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李子柒發在油管做泡菜的視頻,被韓國網友「圍攻」了,「泡菜是韓國的傳統食物」,「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韓國文化」之類的言論,在評論區刷屏,有的網友甚至瘋狂刷韓國國旗,國內這邊也沒消停,這事兒拱上了國內幾個社交媒體的熱搜榜。
有小夥伴發出靈魂之問,韓國人為什麼喜歡和中國人「搶」文化?
如果說韓國人喜歡「搶」中國文化,那麼多數韓國人不會贊同這種說法,也許還會覺得委屈,韓國人重視傳統文化,認為那些文化就是韓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且認為他們才是更好地繼承了儒家文化的那位。
有一本寫韓國人對中國印象的書,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問卷調查:
63.5%的被訪者認為韓國更好地傳承了儒家文化,而且在韓國教科書中,強調韓國人在傳承的過程中創造了優秀的文化。對於中秋和春節等傳統節日,47.8%的被訪者不認為其源自中國,17.6%的被訪者不清楚這些節日源自哪裡。
我們眼中的「搶」是韓國人眼中的「傳承」,乍看之下,莫名有點搞笑,說好的中華文化圈呢!
韓國人為什麼對中國人做泡菜格外敏感,還多次進行文化挑釁,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多數韓國人對中國的態度不太友好,當然也有不少韓國人喜歡中國的,主要是高學歷人士,還有一些來過中國的韓國人。
這種敏感、不喜歡甚至是不滿,主要原因還是中韓經濟地位的變化,當然還有歷史,文化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民族主義
說到這,就有個問題出現了,歷史上的韓國人,對於中華文化是仰慕的,不過,自從日、美崛起以後,韓國人對中國就沒了好感,甚至是不滿。
經歷了民族解放和經濟崛起之後,韓國人民族意識高漲,他們認為,歷史上我國是「以大欺小」,而朝貢這種事兒簡直就是屈辱。
中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下,這種朝貢的沉痛歷史記憶再次被勾起,扎心了老鐵。
從宣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韓國必然要塑造本國高大的形象,經濟上如此,歷史上也是如此,自己國家在歷史上也很強大。
出於這點,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韓國人對同一個歷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釋,尤其是韓國中學生的歷史課本上,關於中國的歷史。
二、歷史課本
在韓國中學生的歷史課本中,我們是「霸道的侵略者」,這種教育在韓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上,起了很大的影響,一些韓國小學生經常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而這種博物館就跟教科書有差不多的效果,有些形象就這麼潛移默化地就形成了。
在對中韓關係的敘述中,韓國的教科書裡,肯定了華夷體制下中國對周邊的貢獻,不過也有不少類似隋唐多次東徵高句麗這種描述,在韓國人群體的歷史記憶中,有那麼一個霸權的形象。
並且課本中淡化了中國的援助,比如在李氏朝鮮時期,倭寇侵入朝鮮,朝鮮陷入困境,使臣的描述表示,當時朝鮮的情況並不是很危急,軍力還能對付倭寇,只是沒「做好戰爭準備」。
這種情況下,顯得明朝的幫助並沒有那麼重要,而實際上明朝幫助朝鮮付出的代價是,讓原本並不富裕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三、文化巨人
我們這邊有文化自信,韓國那邊也有,在韓國經濟發達以後,做文化巨人這件事就提上了日程,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韓國人喜歡「搶」中國文化,並且還投入大量財力進行申遺。
中國和韓國都是東亞的文明古國,不過,歷史上,韓國對中國文化是有著「慕華思想」的。那會兒,不只有「大國」這說法,還有「上國」,所謂「上國」,那就是文明的中心。
歷史上的韓國對傳統中國是有「上國」的概念,並且,承認輝煌華麗的中國文化,對韓國產生過巨大影響。
不過這種仰慕在日、美崛起後,幾乎就轉變了,中國不再是先進文明的代言人,美國則成了「上國」。
韓國人認為中國已經落後了,沒有自己的獨創性,並且中國流行文化和時尚元素很多都是在模仿韓國,曾經的文化強國如今模仿韓國,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性,讓人感到十分驕傲。
四、認知偏見
對於制度上的偏見,不用太多說,中韓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相當深,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韓國人對社會主義不會有啥好印象,長期持有偏見和牴觸情緒,並且對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強烈的優越感。
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紅色」這種詞彙,儘管很多韓國人在中國生活,基本感覺不到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但一些韓國國內的普通人的認知依然充滿偏見。
前面提到的那本書中,作者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被訪者坦言,對中國崛起感到擔憂的原因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17.4%的被訪者認為中韓之間的社會制度差異是妨礙中韓友好的最重要因素。
這種認知上的偏見,不僅是在制度,意識形態方面,比如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是「落後」,「髒亂差」,產品「劣質」,甚至對中國農產品充滿警惕,這種刻板印象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判斷。
五、美韓關係
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韓國的選擇一定是加強韓美同盟,依靠美國制衡中國。
韓國是美國的軍事盟國,面對我國國內的一些敏感事件,韓國差不多是與美國一致的立場。
那本介紹韓國人的書中,作者問韓國專家關於敏感事件的問題,專家回答,「韓國人有幾個真正了解那些問題?!你去查查韓國的學術雜誌,有幾篇相關的文章?還不是完全相信或者借用美國的觀點?」
放眼全世界,美國媒體的受眾多麼龐大,不過,經歷2020這一年的疫情,很多人應該學會自己判斷了。
六、經濟地位變化
中國的快速發展,這讓中韓之間的差距快速縮小,韓國由被曾經的「模仿者」變成了中國市場的「依賴者」,這種經濟上的快速接近,再加上國家地位的相對變化很容易引發韓國人的心理失衡。
中國這個「近在咫尺的龐然大物」正在迅速崛起,韓國人不可能不感到緊張,這種緊張感與失衡感,難免會不願意正視和承認中國的發展與善意。
當然,中韓也是有」蜜月期「的,1990年代初期,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學習韓國發展經驗的聲音相當高漲,韓國也很享受「榜樣」的感覺。
不過,1997年金融危機後,韓國經濟遭受重創,「韓國模式」的光環不再,中國國內學習韓國的聲音頓時減弱。
後來,中國網友發現,自信的韓國人總是「搶」我們的文化。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講到韓國人的文化挑釁行為時,難免會帶著一點傲慢和憤怒,其實大可不必,一個文化自信的大國必然抱著一個寬容的心態,當然也要搞好我們的文化輸出。
參考資料:《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