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龍(Macaron),譯為少女的酥胸,又稱作瑪卡龍、法式小圓餅,這是一種主要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製作,並夾有水果醬或奶油的法式甜點。
#好吃又好看的甜點和點心#看,這些美味的馬卡龍糕點,真的是外脆內柔,外觀五彩繽紛,精緻小巧。
一說到馬卡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它是法式甜點,這個大多是因為「Macaron」是個法文名字的緣故。但其實,它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義大利甜品!
這種靚麗的小點心最早在8世紀時就現身義大利貴族社交圈,只不過後來在法國被發揚光大,才變得人盡皆知。
馬卡龍是一款洋溢著幸福感皇室甜點,關於馬卡龍還有這麼一段溫馨甜蜜的故事:傳說在16世紀中葉,佛羅倫斯的貴族凱塞琳梅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
雖然身處王室,但畢竟遠嫁他鄉,王后不久就患上了鄉思病。於是,跟隨王后來到法國的廚師做出家鄉的馬卡龍,來博取王后的歡心,從此這種義大利式甜點在法國流傳開來。
馬卡龍層次感分明,外酥內軟。咬一口,首先嘗到的是很薄但酥脆的外殼,接著是又軟又綿密的內層。
奶油的質感不同,杏仁餅的韌勁將餡料撐起,又給軟膩的餡料增加了嚼勁。
修女版本
相傳,早期一些素食修女,製作出用雞蛋清和杏仁粉烘製的蛋白杏仁餅代替葷食,這便是馬卡龍的雛形。如今馬卡龍的英文Macaron就源於義大利語Maccarone(精緻的麵團)。
法國大革命期間,天主教受到革命黨人打壓,神職人員境況不佳。修女們為了生計,偷偷販賣她們的蛋白杏仁餅,漸漸把蛋白杏仁餅傳到了法國。
鄉思版本
16世紀中葉,佛羅倫斯的貴族凱塞琳梅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雖然身處王室,但畢竟遠嫁他鄉,王后不久就患上了鄉思病。
於是,跟隨王后來到法國的廚師做出家鄉的馬卡龍,來博取王后的歡心,從此這種義大利式甜點在法國流傳開來。
不過,馬克龍變成如今我們在櫥窗中看到的模樣,也是經過了漫長歷史的安排的。現在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馬卡龍是如何變成如今這樣的吧。
馬卡龍剛傳到法國時,與如今的馬卡龍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是單片,沒有夾心。蛋白杏仁餅傳到法國後,特別是進入19世紀後,大批法國廚師競相製作這種甜品,單片漸漸變成夾心。
同時,富有想像力的法國大廚們也嘗試加入不同的水果和果醬,——甚至是咖啡、巧克力來創造五彩繽紛的顏色。
就這樣,杏仁餅變成了21世紀的馬卡龍。
意式馬卡龍
口感:薄脆、粘韌、甜度適中,比法式的略微細膩。外觀:輕盈,空心的現象不多。品質:穩定。外形:淑女裙邊,表面和裙邊基本成垂直。
法式馬卡龍
口感:酥脆、軟糯、比較甜。
外觀:飽滿可愛,空心的可能性較大。
品質:不穩定。
外形:裙邊往外翻,奔放,屬於蓬蓬裙。
此外,除了馬卡龍,還有這些糕點,你也需要了解下:
檸檬蛋白撻:檸檬蛋白撻Lemon Meringue Tartlet,是一種用檸檬、蛋黃等食材做成的蛋糕。
歌劇院蛋糕:歌劇院蛋糕Opera Cake,號稱蛋糕中的極品,內芯重重疊疊達八層,如果算上不可見的三層咖啡糖漿就是十一層之多,每一層都足以引爆強烈的味覺衝擊,一口咬下所有八層,那是一種極致的味覺體驗。
拿破崙(千層酥):拿破崙蛋糕Mille-Feuille,也就是有一千層酥皮的意思,所以它又被稱為千層酥。
拿破崙蛋糕不但使用了繁雜的起酥工藝,而且酥皮之間的夾層豐富,不僅有鮮奶油,還有這個吉士醬。
維也納麵包:維也納麵包Viennoiseries,是採用一次發酵法製作而成的。這種麵包的心部氣孔細小均勻,麵包表皮也很薄。在一般硬式麵包中具有良好的香味和味道,同時有較薄、脆及金黃色的外皮。
巴黎車輪泡芙:巴黎布雷斯特車輪泡芙 Paris-Brest,是道源自法國的糕點,形狀如王冠,由嵌入摻以糖杏仁屑細奶油的泡芙,並撒滿杏仁碎而成。
聖多諾泡芙:聖多諾泡芙Saint-Honore,其底部是一張千層餅皮、上面為中間灌了奶油夾餡的泡芙、兩個泡芙間以焦糖黏結, 最上面再以微糖打發淡奶油做擠花裝飾。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