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鞍山人大家都知道
9號高爐 有著悠久的歷史
光榮的傳統和輝煌的成就
辛苦運行了60年的9號高爐
今天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馬鋼:功勳9號高爐
1958年9月8號,馬鋼9號高爐建成投產。這是安徽省也是華東第一座200立方米以上現代化高爐。馬鋼也由此開啟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光輝歷程。
由於上海、天津、太原、蕪湖等地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熱情支援,全體職工的積極勞動,只有幾個月時間,馬鞍山煉鐵廠就改建成功。
這段影像資料記錄的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馬鞍山鐵廠改建成功時的場景。1953年9月16日18時零5分,馬鋼第一代建設者煉出了華東地區第一爐鐵水,正式拉開了馬鞍山鋼鐵生產的序幕。1958年9月8號,馬鋼9號高爐建成投產。這是安徽省也是華東第一座200立方米以上現代化高爐。
今年79歲的黃建平曾經是馬鋼一鐵廠的一名爐前工,也是馬鋼9號高爐生產建設的見證者之一。剛開始參加工作,當時只有18歲的黃建平對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然而受生產水平限制,當時煉鐵基本上都是靠人力苦幹。
原馬鞍山鐵廠工人黃建平:從上海我們同學一起來了15個人,都集中在陶莊集體宿舍,反正大家很高興,我們參加建設了,那個時候從學生一下子變成工人了。9號爐剛開始生產的時候,出鐵就是在爐前,出了鐵以後通紅的,趕快打水(降溫),兩個工人就要抬一塊,基本上都是人工的,條件很差。
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馬鋼的第三代建設者挑起了建設重任。王宜成1971年進入馬鋼,成為9號高爐的一名爐前提釩工。
原馬鋼煉鐵總廠9號高爐爐前提釩工王宜成:一天到晚身上汗水不得幹,在我們那個年代,工人從來沒計較過得失,就是拼命幹。再累我們也沒叫苦過,為國家做出貢獻。
得益於老一輩建設者的艱苦奮鬥,1978、1979、1981和1982年,9號高爐4次榮獲全國「紅旗高爐」稱號。年產量也從建成初期的80萬噸到突破100萬噸,產量居於當時國內領先水平。
王宜成的兒子王樅2000年進入馬鋼,成為馬鋼第四代建設者,9號高爐的生產建設水平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原馬鋼煉鐵總廠9號高爐爐前組長王樅:很多都是機械在幹,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老一輩馬鋼人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精神。
2018年4月23號,為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推動馬鋼實現高質量發展,安全運行60年的馬鋼9號高爐被永久關停,關停後的9號高爐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工業遺址保存。
馬鋼煉鐵總廠9號高爐工業遺產修繕加固工程現場負責人鄭澤宇:目前在對9號高爐做加固和保護,作為一個工業遺產留下來,9號爐的精神我們要把他保留下來,激勵我們新一代馬鋼人繼續往前進行奮鬥。
60多年來,經過幾代馬鋼建設者的艱苦奮鬥,創新超越。馬鋼已經成為含鋼鐵產業,上下遊關聯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齊頭並進,具備2000萬噸鋼配套生產規模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依託轉型升級和實施「十三五」技術改造,馬鋼的產品結構調整更加合理、更具市場競爭力。如今的馬鋼正在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奮力前行。
馬鞍山20餘萬中小學生這樣迎接新學期馬鞍山這三張罰單開得好!馬鞍山交警重要提醒!2019年濮塘國家度假公園燈光音樂節啟動時間定了
來源/安徽新聞聯播
編輯/吳傑 施璐璐(實習)
監製/朱勇
點