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韓兩國網友,為著一項關於帽子的傳統文化的歸屬,又大吵了一架。
起因是一位中國的漫畫作者在某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組自己手繪的題為「古風混搭」的漫畫,結果引來一些韓國網友吐槽,說畫中人物的服飾——主要是指帽子,其實是「韓服」而非「漢服」,希望作者能夠註明這一點。還有人頗具挑釁意味地貼出不少清代人物圖或清宮劇劇照,說那種服裝和帽子才是「漢服」該有的模樣。
這些言論,很自然地被解讀成了「韓國人又來搶中國的傳統文化」。論戰於是一發不可收拾。韓國網民嘲笑中國漫畫作者抄襲韓國的傳統帽子;中國網民則稱韓國的傳統帽子其實是從中國抄襲過去的。
圖一
圖二
圖三
此番論戰的結局,是中國網友大獲全勝。因為確實有比較充足的史料可以證明,那種廣泛流行於當代韓國古裝劇中的「韓國傳統帽子」,也曾廣泛流行於古代中國,且時間上比韓國要早一些。比如,在明代的《三才圖會》裡,可以找到這樣一張叫做「大帽」的圖片:
圖四
這種「大帽」並非明朝獨創,而是對元代流行冠帽的一種繼承。明代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裡說,元代時「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大家都喜歡戴一種在帽子頂部玩出各種花樣的「大帽」。圖五是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的一種鈸笠帽,直徑35釐米,以棕為胎,外裹黑紗,帽子頂部鑲有金玉。很可能就是沈德符所謂的元代「大帽」。
圖五
這種元代直簷大帽,進入明代後仍頗為流行,且樣式有了一些變化。主要是皇帝與官員等上層人士使用。明成祖去世後,他的遺物裡就有一頂黑氈直簷帽。圖六是一張佚名畫師繪製的明代人畫像,現藏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圖中的直簷大帽,與當代韓劇中的「韓國傳統帽子」,已無多少區別。
圖六
直簷大帽在明代的流行,有許多文字與圖片為證。明代小說《禪真逸史》裡說,「我們道教去嫖,任從裝飾,頭上戴一頂儒巾,就是相公;換了一個大帽,即稱員外」。《金瓶梅》裡,西門慶為了彰顯身份,戴的也是「纏棕大帽」。
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了一個明朝官場笑話,說的是王化去浙江做按察使,有一舉人頭戴大帽前來拜見。王化很不高興,覺得這舉人太過僭越,身份與帽子不配。於是問他:「舉人戴大帽,始自何年?」舉人回答道:「始於老大人乘轎之年」。圖七出自明末文人創作出版的《剿闖小說》,紅圈中的官員頭戴的,正是直簷大帽。
圖七
也就是說,直簷大帽這種樣式,大約發端於元代,流行於明代的上層社會。後因明代頻繁對李氏朝鮮「賜服」,又傳播到了朝鮮半島,並在那裡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特徵,演變成了今天韓劇裡常見的「朝鮮笠」。
圖八
這場論戰本身的是非,並不複雜。引人深思的,是論戰背後潛藏的那種「韓國人又要來搶中國傳統文化了」的危機感。這也是「帽子論戰」能從海外吵到國內,變成新聞熱點的核心原因——事實上,海外的爭吵規模並不大,不過數百條社交平臺訊息而已,也沒有什麼專家學者介入。事情傳回國內之後,卻迅速發酵,成了社交平臺的熱點事件。
這種危機感,部分來自一些沒有得到正確解讀的新聞事件。比如韓國的「江陵端午節申遺」與中文網際網路熱傳的「韓國人聲稱自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江陵端午節申遺」是韓國人不顧廉恥,在搶奪中國文化;但在韓國人看來,雖然端午祭最初是從中國引入的,但那已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這一千多年來,端午祭融入了許多韓國特有的民族元素,早已完成了韓國化,風俗已大不同於中國端午節的吃粽子與划龍舟。所以韓國人並不認為「江陵端午節申遺」是在與中國搶奪端午節。
至於「韓國人聲稱自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則純屬誤解。事實上,韓國的歷史教科書承認活字印刷術是由中國發明的;他們所強調的是韓國人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術。韓國金星出版社高中《世界史》裡是這樣寫的:
「在宋代取得巨大發展的印刷術不僅大大改變了宋代文化的性質,而且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早在隋代就開始使用的雕版印刷術在宋代也非常盛行……對知識的普及做出巨大貢獻。而且在宋代較之西方早400年發明了利用活字的活版印刷術。但是在此後的中國,雕版印刷術繼續得到發展,而活版印刷術卻未能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命脈在中途被斷絕。活版印刷術傳入韓國之後得到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至於金屬活字是不是最早由韓國人發明,這是另一個學術問題——中國學者亦分為兩派,一派認同該說法;另一派則認為早在宋元時期,中國人就利用泥、木、銅、錫等進行了活字印刷的探索和實驗。
此外,該教科書還承認,韓國的歷史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且肯定中國文化對韓國的歷史發展有很大的正面作用。比如書中寫道:
「儒家成為在中國佔據統治地位的學問,對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火藥、指南針、活版印刷術、與漢代的造紙術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中國鐵器文化的傳播使得韓半島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以此為基礎,韓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
在這一基礎之上,該教科書也強調,韓國人學習中國文化時,融入了許多本國元素,將之改造成了韓國人自己的東西:
「高麗從中國引進了官僚制和科舉制,留下金屬活字印刷術、大藏經、青瓷等優秀的遺產,韓民族參與了世界文化的發展進程,以旺盛的創造力維持並發展了文化的主體性……」
這是一種很容易理解的論述。一者,文化是在交融中不斷翻新的東西,中國文化如此,歐美文化如此,韓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二者,交融的過程中,必然會增入許多本民族的東西,教科書在講述本國歷史時,重點突出本國文化元素的「主體性」,在各國都是極常見的事情。
此外,該教科書對「中韓朝貢史」,也有相似的表述。一方面,書中肯定了中國作為「宗主國」,曾給予朝鮮半島一定的安全庇護,承認「通過朝貢關係,中國可以對周邊國家行使其影響力,周邊國家也可以謀取王權的確立和國家的穩定」,教科書還講述了中朝兩國共同抵禦日本侵略的歷史。另一方面,書中在講述歷史糾紛時,也會批評中國「以大欺小」。比如對於袁世凱,書中幾乎沒有任何好感,如此寫道:
「袁世凱來到朝鮮之後,逐漸將手伸向朝鮮王室和政府,最後事事均要幹涉,甚至對朝鮮發行的硬幣上刻有的國號也要橫加幹涉。他認為清朝是大國而朝鮮是小國,作為小國的朝鮮不能使用『大朝鮮』這種稱號,不允許朝鮮發行的硬幣使用『大朝鮮』的國號。
於是,在開國501年鑄造的五兩銀幣和五分銅錢上刻有『大朝鮮』字樣,而經袁世凱幹涉之後鑄造的開國502年以後的硬幣上都去掉了『大』字,只刻有『朝鮮』字樣。」
圖九
中文世界的「韓國人又要來搶中國傳統文化了」的危機感,還有一部分來源,可能是本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嚴重缺乏存在感。
比如,在韓國「江陵端午節申遺」事件曝出之前,端午節在許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是一個例行公事式的日子。此次的「帽子風波」似乎也是如此。在絕對不能算多的一些韓國網友跑出來說中國漫畫作者抄襲了韓國傳統帽子之前,「寬簷大帽」這種流行於元、明兩朝的傳統服飾,只是靜靜地躺在史料之中,並不為多數中國人所知,影視劇裡也見不到它的蹤影,只有小部分歷史愛好者了解它的存在和樣式。
所以,「韓國人要來搶奪我們的傳統帽子」,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需要擔憂的事情。因為歷史是無法被改變的;能被改變的,是歷史與當下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