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環形物語》歸類為科幻,在我看來要算一個刻意為之的、美妙的誤會。
舞臺是一個小鎮,地下就是規模龐大的物理學實驗室,the loop。幾乎所有成年人都是那裡的工作人員,這個「迴環」,是一切故事的背景,所有人物生活的中心。小鎮坐落在荒野中,被田地和森林包圍,不遠處就是海。自然風光的空鏡、慢鏡,多到可以說是泛濫的程度。如果這樣的視覺語言翻譯成文字,大概是充滿了形容詞和感嘆詞的長句。配樂是憂傷的小提琴協奏曲,沒有音樂的時候,寂靜裡有蟲鳴、風聲、鐘錶指針的輕響。
從世界設定、視覺風格和美學傾向來看,它當然是科幻。起初我幾乎疑心這是CERN的唯美風宣傳片。對喜歡科幻的人,單單畫面就是難以抗拒的糖果:亮著一線藍光的巨大物體,仿佛是在未來,但細看又像七十年代,灰色水泥、老舊的木頭,顯示屏是真空管,機械發出吱嘎聲,是一種未來想像和復古鄉愁的混合。這風格的迷人之處,無須多說。七十年代,冷戰的年代、登月的年代,也正是多少科幻想像的「時代故鄉」。
但我還是覺得,與其說這是科幻劇集,不如說是一套魔法故事。
劇中小男孩Cole問爺爺,你們在地下做些什麼?爺爺回答,不可能的事,我證明它可能。我想,「真實」的科學家,不會這麼說。「真實」的科學,想的是變未知為已知,如果它的確化不可能為可能,那更像「理解」和「知識」的副產品。而專注於不可能的,其實是魔法。
劇中那些起關鍵作用的場景和裝置,雖然有著科技產物的面貌,但說到底,是一系列「魔法場所」和「魔法物件」。沒有人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劇中人鑽進一扇門、扳動一個開關,就靈魂交換、時光停止,生鏽的鐵皮球殼,用回聲報出未來的壽命。童話裡的山門、紡錘、樹洞,不正是這樣嗎?
科學化身為魔法,或者說,無論什麼時候,即使不在現實中而在想像中,我們都還是需要魔法的。不過,《環形無語》裡的魔法,帶有一種「科學」般的冷靜,甚至是冷酷,它完全沒能帶來happily ever after的甜膩結局,甚至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帶來寒冷刻骨的悲哀。這個魔法世界裡,每個人都徹底地孤獨。有親人家庭,忽然便離散長訣;越想要抓住最美好的瞬間越會失去,有些錯誤可以稍作彌補,更多的遺憾永遠不能消除。Cole說,It's not fair. It is not, well, maybe actually it is.
也可能這不光是「科幻」氣質,也是原著的北歐氣質。這魔法不屬於完美的天國,不管是宗教的還是科學的。在它的影響下,有「回歸」,卻沒有「永恆」。劇中人不斷提到「時間」,魔法能扭曲時間,卻無法逆轉它,讓一切停留在當初的樣子。這是《薩迦》的魔法,是無法改變人皆有死、諸神也有黃昏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