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安,營商環境一流,綠樹成蔭花成海;這也是靜安,文明實踐行穩致遠,溫暖的橙色背影處處可見。一直以來,靜安區始終將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作為提升城區綜合競爭力和市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抓手,於「潤物細無聲」中讓文明的種子在市民心中紮根,在街巷、樓宇、居民區勃發,傳遞直抵人心的溫暖,激發更多向上、向善、向美力量,催開最美的文明之花。
圖說:志願者堅守在鐵路上海站防疫第一線。(靜安區新聞辦供圖 下同)
戰「疫」中的「靜安力量」
新冠疫情的發生,讓城市幾近停擺。不論是馳援千裡之外的武漢,還是傾己之力守護上海,廣大靜安人都衝鋒在前,匯聚起最溫暖的戰鬥力量。
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吳瑞珅是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外科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南三病區後,吳瑞珅為了減少防護物資的損耗,在工作期間不喝一口水。一個班次下來,身上的衣服幾乎都被汗水浸透了。吳婷婷、陳雅娟、吳榮琴、施冬青、劉亞良……這些和吳瑞珅一樣奮戰在抗疫最前線的「靜安人」,終於在武漢重啟後,平安凱旋。
更多的靜安人值守在城市、社區等社會面防疫的第一線,織起防疫「安全結界」。從2月4日到3月4日,600餘位志願者堅守在鐵路上海站東南出口、西南出口、西北出口三個點,24小時不間斷指導旅客填寫健康雲APP、協助疏導人員、協助轉運體溫。同樣的一級戰備狀態也出現在社區,全區14個街鎮,每天發動2500名以上社區疫情防控志願者,在家門口值守,築起一堵社區安全防護牆。
圖說:靜安區深度發掘保護紅色文化資源。
用心講好「紅色故事」
「誦家書,憶英烈」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活動,將一封封紅色家書譜寫成一首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讚歌,凝聚起創造靜安新時代傳奇的奮進力量。「同聲追夢·幸福靜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歌會,唱出「生活在靜安,生活在這個時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的心聲。「同聲頌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靜安市民朗讀之旅全覆蓋「漂流」到全區14個街鎮。一組組朗讀者用心誦讀,讚頌祖國國富民強。《我和我的祖國·靜安篇》快閃MV、《航拍上海·靜安篇》、《70年70城記住上海靜安》等精品視頻,更是將靜安的最美時刻一一定格,匯成共創靜安壯麗新傳奇的鏗鏘樂章。
靜安是多彩的,最耀眼的莫過於那一抹鮮紅。區域內99處紅色革命遺蹟,記錄著革命的榮光,也將深厚的紅色基因融入靜安的城市血脈。去年,靜安區啟動實施「紅色遺址保護、紅色基因傳承、紅色品牌打造」三大行動,深度發掘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用心用情地講好帶有靜安印記的紅色故事。
圖說:志願者為老人服務。
聚合向善「靜安風尚」
通過開展市民修身行動,讓修身理念進學校場館、進社區家庭、進市民生活,將星星點點的文明微光最終聚合成為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風尚」,有力地推動了靜安區城區文明程度「水漲船高」。
弘揚「信文化」,開展「輝煌70年,文明新風尚」市民修身嘉年華暨誠信建設靜安行主題活動,引導市民學習誠實守信模範,引導企業、商戶及社會組織踐行誠信承諾,推動誠信制度化建設,輻射近100萬靜安市民。弘揚「德文化」,挖掘選樹先進典型,頌揚榜樣的力量。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指揮家曹鵬在耄耋之年,堅持用交響樂傳播城市文明,用音樂啟發「星星的孩子」,帶領他們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感知「愛」。登上中國好人榜的梁文媛老人,一生勤儉,不僅將自己和丈夫的畢生積蓄70多萬元捐獻給學校,成立「郭梁」獎學金,還通過公證約定兩人「百年」後把居住的房子也捐給學校,全部歸入「郭梁」獎學金,用於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垃圾分類是文明新風尚,而這股風尚的「風眼」就是每一位靜安人。開展「垃圾定投,靜安在行」宣傳活動,設計開發垃圾分類VR體驗遊戲和垃圾分類桌面拼圖垃圾桶,在全區14個街鎮巡迴開展「美在靜安 垃圾分類齊動手」靜安區市民修身文明實踐大賽。
圖說:開展「遇見一小時」市民修身行動。
傳遞更暖「靜安溫度」
獲評2019年上海市民修身行動特色項目的天目西路街道「遇見一小時」市民修身行動,由7個子項目組成,以清單式服務向社區開放,激發市民修身齊家、明理辨非的道德需求。其中,「職場加油站」面向社區白領、青年推出各種職業發展能力課程。「白領攜白髮」積極推動樓宇白領青年和樓組白髮老人對接,激發社區尊老敬長、扶少幫困的傳統美德。
「笑語伴銀齡」是南京西路街道「福民項目」中的常駐慈善項目。每年春節前夕,社區裡的100多位困難孤老都會收到來自該項目的「邀請函」,圍坐在一起吃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在其樂融融中感受來自社會的溫暖。街道還主動延伸為老服務內容,逐步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芷江西路街道以網格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在轄區內老舊小區建成49個非機動車智能車庫(棚),實現無人值守、居民刷卡進出。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助力社區治理、居民自治協商的場景同樣也出現在臨汾路街道。最近,該街道藉助「智慧臨小二」在線服務系統,開發的「協商寶」小程序,成為推進老舊公房加裝電梯的一大助力。
通訊員 邢蓓琳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