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上海虹口區嘉興路市民驛站第一分站調研,強調「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要及時感知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
嘉興路市民驛站的老年人在交流幸福生活。
兩年來,虹口區委、區政府牢記總書記囑託,不斷增強市民驛站服務內涵、拓展服務外延,以群眾「省事、省時、省心」為目標,全區市民驛站服務空間從4.45萬平方米,拓展到7.65萬平方米。目前,該區家庭醫生診所、就業服務站、長者照護之家、老年日託站、陽光之家、白領服務站、物管中心等社區內具有一定規模、符合延伸點建設條件的公益服務站點及其服務項目,均已統一納入市民驛站服務版圖,實行統一冠名、統一標識、統籌管理。近日,大江東工作室走進市民驛站,體驗群眾的幸福指數有多高。
「雙白」人群不「安分」,服務對象先「跨界」
如果把社區基層治理比作一張考卷,市民驛站就是其中一道簡答題,怎樣答好?北外灘街道把重點放在如何玩轉「跨界」。
市民驛站服務對象無門檻,不管是否在這裡居住、工作,都歡迎。北外灘街道市民驛站,來得最多的是「雙白」:白髮人群佔六七成,年輕白領佔三四成。「白髮」在驛站享受養生、理療等養老服務;白領在網紅食堂美餐、在白玉蘭市民驛站延伸點享受就近社保服務、職稱受理等。
但總有一部分人「不安分」,提出「跨界」。老年學校課程受歡迎,幾乎費用全免,很多學員「賴著不肯走」,報名上課就像年輕人搶演唱會票……一批學得好、有教學能力的學員主動挑大梁,做「蒲公英」志願者,在4個驛站分別開設課程,既解決場地問題,又帶動更多老年人發揮餘熱,「蒲公英的種子撒出去,從一棵變成了一畝」。市民驛站提出「苗圃式培育志願者、放風箏式管理志願者」,一枚徽章、一本志願者手冊、一本證書,他們就從活動參與者「跨界」到「蒲公英」志願者。
「蒲公英」志願者老師在傳授繪畫。
甜橙金融在虹口有500名員工,就在市民驛站邊上,「近水樓臺先得月」,驛站有新穎活動他們第一時間報名,員工頸椎病、腰椎病很常見,中午一小時,便來驛站享受理療服務。時不時樓宇裡還有配眼鏡、貼膜等貼心服務。
驛站活動區中午為社區食堂開闢「臨時就餐點」,疏解午市「一座難求」問題,選派優秀「蒲公英」志願者,配合驛站和食堂管理就餐區。甜橙金融的「小橙子」們向驛站提出,他們也可以給社區提供點「便利」,「程序猿」們利用專業技術,建立送餐群,把企業IT部主管拉進來,改進企業訂餐網,實現網上訂餐。「小甜橙」們都逐漸成了「蒲公英」,「跨界」幹起宣傳員。
退休職工、白領、企業高管,甚至老外,都可以「跨界」。北外灘市民驛站,是志願者高度自治管理的團隊,全年無休——「跨界」志願者給了社區管理者莫大的信心,有他們在,驛站才是「家」。
「開始來驛站,一看都是爺爺奶奶和小朋友,離年輕人很遠。」白領「豆沙」感慨。讓市民驛站成為周邊白領「打卡地標」;讓企業高管坐鎮驛站周末站長;讓國醫大師坐堂國醫驛站……一系列舉措展現了市民驛站2.0版「新姿態」。
聚焦群眾需求,可鹹可甜、可萌可酷
民以食為天。嘉興路街道市民驛站第一分站一樓社區食堂開放一日三餐。今年街道擴建後廚130平方米,升級烹飪設備,每天供應量增加350客,新增5個社區助餐點,全年無休,為行動不便老人送餐,讓居民就近吃上熱氣騰騰、價廉物美的飯菜。食堂推出「菜品評分牆」,好評、差評,居民說了算,向助餐老人徵集菜品滿意度評價,對食堂菜品優勝劣汰,定期翻花頭。重陽節邀請原上海大廈行政總廚現場製作本幫菜……
社區食堂變「網紅」,五星大廚進駐社區食堂。
菜色豐富、足量供應,老人們喜歡,周邊白領也來「蹭飯」。90後小劉,兩年裡每天都來吃午飯。「味道不錯,價格實惠,彌補單位沒有食堂的缺憾。」小劉有時再買一葷一素和點心,打包回去當晚飯。復工復產初期,為解決白領就餐難,食堂還為轄區樓宇園區提供白領午餐配送近300餘人次。
第三分站的特色是為老服務。街道在第三分站掛牌成立「老夥伴工作室」,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凝聚一批老夥伴骨幹,帶動更多志願者加入。孫東娣70歲了,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結對的高齡老人,幫老人購物、陪去醫院看病都是家常便飯。她的言行,感召著周邊居民加入志願者,她也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志願者」。街道成立了「守初心?嘉友老夥伴工作室」,對高齡獨居、純老家庭、失智失能老人大排摸,組織282名志願者與1100餘名老人結對,通過聊天、走訪,關注每個老人的需求。
「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鴿哨聲伴著起床號音……」一走進市民驛站第一分站,嘹亮的歌聲縈繞耳邊。合唱班班長李樹梅正組織數十名老人排練。家住金軒大邸的她,每天都來報到。「唱歌、跳舞、做手工,聽民樂,適合老人的活動非常多」,她常將退休生活曬在朋友圈,外地朋友豔羨不已。
市民驛站成居民「網紅」打卡地。
每天,市民驛站內書畫、聲樂、朗誦、手機微信、形體舞蹈等培訓輪番上陣,40多個團隊常年活躍,居民讀書看報下棋打康樂球,還可以健身;親子園時常傳來孩子們的笑聲……總有一款適合「你」,市民驛站成了「網紅」打卡地。
架「連心橋」築「暖心橋」,迎接新朋友照顧老朋友
為及時、切實解決居民操心事,江灣鎮街道結合人口密度大、老齡化程度高的街情,集聚智慧,用心服務,把市民驛站建成老百姓滿意的家門口服務站、休憩地以及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服務平臺。
近年來,越來越多虹口的舊改居民在彩虹灣實現了「新居夢」。居民數量不斷增加,加上彩虹灣公共配套設施仍在建設中,就醫、就餐、娛樂等成為困擾。第一市民驛站位於市中心城區最大的保障房基地彩虹灣內,為解決社區生活「最後一公裡」問題,街道發揮大居黨建橋頭堡作用,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彩虹灣地區老年人口比例高、骨關節患病率高,虹口區衛健委和江灣鎮街道積極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成立「華山醫院·江灣社區第一市民驛站骨科專家工作室」,華山醫院骨科主任夏軍教授及其團隊現場義診。第四人民醫院、江灣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區內醫療資源也落戶驛站,定期開展義診諮詢、養生保健、運動健康、疾病管控等服務,打造健康驛站,緩解居民就醫難。
市民驛站「白領課堂」吸引年輕人參與。
為了給彩虹灣的新朋友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文化服務,驛站成立了一個以「以書會友,共享同樂」為主題的驛站書屋,書屋的圖書不僅僅來自於街道圖書館的支持,更多的時來源於熱心市民的捐贈;書屋的活動不僅僅來自於驛站工作人員的策劃,更多的是來源於愛書人士的自發。「驛站書屋」不僅僅是居民看書的地方,也是社區居民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的平臺。
年初,根據市、區防控工作要求,為響應疫情管控措施,街道市民驛站於春節前關閉。病毒無情人有情,市民驛站的服務並沒有因此中止,在特殊時期通過特殊的方式將服務傳遞給社區居民。經過前期的精心籌備,3月6日江灣鎮街道「指尖驛站」於「虹口江灣」微信公眾號上正式上線。「指尖驛站」延續市民驛站「6+X」的功能定位,通過視頻、圖片等提供豐富有趣的線上課程以及各類居家主題活動,在特殊時期,將居民「家門口」的服務,輸送到居民的「家門裡」,進一步延伸驛站服務的觸角,力求在社區服務上精準發力,不斷拉近政府與居民間的距離。
虹口區委、區政府始終把深化市民驛站建設、更好造福人民群眾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來抓,作為打通城市治理「最後一公裡」的重要載體來抓,通過深入調研,問計於民,作出了市民驛站再出發的部署。虹口區民政局局長耿彧表示,虹口區將從「高標準、深拓展、廣覆蓋」三個維度,在新的更高起點上謀劃布局市民驛站再出發的藍圖和路徑。
(圖片由虹口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