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什麼喜歡「搶」中國文化?

2021-01-18 騰訊網

這幾天,李子柒發在油管做泡菜的視頻,被韓國網友「圍攻」了,「泡菜是韓國的傳統食物」,「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韓國文化」之類的言論,在評論區刷屏,有的網友甚至瘋狂刷韓國國旗,國內這邊也沒消停,這事兒拱上了國內幾個社交媒體的熱搜榜。

有小夥伴發出靈魂之問,韓國人為什麼喜歡和中國人「搶」文化?

如果說韓國人喜歡「搶」中國文化,那麼多數韓國人不會贊同這種說法,也許還會覺得委屈,韓國人重視傳統文化,認為那些文化就是韓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且認為他們才是更好地繼承了儒家文化的那位。

有一本寫韓國人對中國印象的書,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問卷調查:

63.5%的被訪者認為韓國更好地傳承了儒家文化,而且在韓國教科書中,強調韓國人在傳承的過程中創造了優秀的文化。對於中秋和春節等傳統節日,47.8%的被訪者不認為其源自中國,17.6%的被訪者不清楚這些節日源自哪裡。

我們眼中的「搶」是韓國人眼中的「傳承」,乍看之下,莫名有點搞笑,說好的中華文化圈呢!

韓國人為什麼對中國人做泡菜格外敏感,還多次進行文化挑釁,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多數韓國人對中國的態度不太友好,當然也有不少韓國人喜歡中國的,主要是高學歷人士,還有一些來過中國的韓國人。

這種敏感、不喜歡甚至是不滿,主要原因還是中韓經濟地位的變化,當然還有歷史,文化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民族主義

說到這,就有個問題出現了,歷史上的韓國人,對於中華文化是仰慕的,不過,自從日、美崛起以後,韓國人對中國就沒了好感,甚至是不滿。

經歷了民族解放和經濟崛起之後,韓國人民族意識高漲,他們認為,歷史上我國是「以大欺小」,而朝貢這種事兒簡直就是屈辱。

中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下,這種朝貢的沉痛歷史記憶再次被勾起,扎心了老鐵。

從宣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韓國必然要塑造本國高大的形象,經濟上如此,歷史上也是如此,自己國家在歷史上也很強大。

出於這點,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韓國人對同一個歷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釋,尤其是韓國中學生的歷史課本上,關於中國的歷史。

二、歷史課本

在韓國中學生的歷史課本中,我們是「霸道的侵略者」,這種教育在韓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上,起了很大的影響,一些韓國小學生經常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而這種博物館就跟教科書有差不多的效果,有些形象就這麼潛移默化地就形成了。

在對中韓關係的敘述中,韓國的教科書裡,肯定了華夷體制下中國對周邊的貢獻,不過也有不少類似隋唐多次東徵高句麗這種描述,在韓國人群體的歷史記憶中,有那麼一個霸權的形象。

並且課本中淡化了中國的援助,比如在李氏朝鮮時期,倭寇侵入朝鮮,朝鮮陷入困境,使臣的描述表示,當時朝鮮的情況並不是很危急,軍力還能對付倭寇,只是沒「做好戰爭準備」。

這種情況下,顯得明朝的幫助並沒有那麼重要,而實際上明朝幫助朝鮮付出的代價是,讓原本並不富裕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三、文化巨人

我們這邊有文化自信,韓國那邊也有,在韓國經濟發達以後,做文化巨人這件事就提上了日程,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韓國人喜歡「搶」中國文化,並且還投入大量財力進行申遺。

中國和韓國都是東亞的文明古國,不過,歷史上,韓國對中國文化是有著「慕華思想」的。那會兒,不只有「大國」這說法,還有「上國」,所謂「上國」,那就是文明的中心。

歷史上的韓國對傳統中國是有「上國」的概念,並且,承認輝煌華麗的中國文化,對韓國產生過巨大影響。

不過這種仰慕在日、美崛起後,幾乎就轉變了,中國不再是先進文明的代言人,美國則成了「上國」。

韓國人認為中國已經落後了,沒有自己的獨創性,並且中國流行文化和時尚元素很多都是在模仿韓國,曾經的文化強國如今模仿韓國,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性,讓人感到十分驕傲。

四、認知偏見

對於制度上的偏見,不用太多說,中韓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相當深,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韓國人對社會主義不會有啥好印象,長期持有偏見和牴觸情緒,並且對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強烈的優越感。

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紅色」這種詞彙,儘管很多韓國人在中國生活,基本感覺不到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但一些韓國國內的普通人的認知依然充滿偏見。

前面提到的那本書中,作者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被訪者坦言,對中國崛起感到擔憂的原因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17.4%的被訪者認為中韓之間的社會制度差異是妨礙中韓友好的最重要因素。

這種認知上的偏見,不僅是在制度,意識形態方面,比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是「落後」,「髒亂差」,產品「劣質」,甚至對中國農產品充滿警惕,這種刻板印象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判斷。

五、美韓關係

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韓國的選擇一定是加強韓美同盟,依靠美國制衡中國。

韓國是美國的軍事盟國,面對我國國內的一些敏感事件,韓國差不多是與美國一致的立場。

那本介紹韓國人的書中,作者問韓國專家關於敏感事件的問題,專家回答,「韓國人有幾個真正了解那些問題?!你去查查韓國的學術雜誌,有幾篇相關的文章?還不是完全相信或者借用美國的觀點?」

放眼全世界,美國媒體的受眾多麼龐大,不過,經歷2020這一年的疫情,很多人應該學會自己判斷了。

六、經濟地位變化

中國的快速發展,這讓中韓之間的差距快速縮小,韓國由被曾經的「模仿者」變成了中國市場的「依賴者」,這種經濟上的快速接近,再加上國家地位的相對變化很容易引發韓國人的心理失衡。

中國這個「近在咫尺的龐然大物」正在迅速崛起,韓國人不可能不感到緊張,這種緊張感與失衡感,難免會不願意正視和承認中國的發展與善意。

當然,中韓也是有」蜜月期「的,1990年代初期,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學習韓國發展經驗的聲音相當高漲,韓國也很享受「榜樣」的感覺。

不過,1997年金融危機後,韓國經濟遭受重創,「韓國模式」的光環不再,中國國內學習韓國的聲音頓時減弱。

後來,中國網友發現,自信的韓國人總是「搶」我們的文化。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講到韓國人的文化挑釁行為時,難免會帶著一點傲慢和憤怒,其實大可不必,一個文化自信的大國必然抱著一個寬容的心態,當然也要搞好我們的文化輸出。

參考資料:《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

相關焦點

  • 韓國為什麼老是搶中國的文化?|軍情晚報
    當中國網民指責韓國「剽竊」中國文化時,大多數韓國人覺得很冤枉,認為他們並沒有搶中國的文化。在他們看來,那些文化就是韓國文化的一部分。當一個人裝睡,你自然是無法叫醒的。韓國人對自身文化迷之自信的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 搶完孔子,搶端午,現在韓國人又來搶中國的鹹菜了!
    如果製作泡菜一定需要冰箱,那麼在冰箱未出現的上千年間裡,韓國人都沒有吃過泡菜麼?如此看來,韓國的泡菜最多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啊。說好的泡菜是你們韓國的傳統食物呢?在這些評論中,有一位韓國網友的言語間更是充滿了強烈的優越感:「中國挺喜歡韓國的嘛……是想成為韓國的附屬國嗎?」看到這裡,只想問一句,泡菜不香麼?好好的非要提什麼附屬國,這不是自揭傷疤麼?也不知道這位網友哪來的優越感。
  • 文化戰略:韓國人在偷竊中國文化嗎?
    這也是為什麼圖中,呵斥韓女的,會是個日本姑娘。韓國歷史上原本是中國的藩屬國,許多技術,語言,文化,都源自中國,雖然也有本地特色,但勢必有文化上接近的共通點。韓國跟日本還頗為不同。日本更早就借鑑中國漢字,逐步演化出了自己的文字與文化特色。而韓國古代歷史,都是中文記載。韓文的創立則是晚到1500年代。
  • 韓國人要跟中國搶火炕的發明權?
    值班壹讀君|貓糧  韓國人正準備將火炕技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韓國媒體報導說,擁有火炕生產技術的中國有可能成為韓國申遺的主要障礙,為了「搶佔先機」,他們必須加快申遺速度。  這條新聞讓很多中國人驚詫莫名。
  • 為什麼韓國人喜歡吃拉麵 韓國泡麵和中國泡麵的區別
    泡麵是速食食品,可見他的營養價值是怎樣的,但是我們在看韓劇的時候,經常發現裡面的男女主角特別的喜歡吃泡麵,同時看著他們吃自己也特別的想吃,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為什麼韓國人那麼喜歡吃泡麵。泡麵在韓國確實很流行,韓國人喜歡吃也是因為韓國的泡麵種類很多,口味也不錯,相比較國內的方便麵這裡的面口感更好一些,也不容易煮爛,最受歡迎的應該是辛辣麵和海鮮面了。
  • 那群偷中國文化的韓國人,卻在圍攻李子柒?
    若干年前,從端午節被韓國註冊為自己的節日開始,韓國「搶」中國文化的企圖就眾所周知。但聞士善夫婦當場拒絕了這種要求,他擔心韓國人會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去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年來,韓國人最喜歡搞的一個口號,叫「去中國化」。
  • 於正懟韓國人搶漢服後,韓國大學教授聲稱漢字是韓國人創造的
    早前從搶奪泡菜起源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韓國網友的臉皮之厚,不過大家當時似乎都小看了韓國人的無賴稟性。之後又是搶漢服又是搶熊貓,其惡劣行為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前不久中韓網友為了漢服所屬權爭執不下,韓國網友堅持認為「漢服」的起源地是他們國家,中國網友則態度堅定,明確表示這就是中國的漢服,是後來被韓國人沿用了才有了後來的韓服。
  • 李時珍是韓國人?韓國還要搶奪多少中國文化
    在網絡圈子中,流傳著一個關於韓國的梗,那就是全世界都是韓國的,這個梗主要來源於韓國多次魔幻的操作,韓國曾多次搶在我們前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比如韓國人說茶是他們發明的,太極也是他們的,看看韓國的國旗就知道了,還有寫出了《本才綱目》的李時珍,也是韓國人。
  • 為什麼韓國人這麼喜歡喝燒酒?
    根據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韓國成人飲酒量創下新高,處於飲酒年齡的韓國人平均每周消費蒸餾酒達到13.7杯,高居全球第一,比以喜歡喝酒著稱的俄羅斯人高出一倍多 (6.3杯),約是美國人喝酒量的四倍(3.3杯)。
  • 什麼都搶的韓國人,這次又來搶我們的帽子!氣不?
    喜歡看韓劇的人多,喜歡韓國人的卻少。尤其是近些年韓國人總想搶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硬說是他們的——這不前幾天,中韓兩國網友又為帽子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這擱誰能不生氣? 氣歸氣,該瓣扯清楚的不能含糊,總不能幹生氣卻拿他們一點法也沒有吧?所以得從根上把事說清楚。
  • 韓國人又要來搶我們的「傳統帽子」了嗎?-虎嗅網
    這些言論,很自然地被解讀成了「韓國人又來搶中國的傳統文化」。論戰於是一發不可收拾。韓國網民嘲笑中國漫畫作者抄襲韓國的傳統帽子;中國網民則稱韓國的傳統帽子其實是從中國抄襲過去的。引人深思的,是論戰背後潛藏的那種「韓國人又要來搶中國傳統文化了」的危機感。這也是「帽子論戰」能從海外吵到國內,變成新聞熱點的核心原因——事實上,海外的爭吵規模並不大,不過數百條社交平臺訊息而已,也沒有什麼專家學者介入。事情傳回國內之後,卻迅速發酵,成了社交平臺的熱點事件。這種危機感,部分來自一些沒有得到正確解讀的新聞事件。
  • 無辣不歡,韓國人為什麼喜歡吃辣?
    就這樣辣味不再局限於韓國食物,而是成為了一種文化,再次受到關注。 CNN選出的深受外國人喜愛的韓國食物,包括了辣味拉麵、嫩豆腐湯和泡菜等,它們的排名很靠前。另外,電影《寄生蟲》中出現的辣味湯拉麵也是在海外市場上一直很受歡迎的產品。 韓國人如此熱愛辣味的理由是什麼呢?喜歡辣味的人們表示享受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辣味調料。
  • 為什麼韓國人喜歡吃五花肉
    可能會有朋友說我「太誇張」,在來韓國之前,和很多中國朋友一樣,認為烤五花肉是不健康的食品,由於學習和工作的關係,接觸很多韓國人,當我置身其中真正了解之後,其實韓食很健康,應該還五花肉「公道」。每每看到韓劇當中人們在露天地裡,坐在涼臺上,一邊吹著小風,一邊烤五花肉,就著幾杯燒酒,再加上桌上各種各樣的小菜的搭配,不覺讓人咽口水。
  • 國外視角:為什麼中國人討厭韓國人?
    就我個人而言:我所知道的韓國最讓人受不了的地方除了什麼都想搶過去當成自己國家的東西之外,還有很多國際比賽當中放陰招。不僅僅是針對中國,其他國家在比賽中也被韓國的這些小動作感到不滿。這種事情真的無法讓人對韓國有太友好的印象。當然不能單憑一兩件事去定論一個國家和民族。我們就來看看網友們的回答吧:via@ LiuJinXi
  • 韓國人最喜歡的中國景區,每年接待數百萬韓國人,景區內可用韓元
    雖然說韓國是一個面積很小的國家,可能還沒有我們中國的一個省大。但即使是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每年也會有大量的中國遊客前去旅遊。特別是兩三年前吧,那時候去韓國旅遊的中國遊客特別多。直到最近兩年才稍微少了一點,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喜歡去韓國旅遊,那韓國人會來中國旅遊嗎?
  • 韓國為何總搶中國傳統文化?韓國人有多自卑?一切得從一盤泡菜開始...
    韓國網民們錯將中國人製作的泡菜當成"韓國泡菜",並且還要感謝張軍為韓國美食免費推廣,部分虛榮心強的韓國網民甚至妄稱"韓國才是古代儒家文化圈的主導者,中國只是附庸者"。 此事之所以引起熱議,一方面是因為韓國人對泡菜情有獨鍾,將吃泡菜當成家常便飯。另一方面則是韓國人心理有問題,他們在文化上表現得極其自卑,而且虛榮心又非常強。
  • 韓國人為什麼愛吃泡菜
    泡菜幾乎是韓國人生活飲食中必備配菜,而韓國也常常被稱為「泡菜國」。對於韓國人而言,泡菜似乎甚至超越了所謂美食的範疇,上升到文化品牌的地位。那麼,韓國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泡菜呢?本期小K關注韓國人與泡菜。  1、韓國人有多愛吃泡菜:每年每人吃35公斤  韓國人真的像傳聞中那麼愛吃泡菜嗎?愛到什麼程度呢?
  •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帽子!還真以為「萬物皆韓國」啊?
    喜歡看韓劇的人多,喜歡韓國人的卻少。尤其是近些年韓國人總想搶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硬說是他們的——這不前幾天,中韓兩國網友又為帽子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這擱誰能不生氣? 氣歸氣,該瓣扯清楚的不能含糊,總不能幹生氣卻拿他們一點法也沒有吧?所以得從根上把事說清楚。
  • 嬌嬌廚藝團丨韓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泡菜?
    但你知道韓國人為什麼那麼熱衷泡菜,泡菜在韓國人的生活中到底是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嗎?今天我就要替大家科普一下,泡菜在「泡菜國」中的種種知識! 韓國人到底是有多愛泡菜? 泡菜作為他們傳統飲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幾乎是融入了韓國人飲食中的每一條脈絡。
  • 為什麼韓國人喜歡3,日本人喜歡7,中國人喜歡8?
    韓國人最喜歡3這個數字,這跟他們的民族起源傳說「檀君神話」有關。相傳天神桓因(印度神話中的帝釋天)有個兒子桓雄,桓雄覺得天界不好玩,就想下凡,於是桓因給了兒子三個「天符印」,讓他帶著3000部下一起降臨人間。來到人間的桓雄設置了風伯、雨師、雲師三個職務,以此來管理俗事。這個故事中不斷地出現「3」這個數字,最後,韓國文化就將「3」視為了吉利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