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①】
編者按
用歌曲謳歌中國夢、闡釋中國夢、唱響中國夢,對於凝聚各方力量,激勵人們投身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起,本報陸續刊登了由「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廣組委會遴選出的《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受到讀者朋友的喜愛。從今天起,本報開設《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專欄,向讀者推介新一批優秀歌曲。
80後音樂人譚旋,「旋律」的「旋」。以前,提起譚旋,人們腦海裡響起的旋律,也許是《宮鎖心玉》主題曲《愛的供養》,《古劍奇譚》片頭曲《劍心》,《何以笙簫默》片尾曲《何以愛情》……現在,一定還要加上《武漢伢》那直抵人心最軟處的旋律。
這是疫情發生以來,網友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單曲循環,每次聽,眼睛都是溼潤的。」「用最柔軟的東西表達最有力的支持,用最輕的聲音發出最強的聲音。」
與以往做影視音樂有所不同,這首歌沒有任何「套路」,這是譚旋發自內心要寫的一首歌。
他和另外一位詞作者段思思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疫情發生時,一個在北京,一個在紐西蘭,不過他們的心都在武漢。
1月23日,武漢暫時關閉離漢通道。「這首歌就是在那天寫的。」這是一群武漢人對於家鄉情感的寄託。很自然地,他們把歌命名為《武漢伢》。「伢」在武漢話裡一般指小孩子,也可以指年輕人。「選用『伢』這個字,就是想表達我們與武漢陪伴成長的關係。整首歌有一個時間跨度在裡面。」譚旋說。
創作完成後,他們請希瓜音樂的陳夔、馬濤進行編曲和混音,同時邀請武漢的吉他手、音樂人吳濤完成吉他錄製。「我們邀請了武漢的聲樂老師、音樂人和一些演員朋友,像袁姍姍、吳倩、劉思言,還有舞蹈老師和公司裡的工作人員等。」這首歌的詞曲創作、演奏、編曲、錄音、混音,參與的全部都是武漢人或曾在武漢生活的人。大家一呼百應,通過網際網路,完成了後期的工作。
《武漢伢》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益歌曲。「我們在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把它當作一首『大』歌去寫,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我們都是以自己的情感作為基礎。用自己熟悉的語氣,說出我們想對家鄉說的心裡話。」
「就像一個遊子,面對母親重新唱起兒時童謠的感覺。」譚旋說,「我們認為,不迴避痛苦,不刻意煽情,用一百分的真誠,才能創作出讓大家產生共鳴的作品。」
這首歌的傳唱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開始只是在武漢當地的廣播電臺播放。「大概是歌曲上線以後兩天,有網友自發把歌曲做成MV發布在微博平臺上,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當天歌曲就上了微博熱搜,在朋友圈也開始刷屏。
「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這首歌打動的不僅是武漢人,還有很多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譚旋說。有個泰國網友製作的泰文字幕版的MV,上面寫著「泰國某某中文學校為武漢祈福」;有國外網友把這首歌翻譯成英文歌詞重新演唱;一群小朋友把這首歌改編成阿卡貝拉版;還有網友自己創作的《武漢伢》手語舞……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情感。後來我們發現,一首歌可以是一個通道,與其他人的情緒產生連接。讓那麼多隔山隔海對望的人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支持,這很重要。」譚旋說。
(本報記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