華語影片入選。中國導演賈樟柯在繼《江湖兒女》之後,再次帶著最新影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回歸。影片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展現了中國人真實的城市與鄉村生活。紐約電影節評價該片是一部「令人驚喜」的紀錄片,賈樟柯通過大銀幕創作了一副中國生活和文化急劇變革的歷史畫卷。《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此前曾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進行了特別展映。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遙國際影展亞洲首映
    北京時間10月17日,賈樟柯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通過4位文壇大家、18個敘事章節、70年時代變遷,展現鄉土文化與生長於華夏土地上的人們之間的羈絆和情懷。家鄉情懷總是詩 賈樟柯映後談故土變遷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遙首映 主創暢談鄉土情懷
    | (1/10) 1905電影網訊10月17日,賈樟柯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通過4位文壇大家、18個敘事章節、70年時代變遷,展現鄉土文化與生長於華夏土地上的人們之間的羈絆和情懷。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獲評「紐約電影節必看佳片」
    1905電影網訊 近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位列其中。《紐約時報》評價,賈樟柯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幾十年前的社會狀態與隨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囂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變化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
  • 賈樟柯曬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公映許可證,檔期待定
    新京報訊 9月23日,賈樟柯導演在微博曬出了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公映許可證。影片上映日期待定。圖片來自賈樟柯微博今年7月,賈樟柯曾在上海電影節導演大師班談到《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賈樟柯表示,這部影片有兩種味道,前半部分是汗水,後半部分是海水,像是「海洋版的愚公移山」。
  • 中國導演賈樟柯攜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首映
    片方提供中新網太原2月22日電 (記者 胡健)記者22日從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片方獲悉,中國導演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22日(北京時間)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片方同時公布一款國際版海報,詮釋「過去是照亮今天的燈塔」這一深遠意境。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風平浪靜》展映 建築電影跨界對話
    10月17日,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進入第八日,賈樟柯導演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得主、韓國導演洪常秀最新作品《逃走的女人》與觀眾見面,中國導演張力的影片《冰下的魚》全球首映。
  • 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獲評"紐約電影節必看佳片"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國際版海報 近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位列其中。《紐約時報》評價,賈樟柯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幾十年前的社會狀態與隨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囂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變化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電影節三連映爆滿
    網易娛樂2月26日報導 當地時間2月25日,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進行了重複場放映。柏林電影節期間,該片共放映三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國內外觀眾都被電影中講述的中國70年變遷,以及歷史洪流中的人事沉浮所感動。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選紐約時報 「紐約電影節十部必看佳片」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國際版海報9月17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位列其中。《紐約時報》評價,賈樟柯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幾十年前的社會狀態與隨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囂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變化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
  • ...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來柏林參加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時隔十年再次創作的紀錄片。該片追憶了已故作家馬烽,並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賈樟柯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談論過去到現在的鄉村經驗,片中選取的作家具有鄉村和小城鎮經驗。
  • 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已過審
    9月23日,導演賈樟柯在微博曬出了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不過賈導並沒有透露影片的上映計劃。點擊了解影片更多詳情~影迷們紛紛在賈樟柯微博評論,挑個吉日,坐等上映!」「秋天第一件開心事」「gkdgkd等不及了」。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最孤獨的電影人,他還是那個山西汾陽小子
    #影視作品#賈科長又來了,帶著他的新作品《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一次《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以紀錄片形式呈現,賈樟柯上一次拍攝紀錄片得追溯到10年前的《海上傳奇》賈科長的影片風格一直是以深入基層群眾,在城鄉之中挖掘故事,而這一次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不例外,這一次,賈樟柯揭開了中國農村的面目。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選紐約時報「紐約電影節十部必看佳片」
    9月17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紐約時報》評價,賈樟柯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幾十年前的社會狀態與隨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囂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變化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