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天門山景區,組團來張家界登山的韓國遊客。圖 / 張雪琴
2020 年的 " 春天 ",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也顯得格外珍貴。爬山、旅行的意願也就尤其強烈起來。風景秀麗的張家界,應該是不少湖南人周末出遊的首選地。
去張家界旅遊的人,在疲憊褪去,記憶深刻的往往是無處不在的韓國人。韓國人在外表上與中國人並無太大區別,但是三五成群的衝鋒衣、棒球帽,大聲喧譁的韓語,總讓人可以迅速識別出他們的身影,常看韓劇的年輕人,倍感親切。
在張家界,韓國遊客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比例上都佔據著境外遊客的絕對優勢。在張家界旅遊部門的統計數據中,韓國常年佔據著入境客源榜首。2018 年,張家界接待入境團隊遊客 51.84 萬人次,其中韓國遊客 27.2 萬人次,超過 50%,相比於前幾年,比例雖然有所下降,數量上卻穩步增長。如果不是因為疫情,不少韓國人應該早已踏上前往張家界的旅程,在張家界險峻的無限風光裡享受著初春的陽光。
在韓國,張家界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景點,為什麼韓國人對張家界情有獨鍾?
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吸引來張家界旅遊的韓國遊客,雖然走在上面瑟瑟發抖,卻也樂此不疲。圖 / 丁雲娟
愛爬山的韓國人
如果你去過張家界,對於韓國人的印象,除了打扮精緻,一定還驚嘆於他們爬山步履如飛的輕快,不少人還可能有過在爬山過程中被一群韓國大媽 " 超車 " 的尷尬經歷。對於韓國人來說,爬山,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習慣。
韓國人喜歡爬山,是因為多山。
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山多地少,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平原對於他們來說,是稀缺的,南邊的韓國尤甚。太白山脈縱貫東海岸,構成半島南部地形的脊梁;向黃海側伸出的幾條平行山脈組成低山丘陵地帶,有太白山脈、慶尚山脈、小白山脈等。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小白山脈最高峰為智異山,海拔 1915 米。漢拿山位於濟州島的中心,海拔 1950 米,是韓國的第一高峰。高山,在韓國人的心目中是神聖的,海拔稍高的金剛山、漢拿山、智異山被稱作 " 三神山 ",不過這種神聖卻並不妨礙韓國人攀登。
70% 土地被山地和丘陵覆蓋的韓國,出門即是山,爬山即是生活,也融入了他們的民族性格中——直率開朗、追求變化。
一到周末,韓國人往往全副武裝,穿上登山服,帶著飯盒,還不忘帶幾瓶米酒,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登山和野炊。爬山運動在韓國歷史悠久,不過真正成為一項全民運動的重要轉折點是 2004 年,在這之前," 苦幹興國、漢江奇蹟 " 的韓國,是一個一直採用一周工作六天的勞休制度,以高壓鍋式的每周 60 個小時的工作制著稱,不過,韓國人依舊會忙裡偷閒、擠出時間用於登山。登山,被視為一種耐力測試,似乎是對高強度工作的一種適應和練習。雙休的韓國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享受登山帶來的樂趣,登山,成為韓國的國民運動。有足夠時間自由的中老年人,顯然不滿足於本國的山,而把眼光望向國外,秀麗風景、險峻的張家界,對於登山愛好者來說,有著巨大吸引力。
除了是一種生活習慣和工作之餘的放鬆,爬山還深刻地融入了韓國的文化裡。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認為登高是敬老、對老人長壽的美好祝願。在重陽節會攜帶菊花酒、菊花煎、慄糕,攜老扶幼登高望遠,賞菊、遠眺楓葉,雖然傳統的重陽節已經式微,爬山與敬老的關聯卻始終沒有割裂開來,張家界景區在韓國的宣傳中,最成功的廣告詞是 " 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 ",頗有 " 不到長城非好漢 " 的氣魄。甚至於 " 是否送父母去過張家界 " 成為檢驗子女是否孝順的標準,廣告詞有些簡單粗暴,卻不可否認擊中了韓國人的內心。
因為張家界而來、喜歡登山的韓國人們,開始向中國其他的山蔓延開去,華山、黃山等名山,都成了韓國遊客聚集的地方。這個春天,全球疫情形勢嚴峻,喜歡爬山的韓國人大約會想念起張家界,想念起中國的山吧。
張家界袁家界景區的中韓友誼亭。
綜藝、韓劇加持張家界在韓國家喻戶曉
多年前,第一次去張家界,是因為看了一張絕美的照片,千奇百怪的山巒掩映在白霧之中,宛如仙境,令人心生嚮往。不可否認,旅遊景點,除了風景秀麗的硬體,宣傳,當然必不可少。我們認識、走進、愛上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張家界,多少因為絕美的風景照和大力宣傳的緣故。
張家界與韓國結緣,被遠在韓國的人們熟知是在 2001 年。
韓國觀光公社社長趙洪奎受邀參加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被張家界的綺麗風光所震撼,回到韓國大力推介張家界。到張家界旅遊的人與日俱增,從張家界回到韓國的遊客,通過社交媒體大力推介,張家界,成了韓國人到中國旅遊首選的目的地,在韓國最大的旅遊網站上,張家界的圖片長時間被放在首頁。
" 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 張家界在韓國的宣傳詞讓張家界成為愛好爬山中老年人打卡地。韓劇《我的大叔》,劇中的年輕人準備出門旅遊,提到中國張家界,卻對張家界的險峻望而生畏,並強調," 張家界老爺爺們去得比較多 "。
如果說直白的廣告詞擊中了韓國中老年群體,那麼,韓國綜藝、韓劇、電影的加持,則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作為綜藝大國,韓國的真人秀一直被國內模仿。人氣頗高的綜藝節目《團結才能火》就曾經到張家界大峽谷取景,幾個明星在纜車上驚嘆,在鬼谷棧道瑟瑟發抖;《我們結婚了》中張家界女婿曹世鎬與妻子曹璐行走在玻璃棧道上,湘妹子一路扶著發抖的曹世鎬,頗有喜感;90 後組合 RedVelvet 的成員姜澀琪,在採訪中說過,小時候曾經和家人到過張家界,對於張家界陡峭的階梯仍然記憶深刻,她希望再去一次張家界。
韓國真人秀,讓韓國人看到張家界真實、險峻而充滿挑戰的一面,而 2009 年上映的大片《阿凡達》,則展現了一個奇幻、神秘的張家界,卡梅隆為張家界的山蒙上了一層不一樣的色彩。不少年輕的韓國人,來到張家界,只是為了尋找《阿凡達》裡那座神奇、可以懸浮的山—— " 哈利路亞山 "。
直接的廣告、綜藝和韓劇的植入,讓張家界在韓國變得家喻戶曉,成為韓國人的出遊首選地。2006 年,韓國河東郡與張家界成為國際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的建立,意味著韓國人在張家界旅遊、創業都享有某些優惠條件,這無疑進一步激勵了韓國人向張家界的流動。遊客往來之間,兩地早已超出旅遊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商業關係,有了某種情感的連接。在中國疫情暴發時,韓國河東郡向張家界捐贈了醫療物品。在形勢轉換之後,張家界也向韓國捐贈了口罩。
不過," 張家界都是韓國人 " 的狀況是張家界一直努力想要改變的,單一的客源無疑會影響旅遊景點的發展,張家界向其他國家大力推介張家界,效果也已經顯現,雖然韓國依舊名列榜首,人數持續增長,入境遊客比例卻有所下降。不久的將來,神奇的張家界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僅多韓國人身影,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張家界是韓國的聖山?
張家界隨處可見的韓國人,讓中國遊客對不遠萬裡來到張家界的韓國人充滿好奇。在大部分遊客看來,愛爬山、宣傳推廣的現實原因似乎並不足以解釋這種行為。於是,衍生出了 " 張家界是韓國人祖源地 "" 張家界是韓國聖山 " 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大部分韓國人都把張家界景點巨洞山當作韓國祖先的發源地,他們來到張家界是一場尋祖尋根之旅。這種說法看起來更像是中韓之間那場激烈論爭的產物,國人對於 " 世界都是屬於韓國的 " 嘲諷。
根據韓國的創世神話,在很久以前,天帝統治著天國,而他的一個兒子桓雄,卻一心想要下到人間,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於是,天帝讓桓雄攜帶三個天符印,率領三千個天兵天將,下到了長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後來人們稱桓雄為天王,天王第一個來到人間的地方,便叫神市。朝鮮學者把桓雄降臨的山理解成妙香山,而也有學者認為就是中國境內的長白山。妙香山在朝鮮境內,韓國人可望而不可即,更多的韓國人繞過朝鮮,到中國的長白山朝聖,這跟張家界實在相距甚遠。至於張家界是韓國聖山的來源,是前一種說法基礎上的加工。而現實的原因,可能是來源於韓國釜山龍頭山的一塊宣傳牌,宣傳牌上用韓文、英語、中文三種文字寫著龍頭山的介紹:" 在中國有名的聖地是張家界,在韓國龍頭山是有名的聖地之一,在這裡,一眼就能看到釜山的美景 …… 歡迎光臨釜山塔。" 張家界在韓國的地位,足以讓每個湖南人感到自豪。而在網絡傳播中,變成了 " 張家界是韓國人的聖山 "。
其實,旅遊並沒有那麼複雜,無關信仰甚至歷史。觀光,一直是韓國遊客到訪張家界的最重要的目的。風景秀麗、便捷、便宜才是遊客最細心考量的。對於韓國人來說,張家界應該是有賓至如歸之感的,韓文指示牌,韓國餐廳,一些酒店為方便韓國遊客與國內聯繫,專門在酒店客房為韓國客配置了韓式電話,安排了韓語服務員,甚至街邊的小販都能說上幾句簡單韓語。2019 年,張家界直飛韓國首爾、釜山、清州、大邱等地的航班開通,韓國與張家界的距離只有三個多小時路程,幾乎可以納入到韓國人的周末旅行計劃中去。
春暖花開,春天已經來臨,張家界景區期望將來全球疫情解除後能迎來他們久違的韓國客人,有了喧鬧的韓語、矯健的韓國大媽,才是我們熟悉的張家界。
撰文 / 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